鲆鲽类论文-英娜,吴艳庆,秦搏,王松刚

鲆鲽类论文-英娜,吴艳庆,秦搏,王松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鲆鲽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性败血症,鲆鲽类,细菌性疾病,病原诊断

鲆鲽类论文文献综述

英娜,吴艳庆,秦搏,王松刚[1](2019)在《鲆鲽类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诊断及药物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厂化鲆鲽类养殖过程中容易暴发很多疾病,其中细菌性疾病发生率最高,尤以细菌性败血症危害最大。细菌性败血症可以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主要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上下颌、口腔、鳃、鳍基充血出血;解剖可见病鱼肝发黄、脾呈紫黑色等。细菌性败血症对养殖鲆鲽类的危害严重,经常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江苏赣榆鲆鲽类工厂化养殖池内发现有细菌性败血(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11期)

陈晔[2](2019)在《我国鲆鲽类产业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鲆鲽类养殖产业是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我国鲆鲽类养殖发展空间巨大,鲆鲽类产业文化正在逐渐形成。本文以大菱鲆产业文化为代表,对鲆鲽类产业文化建设展开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26期)

宫春光,殷蕊,孙桂清,于清海,刘玉峰[3](2019)在《河北省2018年度鲆鲽类养殖病害流行情况及防控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阐述了2018年度河北省鲆鲽类养殖中的病害流行情况,包括病害种类、各种病害的检出率及不同种类病原检出率占比等;分析了2018年河北省鲆鲽类病害的流行趋势,指出细菌性疾病占比最高,危害程度有所加大,要特别关注新发重大疫病-半滑舌鳎体表溃疡症和顽疾性疫病-盾纤毛虫病;文章为在以后的养殖中更好的进行病害预警和制定更有效的病害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对2019年鲆鲽类养殖中的病害防控提出了建议,建议严格实施生物安保措施,努力实施精准治疗。(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9年04期)

孙桂清,张锦[4](2018)在《鲆鲽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主要针对工厂化流水养殖中存在的养殖用水量大、废水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原有养殖设施基础上,建立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循环水净化工艺,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和集约化管理技术,养殖废水经(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民报》期刊2018-08-02)

高丽娜,马丹,时文博,韩现芹,陈建[5](2018)在《天津流通领域鲆鲽类水产品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初步掌握天津市流通领域鲆鲽类水产品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情况,按照代表性、适时性和随机性原则在全市范围内采集样品6批次共计120个,按照农业部783号公告-1-2006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除了大菱鲆鱼皮中呋喃唑酮代谢物以外,大菱鲆中的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类均高于半滑舌鳎,T检验结果为差异不显着。超市采集的鲆鲽类水产品中的鱼皮、肌肉、内脏中的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均低于市场所采集的样品,T检验结果为差异显着。分析不同检测部位鲆鲽类水产品中的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含量,由低到高排列分别为鱼皮<肌肉<内脏,对其进行方差分析、q检验以及SNK检验,结果为差异性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8年06期)

王鹤[6](2018)在《山东省鲆鲽类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掌握山东地区鲆鲽类产业发展现状,在调研省内17个沿海县市鲆鲽类养殖现状基础上,从主要养殖种类、面积、产量分布、养殖模式、病害发生率等基本情况出发,剖析当前存在的养殖面积与规模缩减严重、病害频繁、地下水资源紧缺、产品消费需求低迷、配合饲料使用率低等五方面制约产业发展难题,基于现状,提出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宽病害防治手段、促进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加大品牌及追溯体系建设、严控饲料原料安全、创新"互联网+渔业"营销模式等六方面意见建议,以期为山东省鲆鲽类养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经济》期刊2018年02期)

李可闻,冷传慧[7](2017)在《2012-2016年全球主要市场鲆鲽类产品市况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鲆鲽类属于冷水性海洋底层鱼类,栖息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海域,种类繁多,主要经济种类有大比目鱼(Pacific/Atlantic halibut)、欧鲽(Plaice)、大菱鲆(Turbot)、柠檬鲽(Lemon sole)和黄盖鲽(Common dab)等。鲆鲽类富含胶质且味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海内外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世界鲆鲽类产量基本稳定在100×104吨,捕捞量约占85%。近几年,受资源量、经济危机、进出口汇率等因素的影响,鲆鲽产品的交易量及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7年34期)

于清海,宫春光,殷蕊,孙桂清,王青林[8](2017)在《我国北方鲆鲽类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鲆鲽类是世界公认的优质海水鱼类,其动物蛋白质品质高,同时富含多种维生素、DHA、EPA等营养素,是人类美食和健康的益友。其中以大菱鲆、牙鲆和半滑舌鳎为主要养殖对象。鲆鲽类的养殖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对象,在北方沿海地区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项特色产业,并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鲆鲽类的养殖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鲆鲽类年产值已超过70亿元。(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7年08期)

柳学周,史宝,徐永江,王滨,刘新富[9](2017)在《我国鲆鲽类生殖内分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的生殖和苗种繁育是鱼类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技术基础之一,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北方沿海鱼类繁殖生理主要围绕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组织结构特征、性腺发育规律、性类固醇激素、生殖相关功能基因内分泌调控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鲆鲽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表达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鲆鲽类生殖相关组织的结构及其内分泌系统特征、性腺发育的生理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激素诱导的关系、性类固醇激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温及光周期调控关系等。旨在为鲆鲽类生殖活动的精准调控和建立苗种繁育新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1期)

王微波,杨正勇,李佳莹[10](2016)在《鲆鲽类养殖不同产业链模式的经济效益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产业经济效益,而产业结构是产业链长期发展和优化的产物。产业链越长,分工经济越明显,但随之而来的交易环节增多会导致费用增加,分工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可能被交易费用的增加所抵消。同一产业内不同养殖户对产业链各环节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产业链模式。对不同产业链模式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养殖户效益最大化,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以我国鲆鲽类养殖为例,基于2013年不同鲆鲽类养殖模式经济效益的跟踪调查,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对"育苗+成鱼养殖"模式、"仅育苗"模式及"仅成鱼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和资本回报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专业化分工程度越低的产业链模式,其可变成本越低,固定成本中的要素成本越高;(2)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的产业链模式,单位净收益越高,资本回报率越高。基于此,建议管理部门通过合理整顿市场来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为养殖生产者经济效益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建议养殖生产者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鲆鲽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鲆鲽类养殖产业是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水产养殖业尤其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我国鲆鲽类养殖发展空间巨大,鲆鲽类产业文化正在逐渐形成。本文以大菱鲆产业文化为代表,对鲆鲽类产业文化建设展开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鲆鲽类论文参考文献

[1].英娜,吴艳庆,秦搏,王松刚.鲆鲽类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诊断及药物防控[J].科学养鱼.2019

[2].陈晔.我国鲆鲽类产业文化建设研究[J].河南农业.2019

[3].宫春光,殷蕊,孙桂清,于清海,刘玉峰.河北省2018年度鲆鲽类养殖病害流行情况及防控建议[J].河北渔业.2019

[4].孙桂清,张锦.鲆鲽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N].河北农民报.2018

[5].高丽娜,马丹,时文博,韩现芹,陈建.天津流通领域鲆鲽类水产品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现状[J].河北渔业.2018

[6].王鹤.山东省鲆鲽类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18

[7].李可闻,冷传慧.2012-2016年全球主要市场鲆鲽类产品市况综述[J].中国市场.2017

[8].于清海,宫春光,殷蕊,孙桂清,王青林.我国北方鲆鲽类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初探[J].科学养鱼.2017

[9].柳学周,史宝,徐永江,王滨,刘新富.我国鲆鲽类生殖内分泌研究进展[J].渔业科学进展.2017

[10].王微波,杨正勇,李佳莹.鲆鲽类养殖不同产业链模式的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6

标签:;  ;  ;  ;  

鲆鲽类论文-英娜,吴艳庆,秦搏,王松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