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伤论文-朱鹏,邱风,尤颢,刘菲,杨谦

减速伤论文-朱鹏,邱风,尤颢,刘菲,杨谦

导读:本文包含了减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动脉夹层,患者,DeBakey,减速伤

减速伤论文文献综述

朱鹏,邱风,尤颢,刘菲,杨谦[1](2015)在《减速伤致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管内膜局部撕裂,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一系列包括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及累及器官缺血在内的临床表现。如果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出现猝死。传统治疗方式为开胸人造血管置换术,但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也非常高。车祸及减速伤引起患者胸主动脉内膜撕裂导致的主动脉夹层较为少见,而新近开展的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是治疗该种疾病的有效方法[1]。2014年1—6月我院共收治该类患者2例,均得(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栾韶亮,郭伟,贾鑫,杜昕,张敏宏[2](2014)在《胸主动脉减速伤18例患者的腔内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胸主动脉减速伤的治疗情况及效果。方法分析2009-06~2012-06间18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减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高速交通事故所致,对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变情况及住院手术情况进行分析,并于术后固定时间(术后1周,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结果操作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110 min(60-180 min)。Ⅰ型内漏1例,术后6个月内漏自愈。肱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2周发现),行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术。18例患者均无死亡。结论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短期及中期预后比较稳定。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将可能成为治疗胸主动脉减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徐臣[3](2013)在《基于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分析的颅脑减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当今世界首位公共卫生问题。在汽车碰撞行人的交通事故中,行人的头部是受伤害最为频繁的部位,并且行人受伤后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是创伤性的颅脑损伤。因此开展汽车碰撞行人的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分析及行人颅脑减速伤力学分析对降低事故发生及减轻交通事故中行人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采集大量真实交通事故案例为基础,通过交通事故现场信息采集、事故现场及事故车辆的回勘、事故人员伤情调查以及现场执法人员提供的相关材料,充分挖掘现场及痕迹物证的基础上,开展深度的数据采集。在大量交通事故案例中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颅脑减速损伤仿真再现分析,利用MADYMO多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仿真分析事故发生的过程,并借助美国阿拉斯360事故再现软件对行人颅脑减速伤过程进行宏观快速逼真再现。基于MADYMO输出的行人颅脑减速伤的边界条件;运用THUMS4.0人体有限元颅脑模型对行人头部接触地面时的颅脑减速损伤过程微观分析再现。本课题在原有事故现场采集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套重庆道路交通事故快速深度采集方法,能够对事故进行全面、准确、快速的采集,并借助360事故再现软件进行事故过程快速逼真再现。在汽车碰撞行人事故多刚体动力学分析再现中,选取微型面包车、轿车和小型普通客车叁种常见车型的行人事故,输出了行人头部接触地面时的边界条件;随着事发前汽车速度的提高,事发时汽车行人第一次撞击和地面行人二次撞击的严重程度不同;运用THUMS4.0颅脑有限元模型进行损伤再现分析:得到头部接触地面时的应力分布及应力波传播情况,仿真结果与行人伤情相吻合;von-Mises为15kPa左右时,颅脑会出现严重损伤(AIS3+);颅脑枕部碰撞部位下方的颅骨以及脑组织区域出现应力集中,碰撞的对侧部位也出现应力集中区域;额部减速伤在对侧未发现应力集中区域。本文提出的重庆道路交通事故快速深度采集和事故过程快速再现方法引起重庆市执法部门的高度关注,有望在重庆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中推广应用。在事故深度调查的基础上,通过MADYMO多刚体动力学、360事故再现软件和THUMS4.0人体有限元的计算仿真,逼真的再现事故过程和损伤过程,再现分析了汽车行人交通事故的运动学响应和颅脑减速伤的损伤机理,其研究方法和成果为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事故再现分析、行人颅脑减速伤的有效防护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3-04-10)

朱兵,宋文涛[4](2011)在《颅脑减速伤的CT、MRI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颅脑减速伤的CT、MRI诊断,进一步认识颅脑减速伤的CT、MRI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优势。方法:选择89例颅脑减速伤的患者行CT、MRI检查。结果:单纯脑挫裂伤30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28例,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脑内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和混杂密度。MRI表现为T1WI呈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和混杂信号,T2WI呈中等或高信号。结论:与CT比较,MRI在确定慢性颅脑外伤出血方面及隐蔽位置损伤比较有利,但在确定颅骨骨折方面及急性期损伤又不如CT。平时工作中应该发挥它们的优势,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1年23期)

刘盛雄[5](2010)在《减速伤中颅内应力分布于应力波传播特点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头颅因外力作用而使运动受阻碍,除引起头皮、颅骨局限性创伤外,更严重的是脑组织由于惯性滞后于头颅的运动,可导致脑着力部位、脑内及脑对冲部位出现挤压、疲劳、撕裂、牵张、摩擦及切割等力学效应,造成颅脑减速伤。颅脑减速伤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中较为常见,且损伤较重,常见于交通伤和坠落伤。颅脑减速伤在交通事故中较为常见。是指运动的头颅突然碰撞在外物上,迫使其瞬间减速而造成的脑损伤。例如,运动着的车辆发生碰撞致其减速时车内驾乘人员的头部与车内物体发生碰撞而致伤;又如,汽车行人交通伤事故中,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之后与路面发生的二次碰撞中出现的损伤。颅脑撞击伤生物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颅脑的内部应力响应密切关联着颅脑的损伤,因此有必要对颅内应力分布及应力波传播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在这方面,国内所做的研究较为有限。主要是因为要通过实验手段来测量撞击过程中颅内脑组织的应力分布与应力波传播特点是一项颇为困难的课题。1999年第叁军医大学姜燕平等人设计了颅脑的二维平面光弹性模型。利用光弹性材料的特点,可以在撞击过程中通过高速摄影机拍摄模型中的光弹性条纹,并得出各部位的应力分布及应力波传播特点。该模型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研究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到当时技术条件及测试方法方面的限制,该实验未能定量得出颅脑撞击响应特性。2004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共同完成了一项非常经典的人尸体头颅枕骨撞击实验。实验前,用金属球和薄壁管制成与脑组织密度接近的标志物。撞击过程中将标志物置于大脑中,采用高速X光机(250帧/秒)对颅脑的冲击历程进行拍摄。同时在颅骨内也安装微型标志物,研究人员在对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了大脑中标志物相对颅骨的“8”字形运动轨迹及其规律。这是一种新的测量手段,为损伤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但是该实验的重点是对头颅撞击过程中脑组织的位移情况进行研究,对于脑组织所受应力的分布以及应力波的传播特点则无法从该实验中得以揭示。目前,全世界仅有的两台用于颅脑撞击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的高速X光机均存放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内。根据已有的科研成果、实验条件和实际工作需要,本研究拟通过构建可视化的颅脑物理模型及其减速撞击实验平台,建立完整的颅脑减速撞击致伤实验系统,在脑组织的感兴趣部位生成气泡,采用高速摄像系统、叁维运动分析软件,记录和分析在减速撞击实验过程中脑组织内气泡的体积变化过程,最终通过分析软件获取脑组织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应力波传播特点。该实验提供了一种直观无创的颅内应力及应力波检测与分析方法,是一种无损、非接触式的测试手段,是测试理念的一种创新。通过该实验研究可望揭示颅脑减速伤的发生机制,并为颅脑减速伤的防护和诊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一、构建钢化玻璃质简化颅脑物理模型。该颅脑模型取材容易,便于操作;同时由于其透明度好,对于标志物的观测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通过高速摄像获得撞击过程中清晰的气泡变形历程,可用于定性分析减速伤的致伤机制。研制基于翻模技术的透明颅脑物理模型。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树脂材料保证了其耐冲击性能好,同时翻模技术可以保证该模型与真人颅骨具有高度的几何相似性,可用于定量分析减速伤的致伤机制。二、构建了基于钢化玻璃质简化颅脑模型、基于翻模技术的具有人体几何尺寸的PC树脂材质透明颅脑模型以及基于高分子颅脑模型的叁种减速撞击致伤实验平台,该平台可用于轻、中、重度颅脑撞击损伤的研究。通过对颅脑损伤评估标准HIC的计算,可以对撞击实验平台中产生的各种程度的颅脑撞击损伤进行量化,结合模型脑组织内气泡体积的变化、传感器的信号输出值以及相应的脑组织所受应力变化情况,从而可以将撞击过程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关联起来对颅脑撞击致伤的生物力学机制进行研究。叁、以钢化玻璃质简化颅脑模型、基于翻模技术的具有人体几何尺寸的PC树脂材质颅脑模型及高分子材料颅骨模型结合压强传感器为基础,分别在减速撞击致伤实验平台进行了减速撞击实验,对减速撞击过程中颅内脑组织的应力分布及应力波传播特点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果:①颅脑减速撞击过程中,脑组织内的应力沿撞击点往对冲点方向呈由正到负的梯度分布特点;②脑组织对冲点处的应力波出现了波谷,撞击点处的应力波出现了波峰,对冲点处应力波波谷的出现要早于撞击点处应力波波峰的出现,该特点表现出了应力波在单个点位上以及点位间的传播规律;③在撞击过程中应力波会在颅骨内壁发生反射,并且反射回来的应力波又会与原发性的应力波在气泡所处位置发生迭加效应,加强或削弱该点所受应力波的幅值大小,脑组织可能会在某些应力波幅值得到增强的部位上受到损伤;④对冲点处的脑组织所受到的作用力主要为拉应力;撞击点处的脑组织所受到的作用力主要为压应力;而中性点处的脑组织所受到拉应力与压应力大小相当。由于脑组织及其血管的抗拉性能劣于抗压性能,因此在对冲点相对较大的拉应力作用下,颅脑更容易在对冲部位出现较为严重的损伤。初步阐明了交通事故颅脑减速伤中较为常见的颅脑“对冲伤”的力学发生机制之一;⑤在对冲侧越靠近撞击点的脑组织其应力波波谷出现得相对越早;在撞击侧越靠近撞击点的脑组织其应力波波峰出现得也相对越早;⑥处于撞击侧的脑组织在撞击过程中受到了持续的正压的作用;而处于对冲侧的脑组织在撞击过程中则受到了正压与负压的交替作用,尽管越是靠近中性点脑组织所受到的应力波的幅值越小,但是其应力波的频率却是增加了,这样就使得该处脑组织受到疲劳损伤的可能性大幅增加,这可能是颅脑减速撞击致伤中临床上出现的对冲侧较深层脑组织损伤的力学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0-05-01)

陈蓉,张伟国,赵辉,尹志勇,谭立文[6](2010)在《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探讨其在颅脑创伤的伤情判断和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61例临床典型颅脑减速伤患者的颅脑CT影像资料,结合致伤病史及临床资料,总结归纳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结果颅脑减速伤损伤的主要特点为:撞击部位头皮损伤、颅盖骨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挫裂伤,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颅底骨折和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以撞击部位多见,硬膜下血肿以对冲部位多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位于脑底部及脑挫裂伤区;额、颞叶严重对冲伤是常见颅脑减速伤的重要特征。结论根据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结合致伤病史或颅脑CT表现,可为临床颅脑减速伤伤情的快速判断与救治、CT扫描及诊断、创伤事故原因的评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赵辉,尹志勇,陈蓉,张伟国,董蕻[7](2009)在《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模型及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减速伤致伤装置复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性损伤。致伤装置由滑动导轨、动物固定台车、基座、撞砧及支架等部分组成。55只家兔分为对照组(10只)和致伤组(45只),致伤组又根据坠落的高度不同随机平均分为3组,Ⅰ组2.5m,Ⅱ组3.5m,Ⅲ组7.0m。将兔仰卧固定于动物固定台车上从不同高度坠落,其颅顶部撞击基座上的撞砧,用高速摄像观察兔颅脑减速伤致伤过程。从动物伤后行为、CT影像、大体解剖观察和病理变化等四方面对兔颅脑损伤进行研究。结果Ⅰ、Ⅱ组动物伤后4小时存活9只和6只,Ⅲ组动物致伤后即刻死亡。Ⅰ组CT影像观察和解剖未见颅脑损伤;Ⅱ组致伤后出现颅骨骨折、脑挫伤、硬膜下出血、对冲伤和轻微脑实质出血;Ⅲ组均出现了颅骨骨折、脑挫伤、硬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和对冲伤。颅脑减速伤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出血性脑挫伤。结论坠落高度(减速度)对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影响,对冲伤在严重颅脑减速伤中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赵辉[8](2009)在《颅脑减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头颅因外力作用而使运动受阻碍,除引起头皮、颅骨局限性创伤外,更严重的是由于脑组织滞后于头颅的运动,可导致脑着力部位、脑内及脑对冲部位出现挤压、撕裂及牵张等力学效应,造成颅脑减速伤(deceleration injury)。颅脑减速伤在TBI中较为常见,且损伤较重,常见于交通伤和坠落伤。缺乏保护的行人作为道路使用者在道路交通事故(Road traffic Accident, RTA)中易受到伤害,颅脑损伤是导致行人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行人颅脑交通伤的典型损伤过程为减速-加速-减速或只有减速。进行汽车-行人交通事故调查分析对降低汽车-行人交通事故的发生及减轻颅脑损伤、特别是减速伤的危害有重要意义。应力、应变分布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有重要影响,构建较精细、“标准”的国人头颅有限元(Finite Element,FE)模型,从颅脑减速伤的应力波传播和应力分布来探讨颅脑减速伤的发生机制,可为颅脑减速伤的防护和诊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最后,开展动物颅脑减速伤实验研究,研究颅脑减速伤的伤情特点,并以此探讨颅脑减速伤的发生机制,其对颅脑减速伤的救治有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交通事故调查、有限元模拟和动物颅脑减速伤实验研究,从颅脑减速伤的发病规律、损伤特点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来研究颅脑减速伤的发生机制,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一、就我国多个地区的汽车-行人交通事故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发现:汽车碰撞正横穿公路的行人比例最高;伤亡行人中,成年人所占比例高,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受到的伤害重;行人损伤多发伤多,头部和肢体损伤比例高,均为68.5%,颅脑损伤是导致行人死亡的主要因素,占71.4%;儿童头部损伤程度明显比成年人更严重。结合经验公式、多刚体动力学模拟对事故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了汽车碰撞速度对行人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汽车碰撞速度对行人损伤程度以及头部损伤有重要影响;行人头部损伤既有加速过程,又有减速过程,但颅脑减速伤发病率高、损伤重。二、中国可视化人体(Chinese Visible Human,CVH)数据集含有丰富的人体解剖信息,通过CVH头颅的叁维图像重建、实体模型重建、FE模型网格划分、FE模型的装配等操作,构建了基于CVH的头颅FE模型。结果显示:网格单元节点数和单元数分别为31223和119911,所有单元均为实体单元;所构建头颅FE模型与国人解剖结构基本一致,更具有“代表性”和几何相似性,特别是将以往FE模型常简化的颌面骨和颅底部分进行了细化,有利于这些部分的损伤生物力学研究。首例基于CVH的国人头颅FE模型的构建是“数字化可视人”向“数字化物理人”发展的有益探索,对CVH的后续开发有重要意义。叁、用Hypermesh软件建立头颅以额、颞部碰撞静止的、大质量钝性物体的模拟模型,以模拟颅脑减速伤。在LS-DYNA软件中进行求解计算,分析颅内应力波传播和颅内应力分布。结果显示:额、颞部碰撞钝性静止物体时,应力波由颅骨碰撞点沿四周辐射状传播;在颅骨断端自由端、薄弱处以及颅底不规则处有应力集中,碰撞颅骨部位的应力最大;脑组织冲击区下方的脑组织承受最大的应力,应力波从冲击区下方的脑组织向颅内传播,在颅内逐渐衰减,颅底有应力集中区域;额部碰撞的减速伤对侧未发现应力集中区域,颞部碰撞在对侧发现了应力集中区域。颅脑减速伤的FE模拟能从应力波传播和应力分布解释临床减速伤病例,对减少颅脑减速伤的临床漏诊和误诊有重要意义。四、研制了新型减速伤致伤装置,用家兔开展了颅脑减速伤实验研究,通过一般观察、影像学观察和病理观察来研究颅脑减速伤,结合伤情特点来探讨颅脑减速伤的发生机制。结果:研制的减速伤致伤装置可用于开展小动物减速伤致伤实验;复制了轻、中和重度兔颅脑减速伤实验模型;颅脑减速伤的伤情特点主要表现为碰撞部位和颅底颅骨骨折、邻近碰撞部位以及颅底骨折区域的脑挫伤、硬膜下出血、脑实质出血,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出血性脑挫伤和脑水肿;颅脑减速伤的损伤部位与应力波传播和应力分布特点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陈蓉[9](2009)在《颅脑减速伤CT影像及生物力学致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析临床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探讨其在临床伤情判断和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筛选有明确损伤力学边界条件的典型颅脑减速伤病例。2.利用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探讨颅脑减速伤伤情、影像检查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补充、完善临床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3.构建基于中国可视化人体(Chinese visible human,CVH)的颅脑叁维有限元模型,探讨高精度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4.进行基于事故再现的枕部颅脑减速伤的有限元模拟分析,探讨枕部颅脑减速伤的生物力学致伤机制,为颅脑减速伤的准确诊断和救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1.分析近五年来临床上常见的颅脑减速伤病例的头部螺旋CT平扫资料,结合致伤病史及临床资料,分析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2.开展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实验,应用常规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Perfusion CT,PCT)检测颅脑减速伤的伤情,并与大体解剖、显微病理组织学观察进行对照,分析颅脑减速伤的CT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3.选取CVH数据集中颅脑连续薄层横断面图像作为数据源,应用PhotoShop CS3软件进行半自动图像分割,建立颅脑二维图像的分割数据。将分割后的数据导入Amira 4.1软件,采用面绘制算法进行叁维重建,建立颅脑叁维几何模型。然后在HyperMesh8.0软件中对颅脑叁维面片模型进行实体建模、划分有限元网格和有限元模型装配,构建颅脑叁维有限元模型。4.利用基于CVH的颅脑叁维有限元模型,对筛选出的颅脑减速伤病例在LS-DYNA软件中进行事故再现,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枕部减速冲击时颅脑的应力分布规律和特点,并与临床CT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枕部颅脑减速伤的生物力学致伤机制。结果与结论1.系统地分析了临床常见的颅脑减速伤伤情、CT影像特征,总结了颅脑减速伤损伤的主要特点。根据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与致伤病史,可为临床颅脑损伤伤情的快速、准确判断与救治提供依据,为颅脑减速伤的CT影像扫描及诊断提供指导;根据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与CT影像特征,可推测暴力作用部位和撞击力的作用过程,为颅脑创伤事故原因的评判提供理论依据。2.利用兔坠落实验成功再现了特定颅脑减速伤的致伤过程,得出兔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主要表现为:头皮损伤和颅盖骨折位于撞击部位;颅底骨折比颅盖骨折多见且更严重,多位于前颅窝、中颅窝;硬膜下血肿多位于对冲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最常见的病灶,多位于脑干周围和脑底部;脑挫裂伤位于撞击部位及对冲部位,以对冲部位损伤更严重。其病理和影像特征对临床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作了有益补充。3.颅脑减速伤的CT表现与病理变化的良好对应关系,可为颅脑减速伤CT诊断提供明确的病理学依据;联合应用常规CT平扫及PCT扫描,可较满意地显示兔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PCT所显示的脑挫裂伤与病理解剖学观察的脑组织破损、出血、充血和水肿等范围接近,为临床PCT早期而敏感地检测脑挫裂伤提供了实验依据。4.建立了复杂解剖结构有限元模型构建的技术方法,成功构建了基于CVH的首例颅脑有限元模型,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大脑镰、颅骨、上颌骨和下颌骨等结构,模型在完整性、精确性和代表性方面较现有的有限元模型更具优势,可作为颅脑结构生物力学分析的仿真实验平台。5.利用建立的颅脑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枕部减速冲击时颅脑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枕部线性减速冲击时,除冲击部位下方颅骨及脑组织出现应力集中外,对冲部位也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域,该应力分布特点不但与患者临床CT影像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而且与临床、动物实验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相吻合。6.颅脑损伤分布与应力集中作用的关系,为颅脑减速伤的准确诊断和救治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基于CVH有限元模型的枕部颅脑减速伤的事故再现,为颅脑结构的应力传递和颅脑结构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技术平台;结合数字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可推测颅脑受力情况,为事故现场的还原提供辅助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陈蓉,张绍祥,尹志勇,赵辉,张伟国[10](2008)在《64层螺旋CT在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研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伤情特点。方法实验用兔36只,包括对照组(6只)和致伤组(30只)。采用自行设计的减速伤致伤装置复制兔坠落式颅脑减速性损伤,致伤组根据不同致伤高度分为Ⅰ组(2.5m)、Ⅱ组(3.5m)和Ⅲ组(7m)。于致伤后3~4h行64层螺旋CT平扫,观察兔颅脑减速伤的CT表现,并与大体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高速摄像系统所见进行对照。结果坠落高度越高,兔颅脑损伤越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颅内病灶;脑挫裂伤位于撞击处及对冲部位,以对冲部位更严重;颅底骨折均位于对冲部位。CT平扫可准确显示颅骨骨折,且与高速摄像系统所记录的兔颅脑撞击部位一致。对兔颅脑损伤严重的Ⅲ组,CT平扫基本上显示了所有颅脑损伤情况;Ⅱ组轻度损伤者CT扫描呈假阴性;Ⅰ组颅脑CT表现均为阴性。结论64层螺旋CT平扫可显示重度及部分中度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伤情特点,能为颅脑损伤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21期)

减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胸主动脉减速伤的治疗情况及效果。方法分析2009-06~2012-06间18例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减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高速交通事故所致,对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变情况及住院手术情况进行分析,并于术后固定时间(术后1周,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结果操作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110 min(60-180 min)。Ⅰ型内漏1例,术后6个月内漏自愈。肱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2周发现),行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术。18例患者均无死亡。结论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短期及中期预后比较稳定。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将可能成为治疗胸主动脉减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速伤论文参考文献

[1].朱鹏,邱风,尤颢,刘菲,杨谦.减速伤致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2例[J].福建医药杂志.2015

[2].栾韶亮,郭伟,贾鑫,杜昕,张敏宏.胸主动脉减速伤18例患者的腔内治疗[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

[3].徐臣.基于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分析的颅脑减速伤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3

[4].朱兵,宋文涛.颅脑减速伤的CT、MRI诊断[J].中国当代医药.2011

[5].刘盛雄.减速伤中颅内应力分布于应力波传播特点的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0

[6].陈蓉,张伟国,赵辉,尹志勇,谭立文.颅脑减速伤的损伤特点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0

[7].赵辉,尹志勇,陈蓉,张伟国,董蕻.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的实验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09

[8].赵辉.颅脑减速伤的发生机制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9

[9].陈蓉.颅脑减速伤CT影像及生物力学致伤机制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9

[10].陈蓉,张绍祥,尹志勇,赵辉,张伟国.64层螺旋CT在兔坠落式颅脑减速伤中的应用[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08

标签:;  ;  ;  ;  

减速伤论文-朱鹏,邱风,尤颢,刘菲,杨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