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水流域论文-邹杨,胡国华,于泽兴,顾庆福,陈肖

武水流域论文-邹杨,胡国华,于泽兴,顾庆福,陈肖

导读:本文包含了武水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EC-HMS模型,GIS,山洪预报,武水流域

武水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邹杨,胡国华,于泽兴,顾庆福,陈肖[1](2018)在《HEC-HMS模型在武水流域山洪预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洪灾害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以湖南湘江武水流域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水文模型集成系统为山洪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解译了研究流域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HEC-HMS水文模型对武水流域各场次洪水进行模拟预报,利用DEM及流域出口信息划分子流域计算单元,利用遥感影像结合GIS技术提取流域信息,采用SCS径流曲线法进行产流计算,采用SCS单位线法计算直接径流,利用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汇流演进,运用指数退水模型模拟流域基流,并以2000—2008年的17场实测洪水数据进行参数的率定,用2009—2014年的10场典型洪水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率定期17场洪水洪峰流量相对误差绝对值均<20%,模拟合格率达到100%,峰现时差均≤1 h,绝对平均Nash效率系数为0.816,率定出的水文参数准确有效;验证期的10场洪水,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合格率达90%,峰现时差均<1 h,Nash效率系数均>0.7。HEC-HMS水文模型在武水流域模拟效果较好,可应用于该流域山洪预报工作,且相较于多峰洪水,单峰洪水的模拟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邹杨[2](2018)在《武水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洪水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水流域位于湖南省衡阳县井头江境内,流域内山洪灾害频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选取武水流域井头江水文控制站以上区域为研究流域,采用监督分类法解译了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数据,并分析了这期间的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建立研究流域HEC-HMS水文模型,并利用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峰现时差、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这3个参数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探究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对洪水要素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为:(1)基于ENV15.0监督分类解译了研究区1992年、2000年及201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基于解译结果结合GIS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到了 3个时期内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趋势。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1992-2000年研究区内主要是耕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变,转出面积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裸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转出和转入的量都较少,其中转换强度最大的类型是耕地转换成林地。2000-2011年各个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幅度较低,整体上林地增加了 2.39km2。(2)基于遥感解译成果、GIS技术提取流域下垫面地形、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信息,使用HEC-HMS降雨-径流模型,分别采用SCS径流曲线法进行产流计算,使用SCS单位线法计算直接径流,应用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汇流演进,运用指数退水模型模拟流域基流,对流域内总计20场洪水进行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等洪水特征参数的模拟预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武水流域暴雨洪水模拟中适应性良好,且单峰洪水的模拟效果较多峰洪水的要好。不变化其他参数的情况下,用15min和60min的时间步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时间步长对模拟效果有一些影响,随着模拟时间步长的减小,洪峰流量有所增大,峰现时间变化不规则,大部分暴雨洪水的模拟效率获得了提升,平均Nash效率系数从0.808提升到了 0.813。(3)应用创建好的流域HEC-HMS模型,选择了 3场典型洪水过程,剖析流域1992-2000-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转变对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1992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情景而言,2000年情景下的模拟结果中洪峰流量有所减小,3场典型暴雨洪水(050610号洪水、080903号洪水、120610号洪水)的洪峰流量分别减小了 10.3m3/s、4.4m3/s、20.92 m3/s,减幅为 7.89%、10.04%、3.89%;2011年情景下的模拟洪水洪峰流量减幅加大,3场典型暴雨洪水的洪峰流量分别减少了 13.1 1m3/s、5.7m3/S、29.22m3/s,减幅分别为 10.04%、13.01%、5.44%。峰现时候变化得不明显。对全流域而言,流域产流减少,洪峰流量减少,而不同子流域的产流有增也有减,产流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流域南部中上游。(4)假设极端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各情景下暴雨洪水过程,剖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暴雨洪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同场洪水来说,建设用地的增长对暴雨洪水过程产生明显影响,不但使洪峰流量大大增长,峰现时间提早,还改变了洪峰形态,形成“瘦”而“尖”的洪峰;而林地则有助于坦化洪水波峰,使得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得到缓解。对不同量级的暴雨洪水而言,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小洪水的影响相比对大洪水的影响要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何一航[3](2012)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突出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11月23日讯(何一航)“要本着对人民群众、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突出抓好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特别是东河、西河和武水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作!”11月2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瞿海冒着冬雨深入东河流域实地调研。   由于历史原因,这叁条河均(本文来源于《郴州日报》期刊2012-11-24)

赵辉,郭索彦,解明曙,雷廷武[4](2010)在《湖南武水流域泥沙颗粒特性及分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土壤流失的泥沙颗粒及其分布与流域土壤有关,影响流域土地质量和输沙过程。以武水流域天然河道的53次降雨径流输沙过程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R-R(Rosln-Rammler)粒径分布函数法分析了泥沙颗粒级配特性及其分形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均悬移质泥沙颗粒组成为粘粒11%、粉粒51%、细砂粒32%和粗砂粒6%,以粉粒和细砂粒为主体,占83%。1981年以后,悬移质泥沙颗粒中粘粒和粉粒含量相对减少,悬移质泥沙颗粒呈变粗的趋势。悬移质泥沙颗粒组成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与小于0.005 mm粉粒及粘粒含量呈较显着相关,与中值粒径相关性较差。流域推移质泥沙颗粒中值粒径平均为0.874 mm,推移质泥沙以砂、石砾为主。推移质泥沙颗粒组成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与小于0.3 mm细砂及粉粒含量呈显着相关。流域泥沙级配及其变化,有利于分析泥沙来源,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控制泥沙。(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罗文生,赵辉[5](2010)在《基于次降雨条件下的武水流域径流输沙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径流输沙规律反映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状况,可指导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流域径流与输沙受降雨、下垫面因素及流域综合环境要素的影响。在对湖南武水流域径流与泥沙输移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次降雨与对应次径流、次输沙(包括悬移质与推移质)实测资料,建立武水流域次降雨条件下的径流与输沙经验回归模型,可用于流域径流与输沙预测预报。(本文来源于《西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赵辉,陈国玉,解明曙,赖奕卡[6](2009)在《湖南武水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结构分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南方花岗岩红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其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表土层土壤机械组成分维数排序为典型林分林地2.856>疏林地2.74>荒草地2.719>坡耕地2.703>旱地2.693,与小于0.005mm粒径含量呈极显着相关;(2)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分维数排序为荒草地2.167<典型林分林地2.192<疏林地2.195<坡耕地2.243<旱地2.424,与小于0.001mm微团聚体含量的自然对数呈极显着相关;(3)表土层土壤团聚分维数排序为典型林分林地1.512<坡耕地1.852<荒草地1.872<疏林地2.010<旱地2.027,与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呈显着相关;(4)表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数排序为荒地2.268<疏林地2.469<坡耕地2.491<典型林分林地2.542<旱地2.607,与结构破坏率呈极显着相关,与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着相关。结果显示,分维数能客观地表征土壤结构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结构分异规律明显,林分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9年05期)

赖奕卡[7](2008)在《土地利用类型对花岗岩红壤区坡面土壤侵蚀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土壤侵蚀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动态过程,并成为当今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坡面土壤侵蚀导致土层变薄、土地破碎、生态失衡,并引起泥沙沉积、淤塞河湖水库,这个问题在湘中丘陵花岗岩母质红壤区尤为突出。本文以衡阳县武水流域为例,对该流域内林地、疏林地、荒地、坡耕地、旱地等五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土壤抗蚀性差异,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场典型降雨条件下的径流与产沙特征,建立了坡面径流和产沙的回归模型,基本掌握了流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为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有显着影响。林地、疏林地较旱地、坡耕地、荒地相比,前者土壤容重较小、砂粒含量较低、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多,土壤毛管特性和持水性能强。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抗蚀性(主成分平均综合指数)差异显着。其中:林地(56.66)>疏林地(43.80)>荒地(36.48)>坡耕地(34.55)>旱地(33.96),林地的土壤抗蚀性最好,旱地最差。3)在场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差异较大。从19场典型降雨产流结果分析,产流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裸露荒地(194.7mm)、坡耕地(158.1mm)、旱地(102.4mm)、疏林地(41.0mm)和林地(14.4mm),土壤侵蚀模数依次为:7744t/km~2·a、3591t/km~2·a、942t/km~2·a、43t/km~2·a、10t/km~2·a,其中林地和疏林地属常态侵蚀范围,是该流域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土地利用方式。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和产沙量对降雨因子的响应不一样。与裸露荒地、坡耕地和旱地相比,林地和疏林地径流量及产沙量相对于降雨量而言变化较缓,地表径流量、产沙量与雨强、降雨历时等因子的相关性也较小。5)初步建立了武水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降雨因子为主的预测坡面产流和产沙量的回归方程。(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赵辉[8](2008)在《南方花岗岩地区红壤侵蚀与径流输沙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山地灾害现象之一,已成为当今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重点。本论文以长江以南花岗岩地区典型流域---湖南武水流域为研究对象,从坡面小区、小流域和中流域叁种空间尺度,研究红壤侵蚀与径流输沙规律;基于流域3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其与径流和输沙的耦合关系;基于ArcGIS建立基本属性数据库,构建研究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PRMS_Storm模型,并在中流域尺度对径流与输沙进行模拟与预报。以期在建立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径流输沙叁者有机联系的基础上,为定量监测和科学评价区域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状况,研究揭示典型流域侵蚀与径流输沙规律,指导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通过调查取样,运用统计分析和分形理论,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分异规律明显。分形维数能客观反映土壤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林地土壤结构改善,稳定性好,人为扰动不利于土壤良好结构形成。同时,弹性分析与边际分析表明,土壤结构分形维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指标相关程度不一。采用土壤理化性质综合指标法,选用16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到无机及胶粒因子、团聚类因子、水稳性团聚体因子和有机及微团聚类因子等4个主成分因子。等级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抗蚀性分异规律显着,仅就土壤抗蚀性能而言,典型林分林地抗蚀性最强,依次为疏林地、旱地、荒地,最差为坡耕地,说明坡耕地、荒地、旱地、疏林地是研究区主要的流失地类,尤其是坡耕地。研究流域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局部伴有崩岗重力侵蚀发生,30年(1978~2007年)来,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强度也有所降低。本文以自然坡面小区为基本侵蚀单元,基于19场有效降雨实测资料,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地表径流与侵蚀产沙分异规律明显,裸露荒地、坡耕地、旱地和疏林地的实测地表径流分别是典型林分林地的1354.9%、1099.9%、712.3%和285.4%,土壤侵蚀模数排序为裸露荒地7744.2 t/km2>坡耕地3826 t/km2>旱地942.2 t/km2>疏林地336.5 t/km2>典型林分林地10.2 t/km2,裸露荒地、坡耕地、旱地、疏林地为研究区主要的流失地类,植被能有效地调蓄地表径流和保土减蚀。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小区尺度次降雨条件下的径流与侵蚀产沙多元回归模型。以小流域、中流域两种空间尺度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降雨、径流及输沙规律;运用分形理论,研究表明,相同尺度间(小流域尺度)、以及两种空间尺度流域日降雨、日径流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即存在自相似性。这可为实现相同尺度间或不同尺度间资料、参数的引用,以及解决尺度转换问题提供一种思路与实现途径,同时也可为相同尺度间或不同尺度间资料、参数等的获取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手段。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建立了小流域、中流域两种空间尺度流域次降雨条件下的径流与输沙的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坡面小区尺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泥沙和武水流域悬移质、推移质泥沙的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在坡面小区尺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泥沙组成差异显着,悬移质(入池泥沙)中值粒径排序为裸露荒地<坡耕地<旱地<疏林地<典型林分林地;<0.005 mm中粉(砂)粒以下含量排序为裸露荒地>坡耕地>旱地>典型林分林地>疏林地;最大粒径排序为坡耕地>旱地>裸露荒地>疏林地>典型林分林地。由于人为耕作扰动,坡耕地、旱地土壤抗蚀性能减弱,大量泥沙被地表径流侵蚀、搬运,其坡面地表组成物质呈粗骨化趋势。对于推移质(留槽泥沙),裸露荒地坡面小区推悬比为9.42,粗颗粒含量较高,坡耕地、旱地坡面小区推悬比分别为3.61、2.9。而在中流域尺度---武水流域,悬移质泥沙颗粒组成为粘粒11%、粉(砂)粒51%、细砂粒32%和粗砂粒6%,以粉(砂)粒和细砂粒为主。1981年以后,悬移质泥沙颗粒中粘粒和粉(砂)粒含量相对减少,颗粒组成呈变粗趋势;推移质泥沙以砂、石砾为主,平均中值粒径为0.874mm。分析表明,两种空间尺度流域悬移质、推移质泥沙颗粒组成均具有显着的分形特征。运用ArcGIS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研究了武水流域30年来(1978~2007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因素;基于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应的径流与输沙实测资料,探讨了流域径流、输沙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多元回归耦合模型。基于ArcGIS建立基本属性数据库,构建武水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 PRMS _Storm,通过模型拟合、验证和参数优选,典型降雨条件下,流域径流模拟平均预报精度为0.719,洪峰预报合格率为75%;流域输沙模拟平均预报精度为0.664,输沙总量预报(<20%)合格率为62.5%,输沙量峰值预报合格率为75%。按雨型分,长历时降雨预报精度普遍高于短历时降雨,大暴雨、暴雨预报精度高于大雨、中雨。基于2007年两次典型降雨过程,进行径流模拟和输沙量预报,其结果均可达到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4-01)

陈心林[9](2006)在《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关于我国族群的一项个案研究。作为一种生发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科学理论,族群理论在应用于我国实际时应该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时,我国的族群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文化基础,族群关系与西方也有相当的差异。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试图用具体的实证研究对族群理论作出回应,探讨我国族群状况的特点,以本土的素材丰富和发展人类学的族群理论。 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导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缘起和选题意义。 第一章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前提,利用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族群研究的状况作了基本的综述,就其中的一些争论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有关土家族族群性的研究作了简要的评述;论述了我国民族研究中引入族群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作了可操作性的界定;说明了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以及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地方。 第二章以中央政府对土家族聚居区的治理政策为线索,分羁縻时期、土司时期、改土归流以后时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四个阶段,以土家族族群状况的变迁为纲,对土家族地区族群关系的历史进程作了回顾,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 第叁章介绍了田野调查点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分析了其特点,以(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06-04-10)

张巧营,王德雄[10](1996)在《武水流域防护林营造模式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防护林工程营造林模式,我们在武水流域通过反复试验,多方对比,探讨了四种不同的营造模式,并成功地推广应用,为我县长防林工程造林,灭荒造林、丘岗山地开发造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防护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本文来源于《湖南林业科技》期刊1996年04期)

武水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武水流域位于湖南省衡阳县井头江境内,流域内山洪灾害频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选取武水流域井头江水文控制站以上区域为研究流域,采用监督分类法解译了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数据,并分析了这期间的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建立研究流域HEC-HMS水文模型,并利用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峰现时差、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这3个参数对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探究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对洪水要素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为:(1)基于ENV15.0监督分类解译了研究区1992年、2000年及201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基于解译结果结合GIS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到了 3个时期内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趋势。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1992-2000年研究区内主要是耕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变,转出面积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林地、裸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转出和转入的量都较少,其中转换强度最大的类型是耕地转换成林地。2000-2011年各个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变化幅度较低,整体上林地增加了 2.39km2。(2)基于遥感解译成果、GIS技术提取流域下垫面地形、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信息,使用HEC-HMS降雨-径流模型,分别采用SCS径流曲线法进行产流计算,使用SCS单位线法计算直接径流,应用马斯京根法进行河道汇流演进,运用指数退水模型模拟流域基流,对流域内总计20场洪水进行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等洪水特征参数的模拟预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武水流域暴雨洪水模拟中适应性良好,且单峰洪水的模拟效果较多峰洪水的要好。不变化其他参数的情况下,用15min和60min的时间步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时间步长对模拟效果有一些影响,随着模拟时间步长的减小,洪峰流量有所增大,峰现时间变化不规则,大部分暴雨洪水的模拟效率获得了提升,平均Nash效率系数从0.808提升到了 0.813。(3)应用创建好的流域HEC-HMS模型,选择了 3场典型洪水过程,剖析流域1992-2000-2011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转变对暴雨洪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1992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情景而言,2000年情景下的模拟结果中洪峰流量有所减小,3场典型暴雨洪水(050610号洪水、080903号洪水、120610号洪水)的洪峰流量分别减小了 10.3m3/s、4.4m3/s、20.92 m3/s,减幅为 7.89%、10.04%、3.89%;2011年情景下的模拟洪水洪峰流量减幅加大,3场典型暴雨洪水的洪峰流量分别减少了 13.1 1m3/s、5.7m3/S、29.22m3/s,减幅分别为 10.04%、13.01%、5.44%。峰现时候变化得不明显。对全流域而言,流域产流减少,洪峰流量减少,而不同子流域的产流有增也有减,产流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流域南部中上游。(4)假设极端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各情景下暴雨洪水过程,剖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不同暴雨洪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同场洪水来说,建设用地的增长对暴雨洪水过程产生明显影响,不但使洪峰流量大大增长,峰现时间提早,还改变了洪峰形态,形成“瘦”而“尖”的洪峰;而林地则有助于坦化洪水波峰,使得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得到缓解。对不同量级的暴雨洪水而言,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小洪水的影响相比对大洪水的影响要更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水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邹杨,胡国华,于泽兴,顾庆福,陈肖.HEC-HMS模型在武水流域山洪预报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

[2].邹杨.武水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洪水响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

[3].何一航.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N].郴州日报.2012

[4].赵辉,郭索彦,解明曙,雷廷武.湖南武水流域泥沙颗粒特性及分形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

[5].罗文生,赵辉.基于次降雨条件下的武水流域径流输沙规律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

[6].赵辉,陈国玉,解明曙,赖奕卡.湖南武水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结构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9

[7].赖奕卡.土地利用类型对花岗岩红壤区坡面土壤侵蚀量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赵辉.南方花岗岩地区红壤侵蚀与径流输沙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9].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10].张巧营,王德雄.武水流域防护林营造模式的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1996

标签:;  ;  ;  ;  

武水流域论文-邹杨,胡国华,于泽兴,顾庆福,陈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