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固溶体合金论文-万杨杰,钱晓英,曾迎,王良辉,杨秋荣

基固溶体合金论文-万杨杰,钱晓英,曾迎,王良辉,杨秋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固溶体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成焓,结合能,弹性常数,电子态密度

基固溶体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万杨杰,钱晓英,曾迎,王良辉,杨秋荣[1](2019)在《Al-Mg-Si合金中第二相与固溶体的力学特性与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Mg5Al8和Mg2Si的生成焓,结合能和弹性常数。结果表明:Mg2Si具有更强的合金化能力和更好的结构稳定性; Mg2Si的弹性常数满足Born稳定性判据,而Mg5Al8不满足。构建了3个固溶体相:Al100Mg3Si1,Al67Mg2Si1和Al46Mg1Si1(at%),计算研究了其态密度和弹性常数。态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3者都具有典型的金属特征; Al46Mg1Si1费米能级附近的赝带隙宽度和深度最大,结构最稳定。体模量(B),剪切模量(G),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v)的计算结果表明:Al46Mg1Si1的强度和刚度最大,Al100Mg3Si1的塑性最好,3个固溶体相均为韧性相。(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莫俊林,方林,程臣,曾辉[2](2019)在《热处理对钒基固溶体储氢合金的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钒基固溶体合金是一种理想的燃料电池用储氢材料,本文研究了热处理对V-65%(TiCrFe)合金结构和性能的影响。PCT测试中,经过热处理以后,合金吸放氢平台更加平坦,具有较好的吸放氢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消除了材料的晶格应力,降低了合金的晶粒尺寸,并提高了成分均匀性以及结晶度。(本文来源于《船电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杨曼曼,朱红玉,李洪涛,樊浩天,胡强[3](2019)在《机械合金化结合高压烧结制备PbSe-PbS固溶体合金的热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硒化铅(PbSe)作为一种无碲热电材料受到广泛关注。采用机械合金化结合高压烧结方法制备了PbSe-PbS固溶体合金(PbSe1–x Sx),并研究了Se/S含量对其结构和热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合金化法能够快速合成出PbSe1–x Sx固溶体合金粉末,高压烧结实现了其快速致密化;通过调整Se/S比例可以实现PbSe1–x Sx电输运性能和导电类型的调控;固溶体合金能够实现短波声子散射,显着降低PbSe材料的热导率;当x=0.5、温度为600 K时,PbSe1–x Sx的最高品质因子达到0.54,比PbSe的品质因子(0.33@450K)高64%。(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柳杨璐,刘婷婷,潘复生[4](2018)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镁合金合金相及固溶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作为轻质的金属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先进镁合金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之一。第一性原理计算为开发和设计新型镁合金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综述了镁合金合金相及固溶体的研究现状,主要对晶体结构、弹性常数、弹性模量及广义层错能等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合金元素以及相结构对镁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阐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镁合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新型镁合金成分设计及开发高性能镁合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王康,蒋亮,白掌军,刘创红,李佳欣[5](2018)在《机械合金化制备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机械合金化的方式制备了组成为Ta-10%Al(质量比)的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以XRD和SEM为表征手段,研究了球磨时间对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产生的影响,并对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形成的热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球磨时间增加,Al逐渐溶入Ta中。当球磨时间达到48 h后,Al完全固溶进Ta中形成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力分别为84.3 nm和0.285%。延长球磨时间导致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晶粒细化且微观应力增加,过长的球磨时间可能引发合金粉末的团聚。以Miedema半经验模型为依据,建立了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以机械合金化为手段制备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热力学驱动。(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9期)

颜练武[6](2018)在《超细多元固溶体添加方式对合金金相组织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基体立方相弥散均匀分布的制备方法。采用超细(Ti,W)C﹑(Ta,Nb)C﹑WC﹑Co粉制备了WC-5%(Ti,W)C-5%(Ta,Nb)C-6%Co合金,采用超细近饱和的(Ti,W,Ta,Nb)C﹑WC﹑Co粉制备了WC-10%(Ti,W,Ta,Nb)C-6%Co合金。通过X衍射和扫描电镜研究不同温度下的组织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WC-5%(Ti,W)C-5%(Ta,Nb)C-6%Co合金时,WC于1 200℃向未饱和的(Ti,W)C固溶体进行扩散,形成W含量更多的(Ti,W)C相,且(Ti,W)C和(Ta,Nb)C于1 200~1 300℃发生固溶反应,形成(W,Ti,Ta,Nb)C相,导致(Ti,W,Ta,Nb)C相粗大;而采用超细(Ti,W,Ta,Nb)C﹑WC﹑Co粉制备得到WC-10%(Ti,W,Ta,Nb)C-6%Co合金具有立方相弥散分布的特征。(本文来源于《硬质合金》期刊2018年03期)

郭锋[7](2018)在《Cu/CuCrZr连接用Cu基固溶体钎料合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正处于建造阶段,我国的环流二号(HL-2M)和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EAST)分别处于研发建造和升级改造阶段。偏滤器是磁约束核聚变堆的关键部件,在装置运行期间承受高热负荷和高能量粒子辐照,处于极端苛刻的服役环境。偏滤器主要由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lasma-facing materials,PFMs)和热沉材料(heat-sink materials,HSMs)连接而成。根据偏滤器的设计参数不同,目前聚变装置中主要PFMs候选材料为W和碳纤维增强石墨(carbon-fiber reinforced carbon,CFC),CuCrZr合金是主要的HSMs。由于PFMs和HSMs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大,目前二者采用的最有效的连接工艺为:先在PFMs表面活性浇铸厚度2mm的无氧Cu,作为热应力缓冲层,然后连接Cu和CuCrZr。因而,Cu/CuCrZr的有效连接对于偏滤器加工至关重要。Cu基固溶体钎料具有优良的热导率,适合偏滤器中Cu/CuCrZr的连接。但是,目前已知Cu/CuCrZr连接用的Cu基固溶体钎料均存在以下缺点:焊接温度均高于950℃,远高于CuCrZr合金的过时效温度500℃,焊后CuCrZr力学性能严重劣化;焊接工艺复杂,不适合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偏滤器结构制造。针对Cu/CuCrZr的有效连接问题,本文结合钎焊的独特优势,设计和制备了具有高塑性、较低熔点的Cu基固溶体钎料用于Cu/CuCrZr连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低熔点的Cu_(62)Mn_(38)(at.%)作为基础成分,通过添加适量的合金化元素Ga、Cr和Si,采用真空电弧熔炼制备合金锭。并结合冷轧和热分析方法,设计、开发出以Cu_(62)Mn_(31)Ga_6Cr_(0.5)Si_(0.5)(at.%)为代表的高塑性、低熔点的Cu-Mn-Ga-Cr-Si系列固溶体合金新钎料;(2)Cu_(62)Mn_(31)Ga_6Cr_(0.5)Si_(0.5)新钎料通过冷轧处理,可获得厚度小于100μm的连续带材。这克服了传统Cu-Mn基固溶体钎料塑性差的不足,不仅提高了钎料的加工性能,也利于后续钎焊工艺的简化。(3)Cu_(62)Mn_(31)Ga_6Cr_(0.5)Si_(0.5)新钎料呈现单峰熔化模式,其熔化开始和结束温度分别为826℃和852℃,熔化区间为26℃。以其为钎料进行不同工艺参数的钎焊实验,在880℃下保温25 min获得无孔洞和裂纹的高质量Cu/CuCrZr钎焊接头。钎缝宽度200-300μm;钎缝组织主要为Cu基固溶体相,其晶粒大小约50-60μm,晶界处有Cr、Si和Zr元素富集,可能形成了少量Cr_3Si、Mn_4Si和GaMn_3型析出相;钎缝两侧母材中发现Ga、Mn元素,这是钎焊过程中钎料组元扩散所致。进一步显微硬度与力学性能测试表明:钎缝中心硬度较高,为175 HV,明显高于两侧母材(60-70 HV);钎焊接头的抗拉强度超过200 MPa,其断裂位置位于焊缝,断口内布满韧窝,呈现韧性断裂特征。该新型Cu基固溶体合金有望成为偏滤器PFMs与HSMs有效连接的候选钎料。(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5)

万小虎,邹致远,苏华[8](2018)在《45钢表面制备碳化钨固溶体合金涂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真空条件下,采用低熔点的NiCrBSi作为粘结剂,在45钢表面制备了碳化钨固溶体合金涂层。研究了涂层制备过程、涂层的微观组织、相结构、合金元素的分布及涂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在辊压的过程中,有机物成型剂被碾轧成纤维状,纵横交错地构成立体结构的网状,将分散的粉末颗粒联系在一起,制成柔性可弯曲、涂层厚度可以调节的"有机-合金塑坯",使该涂层满足各种表面的需要;在真空熔结阶段,碳化钨固溶体合金涂层与45钢基体形成高强度的冶金结合,涂层硬度随着碳化钨固溶体含量增加而有所提高,涂层的剪切强度变化不明显;当碳化钨固溶体含量为85%时,涂层表面硬度达到1132HV(HV 30),剪切强度达到407MPa。(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1期)

董闯,董丹丹,王清[9](2018)在《固溶体中的化学结构单元与合金成分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合金具有特定的牌号成分,理解这些特殊成分背后的结构根源可以从原子结构层面上指导新合金的研发,有效缩短工业合金的制备流程。工业合金多以固溶体结构为基础,而固溶体以化学近程有序为结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以统计方式获得溶质元素偏离平均结构的程度,由于缺失描述近程序的精确结构分析方法,导致无法构建能够指导合金成分设计的有效结构模型。既然优质合金均具有特殊成分,这些成分背后一定对应于类似于分子的特定结构单元。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近程有序描述方式——团簇加连接原子。该模型认为,对于固溶体合金,存在理想满足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结构单元,仅涵盖第一近邻团簇以及若干次近邻的连接原子,可表示为团簇成分式的形式:[团簇](连接原子)。这种团簇式类似于化学物质的分子式,是代表合金平均结构的最小结构单元。通过将Friedel振荡机制引入到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中,建立了固溶体的团簇共振模型,给出了团簇的球周期近邻堆垛方式,从而解决了原子密度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团簇成分式中所包含的原子个数正比于体系的平均原子密度和团簇半径的立方,由此可以定量地计算出理想化学结构单元的具体形式。本文列举了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的典型铜基二元合金最佳化学结构单元,计算所得成分与最常用工业合金高度吻合。本工作为成分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方法。(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彦芳,李豪,石志强,肖亚梅,孙旭[10](2017)在《激光熔覆高耐蚀Fe基固溶体合金涂层》一文中研究指出Fe基非晶合金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与耐蚀性。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04L不锈钢基体表面熔覆Fe-Cr-Ni-Co-B非晶粉末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测试系统研究了涂层组织及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组织涂层均匀、致密,无裂纹、气孔等缺陷。结合区为平面晶和柱状晶、熔覆层为"丝条状"树枝晶。熔覆层各区域由于成分和冷却速度的差异,致使树枝晶的大小和生长方向明显不同。涂层主要由Fe_(64)Ni_(36)和(FeCrNi)固溶体组成。熔覆层硬度分布较为均匀,涂层平均硬度约为480HV_(0.2),约是304L不锈钢基材的2.5倍。熔覆层的腐蚀电位高于304L基材,自腐蚀电流密度小于304L基材,具有较强的耐蚀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7年08期)

基固溶体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钒基固溶体合金是一种理想的燃料电池用储氢材料,本文研究了热处理对V-65%(TiCrFe)合金结构和性能的影响。PCT测试中,经过热处理以后,合金吸放氢平台更加平坦,具有较好的吸放氢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消除了材料的晶格应力,降低了合金的晶粒尺寸,并提高了成分均匀性以及结晶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固溶体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万杨杰,钱晓英,曾迎,王良辉,杨秋荣.Al-Mg-Si合金中第二相与固溶体的力学特性与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2].莫俊林,方林,程臣,曾辉.热处理对钒基固溶体储氢合金的性能影响[J].船电技术.2019

[3].杨曼曼,朱红玉,李洪涛,樊浩天,胡强.机械合金化结合高压烧结制备PbSe-PbS固溶体合金的热电性能[J].高压物理学报.2019

[4].柳杨璐,刘婷婷,潘复生.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镁合金合金相及固溶体研究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2018

[5].王康,蒋亮,白掌军,刘创红,李佳欣.机械合金化制备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J].金属热处理.2018

[6].颜练武.超细多元固溶体添加方式对合金金相组织特征的影响[J].硬质合金.2018

[7].郭锋.Cu/CuCrZr连接用Cu基固溶体钎料合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8].万小虎,邹致远,苏华.45钢表面制备碳化钨固溶体合金涂层的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18

[9].董闯,董丹丹,王清.固溶体中的化学结构单元与合金成分设计[J].金属学报.2018

[10].王彦芳,李豪,石志强,肖亚梅,孙旭.激光熔覆高耐蚀Fe基固溶体合金涂层[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

标签:;  ;  ;  ;  

基固溶体合金论文-万杨杰,钱晓英,曾迎,王良辉,杨秋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