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热潮论文-邬岩姣

白话文热潮论文-邬岩姣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话文热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清,白话文热潮,白话报,文白之争

白话文热潮论文文献综述

邬岩姣[1](2009)在《晚清白话文热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代,由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民族危亡的严峻,出现了白话文热潮这样一个思想文化运动。这顺应文学进化的要求,符合广开民智的需要。其中既有黄遵宪“言文一致”说、梁启超“俗语文体”说、裘廷梁“白话文为本”说等专门性理论的提出,又有新文体的广泛应用,白话报的大量发行实践,另外,还出现了白话文告、白话教材、白话小说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个认识白话,使用白话的热潮。晚清白话文热潮以黄遵宪、梁启超、裘廷梁、陈荣衮等人的理论主张为先行。黄遵宪作为晚清的一位诗人、外交官、政治家,早年的经历及与外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使他认识到了改革中国语言文字的必要性。他最早提出了“言文一致”的理论主张,并且也有具体的改革步骤,这不仅是对梁启超、裘廷梁等人改革文体,走向白话文道路的指引,也是对五四时期胡适提出文学进化论观点,倡导新诗运动的启迪。在晚清时期,明确提出白话写作的人是维新进步思想家裘廷梁。他详细论述白话八点益处,充分论证白话为本。另外,还有陈荣衮等人提倡报章宜改用浅说。这些理论的提出为白话文的出现提供了指导。但此时真正起铺垫与过渡作用的是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避俗语俚语,使古文白话化,使文言白话的距离比较接近,这正是白话文学运动的第一步,也是文学革命的第一步。”新文体的广泛使用,动摇了文言的地位,为白话的畅行扫除了障碍,白话报、白话教材、白话小说逐渐在社会上多了起来。新文体打开了晚清白话文热潮的闸门。在晚清白话文热潮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白话报的涌现。报纸具有大众性且易于传播,为白话文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媒介,同时报纸也以白话文为工具来进行政治、文化、大众教育的宣传。白话报还为白话文运动的主将们提供了一个书写白话文的实践场地,具有重要的影响。晚清白话文热潮中的参与者众多,维新派、革命派、清政府都纷纷利用白话的工具性、通俗性启蒙民众,思想启蒙性是晚清白话文热潮的最大特点。晚清时期,因处于白话运动的初始阶段,关于语言的使用仍存在文白并存现象,当时的学者对使用文言还是白话已有论争。这些特点及相关原因的分析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有着直接的联系和深远的影响。另外,晚清白话文热潮与五四白话文运动虽有着态度、成效上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有着传承性。无论是理论上的相似承接,还是办报实践的锻炼,以及大众对白话文的接受都证明了两者的传承性。正如朱自清所说:“(国语运动)若是溯源应该从清末说起。那时的字母运动和白话运动是民国以来国语运动的摇篮。”总的来说,晚清白话文热潮是清末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从当时的成效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它已达到目的,是一次成功的思想文化运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左岩[2](2007)在《晚清白话文热潮下的散文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变革是以语言文字的革新为起始和标志的,而白话文运动在这场历史文化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已经成为公认的和不争的事实。晚清白话文运动在戊戌变法之前开始酝酿、发动,延伸到民国成立,尔后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连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虽然晚清白话文在文学性上无法与五四白话文相比,但其当时显示出的文学现象的复杂性绝不亚于甚至超过五四。本文以晚清白话文以及深受白话文影响的“新民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在晚清白话文热潮下散文新变的复杂过程,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评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借文白兴衰追溯晚清散文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散文产生过的影响,采取个案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重在显示晚清白话文运动之所以能形成规模,媒介及媒介场的变化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晚清白话文运动所依赖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媒介有叁层:一是在传播媒介中被传输的语言形式,二是直接的传播媒介——报刊杂志,叁是间接传播白话文的媒介——讲报活动。但无论采用哪种媒介都是受到使用媒介的人对于媒介为谁服务和怎样使用的观念制约的。甲午一战后,面对迫在眉睫的民族生存危机、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危机,开启民智保种救国这个问题摆在了时人面前。晚清白话文运动受到外域文化的启发和影响,而其产生与形成过程则更与中国知识阶层的“启蒙”思潮紧密关联。第二章重在考察当时白话报登载的叁种主要白话文类型:论说文、时事文、论学文。晚清白话文运动所显示的激情与它的“时代精神”是相得益彰的,或者说这场运动恰切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氛围。晚晴白话文比同时代的其他文体更接近当时的口语,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核心话题,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在形式上,晚清白话文同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第叁章重在讨论梁启超的“新民体”。白话文体的繁荣,终于引动了传统文言文体秩序的调整。梁启超将俚语俗语及外国语法一并引入文言文中,以代替传统文章必须的烦琐深奥的成语典故。他的“新民体”虽然并未彻底从文言和文以载道的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却是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之举。白话文热潮影响下的“新民体”散文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近代白话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加快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本文认为,这一切都为冲破根深蒂固的文言传统语言价值观念和审美模式,为现代白话散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开辟了空间。这对于散文的真正走向大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晚清白话文以不可阻挡之势逐渐蔓延开去,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终于启引了现代性质的散文话语的萌生,作用不可小视。(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07-06-08)

白话文热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变革是以语言文字的革新为起始和标志的,而白话文运动在这场历史文化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已经成为公认的和不争的事实。晚清白话文运动在戊戌变法之前开始酝酿、发动,延伸到民国成立,尔后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连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虽然晚清白话文在文学性上无法与五四白话文相比,但其当时显示出的文学现象的复杂性绝不亚于甚至超过五四。本文以晚清白话文以及深受白话文影响的“新民体”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在晚清白话文热潮下散文新变的复杂过程,并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评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借文白兴衰追溯晚清散文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散文产生过的影响,采取个案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重在显示晚清白话文运动之所以能形成规模,媒介及媒介场的变化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晚清白话文运动所依赖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媒介有叁层:一是在传播媒介中被传输的语言形式,二是直接的传播媒介——报刊杂志,叁是间接传播白话文的媒介——讲报活动。但无论采用哪种媒介都是受到使用媒介的人对于媒介为谁服务和怎样使用的观念制约的。甲午一战后,面对迫在眉睫的民族生存危机、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和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危机,开启民智保种救国这个问题摆在了时人面前。晚清白话文运动受到外域文化的启发和影响,而其产生与形成过程则更与中国知识阶层的“启蒙”思潮紧密关联。第二章重在考察当时白话报登载的叁种主要白话文类型:论说文、时事文、论学文。晚清白话文运动所显示的激情与它的“时代精神”是相得益彰的,或者说这场运动恰切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氛围。晚晴白话文比同时代的其他文体更接近当时的口语,更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核心话题,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在形式上,晚清白话文同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第叁章重在讨论梁启超的“新民体”。白话文体的繁荣,终于引动了传统文言文体秩序的调整。梁启超将俚语俗语及外国语法一并引入文言文中,以代替传统文章必须的烦琐深奥的成语典故。他的“新民体”虽然并未彻底从文言和文以载道的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却是开风气之先的创新之举。白话文热潮影响下的“新民体”散文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近代白话文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加快了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本文认为,这一切都为冲破根深蒂固的文言传统语言价值观念和审美模式,为现代白话散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开辟了空间。这对于散文的真正走向大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晚清白话文以不可阻挡之势逐渐蔓延开去,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终于启引了现代性质的散文话语的萌生,作用不可小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话文热潮论文参考文献

[1].邬岩姣.晚清白话文热潮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2].左岩.晚清白话文热潮下的散文新变[D].济南大学.2007

标签:;  ;  ;  ;  

白话文热潮论文-邬岩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