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论文-孔德龙,张钰,张雨钊,张蓓蓓,颜超

华支睾吸虫病论文-孔德龙,张钰,张雨钊,张蓓蓓,颜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支睾吸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oll样受体2,华支睾吸虫,辅助性T细胞

华支睾吸虫病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龙,张钰,张雨钊,张蓓蓓,颜超[1](2019)在《华支睾吸虫感染鼠TLR2信号对辅助性T细胞分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态观察TLR2信号通路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CD4+T亚群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同时建立尾静脉注射TLR2中和抗体组及对照组,分别在感染不同阶段剖杀小鼠,收集外周血、肝脏和脾脏单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Th1、Th2及Treg细胞亚群分化情况。结果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56 d和70 d后,与感染组相比,感染并注射TLR2中和抗体组小鼠外周血Th2类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减少;同时,阻断TLR2信号通路后脾脏内Treg细胞比例明显下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56 d后,与注射PBS对照组相比,TLR2中和抗体注射组肝脏中TLR2信号通路下游分子MyD88以及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阻断TLR2信号通路诱导华支睾吸虫感染小鼠CD4+T细胞中Th2和Treg比例下调,表明TLR2信号通路在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及抗华支睾吸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张强,丁昕,吴小珉,刘燕红,刘剑峰[2](2019)在《重组酶介导的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核酸等温扩增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华支睾吸虫检测的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方法(RAA)。方法以华支睾吸虫18S r RNA基因序列作为靶序列,设计、合成、筛选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快速检测华支睾吸虫的荧光RAA检测方法。分别以含不同拷贝数DNA片段的重组质粒和不同浓度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敏感性;分别以似蚓蛔线虫、细粒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虫、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特异性;通过抽提含华支睾吸虫虫卵的粪便及含囊蚴的淡水鱼肉样本DNA并进行荧光RAA扩增,初步评价其检测现场样本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华支睾吸虫检测荧光RAA法,其可在39℃20 min内实现对华支睾吸虫DNA的特异性扩增。以含不同拷贝数DNA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模板,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0拷贝/μL;以不同浓度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3 pg/μL;以似蚓蛔线虫、细粒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蚴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可成功检出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体、大鼠粪便样本以及麦穗鱼样本,具备较好的现场样本检测能力。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可用于华支睾吸虫检测的RAA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边萌,许青霞,余新炳[3](2019)在《华支睾吸虫一氧化氮合酶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预测华支睾吸虫一氧化氮合酶相互作用蛋白(CsNOSIP)基因序列结构和功能特征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预测该基因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Vector NTI、InterProScan、SignalP和SecretomeP等相关软件)对华支睾吸虫一氧化氮合酶相互作用蛋白基因及相应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信号肽、亲水性/疏水性、B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华支睾吸虫一氧化氮合酶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867 bp,编码288个氨基酸,理论分子质量为35 Mr,等电点为9.16。SignalP和SecretomeP分析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一氧化氮合酶相互作用蛋白为非经典途径分泌蛋白;InterProScan分析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一氧化氮合酶相互作用蛋白特征性结构域位于第45~76位,第211~267位和第1~289位氨基酸之间。在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中,共发现7个B细胞表位。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和各种分析软件对Cs NOSIP所编码的cDNA序列及理论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域等进行预测和分析,能够为开展Cs NOSIP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钟伟志,翁伟镇,文燕玲[4](2019)在《2018年顺德龙江淡水鱼及生熟不分砧板关于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统计顺德龙江地区制作鱼生的淡水鱼及生熟食不分开砧板处理的生活方式关于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情况。方法:调查对象分4组,A组为2018年2月-8月从顺德各镇市场随机采购常用于制作"鱼生"的淡水鱼,包括鲤鱼、鲢鱼、草鱼、鲮鱼、罗非鱼,B组为来自农庄、寿司店、餐馆随机采购"叁文鱼"样品,C组当地抽检60个渔民家庭中的砧板,仅仅用于制作熟食占24个,宰生鱼、切熟食不分开砧板的占36个,分别提取砧板表面刮取物,离心处理后取样本进行肝吸虫囊蚴观察。结果:A、B、C组均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随机市场购淡水鱼感染率69.8%,"叁文鱼"感染率12.5%,生熟不分处理砧板表面刮取物同样有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高风险(41.7%)。结论:龙江地区常见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不科学的生熟食制作习惯均有感染感染华支睾吸虫风险,市售"叁文鱼"感染率虽较低,但仍达12.5%。提倡熟食,科学加工食材,才能有效预防华支睾吸虫相关疾病发生。(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8期)

苏慧兰,黄彬,张利强,彭远飞,陈家凤[5](2019)在《PCR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PCR法在基层医院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应用前景。方法采集94例普通住院患者粪便和血清样本,分别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PCR法和ELISA法3种方法进行华支睾吸虫检测,以KatoKatz法为评价标准,对PCR法和ELISA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018年9—10月住院患者粪便和血液样本均有的患者94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1例,分别占56.4%、43.6%;20岁以下3例,20~39岁26例,40~59岁33例,60岁及以上32例,分别占3.2%、27.7%、35.1%、34.0%。Kato-Katz法检出华支睾吸虫阳性数26份,阳性率为27.66%,PCR法检出阳性数23份,阳性率为24.47%,ELISA检出阳性数53份,阳性率为57.45%,3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法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85%和86.7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87%和83.10%。ELISA法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15%和57.3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30%和97.50%。结论在华支睾吸虫高流行区的基层医院开展PCR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孙青松,于妮娜,尚信池,张笛,刘明远[6](2019)在《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引起的危害严重的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肝胆病变,严重者可引起胆管上皮癌,因此华支睾吸虫被国际癌症署(IARC)归为第Ⅰ类生物性致癌因子。我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该病人体感染的报道。近年来,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受威胁地区和人数不断增加。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已刻不容缓,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今后在华支睾吸虫病的基础研究与防控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就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华支睾吸虫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边萌,汪肖云,许青霞,余新炳[7](2019)在《华支睾吸虫NOSI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华支睾吸虫一氧化氮合酶相互作用蛋白(CsNOSIP)进行克隆和原核表达,初步了解其重组产物的免疫学功能。方法从华支睾吸虫基因文库中获得CsNOSIP的全长cDNA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30a(+)中,诱导表达后用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用纯化的rCsNOSIP及rCsNOSIP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获得rCsNOSIP免疫血清,采用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CsNOSIP的表达及其反应原性;采用ELISA检测rCsNOSIP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亚类水平。结果 CsNOSI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包含867 bp,编码288个氨基酸,PCR、双酶切及DNA测序表明pET-30a(+)-CsNOSIP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35×10~3;经亲和层析法获得高纯度的重组蛋白,该蛋白可被His单抗、CsNOSIP免疫小鼠血清、感染华支睾吸虫小鼠血清及ESP免疫血清识别,重组蛋白免疫血清能识别CsESP;ELISA检测显示rCsNOSIP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抗体滴度为1∶25 600,以IgG1水平较高。结论 CsNOSIP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呈现高效可溶性表达,且具有抗原性,是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抗原(CsESP)之一,免疫小鼠后可获得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抗体亚类以IgG1为主,为该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区方奇,王子玥,韦海艳,韦尧宝,杨益超[8](2019)在《南宁市市售猫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南宁市猫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为华支睾吸虫保虫宿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南宁市猫屠宰点购买猫肝,解剖胆囊和肝脏,查找华支睾吸虫并计数;对收集到的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华支睾吸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2基因扩增和测序,通过BLAST比对分析确定虫体种类。结果从南宁市2个猫屠宰摊面共收集了105个猫肝脏,其中有68个发现有华支睾吸虫感染,感染率为64.76%。单个肝脏虫体数量最多达980条,中位数为72条。从检出的虫体中分离到3种不同大小和形态的吸虫,经形态学和ITS2基因扩增、测序、比对分析鉴定,均为华支睾吸虫。结论南宁市市售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应该加强相关防控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黄哲,黄家娣,陈明,刘地广[9](2019)在《阿苯达唑两种用药方案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不同方案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阿苯达唑片0.4 g口服,2次/d,连服4 d;观察组予阿苯达唑总剂量64 mg/kg,分为8等份,口服,2次/d,连服4 d。观察两组患者虫卵转阴率、虫卵减少率、有效率、不良反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转阴率、重度感染转阴率(88.2%、60%)显着高于对照组(78.4%、33.3%),虫卵减少率(92.6%)显着高于对照组(82.3%),有效率(96.1%)显着高于对照组(86.3%);不良反应、IL-4、sIL-2R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FN-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苯达唑总剂量64 mg/(kg·次), 2次/d×4 d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疗效、血清细胞因子调节作用优于0.4 g/次,2次/d×4 d,且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3期)

钱门宝[10](2019)在《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成因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围绕我国重点流行区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成因机制及干预对策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传播强度、传播行为成因机制及其干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为控制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方法:本研究包括3部分7章。第一部分:收集我国2015-2017年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计算以乡镇为单位、分性别和年龄组的检查人数和感染人数;将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相关、且可从公开渠道获取高分辨数据的因素作为协变量。基于已有点数据,构建包括协变量信息的贝叶斯地理统计模型,纳入空间随机效应,计算全国和分省的感染率和感染人数中位数(median)以及95%贝叶斯可信区间(95%Bayesiancredible intervals,95%BCI)。第二部分第一章:从4个重点流行省份(广西、广东、黑龙江和吉林)选取17个县,每县抽取约1000人,开展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和生食淡水鱼行为调查。分析群体水平(县、性别和年龄组)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的线性关系并计算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计算个体水平生食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95%confidential intervals,95%CI),同时分析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riskpercent,ARP)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 cent,PARP)。第二部分第二章:在 17个县分别抽取1所高级中学的6个班级、5所初级中学的15个班级和5所小学的15个班级,收集学生的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生食淡水鱼行为和将来能否做到不生食淡水鱼的信念及其父母生食淡水鱼行为的信息。将学生分为四组,即0组(父母均不生食)、1组(仅父亲生食)、2组(仅母亲生食)和3组(父母均生食)。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各变量随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和信念的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采用二项分布和β-二项分布探测生食淡水鱼行为的家庭聚集性。β-二项分布中采用聚集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θ)反映聚集程度。采用线性方程分析θ随学生年龄的变化趋势;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学生的θ差异。分析父亲和母亲生食淡水鱼行为的相互影响。第二部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基于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构建学生信念的决策树模型,探究学生的基本特征、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和生食淡水鱼行为、父母生食淡水鱼行为对学生未来行为的驱动机制。第叁部分第一章:通过专家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构建蠕虫病健康教育产品评价体系。在全国征集蠕虫病健康教育产品,通过构建的评价体系对其质量进行评定,分析征集产品和获奖产品的特征。第叁部分第二章:研发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干预动画产品——《肝吸虫变形记》。基于第二部分和文献回顾提取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关键信息点。借鉴其他蠕虫病优秀健康教育产品特征,参照建立的蠕虫病健康教育产品评价体系,设计包含关键信息点的脚本,制作动画产品。第叁部分第叁章:设置平行对照的、前后比较的干预试验,在华支睾吸虫病重点流行区选取2所小学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基线和效果评估调查,验证以学龄儿童为核心的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干预策略的效果。干预措施基于《肝吸虫变形记》,辅以发放折页、竖立展板和开展手抄报以及作文竞赛。评价指标包括知识、行为和信念。结果:第一部分:2015年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感染率中位数为0.84%(95%BCI:0.63%-1.14%),全国估计感染人数中位数为1082.26万(95%BCI:804.32万-1471.01万)。重点流行地区集中在华南和东北两块区域。感染率最高的省份为广西(9.85%,95%BCI:6.43%-16.15%),其次为广东(4.59%,95%BCI:3.19%-7.14%)、黑龙江(1.73%,95%BCI:1.28%-2.62%)和吉林(0.72%,95%BCI:0.57%-1.05%)。感染人数最高的省份为广东(492.49万),其次为广西(406.19万)、黑龙江(65.81万)和吉林(20.01万)。第二部分第一章:纳入16个县共16230名调查对象进行分析。生食淡水鱼者比例为26.46%(4295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10.76%(1747人)。各县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线性关系(R2= 0.44,P<0.01)。男性各年龄组生食淡水鱼者比例和感染率呈线性关系(R2= 0.96,P<0.01);女性各年龄组也呈线性关系(R2= 0.99,P<0.001)。与未生食淡水鱼者相比,生食淡水鱼者感染华支睾吸虫的RR为12.93(95%CI:11.36-14.72)。ARP为92.27%,PARP为75.95%。第二部分第二章:纳入15个县、年龄在9-18岁的23222名学生。其中,0组、1组、2组和3组学生的构成比分别为68.59%、17.20%、1.32%和12.88%。男生生食淡水鱼的比例高于女生,分别是19.77%和12.30%(χ2=241.15,P<0.001)。从9-18岁,女生和男生生食淡水鱼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15.40%和145.86%,年增长率分别为8.90%和10.51%。与0组相比,1组、2组和3组生食淡水鱼的调整OR分别为10.50(95%CI:9.40-11.72)、33.58(95%CI:26.29-42.90)和47.10(95%CI:42.02-52.81)。男生表示将来能做到不生食淡水鱼的比例是77.61%,女生是86.18%(χ2= 287.64,P<0.001)。从9-18岁,女生和男生表示将来能做到不生食淡水鱼的比例分别下降了7.03%和15.75%,年下降率分别为0.81%和1.89%。与0组相比,1组、2组和3组将来能做到不生食淡水鱼的调整OR分别为0.78(95%CI:0.71-0.86)、0.67(95%CI:0.52-0.88)和0.69(95%CI:0.62-0.78)。生食淡水鱼行为在家庭内不符合二项分布(χ2=19553.23,P<0.001),符合β-二项分布(χ2= 0.76,P>0.05),θ为0.87。随学生年龄增长,ж增大,R2为0.82(P<0.001)。有男孩的家庭其ж高于有女孩的家庭(t=-4.09,P<0.01)。在父亲生食淡水鱼的情况下,母亲生食淡水鱼的RR为22.64(95%CI:20.03-25.59)。ARP为95.58%,PARP为86.69%。在母亲生食淡水鱼的情况下,父亲生食淡水鱼的RR为4.52(95%CI:4.00-5.11)。ARP为77.89%,PARP为33.35%。第二部分第叁章.:在决策树模型中,学生未曾生食淡水鱼、女生、年龄(≤13岁)、知晓致癌性、母亲不生食淡水鱼、知晓传播途径、知晓并发症和年龄(≤16岁)时,决策树叶节点为能,即学生能做到将来不生食淡水鱼。防治知识在决策树树状结构的节点位置低,且知晓知识的分支在同级分支中占比低。第叁部分第一章:从53家机构收集到96组蠕虫病健康教育产品。96组产品中,67组针对单一蠕虫病,其中只有5组针对华支睾吸虫病,目标对象均为普通人群。34组产品获奖,但针对华支睾吸虫病的产品均未获奖。第叁部分第二章:提炼了华支睾吸虫病10个防治关键信息点,将其融入了一部适宜学龄儿童的华支睾吸虫病防治动画片——《肝吸虫变形记》。第叁部分第叁章:干预组基线调查和评估调查时,传播途径、早期症状、并发症和致癌性知晓率分别为15.14%和92.43%(P<0.001)、6.77%和43.43%(P<0.001)、4.78%和94.82%(P<0.001)、4.78%和57.77%(P<0.001)。对照组分别为9.15%和56.86%(P<0.001)、0.65%和33.33%(P<0.001)、2.61%和42.48%(P<0.001)、2.61%和20.92%(P<0.001)。干预组知识增长高于对照组。干预组251人,基线调查时16人过去1年曾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这16人过去6个月均未生食淡水鱼。对照组153人,基线调查时35人过去1年生食过淡水鱼;评估调查时,其中20人过去6个月未生食淡水鱼。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干预组基线调查235人过去1年未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其中1人过去6个月生食淡水鱼,比例为0.43%(1/235)。对照组基线调查时118人过去1年未生食淡水鱼;评估调查时,其中6人过去6个月生食淡水鱼,比例为5.08%(6/118)。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在信念方面,干预组基线调查回答“能”、“不能”和“不确定”的构成比分别为71.31%、17.13%和11.55%,评估调查时分别为97.21%、1.99%和0.80%(W=60.80,P<0.01)。对照组基线调查时的构成比分别为79.74%、4.58%和15.69%,评估调查时的构成比分别为83.01%、2.61%和14.38%(W=2.73,P>0.05)。结论:本研究阐明了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强度和特征,重点地区集中在华南和东北4个省份;揭示了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家庭同化”现象,提出了新的干预理论;验证了以儿童为核心的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干预策略适用有效,探索了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30)

华支睾吸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一种可用于华支睾吸虫检测的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方法(RAA)。方法以华支睾吸虫18S r RNA基因序列作为靶序列,设计、合成、筛选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快速检测华支睾吸虫的荧光RAA检测方法。分别以含不同拷贝数DNA片段的重组质粒和不同浓度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敏感性;分别以似蚓蛔线虫、细粒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虫、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特异性;通过抽提含华支睾吸虫虫卵的粪便及含囊蚴的淡水鱼肉样本DNA并进行荧光RAA扩增,初步评价其检测现场样本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华支睾吸虫检测荧光RAA法,其可在39℃20 min内实现对华支睾吸虫DNA的特异性扩增。以含不同拷贝数DNA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模板,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0拷贝/μL;以不同浓度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该方法最低检出限为3 pg/μL;以似蚓蛔线虫、细粒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蚴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可成功检出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体、大鼠粪便样本以及麦穗鱼样本,具备较好的现场样本检测能力。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可用于华支睾吸虫检测的RAA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支睾吸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1].孔德龙,张钰,张雨钊,张蓓蓓,颜超.华支睾吸虫感染鼠TLR2信号对辅助性T细胞分化的作用[J].免疫学杂志.2019

[2].张强,丁昕,吴小珉,刘燕红,刘剑峰.重组酶介导的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核酸等温扩增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

[3].边萌,许青霞,余新炳.华支睾吸虫一氧化氮合酶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9

[4].钟伟志,翁伟镇,文燕玲.2018年顺德龙江淡水鱼及生熟不分砧板关于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调查研究[J].人人健康.2019

[5].苏慧兰,黄彬,张利强,彭远飞,陈家凤.PCR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应用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9

[6].孙青松,于妮娜,尚信池,张笛,刘明远.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9

[7].边萌,汪肖云,许青霞,余新炳.华支睾吸虫NOSI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学鉴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

[8].区方奇,王子玥,韦海艳,韦尧宝,杨益超.南宁市市售猫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

[9].黄哲,黄家娣,陈明,刘地广.阿苯达唑两种用药方案治疗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19

[10].钱门宝.华支睾吸虫病传播行为的成因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标签:;  ;  ;  

华支睾吸虫病论文-孔德龙,张钰,张雨钊,张蓓蓓,颜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