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生物量论文-刘积光,李昂,刘平怀

微藻生物量论文-刘积光,李昂,刘平怀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藻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长监测,光密度,细胞计数,干质量

微藻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积光,李昂,刘平怀[1](2018)在《3种微藻生物量监测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生物质干重法、细胞计数法和光密度法3种微藻生物量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以BG11为基础培养基,在光自养分批培养模式下完成对热带海洋富油微藻Desmodesmus sp. WC08整个生长周期内的生物量变化监测,结合梯度稀释法,对不同浓度藻液的光密度(OD)、细胞密度和生物质干质量进行测定,建立3种测定微藻生物量方法的数学联系。在最大吸收波长680 nm下,对数生长期的微藻细胞密度与OD值存在线性关系,即,y=0. 336 66x-0. 002 88,R2=0. 998 7;生物质干质量与OD值呈线性关系,直线方程为:y=1. 095 98x-0. 064 04,R2=0. 973 14。分别考察了5种不同培养基下,Desmodesmus sp. WC08生长过程中光密度与细胞密度监测方法结果的差异,以及同一培养基培养5株不同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光密度与细胞密度监测结果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测定微藻的光密度(OD)能较准确的计算出藻液的生物量、生物质干质量和细胞密度。光密度法简便可靠,更适用于微藻培养过程中的生物量监测。(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刁梦洁,柳杰,王晚晴,华威,武双[2](2018)在《菌藻共生对污水处理和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对微藻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菌藻共生系统在污水处理、获得微藻生物质以及生产其他化学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大量研究证明,菌藻共生系统可以对各种污水实现高效处理,具有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另外,细菌在共培养中产生的维生素B12和铁载体等可促进微藻的生长,有益于微藻生物量的积累和规模化培养。主要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菌藻共生技术处理3种主要污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菌藻共生对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以及处理污水后菌藻的资源化利用,最后对菌藻共生处理废水技术工艺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刘洋,钟年丙,陈明,邱思炜[3](2015)在《准确测量微藻生物量的塑料光纤倏逝波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测量微藻生物量,研制了新型倏逝波传感器。首先,采用研磨法制备了两根D形光纤,对D形区域进行升温-降温循环水浴处理后,将处理后的D形光纤制备成U形;然后,将其中一根U形光纤标记为传感器传感臂,用于测量藻液中细胞和液相变化信息;在另一根U形光纤表面包裹一层混合纤维素酯多孔微藻滤膜并标记为传感器参考臂,用于测量藻液中液相变化信息;最后,利用传感臂和参考臂构成双探针U形塑料光纤倏逝波生物量传感器。建立了传感器测量理论模型,测试了传感器性能参数及对生物量的响应特性。研究表明:传感器输出信号不受藻液中液相浓度及成分变化的影响,只与微藻生物量有关。该传感器能准确测量低浓度和高浓度微藻生物量,对于生物量为0~598.998mg/L及吸光度(OD_(680nm))为0~2.986的蛋白核小球藻,传感器测量值与拟合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46%,相对误差均值为1.28%。(本文来源于《2015光学精密工程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7-10)

李少朋,邢前国[4](2014)在《潮滩底栖微藻生物量垂直变化对其遥感反演模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感信号与潮滩表层沉积物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定量关系,与定义生物量对应的沉积物深度相关。以叶绿素浓度表征沉积物底栖微藻生物量,对烟台四十里湾潮滩表层沉积物柱样分别以3 mm和1 mm间隔分层,分析研究其叶绿素垂直分布特征;模拟、分析以指数衰减曲线斜率表征的叶绿素垂直分布变化对叶绿素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潮滩表层1 cm和3 cm内,叶绿素浓度均随着深度增加呈指数式衰减;垂直衰减曲线斜率逐渐变大时,沉积物表层1 cm内的叶绿素浓度逐渐降低,基于叶绿素浓度与光谱指数NDI-MPB间回归方程的遥感反演模式亦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闫晋飞[5](2013)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两种微藻的生物量与特定代谢产物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裂壶藻生长速度和脂肪酸含量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又称裂殖壶菌,属不等鞭毛门(Stramenopiles),是一种异养微藻。裂壶藻合成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二十碳五烯酸(timnodonic acid, 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占总脂肪酸60%以上,占细胞干重的43%,是用于工业发酵生产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几种非常理想的异养真核微藻之一。目前,利用裂壶藻生产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高密度发酵过程中,葡萄糖转化后积累出的乙酸会对发酵过程微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拟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大肠杆菌中的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etyl-coA synthetase,ACS)引入到海洋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 TIO1101中。对转化子进行PCR、Southern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的结果显示:外源ACS基因转化成功并在传代过程中稳定表达。摇瓶培养及高密度发酵实验的检测结果显示:外}源ACS基因表达可以降低培养基醋酸浓度,增加细胞内乙酰辅酶A库存,显着提高生物量和脂肪酸含量。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ACS促进了裂壶藻叁羧酸循环方向的代谢,降低了乙酸的积累,能显着提升DHA的产量。证明引入的ACS对改善裂壶藻代谢方面确实有重要意义。雨生红球藻遗传转化研究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单细胞绿藻,新形成细胞体积较小,呈球形或卵圆形,黄绿色,有两根鞭毛。雨生红球藻则是属于绿藻门(Chlorophata),绿藻纲(Chlorophyceae),团藻目(Volvocales),红球藻科Haematococcaceae),红球藻属(Haematococcus)。微藻是天然虾青素重要的来源之一。微藻中虾青素含量最高的是雨生红球藻,也是所有已知能积累虾青素生物体中合成量最高的物种,其合成量最高可达细胞干重的4%。在转基因裂壶藻的基础上,结合以前的经验教训,分别用农杆菌侵染法和基因枪法对雨生红球藻做了外源基因稳定表达的实验尝试。同时从启动子,报告基因,抗性筛选基因和目的基因的组合方面进行考虑,构建了多个质粒。通过荧光标记验证,抗性筛选,PCR鉴定,结果证明农杆菌侵染法和基因枪法均可将外源基因导入雨生红球藻。由于雨生红球藻自身的生物特性及实验设计的复杂程度,未来将对外源蛋白的定位,功能性验证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将是实验室未来的一个长期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13-04-01)

魏杰,赵文,杨为东,葛玉[6](2012)在《起始生物量比对3种海洋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饵料微藻与赤潮微藻间的种间竞争关系,通过微藻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起始生物量比(1∶4、1∶1和4∶1)对3种海洋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两两之间种间竞争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3种海洋微藻表现出种间竞争的相互抑制效应;②在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简称A)的种间竞争中,蛋白核小球藻(简称C)和湛江等鞭金藻(简称I)均在竞争中占优势,蛋白核小球藻随自身起始生物量比的提高,其竞争优势越加明显,湛江等鞭金藻在A∶I=1∶1时竞争优势最为明显;在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种间竞争中,当C∶I=1∶4时,湛江等鞭金藻在竞争中占优势,C∶I=1∶1时,初期湛江等鞭金藻占竞争优势,随蛋白核小球藻的迅速生长,后期蛋白核小球藻占竞争优势,C∶I=4∶1时,蛋白核小球藻占绝对竞争优势;③由种间竞争抑制参数比较得出:3种微藻的种间竞争强弱依次为蛋白核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塔玛亚历山大藻。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在起始比例C∶I=1∶1时,可共培养利用,在海产经济动物育苗中可对其进行适时采收投喂;两种饵料藻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为开发利用饵料藻进行赤潮生物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李涛,刘胜,黄晖,李秀保,张成龙[7](2011)在《叁亚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底栖微藻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底栖微藻可在系统的下垫面形成明显的微藻垫,是系统初级生产的重要贡献者,其种类和丰度变动会影响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分析其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关键物种的生物量,对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结构,估算底栖微藻在其中的贡献,研(本文来源于《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11)

贺国强,邓志平,陈叁凤[8](2010)在《高含油量、高生物量微藻的筛选及发酵试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不同淡水环境中分离并培养多株微藻,并且根据微藻的形态特征对这些微藻进行了初步鉴定。比较了其中11株微藻的油脂含量,油脂产量及生物量。从中选取生物量和油脂含量都较高的叁株微藻椭圆栅藻(Scenedesmus ovalternus)、雷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i)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研究了光照、温度、pH、碳源及氮源对其生长的影响,表明黑暗条件下添加葡萄糖作为碳源叁株微藻生长更快;其最适温度为30℃;椭圆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最适pH为6,而雷氏衣藻最适pH为7;葡萄糖和硝酸钾分别为这叁种微藻的最适碳源和氮源。雷氏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发酵试验表明,与摇瓶培养相比,发酵培养时间可缩短一倍,且微藻生长量比摇瓶培养大一倍以上,经5天发酵OD_(540)分别可达61.2和59.9。(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1-02)

贺国强,邓志平,陈叁凤[9](2010)在《高含油量、高生物量微藻的筛选及发酵试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不同淡水环境中分离并培养多株微藻,并且根据微藻的形态特征对这些微藻进行了初步鉴定。比较了其中11株微藻的油脂含量,油脂产量及生物量。从中选取生物量和油脂含量都较高的叁株微藻椭圆栅藻(Scenedesmus ovalternus)、雷氏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i)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研究了光照、温度、pH、碳源及氮源对其生长的影响,表明黑暗条件下添加葡萄糖作为碳源叁株微藻生长更快;其最适温度为30℃;椭圆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最适pH为6,而雷氏衣藻最适pH为7;葡萄糖和硝酸钾分别为这叁种微藻的最适碳源和氮源。雷氏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发酵试验表明,与摇瓶培养相比,发酵培养时间可缩短一倍,且微藻生长量比摇瓶培养大一倍以上,经5天发酵OD540分别可达61.2和59.9。(本文来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期刊2010-11-01)

梁瑜,王朝晖[10](2009)在《应用叶绿素荧光法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求叶绿素荧光值与海洋微藻生物量的关系,利用TD-700型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6种典型海洋赤潮藻在不同生长期(指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时的叶绿素荧光值,同时用传统方法测定细胞密度,且利用Leica Qwin软件测量细胞大小。结果显示:微藻在同一生长时期细胞密度与叶绿素荧光值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不同生长时期细胞密度也与单位叶绿素荧光值存在较显着正相关关系。因此,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快捷方便、灵敏度高、可靠性强的优点。(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微藻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随着对微藻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菌藻共生系统在污水处理、获得微藻生物质以及生产其他化学品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大量研究证明,菌藻共生系统可以对各种污水实现高效处理,具有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另外,细菌在共培养中产生的维生素B12和铁载体等可促进微藻的生长,有益于微藻生物量的积累和规模化培养。主要介绍了菌藻共生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菌藻共生技术处理3种主要污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菌藻共生对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以及处理污水后菌藻的资源化利用,最后对菌藻共生处理废水技术工艺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藻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积光,李昂,刘平怀.3种微藻生物量监测方法的比较[J].热带生物学报.2018

[2].刁梦洁,柳杰,王晚晴,华威,武双.菌藻共生对污水处理和微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J].环境工程.2018

[3].刘洋,钟年丙,陈明,邱思炜.准确测量微藻生物量的塑料光纤倏逝波传感器[C].2015光学精密工程论坛论文集.2015

[4].李少朋,邢前国.潮滩底栖微藻生物量垂直变化对其遥感反演模式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4

[5].闫晋飞.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两种微藻的生物量与特定代谢产物产量[D].沈阳药科大学.2013

[6].魏杰,赵文,杨为东,葛玉.起始生物量比对3种海洋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

[7].李涛,刘胜,黄晖,李秀保,张成龙.叁亚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底栖微藻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研究[C].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1

[8].贺国强,邓志平,陈叁凤.高含油量、高生物量微藻的筛选及发酵试验的初步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2010

[9].贺国强,邓志平,陈叁凤.高含油量、高生物量微藻的筛选及发酵试验的初步研究[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2010

[10].梁瑜,王朝晖.应用叶绿素荧光法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J].生态科学.2009

标签:;  ;  ;  ;  

微藻生物量论文-刘积光,李昂,刘平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