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糖苷类论文-陈洁静,段雪琳,刘美婷,徐培康,黄远炉

黄酮糖苷类论文-陈洁静,段雪琳,刘美婷,徐培康,黄远炉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酮糖苷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糖苷类黄酮,提取工艺,绿茶,综述

黄酮糖苷类论文文献综述

陈洁静,段雪琳,刘美婷,徐培康,黄远炉[1](2019)在《绿茶糖苷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茶糖苷类黄酮是绿茶提取物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以绿茶为原料,对绿茶糖苷类黄酮的提取方法进行综述,为绿茶糖苷类黄酮提取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陈洁静,段雪琳,徐培康,黄远炉,袁丽兰[2](2019)在《绿茶糖苷类黄酮对酒精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及肝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绿茶糖苷类黄酮对酒精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绿茶糖苷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灌胃,其余5组采用50%浓度的酒精灌胃,每天5 ml,连续4周,制作肝纤维化模型。第5~8周,绿茶糖苷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每天按1 mg/kg、2.5 mg/kg、5 mg/kg剂量灌胃给予绿茶糖苷类黄酮,秋水仙碱组按0.15 mg/kg剂量灌胃给予秋水仙碱,灌胃容量均为5 ml/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ALT水平,选取小鼠肝左叶上缘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绿茶糖苷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小鼠肝组织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发生变形、坏死、凋亡和肝纤维化的程度明显降低,ALT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肝纤维化Ishak评分显着下降(P<0.01)。结论:绿茶糖苷类黄酮在保肝护肝、延缓肝纤维化上有一定的作用,且呈量效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期刊2019年02期)

成梦琳,张艳艳,赵大球,陶俊[3](2018)在《芍药黄色花瓣中黄酮醇及其糖苷类化合物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3个托桂型芍药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HPLC-DAD)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二级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2)鉴定黄色内瓣中黄酮醇及其糖苷类化合物组成,并对其峰面积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1种黄酮醇及其糖苷类化合物(槲皮素-3,7-O-二葡萄糖苷、山奈酚-3,7-O-二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7-O-二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6″-没食子酸酯、槲皮素-3-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山奈酚-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葡萄糖苷-6″-没食子酸酯、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和山奈酚)。其中,10种成分在3个品种中均被检测出,只有槲皮素-3-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在‘向阳奇花’中未检测到,除了山奈酚-3-O-葡萄糖苷-7-O-鼠李糖苷以外,其他成分的峰面积在3个品种黄色内瓣中的差异性较大。本研究为托桂型芍药品种中黄色内瓣的形成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黄酮类物质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等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8期)

薛向南,曾晓萍,童洋,韦可心,梁光义[4](2018)在《一类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芦丁为原料合成了5个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并经ESI-MS、1HNMR及13CNMR确证其结构。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药测试了所合成的目标产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发现该类化合物中3位和5位羟基上取代烷基的链长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有一定影响,其中前4个化合物在检测浓度为1×10-4mol/L时的抑制率分别为(29.00±2.58)%、(33.53±4.92)%、(36.51±5.32)%、(37.34±3.54)%,而当3,5,3',4'位羟基全部烷基化后,所得另一个衍生物的活性消失。这将为该类化合物在降糖活性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8年05期)

柏无瑕[5](2017)在《六安瓜片中黄酮及其糖苷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叶,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传统饮料,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健康功效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六安瓜片属于烘青绿茶类,产于安徽六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茶树单片叶为原料进行加工,同时还兼具干燥过程中的独特的拉老火技艺,为六安瓜片之二绝,使得其与其他茶叶不同,同时也深受消费者亲睐。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日益追求,茶叶的健康功能研究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而茶叶的保健功效又与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茶叶中的黄酮类成分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医药、食品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对六安瓜片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采用正反硅胶、Sephadex LH-20、Toyopearl、聚酰胺、MCI等多种柱层析的方法对六安瓜片水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1H-NMR、~(13)C-NMR、2D-NMR等)及高分辨质谱、紫外、红外等多种光谱分析方法对所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对从六安瓜片中分离得到的四个酰基化的黄酮糖苷进行体外3T3-L1前脂肪细胞脂质积累抑制活性实验。此外,还建立了一种测定茶叶中9种黄酮糖苷的UPLC方法。本实验从六安瓜片中总共分离鉴定出21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和20个已知化合物,新化合物为茶山奈苷C(1)。2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杨梅素-3-O-半乳糖苷(2)、槲皮素-3-O-半乳糖苷(3)、杨梅素-3-O-葡萄糖苷(4)、山奈酚(5)、槲皮素(6)、茶山奈苷A(7)、茶槲皮苷C(8)、茶槲皮苷A(9)、山奈酚-3-O-葡萄糖芸香糖苷(10)、山奈酚-3-O-半乳糖芸香糖苷(11)、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葡萄糖-8-C-阿拉伯糖苷(13)、芹菜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14)、槲皮素-3-O-半乳糖芸香糖苷(15)、槲皮素-3-O-葡萄糖芸香糖苷(16)、山奈酚-3-O-葡萄糖芸香糖苷(17)、槲皮素-3-O-鼠李糖半乳糖苷(18)、山奈酚-3-O-鼠李糖半乳糖苷(19)、牡荆素-2’’-葡萄糖苷(20)、山奈酚-3-O-葡萄糖苷(21)。同时研究了四个酰基化黄酮苷(1,7,8,9)对3T3-L1前脂肪细胞脂质积累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7,8,9在25,50,100μM的浓度条件下均能显着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脂质积累(p<0.05)。此外,选取分离得到的9个单体化合物为标准品,建立了测定六种加工工序的茶叶中9种黄酮苷含量的UPLC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黑茶中化合物20的含量最高(0.70±0.017 mg/g),红茶中化合物8的含量最高(0.09±0.012 mg/g),同时化合物10和16随着不同加工工序茶叶发酵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推测茶叶的发酵可能会对黄酮苷类产生降解转化。本文的亮点在于系统的研究了六安瓜片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并分离鉴定了一个新的酰基化黄酮苷茶山奈苷C,相关的活性实验也证明了该黄酮苷能够有效抑制脂质累积,起到降脂减肥的效果。同时,还建立了一种能够测定茶叶中黄酮苷尤其是酰基化黄酮苷的UPLC方法,为黄酮苷在茶叶中的定量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晓波,刘雪,赵广荣[6](2016)在《微生物合成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是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存在形式,通过糖基化修饰,可以改变其水溶性、稳定性等,赋予其新的生物活性和功能。黄酮类化合物的糖基化修饰通常由植物源或微生物源的糖基转移酶催化,根据糖基的位置、类型和数量的不同,可形成多种类型的黄酮糖苷类产物。随着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快速发展,在微生物中合成植物源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取得了重要进展。综述了糖基转移酶的聚类分析及糖基供体的途径改造,并对代谢工程优化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的微生物合成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闫淑霞[7](2016)在《杨梅果实黄酮糖苷类物质分离纯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果实为材料,评价了19个品种果实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分离纯化了主要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并对不同产物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评价。主要结果如下:不同品种果实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有显着差异。在终浓度为5 mg/mL时,‘木叶’果实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83.95%,‘丁岙’的抑制率仅为40.57%。受试的19个品种中,‘木叶’、‘荸荠’、‘晚稻’等12个品种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在2.12-2.90 mg/mL之间;‘小叶细蒂’、‘早炭梅’和‘丁岙’等7品种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在3.12-7.86mg/mL之间。α-淀粉酶抑制活性分析表明,在终浓度为10 mg/mL时,受试的19个品种中,‘浪荡子’‘早炭梅’和‘丁岙’的α-淀粉酶抑制率较低,仅17.41-23.23%,其余品种的α-淀粉酶抑制率均大于50%,抑制率在54.62-71.27%。利用固相萃取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建立了从‘荸荠’果肉中快速有效分离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3G)、杨梅苷、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等四种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的纯化体系。经C18 Sep-Pak(?)固相萃取柱分离后得到富含C3G的10%分段组分和富含黄酮醇的50%分段组分,C3G纯度由0.74%增加至54.12%,杨梅苷、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纯度分别由0.02%、0.06%和0.03%增加至2.42%、7.75%、3.84%,回收率均在70%以上;经半制备高效液相进一步纯化后,C3G的纯度达到了99.17%,杨梅苷、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纯度均在90%以上。对杨梅不同品种的固相萃取分段提取物及纯化后的4种黄酮糖苷类单体进行了a-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梅的50%分段提取物均具有远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C3G、杨梅苷、金丝桃苷和槲皮苷四种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单体均具有显着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在终浓度为2 mg/mL时,C3G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65.41%,杨梅苷、金丝桃苷、槲皮苷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83.60%、78.59%、73.20%;此外,‘荸荠’果实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四种黄酮糖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3-01)

周金慧[8](2016)在《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科研人员在蜂花粉中黄酮糖苷类成分的鉴定和特征标志物筛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蜂花粉是蜜蜂采集被子植物雄蕊或裸子植物小孢子囊内的花粉细胞形成的团粒状物,不仅包含了花粉还被加入了蜜蜂腺上分泌物和唾液。蜂花粉营养丰富,被人们誉为"浓缩的营养库"、"浓缩的微型天然药剂"、"完全营养食品"等。但是目前为止,尚无蜂花粉中黄酮糖苷类化合物完整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以及利用特征标志物鉴别蜂花粉的相关研究。蜂花粉样品采用液液萃取、ODS柱层析、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逐级分离纯化获得馏分、利用串联质谱获(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6年01期)

王智聪,沙跃兵,余笑波,梁月荣[9](2015)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15种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以含0.1%(v/v)甲酸的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质谱(UPLC-PDA-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的方法。结合色谱保留时间、紫外光谱、一级和二级质谱参数等信息,在绿茶和红茶中共识别了15种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包括3种杨梅素糖苷、6种槲皮素糖苷和6种山柰素糖苷类化合物。定量分析中采用串联四极杆质谱检测,以槲皮素-3-葡萄糖-鼠李糖二糖糖苷(Q-GRh)为标准品,其他黄酮醇糖苷进行相对定量。结果表明,绿茶和红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差异显着,绿茶中的黄酮醇糖苷总量是红茶的1.7倍,绿茶中的黄酮醇糖苷主要以杨梅素-3-半乳糖糖苷(M-Ga)、杨梅素-3-葡萄糖糖苷(M-G)、槲皮素-3-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叁糖糖苷(Q-GaRhG)、槲皮素-3-半乳糖-鼠李糖-葡萄糖叁糖糖苷(Q-GRhG)、山柰素-3-半乳糖-鼠李糖-葡萄糖叁糖糖苷(K-GaRhG)和山柰素-3-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叁糖糖苷(K-GRhG)为主,而红茶中主要以Q-GRh、槲皮素-3-葡萄糖糖苷(Q-G)、山柰素-3-葡萄糖-鼠李糖二糖糖苷(K-GRh)和山柰素-3-半乳糖糖苷(K-Ga)为主。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性好,可用于茶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的分析。(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5年09期)

王智聪,沙跃兵,余笑波[10](2015)在《UPLC-PDA-MS/MS连用技术测定茶叶中的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叶中的活性物质如儿茶素类、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和糖类等不仅具有药理和保健功能,也是决定茶叶风味和品质的主要成分。尤其是茶叶中的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FG),虽然含量相对较低,但对茶叶的口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1]。本文建立了UPLC-PDA-MS/MS连用技术测定绿茶和红茶中FG含量的方法。结合FG的保留时间、紫外光谱、一级和二级质谱参数信息以及与参考文献~[2]进行比对,在绿茶和红茶中共识别了18种FG,包括4种杨梅素糖苷化合物(MG)、(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期刊2015-04-19)

黄酮糖苷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绿茶糖苷类黄酮对酒精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绿茶糖苷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灌胃,其余5组采用50%浓度的酒精灌胃,每天5 ml,连续4周,制作肝纤维化模型。第5~8周,绿茶糖苷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每天按1 mg/kg、2.5 mg/kg、5 mg/kg剂量灌胃给予绿茶糖苷类黄酮,秋水仙碱组按0.15 mg/kg剂量灌胃给予秋水仙碱,灌胃容量均为5 ml/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4 h后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清中ALT水平,选取小鼠肝左叶上缘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绿茶糖苷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的小鼠肝组织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发生变形、坏死、凋亡和肝纤维化的程度明显降低,ALT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肝纤维化Ishak评分显着下降(P<0.01)。结论:绿茶糖苷类黄酮在保肝护肝、延缓肝纤维化上有一定的作用,且呈量效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酮糖苷类论文参考文献

[1].陈洁静,段雪琳,刘美婷,徐培康,黄远炉.绿茶糖苷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19

[2].陈洁静,段雪琳,徐培康,黄远炉,袁丽兰.绿茶糖苷类黄酮对酒精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及肝功能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19

[3].成梦琳,张艳艳,赵大球,陶俊.芍药黄色花瓣中黄酮醇及其糖苷类化合物组成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

[4].薛向南,曾晓萍,童洋,韦可心,梁光义.一类黄酮糖苷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J].化学试剂.2018

[5].柏无瑕.六安瓜片中黄酮及其糖苷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6].李晓波,刘雪,赵广荣.微生物合成黄酮糖苷类天然产物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6

[7].闫淑霞.杨梅果实黄酮糖苷类物质分离纯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

[8].周金慧.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科研人员在蜂花粉中黄酮糖苷类成分的鉴定和特征标志物筛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J].中国蜂业.2016

[9].王智聪,沙跃兵,余笑波,梁月荣.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15种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J].色谱.2015

[10].王智聪,沙跃兵,余笑波.UPLC-PDA-MS/MS连用技术测定茶叶中的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2015

标签:;  ;  ;  ;  

黄酮糖苷类论文-陈洁静,段雪琳,刘美婷,徐培康,黄远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