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认同论文-王艳

身分认同论文-王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身分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马人,文化记忆,身分认同,族源神话

身分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19)在《文化记忆与身分认同——白马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记忆通过文字文本和文化文本传承。在无文字社会,文化记忆并不是单一地附着在文字之上,而是隐含在文化之中。白马人把神话与历史、地方与空间、仪式与物象通过时空关联与记忆对接,使记忆在时间上不断延续,在历史中不断重构,以此维系和加强身分认同感。记忆并没有把我们带进"过去",而是把"过去"带到现在,记忆并不是对"过去"完全真实的再现,而是根据当下的要求重构"过去",完成"追寻意义的努力"。(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毛睿[2](2019)在《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及身分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化年间,明朝公主汉丽宝嫁给马六甲苏丹芒速沙为妻。这段历史不见于中国史籍,却是马来西亚华人重要的文化记忆。文章结合马来亚联合邦独立以来华人族群的文化生态来探讨汉丽宝记忆生成的叁大成因,并进而回应文学书写与记忆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海外华人的文化身分构建问题。(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晓峰[3](2018)在《记忆·认同·身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李陀》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历史记忆、民族认同、达斡尔族民族性格以及特殊的个体生命经历这些"背后的东西",使李陀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史的特殊存在。他深度介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史,以特立独行的学术品格和自觉意识,打破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精英与平民之间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学术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和思想资源。(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春植[4](2018)在《朝鲜流亡文人的身分认同与中国朝鲜族移民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朝后期或大韩帝国末期,朝鲜着名文人金泽荣、申柽和申彩浩在朝鲜亡国即1910年韩日合并前后来到中国,在中国渡过了漫长的流亡生活。叁位作家在中国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因此将他们的文学当作朝鲜族作家文学起步阶段的特殊现象是无可非议的,绝大部分朝鲜族文学史都浓墨重彩地阐述他们的创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流露出朝鲜人或者韩国人的感觉和情感,也带有相当浓郁的朝鲜情结和身分认同,但已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与中国和中国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情感,以及自我同一性。同样,虽然他们的文学里包含着很多朝鲜文学或者韩国文学的成分,因此朝鲜文学史或者韩国文学史写入他们的文学成果也并不奇怪,但是这种身分认同的变化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当作朝鲜族作家文学中最早的移民作家,关键的理由也在于此。(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周兴杰[5](2018)在《当“民族”遇见“新部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身分认同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空间不仅容纳传统的、稳定的少数民族身分认同方式,也推动了自反性的个体身分建构,和以兴趣和情感为基础的"新部族"集体身分建构。身分认同方式的差异,造就了少数民族族群"共同体"文学叙事和华夏族裔"共同体"文学叙事两种"共同体"文学叙事。二者构成有趣的互补关系,巩固和丰富着"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认同。(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崇润之,黄家辉[6](2016)在《秘鲁契约移民与一世日裔身分认同初探(1899-1923)》一文中研究指出1898年日本契约移民协定缔结后,秘鲁劳动移民的输入使得秘鲁农业建设与产业开发受益匪浅,日本明治新政府的海外移民政策为一世移民打开了往拉丁美洲的门户。以地缘、血缘为纽带所维系的日系一世移民,在受到秘鲁人排斥的状态下,运用协同精神互信互助,构建从农业组合到经济活动各层的日系移民社会。尽管面临一战时期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但日系一世契约移民最终完成历史使命,成为社会变迁的动力来源,并创造了新的自我身分认同。本文旨在通过考察移民社会、移入国社会以及对利马日系移民从事理发业等职业性集团组织,探究日系一世移民在秘鲁的认同与排斥的历史。(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6年10期)

郑宏泰,尹宝珊[7](2014)在《香港本土意识初探:身分认同的社经与政治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曾经受英国殖民统治,又在新中国成立后陷入冷战格局时与内地往来近乎断绝,香港因而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层面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孕育了本土文化与身分认同。在恢复行使主权时,中央政府考虑到香港的特殊历史因素,提出了"一国两制"的重大制度设计,令香港可以继续发挥优势,并维持了独有的本土文化与身分。2003年推出的"自由行"政策,为香港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强化与内地的融合,亦对香港的本土意识和身分认同有不同层面的冲击,揭示香港与内地之间,出现了经济发展动力、消费套戥及旅客往来"叁逆转"的问题,进而激发出香港人面对本土急剧政治、经济及社会变迁时的焦虑与忧惧。(本文来源于《港澳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苗族,周翔[8](2007)在《现代台湾原住民女作家的身分认同:矛盾与抉择的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原住民作家在省思自身的族群身分认同与定位时,常常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在各人身上呈现出不同状态,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透过对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女乌和卑南族女作家董恕明的个人体验及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作家们最终的抉择和为之付出的行动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视作台湾原住民族文化认同的动态历程。被记录在文学中的自我文化认同,使台湾原住民能够藉以自身为主体的文化身分的重新书写,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并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徐迎新[9](2006)在《艺术人类学与全球化时代中国美学的身分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面临着双重境遇。艺术人类学以其独具魅力的思想与方法资源,为中国美学在一种世界逻辑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确认以及寻找中国美学的自主发展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周琦,刘华兰,朱杰进[10](2004)在《身分认同与中苏关系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以来,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从友好合作到敌对冲突,再到关系正常化。对于这一演变的原因,传统的分析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建构主义是新近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强调国家之间在"认知———实践"上的差异,认为国家的身分认同界定了国家的利益,从而对国家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而身分认同又是国家之间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通过互动的实践建构出来的。通过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可以发现,中苏关系的演变与双方身分认同从"朋友"到"敌人"再到"伙伴"的转变是相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身分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化年间,明朝公主汉丽宝嫁给马六甲苏丹芒速沙为妻。这段历史不见于中国史籍,却是马来西亚华人重要的文化记忆。文章结合马来亚联合邦独立以来华人族群的文化生态来探讨汉丽宝记忆生成的叁大成因,并进而回应文学书写与记忆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海外华人的文化身分构建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分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文化记忆与身分认同——白马人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J].民族文学研究.2019

[2].毛睿.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及身分认同[J].民族文学研究.2019

[3].李晓峰.记忆·认同·身分——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史中的李陀[J].民族文学研究.2018

[4].张春植.朝鲜流亡文人的身分认同与中国朝鲜族移民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2018

[5].周兴杰.当“民族”遇见“新部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身分认同问题[J].民族文学研究.2018

[6].崇润之,黄家辉.秘鲁契约移民与一世日裔身分认同初探(1899-1923)[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

[7].郑宏泰,尹宝珊.香港本土意识初探:身分认同的社经与政治视角[J].港澳研究.2014

[8].苗族,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女作家的身分认同:矛盾与抉择的呈现[J].民族文学研究.2007

[9].徐迎新.艺术人类学与全球化时代中国美学的身分认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0].周琦,刘华兰,朱杰进.身分认同与中苏关系的演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  

身分认同论文-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