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听音乐看电影是否和英语学习有关

论听音乐看电影是否和英语学习有关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57000

我们常常听英语成绩好的同学谈及英语学习方法时总会提到听英文音乐看英文电影给他们英语学习带来的颇多益处。但我们若想借鉴这个方法来学习英语的话,不仅要单凭听和看就能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了解这其中的关系和方法。

就电影而言,我认为适合我们学英语的电影不一定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长造型电影节如漫威系列的电影,相比那些创造性极强的电影,像《老友记》这样的电视剧更加生活化,语言更加接地气,更接近外国人日常交流,语速也相对较慢,更易于我们去模仿他们的说话方式以及学习相关的语法。就音乐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相比更注重节奏而不对内容加以过多关注的hip-hop风英文歌曲,听一些慢节奏的,用词简单但是可以连成句子并极少有语法错误的歌曲更有利于我们的英语学习。

此外,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英语还会使我们产生许多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以下三种。第一,看了电影听了音乐就记住了,并且有明显效果。有时候如果一个人为了学英语硬性记住英文电影或者英文歌曲里面的歌词或者某一种语法而不知道如何去运用它,那么时间久了以后它就会被遗忘,最初看电影听音乐的目的也没有达到。相反,如果没有刻意地想去记住一些什么与英语学习有关的内容而是在看和听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反而可能会记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另外,我们所讲的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英语是在接触和学习必要的校内的英语课程之外的附加课程,因为没有人去引导我们该如何体会电影中的情节或是为你讲解歌词中的深意以及歌词中用到的一些语法,那么最终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因人而异。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看的越多学的越多和第一个误区观点错误的原因相似,因为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学习方法是不同,效果也会产生差异,因此数量和质量是无关的。第三个误区就是短期就可以见到效果。每一部电影和每一首歌涉及的内容都是有限的,因此如果只局限于看完一部电影或者听完一首歌,一般不会有很明显的效果。学习外语是一个大量输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去积累,去记忆,去改正,去体会,经过多次反复这样的过程才会渐渐地有效果,就是所谓的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与此相关的有两个关于英语学习的理论。首先是关键期的假设。据科学研究发现,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并且年龄越大就越难学好一门语言。由此可以延伸出两个相关概念。第一个是第一语习得。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大脑语言相关区成长刚刚相对完善开始我们就接触汉语的学习环境,不知不觉中就会掌握汉语言运用的基本技巧,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第一语习得。而第二个概念第二语习得则更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习英语的过程。关于第二语习得我们应该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就是要明确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因素,一个根本因素就是孩提时期大脑是否为语言学习做好了充足准备。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接触外语环境,那他以后的英语学习就可能相对同龄人更加轻松。另外我们可能会发现欧洲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的语音可能会比我们学习欧洲相关国家的语言更加轻松一些,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相关国家的语言可能同属一个语系,语言上的一些规则和技巧是相通的。而汉语是独立于他们那个语系之外的,我们的语言和他们的语言认知和运用的规则不同,因此我们学习欧洲的语言可能会比较困难。另一个关于英语学习的理论是语言监控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用于二语习得,并且其中有五个假设,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习得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习得,那么学习和习得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习得是无意识的,关注语言的意义;而学习则是有意识的,更关注语言的形式。第二语学习开始时学习的成分多一些,往后习得的成分多一些。自然习得顺序假设即习得语言遵循一定的顺序,监控假设主要应用于第二语习得过程中,指的是在第二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起控制和监控作用,运用已知的语法规则去有意识地组织和纠正即将输出的语言。输入假设就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接收大量与该语言有关的内容并内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理想的输入是接受可理解的,既有趣又和语言学习有关的,并且是非语法程序即不是根据语法程序进行的输入,而且要保证输入的量足够大。最后一个是情感过滤假设,这个假设和我们的论题密切相关。很多人抱着一定要凭看电影和听音乐的机会提高英语水平的心态去学习,如果目标明确但不急于求成,效果可能会很好;但若抱着一定要学到一些知识的想法,就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相比放松愉悦的心情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标签:;  ;  ;  

论听音乐看电影是否和英语学习有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