热量运移论文-黄坚,孙婉,周念清,高世轩

热量运移论文-黄坚,孙婉,周念清,高世轩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量运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量运移,数值模拟,冗余效应,地源热泵

热量运移论文文献综述

黄坚,孙婉,周念清,高世轩[1](2017)在《地源热泵运行热量运移数值模拟与冗余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是节能环保和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地热的利用也会使土壤产生热累积而出现热量冗余效应。以上海名人苑场地为例,通过对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地下温度场的长期监测,根据系统监测资料,采用FEFLOW建立叁维热量运移数学模型,对地下温度场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土壤热运移特征,并对地源热泵长期运行地下温度场的热交换影响范围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地源热泵系统应用若干年后土壤温度将有持续升高的趋势,热扩散影响范围将会增大。(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7年S2期)

马玖辰,武春彬,张志刚[2](2015)在《回灌溶液盐度变化对浅层储能咸水介质热量运移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下储能咸水层水文地质特性,以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为基础,建立咸水层多场耦合储能模型.以天津市某咸水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采用不同盐度溶液回灌模式下含水层热量运移特性及温度场变化规律.经模拟计算得到,采用1∶1混合溶液与去离子水回灌时,粗粉砂层在夏季储热期与次年春季间歇期的热作用半径变化率分别为0.313、-0.016,0.348、-0.04m/d.研究表明,在储能阶段,伴随回灌溶液盐度降低,地下水渗流速度上升,导致对流换热与热弥散效应增强,回灌溶液温度场影响范围、幅度增加;间歇阶段,则由于地下咸水与回灌溶液间盐度梯度变大,在分子扩散作用下含水层渗流溶液热作用半径收缩.(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赵敬波[3](2015)在《地下热水流动与热量运移的叁维非稳定流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地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出现了浪费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导致地下热水的水位持续不断地下降,建立描述地下热水流动和热量运移的叁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探讨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模拟和预测不同地下热水系统在天然条件下和人为开采条件下地下热水的水动力场和温度场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地热资源的潜力评估及开采规划提供切合实际的依据,这对地下热水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普遍性守恒原理,在推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水的密度和动力粘滞系数会随温度、压力、溶质浓度变化这些因素的影响,重新推导了描述中低温地下热水运移的叁维非稳定数学模型。对于地下热水压力场数学模型采用标准的有限元单元法进行了数值离散,对于地下热水渗流速度是采用Yeh提出的有限元方法获得相应的地下热水渗流速度;对于温度场数学模型,分别采用标准有限单元法、上游加权有限单元法或者上游加权最小二乘法求解地下热水温度场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Fortran 90/95语言编写了地下热水运移叁维非稳定流数值模拟程序FEMFH,并分别采用一维解析解、二维Elder问题及软件FEFLOW对比叁个方面验证了程序是可靠性。利用数值程序FEMFH对水平展布的、均质各项同性的热储层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水头在水力梯度方向上同样呈线性降低,在垂向上受温度的影响,水头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该曲线可以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描述;在相同条件下,与常温含水层相比,流量随含水层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原因是相对粘滞性系数受温度的影响造成的。地下热水的等水头线与流线并不是正交的,当含水层底部边界的温度越高,等水头线与流线斜交的角度越小,其次地下热水的水力梯度越大,等水头线与流线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越趋近90°;斜交的角度与参考水头也相关,只有当含水层的温度是恒温的,且与参考温度相同时,等水头线与流线恰恰正交;对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其值的改变对地下热水中流网几乎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刘国庆,周志芳,李兆峰,周彦章[4](2015)在《小尺度含水层热量运移试验研究及热弥散效应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小尺度含水层热机械弥散系数模型应用于对流弥散传热过程中,推导了该条件下对流弥散热量运移的解析解,结合试验进行验证,对含水层热弥散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热机械弥散系数等于1×10-2 W/(m·°C)可以作为热弥散对温度场影响的临界点,从而将热机械弥散系数的分布划分为不可忽略的叁角区域和可以忽略的多边形区域;明确了自然含水层结构条件下纵向热弥散度范围,从小尺度的热弥散研究结果来看,纵向热弥散度最大值为厘米数量级,它与野外大尺度条件下热弥散度的研究成果有着显着差异,表明热弥散尺度效应的存在,这将是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1期)

王沐[5](2014)在《单一自然裂隙溶质与热量运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质工程日益增多如核废料地质处置、煤炭石油开采、CO2地质封存、隧道开凿等,基岩裂隙水溶质与热量运移研究越来越引起水文地质界的关注。然而由于强烈的非均质性,基岩裂隙水流和溶质运移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而其量化是挑战性的难题。单裂隙是裂隙系统的基本单元,单裂隙水运移研究是自然裂隙运移规律研究的基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了未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裂隙,设计制作了单裂隙模型,进行系统的溶质及热量运移试验,利用对流弥散方程(ADE)模型和随机步长时间游走模型(CTRW)中的TPL模型对溶质运移的穿透曲线(BTC)进行了拟合,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水流试验中水力梯度和流速呈非线性关系,可以用Forchheimer公式来表示,并且它比传统的Darcy定律拟合效果好。(2)单个裂隙溶质运移穿透曲线存在明显的拖尾现象,可能是由于裂隙开启度分布不均以及裂隙面对溶质的吸附作用等原因所致。(3)使用传统的ADE模型和TPL模型分别对溶质运移行为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TPL模拟的拟合度更高,更符合实际测量数据的变化趋势。(4)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发现,水流流经裂隙时,和靠近裂隙面的岩块部分有热量交换,并且变化的温度值随着流速的减小而增大,可以根据岩块不同部位温度变化的高低判断裂隙内部隙宽的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4-04-01)

吴蓉,王仲夏[6](2012)在《DS18B20在地下水热量运移模拟实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介绍了DS18B20的特点、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结构框图。以MSP430为控制器,利用DS18B20内部结构特点,设计出了具有可扩展性,多种灵活测量模式的温度测量系统,并给出了该监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进行了相应的软件设计。实验模型试验和工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抗干扰性强、可靠性高和性价比好等特点,在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勘察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周彦章,傅志敏,吴蓉[7](2011)在《地源热泵系统工作井优化布设地下水热量运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工作井优化布设问题,通过建立理想的"对井抽-灌"概念及数学模型,模拟拟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特定水流及热源条件下抽水、回灌井不同间距夏季运行期间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为抽、灌井合理间距确定等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抽、灌井不同井间距对该热泵系统夏季运行期间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影响显着;场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运行方案下,热泵系统抽、灌井间距宜在50~60m间。(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1年11期)

周彦章,周志芳,吴蓉,黄勇[8](2011)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量运移阶段特性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水介质中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模拟是地源热泵系统这类新型浅层地温能利用工程科学论证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饱和含水介质中热量运移对流-弥散数学模型,模拟了拟建地源热泵系统理想的对井抽-灌运行特定水流及热源条件下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结果表明热泵系统完整运行周期(一年)内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具有显着的"阶段性"特征,"夏、冬抽-灌输运"和"春、秋停运蓄存"两阶段取决于不同的作用因素。从数学和概念模型两方面讨论了地下水流作用对热量输运过程的决定性影响,说明不同时期抽、灌井互换运行是解决拟定工作模式下热(冷)能浪费问题的理想途径。(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1年05期)

周彦章,吴蓉,黄勇[9](2011)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量运移阶段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形式,饱和介质中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规律数值模拟是其工程科学论证及实际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根据理想的"对井抽-灌"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了描述饱和含水介质中热量输运过程的对流-弥散数学模型,模拟了拟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特定的水流和热源条件下完整运行周期(一年)内饱和介质中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完整运行周期内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具有显着的"阶段性"规律特征,"夏、冬抽-灌输运"和"春、秋停运蓄存"两阶段取决于不同的作用因素。从概念及数学模型两方面讨论了地下水流作用对饱和含水介质中热量输运过程的决定性影响,提出并分析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拟定工作模式中不足之处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效果,说明不同时期抽、灌井互换工作运行是解决热泵系统拟定工作模式下热(冷)能浪费问题的理想途径。(本文来源于《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3)

朱小波,孙玉庆,周彦章[10](2010)在《地源热泵系统工作井优化布设地下水热量运移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拟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例,针对地缘热泵空调系统工作井优化布设问题,通过建立理想的对井抽—灌概念及数学模型,模拟了特定水流及热源条件下抽水、回灌井不同间距夏季运行期间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抽、灌井不同井间距对热泵系统夏季运行期间地下水热量运移过程影响显着,该方法为优化布设抽、灌井的合理间距提供了实现热泵系统良好运行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热量运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地下储能咸水层水文地质特性,以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为基础,建立咸水层多场耦合储能模型.以天津市某咸水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采用不同盐度溶液回灌模式下含水层热量运移特性及温度场变化规律.经模拟计算得到,采用1∶1混合溶液与去离子水回灌时,粗粉砂层在夏季储热期与次年春季间歇期的热作用半径变化率分别为0.313、-0.016,0.348、-0.04m/d.研究表明,在储能阶段,伴随回灌溶液盐度降低,地下水渗流速度上升,导致对流换热与热弥散效应增强,回灌溶液温度场影响范围、幅度增加;间歇阶段,则由于地下咸水与回灌溶液间盐度梯度变大,在分子扩散作用下含水层渗流溶液热作用半径收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量运移论文参考文献

[1].黄坚,孙婉,周念清,高世轩.地源热泵运行热量运移数值模拟与冗余效应分析[J].人民长江.2017

[2].马玖辰,武春彬,张志刚.回灌溶液盐度变化对浅层储能咸水介质热量运移特性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

[3].赵敬波.地下热水流动与热量运移的叁维非稳定流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4].刘国庆,周志芳,李兆峰,周彦章.小尺度含水层热量运移试验研究及热弥散效应评估[J].岩土力学.2015

[5].王沐.单一自然裂隙溶质与热量运移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6].吴蓉,王仲夏.DS18B20在地下水热量运移模拟实验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12

[7].周彦章,傅志敏,吴蓉.地源热泵系统工作井优化布设地下水热量运移模拟[J].工程勘察.2011

[8].周彦章,周志芳,吴蓉,黄勇.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量运移阶段特性模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

[9].周彦章,吴蓉,黄勇.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量运移阶段特性数值模拟[C].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0].朱小波,孙玉庆,周彦章.地源热泵系统工作井优化布设地下水热量运移模拟[J].水电能源科学.2010

标签:;  ;  ;  ;  

热量运移论文-黄坚,孙婉,周念清,高世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