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论文-孙淑红,诸葛宝忠,朱德全,凌宗欣,胡晓峰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论文-孙淑红,诸葛宝忠,朱德全,凌宗欣,胡晓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孙淑红,诸葛宝忠,朱德全,凌宗欣,胡晓峰[1](2019)在《多重耐药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多重耐药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DR-mPA)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分布,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分离的MDR-mPA进行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结果 61株MDR-mPA中共有23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其中aac(3)-Ⅱ阳性12株(48%),aac(6′)-Ⅱ阳性9株(36%),aac(6′)-Ⅰ阳性3株(12%),ant(2″)-Ⅰ阳性1株(4%)。结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彭咏麟,刘立君[2](2019)在《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检测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nc(6′)-Ⅰ和anc(6′)-Ⅱ。结果 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到含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菌株共16株,检出率为26.67%(16/60);8株含ant(2″)-Ⅰ基因,检出率为13.33%(8/60);10株含有anc(6′)-Ⅱ基因,检出率为16.67%(10/60);其中两株同时含ant(2″)-Ⅰ基因和anc(6′)-Ⅱ基因,未检测出ant(3″)-Ⅰ和anc(6′)-Ⅰ基因。结论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率较高,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介导的耐药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8期)

沙代提古力·米吉提[3](2018)在《乌鲁木齐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分析乌鲁木齐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耐药基因型,阐述乌鲁木齐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找出差异,指导临床进行耐药监测及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73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并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8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氨基糖苷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5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方法,对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a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2016年73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如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的耐药率高达70%、73.7%、65.6%,米诺环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8%、3.7%。35株氨基糖苷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ac(3)-Ⅱ、aac(6′)-Ⅰb、ant(3″)-Ⅰa基因检出率均为100%,26株检出aac(3)-Ⅰ基因,检出率为74.3%。结论:产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a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可能是乌鲁木齐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杜亚涛[4](2017)在《保定市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检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掌握保定市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情况。2掌握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缓细菌耐药产生、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1菌株来源从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收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的不重复之铜绿假单胞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叁版的标准,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种。2鉴定及药敏试验对铜绿假单胞菌菌种进行纯化,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种,而后采用K-B法测定其对阿米卡星等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3耐药基因检测选取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使用Maxwell?16 Cell LEV DNA Purification Kit试剂盒提取DNA,利用耐药基因检测试剂盒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6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PCR产物用2.0%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与阳性对照分子相当的目的条带判断为阳性,照相后保存影像。结果:1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分离出的142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了20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率最高的抗生素分别为头孢唑林(97.1%)、头孢曲松(95.7%)、头孢呋辛酯(95.7%)、头孢呋辛钠(95.1%)、氨苄西林(95.0%)、氨苄西林+舒巴坦(94.3%)、头孢替坦(94.3%)、复方新诺明(92.9%)、头孢哌酮(54.2%)。敏感性最高的抗生素分别为阿米卡星(78.1%)、妥布霉素(71.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4.0%)、头孢他啶(61.95%)、哌拉西林(56.3%)、美罗培南(56.3%)、左氧氟沙星(53.5%)、环丙沙星(52.8%)、庆大霉素(44.3%)、亚胺培南(47.1%)。2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对3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检测出aac(3)-Ⅱ、aac(6′)-Ⅰb和ant(3″)-Ⅰ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2.5%)、(18.7%)和(9.3%),未检测到aac(3)-Ⅰ、aac(6′)-Ⅱ、ant(2″)-Ⅰ基因。结论:1 2016年保定市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辛钠、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和复方新诺明8种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药率。2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叁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78.1%、71.1%、44.3%,建议临床优先考虑使用。3检测出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ac(3)-Ⅱ、aac(6′)-Ⅰb和ant(3″)-Ⅰ为主,未检测到aac(3)-Ⅰ、ant(2″)-Ⅰ、aac(6′)-Ⅱ基因,说明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多重耐药性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有密切关系。4医院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监测,指导临床科学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关小珊,关锐梨,钟华敏,邓秋连,谢永强[5](2016)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PH(3′′)-Ⅰ和AAC(2′)-Ⅰ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zch810(SM gzch810)携带的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PH(3′′)-Ⅰ和AAC(2′)-Ⅰ进行扩增、测序及原核表达,为下一步功能试验的开展提供基础材料。方法提取SM gzch810基因组染色体,PCR扩增APH(3′′)-Ⅰ和AAC(2′)-Ⅰ全基因并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将APH(3′′)-Ⅰ和AAC(2′)-Ⅰ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以染色体DNA为模板,成功扩增800bp APH(3′′)-Ⅰ基因和550bp AAC(2′)-Ⅰ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其与相关报道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性分别达91%及95%;SM gzch810APH(3′′)-Ⅰ和AAC(2′)-Ⅰ序列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HQ315852和HQ315853);SDS-PAGE显示,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56×103和46×103。结论从SM gzch810中成功克隆及表达了APH(3′′)-Ⅰ和AAC(2′)-Ⅰ基因,为下一步检测上述两种重组体大肠杆菌对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功能评价做好准备。(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5期)

郭玉梅,张慧贤,秦丽云,剧慧栋[6](2015)在《食源性变形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食源性变形杆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11—2014年石家庄市售各类食品中分离到的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至少有一种耐药的变形杆菌124株,用PCR、测序和基因库在线比对方法分析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3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124株变形杆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aac C2、aac A4、aad A1和aph A6的检出率分别为95.2%(118/124)、80.6%(100/124)、73.4%(91/124)和5.6%(7/124);16S r 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rmt B检出率为87.1%(108/124)。aac C1、aad B、arm A和rmt C基因均未检出。结论 aac C2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与rmt B型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流行是食源性变形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叶春枚,刘文恩[7](2015)在《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分布,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9年1-7月间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96株,所有菌株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2的革兰阴性菌GN卡鉴定和AST GN-13卡进行药敏分析。采用PCR法对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Ⅵ进行检测。结果经PCR扩增及测序分析,9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18.8%的菌株携带aac(3)-Ⅰ基因(18/96)、57.3%的菌株携带aac(6′)-Ⅰb基因(55/96)、3.1%的菌株携带ant(3″)-Ⅰ基因(3/96),未扩增出aph(3′)-Ⅵ基因。结论在湖南地区发现aac(3)-Ⅰ、aac(6′)-Ⅰb、ant(3″)-Ⅰ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以aac(6′)-Ⅰb为主。是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5年07期)

梁彩倩,杨晓燕,邢帮荣,符永玫,张永标[8](2015)在《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耐药性以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型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K-B纸片法测定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方法扩增7种AMEs基因,PCR阳性产物进行电泳分析和测序。结果 124株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最敏感,耐药率为3.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4.2%、19.4%、46.8%、41.9%、43.5%;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30.6%~41.9%;其余13种菌的耐药率均>46.8%。68株阴沟肠杆菌(54.8%)检出AMEs基因;aac(3)-Ⅱ、aac(6')-Ib、ant(3″)-Ⅰ和ant(2″)-Ⅰ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22.6%、46.8%、35.5%和4.8%,未检出aac(3)-Ⅰ、aac(6')-Ⅱ和aph(3')-Ⅵ基因。结论阴沟肠杆菌呈多重耐药表型特征,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与AMEs密切相关,流行的基因型主要为aac(6')-Ib+ant(3″)-Ⅰ和aac(3)-Ⅱ+aac(6')-Ib。(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5年13期)

彭敬红,侯彦强,谢多双,刘军,郑蓉[9](2015)在《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35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 5种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6种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结果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同时对多种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仅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为5.7%。21株检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占60.0%;30株检出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占85.7%,其中28株检出aac(3)-Ⅱ基因,占80.0%,18株检出ant(3″)-Ⅰ基因,占51.4%,其余8种基因未检出。结论在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中,检测出rmt-B 16S r 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Ⅱ、ant(3″)-Ⅰ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5年06期)

王娜,韩博,郝玲,任常军,额尔敦高娃[10](2015)在《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布及耐药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儿科患者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抗生素合理选用。方法从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痰培养标本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132株,鉴定后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然后对菌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药敏试验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和小诺霉素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耐药率依次为62.12%、75.76%、81.06%,84.85%和79.55%。PCR扩增显示,aac(3)-I、aac(6′)-Ib、ant(3′′)-II和ant(2′′)-I基因大小分别为169、519、284和320bp。132株儿科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有54株检出携带有不同方式的此类基因。其中单独携带aac(3)-II、aac(6′)-Ib、ant(3′′)-I和ant(2′′)-I基因的分别有12、8、3和2株;携带两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菌株有两种:aac(3)-II基因+aac(6′)-Ib基因16株,aac(3)-II基因+ant(2′′)-I基因7株;携带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菌株有两种:aac(3)-II基因+aac(6′)-Ib基因+ant(3′′)-I基因2株,aac(3)-II基因+aac(6′)-Ib基因+ant(2′′)-I基因2株;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都存在的有2株。结论儿科患者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耐药,与普遍携带氨基糖甙类修饰酶基因有关。治疗该菌感染时不建议将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和小诺霉素5种糖苷类抗生素作为首选药物单独使用,应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检测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nc(6′)-Ⅰ和anc(6′)-Ⅱ。结果 6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到含有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菌株共16株,检出率为26.67%(16/60);8株含ant(2″)-Ⅰ基因,检出率为13.33%(8/60);10株含有anc(6′)-Ⅱ基因,检出率为16.67%(10/60);其中两株同时含ant(2″)-Ⅰ基因和anc(6′)-Ⅱ基因,未检测出ant(3″)-Ⅰ和anc(6′)-Ⅰ基因。结论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表达率较高,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介导的耐药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孙淑红,诸葛宝忠,朱德全,凌宗欣,胡晓峰.多重耐药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2].彭咏麟,刘立君.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3].沙代提古力·米吉提.乌鲁木齐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

[4].杜亚涛.保定市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检测及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7

[5].关小珊,关锐梨,钟华敏,邓秋连,谢永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PH(3′′)-Ⅰ和AAC(2′)-Ⅰ的克隆与表达[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

[6].郭玉梅,张慧贤,秦丽云,剧慧栋.食源性变形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5

[7].叶春枚,刘文恩.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

[8].梁彩倩,杨晓燕,邢帮荣,符永玫,张永标.阴沟肠杆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型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

[9].彭敬红,侯彦强,谢多双,刘军,郑蓉.铜绿假单胞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研究[J].检验医学.2015

[10].王娜,韩博,郝玲,任常军,额尔敦高娃.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布及耐药性检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

标签:;  ;  ;  ;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论文-孙淑红,诸葛宝忠,朱德全,凌宗欣,胡晓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