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醇论文-郭海军,李清林,张海荣,熊莲,彭芬

低碳醇论文-郭海军,李清林,张海荣,熊莲,彭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碳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凹凸棒石,CO加氢,低碳醇,催化剂组合体系

低碳醇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军,李清林,张海荣,熊莲,彭芬[1](2019)在《凹凸棒石负载Cu-Fe-Co基催化剂组合体系用于CO加氢制备低碳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浸渍法(IM)和浸渍燃烧法(IMSC)制备了凹凸棒石(ATP)及凹凸棒石-多孔硅胶微球混合物(ATPS)负载CuFe-Co基改性费托催化剂,通过N_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它们应用于CO加氢制备低碳醇反应。结果表明,IMSC较IM制备催化剂更有利于CuO的负载、分散和还原,促进H_2和CO与Cu活性位的接触,但两者的最佳低碳醇合成温度均为280℃。通过对ATP和ATPS负载Cu-Fe-Co基催化剂(CFCK/ATP、CFCK/ATPS)与Cu/ZnO/Al_2O_3(CZA)甲醇催化剂的组合体系的优化,获得较理想的低碳醇合成催化剂组合体系CZA║CFCK/ATPS-IMSC。利用它们之间的"产物转化耦合效应",实现CO转化率为46.3%,低碳醇选择性为39.6%,C_(2+)醇含量为22.7%。(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正东,郝树宏,高志华,黄伟,邓皓月[2](2019)在《制备低碳醇的CuZnX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ZnX(X=Al、Mg、Si和Ti)催化剂前驱体,773K焙烧后制得的催化剂用于一氧化碳加氢制取低碳醇的反应。通过XRD、H2-TPR、BET、CO_2-TPD-MS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CuZnX催化剂结构对其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uZnX催化剂中不同的第叁组分会影响催化剂的晶型和比表面积,同时改变Cu物种的形态和碱性位的分布,进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催化剂具有较完整的晶型、不同形态Cu物种的协同作用以及适宜比例的弱碱中心和中强碱中心皆有利于低碳醇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孔劼琛,刘媛,邱正璞,张凡,徐晓颖[3](2019)在《Ga改性对Cu-Co低碳醇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CoGaAl催化剂,考察Ga含量对催化剂织构及低碳醇合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Ga可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改变催化剂的表面性质。Ga改性促进CO的线式吸附能力,同时降低CO的桥式吸附能力,从而提高产物醇选择性,但过量Ga会大幅降低CO加氢反应活性。Ga含量对总醇收率的影响呈火山型变化规律,最佳Ga与Co物质的量比为0.3。(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9年08期)

孔劼琛,刘媛,邱正璞,徐晓颖,张凡[4](2019)在《K改性对Cu-Co低碳醇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浸渍法制备不同K_2CO_3含量的K-CuCoAl催化剂,考察K含量对催化剂织构及低碳醇合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加入能中和催化剂表面的酸性;同时使催化剂对CO的线式吸附能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相对应的产物中醇选择性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K的负载会降低催化剂对CO的加氢反应活性。K含量对总醇收率影响呈火山型变化规律,最佳负载质量分数为0.9%。(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9年08期)

孔劼琛,刘媛,高志贤,张玉龙[5](2019)在《Co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从主催化剂、助剂和载体3个方面对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改性费托Co基低碳醇合成催化剂进行综述,指出了该催化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对低碳醇催化剂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预测。(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薛金,刘程琳,龚珊,倪佳莹,蔡逸凡[6](2019)在《低碳醇强化铝酸钾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酸盐溶液的晶种分解工艺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针对铝酸钾溶液,考察了60℃下加入水、乙醇、甲醇以及晶种对铝酸钾溶液分解效率和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乙醇和甲醇均能强化晶种分解过程。加入水后分解率提高至约68%,粒度仅为24.5μm;加入乙醇后分解率可提高至63%,但所得的氢氧化铝晶体粒径约为110μm,产品呈六棱柱状附聚物;加入甲醇后分解率提高到81%,粒度约为90μm,产品呈片状附聚物。同时晶种的加入可明显提高乙醇过程分解率和反应速率,而对甲醇过程的影响不大;在未加晶种的条件下,甲醇的存在会导致新晶型诺叁水铝石的产生。(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邓皓月[7](2019)在《高压热处理条件下CuZnAl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非石油路线制取液体燃料的研究。低碳醇(C_(2+)OH)具有较高的辛烷值,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燃料添加剂,更可以直接用来替代传统液体燃料。目前,由合成气直接制低碳醇的催化剂存在许多问题,如价格昂贵、活性不高、反应条件苛刻、产物种类过多、甲醇过多等,这些不足之处都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规模化运用。鉴于浆态床的特性,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完全液相法。前期研究发现,由此法制得的CuZnAl催化剂在合成甲醇过程中意外发现产物含有较多乙醇,但由于催化剂的性能对结构非常敏感,导致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压力和高压下不同热处理时间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了减少反应过程中副产物(烷烃和CO_2)的生成,分别研究了高压条件下热处理N_2气氛流速和添加剂的影响。利用XPS、XRD、H_2-TPR、NH_3-TPD和N_2物理吸附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催化剂在高压条件下进行热处理有利于尖晶石的形成,此时催化剂中Cu~+物种的量减少,表面酸量发生了改变,并形成了具有较大孔容和孔径的孔道结构。当热处理压力为1.0 MPa时,催化剂性能最好。2.延长高压热处理时间增强了催化剂中各物种间作用力,生成尖晶石量更多,催化剂中Cu~+物种的量发生了改变,表面酸量减少,但孔容和孔径均增大。当热处理7 h时,总醇中低碳醇的质量分数最高。3.催化剂组分摩尔比中较多的Al增大了表面酸量,产物中烃类选择性较高,减少催化剂组分摩尔比中的Al使烃类产物选择性降低,但此时总醇中低碳醇的质量分数也降低。4.增大高压热处理N_2气氛流速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小,也没有起到降低烃类选择性的作用。5.碳纳米管的加入对抑制水煤气反应作用较小,催化剂的性能反而下降。Sn的加入虽然抑制了水煤气反应的进行,总醇中低碳醇的质量分数也较高,但催化剂的活性下降明显。6.改变CuZnAl催化剂的工艺条件对醇类产物的链增长能力有较大影响。催化剂中存在适量的Cu~+物种可以增强Cu~+-Cu~0双活行位点间的协同作用,提高总醇中低碳醇的质量分数。此外,较小的弱酸占比,较大孔容和孔径均有利于反应过程中低碳醇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旭平[8](2019)在《完全液相-热解法CuZnAl催化剂在固定床上用于合成气制低碳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大物博,能源储存量居世界首位,独特的地理条件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以煤为主。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对一次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我国未来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以一氧化碳为原料选择性加氢制备低碳醇的工艺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一直的研究热点之一,所用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Rh基催化剂、F-T组元元素或碱金属改性的Cu基催化剂以及K-Mo系催化剂。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意外发现,采用课题组自主发明的完全液相法制备的CuZnAl催化剂,在无F-T组元元素和碱金属存在下就具有较好的乙醇和低碳醇合成能力,后续研究证实了完全液相制备技术赋予了催化剂一些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使其有别于常规方法制备的催化剂。为了进一步拓展完全液相制备技术的应用领域,以及考察这些独特的性质能否在其它床型中得到体现,我们将完全液相法催化剂经固液分离后应用于固定床,发现直接使用活性很低,究其原因是固液分离得到的催化剂表面有一层碳膜,覆盖了活性位点,而空气焙烧消碳会导致其性能回归常规方法催化剂。基于上述事实,作者通过将完全液相法催化剂在惰性气氛下热解暴露活性位,使催化剂在固定床上的活性有了明显提高,并表现出了优良的稳定性。本文将完全液相法催化剂经固液分离后进行热解,最终制得CuZnAl催化剂。分别考察了热解温度、热解时间、不同碱助剂的添加及用量对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用于合成气制低碳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催化剂进行XRD、H_2-TPR、NH_3-TPD-MS、BET、TG-MS、XPS、TEM等表征分析并结合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完全液相技术结合热解方法制备的CuZnAl催化剂能保留完全液相技术赋予催化剂的特殊性能,且在CO加氢制低碳醇反应中具有良好稳定性及低碳醇选择性,说明完全液相-热解法可以发展成为完全液相技术拓展于固定床催化剂的制备方法。2.当热解温度为800℃时,催化剂的活性及C_(2+)醇选择性分别达到最高。催化剂中存在一定量的可还原Cu物种、稳定的孔道结构以及适宜的弱酸量有利于低碳醇的生成。3.热解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催化剂活性的提高而且还会导致大量副产物的生成。热解温度较低时,催化剂热解不充分,其表面的碳物种分解较少,阻隔了反应物、产物的传质;热解温度越高,碳物种分解越充分,但温度过高会破坏催化剂的孔结构的稳定性。4.无机碱金属助剂的引入可以增加C_(2+)醇选择性,但主要不是异丁醇,这与现行常规方法制备的催化剂不同。有机碱助剂由于存在络合作用和改变酸量的作用,呈两极分化,有促进有促阻。5.碱金属助剂的加入有利于Cu的分散;并且促进了CuO的还原,还能中和酸性。添加Cs有利于低碳醇的生成,其最佳添加量为1.64 mol%。但其会抑制Cu的还原从而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正东[9](2019)在《Cu基催化剂结构对其一氧化碳加氢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化石能源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其价格高居不下,且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目前寻求一种经济且环保的能源材料代替传统化石燃料变得迫在眉睫。低碳醇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应用广泛的能源材料受到广泛关注,开发合成低碳醇催化剂及工艺流程,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CuZnAl前驱体有助于提高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选择性,但对于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关键结构尚未明确。故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改变催化剂的加料顺序、复合不同金属、添加助剂、改变焙烧温度等工艺参数以获得结构差异明显的20个催化剂作为研究样本,并对所有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和活性评价。本文一方面通过直观分析的方法,关联催化剂的表征数据和活性评价结果寻找催化剂结构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规律;另一方面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实验数据,尝试获得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关键结构因素。经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基催化剂时,加料顺序采用CuZn溶液向Al溶胶中滴加的方式,焙烧温度为923 K时有利于提高催化剂CO转化率、C_(2+)OH和总醇的选择性。2.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不同加料顺序、复合不同金属、添加助剂、改变焙烧温度均会影响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但是直观分析所有表征与活性数据无法获得简单且普遍的相关性结论。3.对催化剂所有表征数据与C_(2+)OH选择性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单因素对C_(2+)OH选择性影响不显着。C_(2+)OH选择性受中强碱量、强碱量、耗氢量、反应前比表面积、反应后比表面积5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根据各个因素的正负相关性,C_(2+)OH选择性的提高催化剂需同时具备以下结构特征,(1)适当的提高中强碱量,降低强碱量;(2)增加催化剂中可还原Cu物种的含量,即增加其耗氢量;(3)增大反应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抑制反应后比表面积进一步变大,使催化剂具有稳定的织构。4.对催化剂所有表征数据与C_nH_m选择性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_nH_m选择性受单因素耗氢量的影响,提高催化剂的耗氢量,可降低产物中C_nH_m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莹,赵璐,刘晓展,曾春新,房克功[10](2019)在《低温等离子体制备低碳醇合成用KNiMo基催化剂及其结构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法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了低碳醇合成(HAS)用的高性能KNiMo基催化剂,利用XRD、氮吸附、TEM、H_2-TPD、CO-TPD和原位CO吸附DRIFTS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热法制备相比,低温等离子体法不仅缩短了制备时间,而且得到的KNiMo基催化剂层数少、粒径小、分散度高,有利于形成更薄和更短的片层,并暴露大量位于边、角位的催化活性位,促进CO转化和醇的形成,表现出优异的低碳醇合成催化性能。其中,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直接制备的KNiMo-DPS催化剂,在5 MPa、350℃、空速为5000 h~(-1)的反应条件下,CO转化率达到32.3%,总醇选择性为75.1%,总醇中C_(2+)醇的选择性为65.2%。(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低碳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ZnX(X=Al、Mg、Si和Ti)催化剂前驱体,773K焙烧后制得的催化剂用于一氧化碳加氢制取低碳醇的反应。通过XRD、H2-TPR、BET、CO_2-TPD-MS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CuZnX催化剂结构对其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uZnX催化剂中不同的第叁组分会影响催化剂的晶型和比表面积,同时改变Cu物种的形态和碱性位的分布,进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催化剂具有较完整的晶型、不同形态Cu物种的协同作用以及适宜比例的弱碱中心和中强碱中心皆有利于低碳醇的生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碳醇论文参考文献

[1].郭海军,李清林,张海荣,熊莲,彭芬.凹凸棒石负载Cu-Fe-Co基催化剂组合体系用于CO加氢制备低碳醇[J].燃料化学学报.2019

[2].李正东,郝树宏,高志华,黄伟,邓皓月.制备低碳醇的CuZnX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9

[3].孔劼琛,刘媛,邱正璞,张凡,徐晓颖.Ga改性对Cu-Co低碳醇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工业催化.2019

[4].孔劼琛,刘媛,邱正璞,徐晓颖,张凡.K改性对Cu-Co低碳醇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工业催化.2019

[5].孔劼琛,刘媛,高志贤,张玉龙.Co基催化剂用于低碳醇合成反应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9

[6].薛金,刘程琳,龚珊,倪佳莹,蔡逸凡.低碳醇强化铝酸钾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7].邓皓月.高压热处理条件下CuZnAl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8].李旭平.完全液相-热解法CuZnAl催化剂在固定床上用于合成气制低碳醇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9].李正东.Cu基催化剂结构对其一氧化碳加氢合成低碳醇性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9

[10].李莹,赵璐,刘晓展,曾春新,房克功.低温等离子体制备低碳醇合成用KNiMo基催化剂及其结构性能表征[J].燃料化学学报.2019

标签:;  ;  ;  ;  

低碳醇论文-郭海军,李清林,张海荣,熊莲,彭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