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化论文-王萍

舌尖化论文-王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舌尖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苏北部,蟹止摄,舌尖化,类型

舌尖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1](2019)在《江苏北部方言过渡地带蟹止摄舌尖化今读及其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北部方言过渡地带,蟹止两摄有多种今读类型,开口叁、四等韵存在[i]>[■]的舌尖化音变现象,并引起与蟹止摄[i]韵母相关的系统音变,这是汉语发展史上非常特殊的语音变化现象。音读类型及地理分布,既体现了不同方言区的特征,也反映了方言过渡地带方言特征迭置、渐变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付静[2](2018)在《合肥话高元音[i]、[y]的舌尖化及其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肥话里有一类明显异于普通话的语音现象,即普通话里由高元音[i]、[y]与双唇音[p p?m],舌尖中音[t t?n l],舌面前音[?]以及零声母相拼而成的音节所涵盖的那些字,在合肥话里绝大部分字的读音会发生变化,韵母由[i]、[y]变成[?]、[?]。另外,合肥话的韵母[i]来自普通话里韵母为[i?]的那部分字。这两类与普通话不同的语音现象使我们联想到韵类演变。因此本文在列出所有舌尖化音变字的基础上,归纳整理韵类,并与中古韵母、普通话韵母进行比较,描述音值演变情况,再结合相关韵类的演变以及与合肥周边江淮官话的比较,推测韵类演变关系中的主动因素及舌尖化的产生原因。另一方面,在田野语音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了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读音里都发生舌尖化的字外,还有部分字只在青年人里发生舌尖化,老年人仍读为非舌尖音,它们在普通话里韵母基本为[i]、[y]。因此本文通过社会方言调查收集语音材料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舌尖化的动态变化在年龄层面的表现,并得出初步结论,即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读音差异是舌尖化不断扩展的结果。由韵类演变引起的舌尖化是主体部分,处于音变完成阶段,以老年人、青年人均读为舌尖音的那部分字为代表。而它又是强势音变,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仍在合肥话里继续发展,通过类推作用扩大舌尖化音变字的范围,但由于老年人在语言使用上是保守主义者,青年人对语言变化的接受能力更强,甚至领导着方言的变化,因此由类推产生的舌尖化主要出现在青年一代里。(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管文慧[3](2017)在《山西孝义方言[i][y]韵母的舌尖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孝义方言中存在[i][y]韵母舌尖化的音变现象,韵母的舌尖化是指高元音有继续高化的趋势,并且这种音变现象广泛存在于晋语、徽语、吴语中。讨论这一音变现象的动因及其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得出孝义方言中[i][y]韵母舌尖化的主动因素是高元音韵母而不是辅音声母,且这种音变现象的性质属于拉链式音变。(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侍建国[4](2014)在《论合肥话[i]韵的舌尖化——兼论历史语言学的“奥坎剃刀”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合肥话的[i]>[]音变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围绕它的音变动因及方式,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它由[iI]>[i]音变引起,另一种认为它促使了[iI]>[i]音变。本文先提出汉语方音比较的叁条原则,根据这叁条原则讨论合肥话[i]>[]音变的动因及方式及[]的语音性质,认为[i]的舌尖音化应看作[i]韵的[-z]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方言学报》期刊2014年00期)

杜玄图[5](2014)在《论西充方言“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充方言中的"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与山西、青海、合肥等地相似,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各自产生方式和时间都不一样。本文通过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分析,认为西充方言中该语音现象源自历史上的移民所导致的方言接触,大概产生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时期。(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王双成[6](2010)在《安多藏语i的舌尖化及其类型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安多藏语元音i的舌尖化音变问题。舌尖化是汉藏语系不同语言中较为普遍的一种音变现象,很多汉语方言(吴语、徽语等)都有突出的表现。比较汉藏语系不同语言元音i的舌尖化特点,我们会发现i的舌尖化似乎有着一种共性,即i先变为摩擦较重的j,然后再变为舌尖音。(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侍建国[7](2009)在《论合肥话[i]韵的舌尖化——兼论历史语言学的“奥坎剃刀”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合肥话的[i]>[]音变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围绕它的音变动因及方式,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它由[i|]>[i]音变引起,另一种认为它促使了[i|]>[i]音变。本文先提出汉语方音比较的叁条原则,根据这叁条原则讨论合肥话[i]>[]音变的动因及方式及[]的语音性质,认为[i]的舌尖音化应看作[i]韵的[-z]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方言学报(第四期)》期刊2009-12-01)

王双成[8](2006)在《青海方言元音[i]的舌尖化音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观察青海方言元音系统的变化,我们发现高元音[i]的舌尖化是其显着的音变特点之一。[i]的舌尖化主要是在经历了摩擦化的过程之后完成的,而有的则是直接舌尖化为[ι]。舌尖化的原因在青海方言中主要是由于"复元音的单元音化"而出现大量的同音现象,对[i]形成挤压,使[i]的区别负担过重,为了增加区别度,[i]只能进一步高化而成为[ι]。当然,[y]的排斥可能也是[i]舌尖化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06年04期)

张燕来[9](2006)在《山西晋语舌面高元音的舌尖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晋语中舌面高元音的舌尖化现象分布普遍,类型多样。舌尖化对方言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韵母的链移变化和声母的舌尖化,该音变的动因———元音高化还对见系一等字增生[i]介音具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舌尖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肥话里有一类明显异于普通话的语音现象,即普通话里由高元音[i]、[y]与双唇音[p p?m],舌尖中音[t t?n l],舌面前音[?]以及零声母相拼而成的音节所涵盖的那些字,在合肥话里绝大部分字的读音会发生变化,韵母由[i]、[y]变成[?]、[?]。另外,合肥话的韵母[i]来自普通话里韵母为[i?]的那部分字。这两类与普通话不同的语音现象使我们联想到韵类演变。因此本文在列出所有舌尖化音变字的基础上,归纳整理韵类,并与中古韵母、普通话韵母进行比较,描述音值演变情况,再结合相关韵类的演变以及与合肥周边江淮官话的比较,推测韵类演变关系中的主动因素及舌尖化的产生原因。另一方面,在田野语音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了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读音里都发生舌尖化的字外,还有部分字只在青年人里发生舌尖化,老年人仍读为非舌尖音,它们在普通话里韵母基本为[i]、[y]。因此本文通过社会方言调查收集语音材料并进行分类统计,研究舌尖化的动态变化在年龄层面的表现,并得出初步结论,即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读音差异是舌尖化不断扩展的结果。由韵类演变引起的舌尖化是主体部分,处于音变完成阶段,以老年人、青年人均读为舌尖音的那部分字为代表。而它又是强势音变,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仍在合肥话里继续发展,通过类推作用扩大舌尖化音变字的范围,但由于老年人在语言使用上是保守主义者,青年人对语言变化的接受能力更强,甚至领导着方言的变化,因此由类推产生的舌尖化主要出现在青年一代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舌尖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萍.江苏北部方言过渡地带蟹止摄舌尖化今读及其分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2].付静.合肥话高元音[i]、[y]的舌尖化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管文慧.山西孝义方言[i][y]韵母的舌尖化现象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17

[4].侍建国.论合肥话[i]韵的舌尖化——兼论历史语言学的“奥坎剃刀”原则[J].中国方言学报.2014

[5].杜玄图.论西充方言“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的产生[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6].王双成.安多藏语i的舌尖化及其类型学意义[J].语言研究.2010

[7].侍建国.论合肥话[i]韵的舌尖化——兼论历史语言学的“奥坎剃刀”原则[C].中国方言学报(第四期).2009

[8].王双成.青海方言元音[i]的舌尖化音变[J].中国语文.2006

[9].张燕来.山西晋语舌面高元音的舌尖化[J].语文研究.2006

标签:;  ;  ;  ;  

舌尖化论文-王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