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红磷论文-贺云鹏,李行,刘继纯

微胶囊红磷论文-贺云鹏,李行,刘继纯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胶囊红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抗冲聚苯乙烯,微胶囊红磷,阻燃性能,阻燃机理

微胶囊红磷论文文献综述

贺云鹏,李行,刘继纯[1](2019)在《微胶囊红磷对高抗冲聚苯乙烯的阻燃作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组成的高抗冲聚苯乙烯/微胶囊红磷(HIPS/MRP)复合材料,利用垂直燃烧、极限氧指数、锥形量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了燃烧残余物的结构和组成。结果表明:在HIPS基体中加入少量MRP可使聚合物的阻燃性能提高,加入过多MRP会降低聚合物的阻燃性能;MRP能够促进HIPS在燃烧时成炭,其炭层中含有P—O键;燃烧残余物中的一部分碳原子以类似石墨的层状结构存在,另一部分碳原子则以无定形碳形式存在;少量MRP添加到HIPS中,其阻燃作用主要发生在气相,而用量较多时复合材料成炭性增强,阻燃作用主要发生在凝聚相。但由于残炭质松多孔,其凝聚相阻燃作用较弱,无法使材料自熄。(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朱文利,张明国,王迪,余肖慧,王书贤[2](2019)在《微胶囊红磷协效碱式硫酸镁晶须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胶囊红磷(MRP)协效碱式硫酸镁晶须(MOS)制备阻燃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了MOS/MRP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其阻燃机理。研究发现,当保持MOS/MRP总添加量为40 phr时,随着MRP添加量的增加,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提高;当MRP添加量为10 phr时阻燃性能最好,极限氧指数(LOI)达到25.9%,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当MRP与MOS复配使用时,燃烧过程中相互作用,生成了致密、光滑且密封性好的残炭层,阻碍了表层内能量的传导和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从而产生了较好的阻燃效果。(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马维宁,杜仕国,程晨[3](2019)在《溶胶凝胶法改性乙基纤维素微胶囊红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一种绿色环保、简便高效的微胶囊红磷制备及改性工艺。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水为非溶剂,乙基纤维素为囊壳材料,采用相分离法制备乙基纤维素微胶囊红磷(ECRP)。在此基础上,以正硅酸乙酯(TEOS)作为改性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i O2/EC复合囊壳微胶囊红磷(Si-ECRP)。通过改变TEOS的添加量制备多组Si-ECRP样品,对样品进行形态表征及性能测试,探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采用相分离法制备了ECRP,样品包覆效果良好,包覆率为86.5%。10 d后,ECRP的吸湿率降至6.8%,相对于红磷24%的吸湿率,具有明显改善。ECRP的热稳定性和安定性提高,着火点上升至300℃,摩擦感度降至34%。随着TEOS添加量的增加,叁组Si-ECRP囊壳结构由Si O2/EC复合结构向SiO_2-EC双层包覆结构过渡。选取1m LTEOS添加量作为最佳工艺条件,此时囊壳呈复合结构,样品包覆率达94.2%,着火点较ECRP样品提高100℃,摩擦感度较ECRP下降14%,低至20%,具有更优异的使用性能。结论采用相分离法制备ECRP样品,整个工艺流程在常温、中性条件下进行,原料绿色环保,工艺简便高效。利用乙基纤维素的成壳机理,简化了溶胶凝胶法改性工艺,制备了SiO_2/EC复合囊壳结构,微胶囊红磷的安定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程晨,杜仕国,鲁彦玲,刘献杰[4](2019)在《乙基纤维素微胶囊红磷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微胶囊红磷大多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工艺较为复杂,使用的囊壳原料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可降解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壁材,无水乙醇为壁材溶剂,蒸馏水为壁材非溶剂,采用相分离法制备微胶囊红磷,并利用FTIR、SEM及XPS表征微胶囊红磷的形态及包覆效果,同时对样品的热稳定性、吸湿性及感度进行测定,以此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经EC包覆后的红磷样品表面粗糙,包覆率随乙基纤维素添加量的增多而升高,最高可达94.8%;EC囊壳能有效提高红磷的热稳定性及安定性,降低吸湿率。在保证红磷正常使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取0.6g乙基纤维素、2g红磷为最佳工艺条件,包覆率达93.2%;制备的微胶囊红磷样品热稳定性提高,着火点升高至310℃;10d后吸湿率降低至6.8%,较普通红磷降低约16.8%;微胶囊红磷摩擦感度降至34%,较未处理红磷降低52%。采用相分离法在常温、中性条件下制备EC包覆微胶囊红磷,工艺简便,材料绿色环保,制备的微胶囊红磷样品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刘继纯,李行,贺云鹏,潘炳力,罗洁[5](2019)在《纳米Mg(OH)_2-微胶囊红磷/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阻燃复合材料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米Mg(OH)_2(mMg(OH)_2)、纳米Mg(OH)_2(nMg(OH)_2)和微胶囊红磷(MRP)为无卤阻燃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聚合物基体,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阻燃剂含量的Mg(OH)_2-MRP/EVA阻燃复合材料,采用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分析、热分析、SEM、拉伸试验、流变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阻燃、力学和加工性能。结果表明,Mg(OH)_2阻燃剂用量相同时,nMg(OH)_2/EVA复合材料的阻燃和抑烟性能比mMg(OH)_2/EVA复合材料更好,但当Mg(OH)_2用量小于60wt%时,nMg(OH)_2/EVA和mMg(OH)_2/EVA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等级都达不到V-0级。Mg(OH)_2本身的阻燃效率较低,nMg(OH)_2和MRP对EVA有非常显着的协同阻燃作用,二者掺杂比例适当时可大幅度降低Mg(OH)_2的用量。与nMg(OH)_2/EVA复合材料相比,nMg(OH)_2-MRP/EVA复合材料燃烧时能够生成连续致密的炭层,覆盖在材料表面形成防火屏障,提高其阻燃性能。nMg(OH)_2的热分解反应对nMg(OH)_2-MRP/EVA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nMg(OH)_2热分解后再加入到MRP/EVA体系中时,nMg(OH)_2-MRP/EVA复合材料的阻燃和抑烟性能均急剧降低。当nMg(OH)_2∶MRP∶EVA的质量比为40∶10∶100时,nMg(OH)_2-MRP/EVA复合材料同时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可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福兴,蔡源,杨小燕,刘孝恒,曲广淼[6](2019)在《微胶囊红磷及其协同阻燃PA6复合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材,红磷为芯材,过硫酸铵为催化剂,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微胶囊红磷(MRP),同时复配叁氧化二锑(Sb_2O_3)、聚溴苯和玻璃纤维(GF),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不同配方的聚酰胺6(PA6)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当分散剂聚乙二醇400质量分数为2%,反应3 h时,MRP自燃温度达到469℃;阻燃剂总量相同时,在GF增强PA6基体中同时加入MRP、助阻燃剂(Sb_2O_3或聚溴苯),得到的复合材料比单独加入MRP具有更好的阻燃性能;且当PA6∶MRP∶Sb_2O_3∶GF为100∶15∶5∶30时,PA6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29.4%,垂直燃烧等级达到V-0级,冲击强度达到最佳值2.95 kJ/m~2。(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杨福兴,杨小燕,刘孝恒,曲广淼,关琦[7](2018)在《微胶囊红磷的制备及其在玻纤增强PA66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磷、MgCl2·6H2O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催化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微胶囊红磷(MRP),利用DSC测试研究了包覆条件对MRP自燃温度的影响,并通过XPS、吸湿率及PH3释放量等研究了RP微胶囊化效果,最后研究了其用于玻纤增强PA66的阻燃性能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使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为分散剂,添加量为RP质量的2%时,MRP的自燃温度最高达到445℃,表面包覆率达到98.6%,吸湿率和PH3释放量分别降低至3.1%、12.8 mg/L;MRP对PA66复合材料不仅具有显着的阻燃作用,当PA66与MRP比例为100∶20时,复合材料的LOI为28.6%,垂直燃烧达到UL-94标准的V-0级,而且力学性能比单独应用红磷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2018年06期)

程晨,杜仕国,鲁彦玲,刘献杰[8](2019)在《硅凝胶包覆密胺甲醛树脂微胶囊红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溶胶-凝胶法对密胺甲醛树脂微胶囊红磷(MRP)进行再包覆,制备硅凝胶-密胺甲醛树脂双层包覆红磷(SiMRP)。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MRP及Si-MRP进行形态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在MRP表面包覆硅凝胶,包覆率达95. 7%; Si-MRP表面形态相对于MRP更为光滑,样品表面存在少量二氧化硅微球结构。对MRP及Si-MRP进行吸湿性、热稳定性及感度表征,结果表明,硅凝胶包覆后的Si-MRP产物吸湿性下降,90%湿度条件下,10 d后的吸湿率为7. 5%,而MRP的10 d后吸湿率为12%; Si-MRP热稳定性提高,着火点约为450℃,较MRP提升75℃;MRP的摩擦感度为34%,经硅凝胶包覆后,Si-MRP的摩擦感度下降至16%。(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程晨,杜仕国,鲁彦玲,刘献杰[9](2018)在《溶胶凝胶法改性密胺甲醛树脂微胶囊红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密胺甲醛树脂微胶囊红磷(MRP)进行改性,并探究最佳工艺条件,以加强其使用性能。方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选取TEOS添加量为工艺条件,采用溶胶凝胶法改性MRP,制备硅凝胶-密胺甲醛树脂双层包覆微胶囊红磷(Si-MRP)。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Si-MRP形态及包覆效果进行表征,并进行吸湿率测定、热稳定性分析及安定性测定。结果采用溶胶凝胶法在MRP表面引入一层硅凝胶结构,实现了红磷颗粒的硅凝胶-密胺甲醛树脂双层包覆。TEOS添加量对样品形态及包覆率有一定影响,随着TEOS添加量的增多,Si-MRP形态从光滑层状结构向颗粒堆积结构过渡,硅凝胶包覆率由97.5%降至93.6%。硅凝胶结构提高了MRP的热稳定性,降低了吸湿率,增强了样品安定性。当TEOS与待改性MRP样品质量比为1:2.5时,制备的Si-MRP样品的着火点相对于MRP提高80℃,10 d后吸湿率降至3.7%,摩擦感度降至14%。结论采用溶胶凝胶法可对MRP实现有效包覆,经硅凝胶包覆后的样品使用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何程,杨俊坤,许培俊,赵明[10](2018)在《微胶囊红磷对电气绝缘用硅橡胶的阻燃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改性氢氧化铝(m-ATH)/微胶囊红磷无卤复合阻燃剂对电气绝缘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物理性能、电性能和阻燃性能等的影响,并与m-ATH/十溴二苯乙烷复合阻燃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m-ATH/微胶囊红磷无卤复合阻燃剂对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具有良好的阻燃协效作用。(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8年07期)

微胶囊红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微胶囊红磷(MRP)协效碱式硫酸镁晶须(MOS)制备阻燃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了MOS/MRP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其阻燃机理。研究发现,当保持MOS/MRP总添加量为40 phr时,随着MRP添加量的增加,PP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提高;当MRP添加量为10 phr时阻燃性能最好,极限氧指数(LOI)达到25.9%,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当MRP与MOS复配使用时,燃烧过程中相互作用,生成了致密、光滑且密封性好的残炭层,阻碍了表层内能量的传导和与外界物质的交换,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从而产生了较好的阻燃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胶囊红磷论文参考文献

[1].贺云鹏,李行,刘继纯.微胶囊红磷对高抗冲聚苯乙烯的阻燃作用及机理[J].塑料科技.2019

[2].朱文利,张明国,王迪,余肖慧,王书贤.微胶囊红磷协效碱式硫酸镁晶须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J].塑料工业.2019

[3].马维宁,杜仕国,程晨.溶胶凝胶法改性乙基纤维素微胶囊红磷[J].表面技术.2019

[4].程晨,杜仕国,鲁彦玲,刘献杰.乙基纤维素微胶囊红磷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化工进展.2019

[5].刘继纯,李行,贺云鹏,潘炳力,罗洁.纳米Mg(OH)_2-微胶囊红磷/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阻燃复合材料的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9

[6].杨福兴,蔡源,杨小燕,刘孝恒,曲广淼.微胶囊红磷及其协同阻燃PA6复合材料研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9

[7].杨福兴,杨小燕,刘孝恒,曲广淼,关琦.微胶囊红磷的制备及其在玻纤增强PA66中的应用[J].塑料.2018

[8].程晨,杜仕国,鲁彦玲,刘献杰.硅凝胶包覆密胺甲醛树脂微胶囊红磷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9

[9].程晨,杜仕国,鲁彦玲,刘献杰.溶胶凝胶法改性密胺甲醛树脂微胶囊红磷[J].表面技术.2018

[10].何程,杨俊坤,许培俊,赵明.微胶囊红磷对电气绝缘用硅橡胶的阻燃改性研究[J].橡胶工业.2018

标签:;  ;  ;  ;  

微胶囊红磷论文-贺云鹏,李行,刘继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