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多酚论文-王玉,夏鹏飞,杨雪,段文达,全凯军

橄榄多酚论文-王玉,夏鹏飞,杨雪,段文达,全凯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橄榄多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型溶剂系统,高速逆流色谱,油橄榄叶,分离

橄榄多酚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夏鹏飞,杨雪,段文达,全凯军[1](2019)在《基于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HEMW(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系统组成基于9×9表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方法应用于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橄榄苦苷、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和羟基酪醇。方法通过测定目标物在4种溶剂体系中的分配系数K值并在LogK值和溶剂系统数之间构建相关的线性关系,筛选出最佳溶剂系统HEMW(1.2∶8.8∶1.7∶8.3,V/V)进行HSCCC分离油橄榄叶提取物并优化了流速、转速及进样量等参数。结果计算所得HEMW (1.2∶8.8∶1.7∶8.3,V/V)为溶剂系统,流速为1.5 mL/min、转速为950 r/min、进样浓度为20 g/L从500 mg油橄榄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5.8 mg橄榄苦苷、17.7 mg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及6.8 mg羟基酪醇,且3种化合物纯度均大于90%。结论本研究表明9×9表溶剂系统筛选应用于HSCCC分离天然产物领域中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并为HSCCC溶剂系统快速筛选及提高其从复杂体系中分离制备目标化合物的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云,陈玉春,阚欢,李贤忠,黄佳聪[2](2019)在《高黎贡山糯橄榄多酚的提取方法改进及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温烘干的高黎贡山糯橄榄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对高黎贡山糯橄榄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使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乙醇浓度等对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30s、微波功率640W、料液比1︰30g/mL、乙醇浓度50%。该研究结果为高黎贡山糯橄榄中多酚的高效提取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辉[3](2019)在《橄榄油及其多酚成分的健康活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橄榄油是地中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营养功效日渐为人熟知,具体表现在对炎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方面的治疗和抵抗作用。橄榄油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其中富含的多酚类化合物,例如羟基酪醇、橄榄苦苷,它们具有亲水类不饱和酚的抗氧化活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橄榄油中主要成分的健康活性研究进展,并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9年04期)

谢倩,张诗艳,叶清华,王威,陈清西[4](2019)在《鲜食橄榄发育成熟过程中多酚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酚类物质由于本身的涩味而影响果实的鲜食品质,探究不同品种(系)橄榄果实中多酚及与酚类代谢相关酶的变化规律,以期探究影响果实鲜食的酚类物质及关键酶。【方法】选用涩味明显的普通橄榄‘檀头23’及适宜鲜食的实生变异株系——涩味较淡、回甘明显的清橄榄‘马坑2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和苯丙烷类3个代谢相关酶(PAL、C4H、4CL)和多酚分解相关酶(PPO、POD)的活性变化。【结果】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马坑22’总酚、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与金丝桃苷的含量显着低于‘檀头23’(p <0.05),且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马坑22’酚类物质合成酶(C4H、4CL)活性显着低于‘檀头23’,酚类物质分解酶PPO的活性在成熟后期出现活性高峰且显着高于‘檀头23’,使得两个品种(系)中酚类物质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结论】总酚及多酚组分间的含量差异导致普通橄榄和清橄榄苦涩味不同,其中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与金丝桃苷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鲜食橄榄口感风味不同的重要影响因子;PPO、C4H、4CL活性的协调差异调控与橄榄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骆扬,晏琴丽[5](2019)在《海藻酸钠茶多酚复配涂膜对滇橄榄贮藏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和海藻酸钠对滇橄榄进行涂膜保鲜单因素试验,根据测定结果,选择浓度为0.10%、0.20%的海藻酸钠与浓度为0.75%、1.00%、1.50%的茶多酚进行复配涂膜,研究其对滇橄榄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涂膜处理后的滇橄榄贮藏品质优于CK组,在6组不同浓度配比下,以0.10%海藻酸钠与1.50%茶多酚复配保鲜液的保鲜效果较好,可保持滇橄榄较好的感官品质,延缓果实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升高和VC含量的下降,保持较高的好果率,抑制呼吸强度,能将滇橄榄保鲜期延长至15 d。(本文来源于《保鲜与加工》期刊2019年02期)

[6](2019)在《中国研究橄榄油多酚提取物对从生乳中分离出的蜡样芽孢杆菌营养细胞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分析橄榄油多酚提取物(olive oil polyphenol extract,OOPE)对生乳中蜡样芽孢杆菌营养细胞的抑制作用,揭示可能的抗菌机制。用无菌生理盐水和巴氏杀菌乳的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最低杀菌质量浓度和细菌细胞存活数评价OOPE对蜡样芽孢杆菌营养细胞的抗菌活性。分析细胞内ATP浓度、细胞膜电位、细菌蛋(本文来源于《乳业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赖瑞联,陈瑾,冯新,程春振,钟春水[7](2018)在《橄榄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橄榄是中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其中多酚类物质是橄榄重要的功效成分之一。目前,橄榄多酚类物质研究较为广泛,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温浸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与微波协同辅助提取法等,分离纯化后采用液相色谱或液质联用技术鉴定多酚类物质的种类和成分,并对其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消炎、抗癌抑癌、解酒护肝和提高机体免疫等方面的药理活性进行验证。此外,橄榄多酚类物质合成和代谢分子机理也已经被初步阐释。基于上述研究报道,本文进一步对橄榄多酚类物质后续研究方向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吴倩,余元善,刘淑媚,肖更生,徐玉娟[8](2019)在《橄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抑制剂筛选及其热失活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目研究了七种抑制剂(分别为亚硫酸钠、明矾、O-异抗坏血酸、EDTA-2Na、Ca Cl2、多聚磷酸钠、柠檬酸亚锡二钠)对橄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并采用两段模型分析了高温处理对橄榄果实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钝化动力学。结果表明,橄榄中酚类化合物氧化分解与POD和PPO活性有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O-异抗坏血酸和柠檬酸亚锡二钠抑制橄榄PPO酶和POD酶活性效果最好,譬如,其浓度为0.20 g/L时,可完全抑制橄榄PPO酶和POD酶活力;热烫时间和温度对橄榄果实PPO和POD活性影响较大,并随着热烫时间和热烫温度的增加,橄榄果实PPO和POD活性呈现先下降后处于平稳的趋势,故高温处理对橄榄PPO和POD的钝化过程符合两段模型。(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李凤霞,胡元庆,郑银滨,黄韵,郑儒昌[9](2018)在《不同干燥方式对橄榄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橄榄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乙醇浸提法来提取橄榄多酚,AB-8大孔树脂纯化后干燥,考察热风干燥温度、真空冷冻干燥及远红外干燥方式对橄榄多酚清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2,2′-二氮-双铵盐自由基(ABTS+·)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处理对橄榄多酚清除3种自由基的能力差异显着,以80℃干燥效果最好;3种处理方式对橄榄多酚清除DPPH·的影响无显着差异,对·OH和ABTS+·清除能力影响差异显着。因此,在选择干燥方式时需要考虑橄榄多酚的用途。(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玉,全凯军,段文达,黄新异,郭玫[10](2019)在《溶剂系统极性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多酚类化合物过程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目标化合物极性和溶剂系统极性在HSCCC分离过程中的相关性,本文以油橄榄叶中的2种主要有效成分-橄榄苦苷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为目标化合物,系统考察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系统[(1∶19∶1∶19,v/v)、(1∶9∶1∶9,v/v)、(1∶9∶2∶8,v/v)、(1∶9∶3∶7,v/v)、(1∶6∶1∶6,v/v)、(1∶5∶1∶5,v/v)]不同比例组成的两相溶剂系统对目标化合物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橄榄苦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随着溶剂系统的极性的减小,其分离效果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最佳的分离条件下,分离制备所得橄榄苦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纯度按照HPLC归一化法检测,分别为87.8%和77.5%。本实验结果为HSCCC溶剂系统快速筛选及提高HSCCC在复杂体系中分离制备目标化合物的效率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橄榄多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低温烘干的高黎贡山糯橄榄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对高黎贡山糯橄榄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使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乙醇浓度等对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30s、微波功率640W、料液比1︰30g/mL、乙醇浓度50%。该研究结果为高黎贡山糯橄榄中多酚的高效提取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橄榄多酚论文参考文献

[1].王玉,夏鹏飞,杨雪,段文达,全凯军.基于新型溶剂系统筛选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刘云,陈玉春,阚欢,李贤忠,黄佳聪.高黎贡山糯橄榄多酚的提取方法改进及工艺优化[J].西部林业科学.2019

[3].王辉.橄榄油及其多酚成分的健康活性初探[J].福建茶叶.2019

[4].谢倩,张诗艳,叶清华,王威,陈清西.鲜食橄榄发育成熟过程中多酚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J].果树学报.2019

[5].骆扬,晏琴丽.海藻酸钠茶多酚复配涂膜对滇橄榄贮藏品质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19

[6]..中国研究橄榄油多酚提取物对从生乳中分离出的蜡样芽孢杆菌营养细胞的抑制作用[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9

[7].赖瑞联,陈瑾,冯新,程春振,钟春水.橄榄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8

[8].吴倩,余元善,刘淑媚,肖更生,徐玉娟.橄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抑制剂筛选及其热失活动力学[J].现代食品科技.2019

[9].李凤霞,胡元庆,郑银滨,黄韵,郑儒昌.不同干燥方式对橄榄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8

[10].王玉,全凯军,段文达,黄新异,郭玫.溶剂系统极性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油橄榄叶多酚类化合物过程中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标签:;  ;  ;  ;  

橄榄多酚论文-王玉,夏鹏飞,杨雪,段文达,全凯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