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理解论文-刘利波

口译理解论文-刘利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口译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图式理论,记忆训练,口译

口译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刘利波[1](2019)在《图式理论在口译理解和记忆训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式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的重要概念,它把知识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抽象心理结构网络,代表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认识和理解。近年来图示理论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本文着重探讨图示理论在口译理解与记忆训练中的应用,希望帮助口译相关人员理解口译涉及的复杂认知过程,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口译实践。(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李天琪[2](2019)在《吉尔理解等式下汉英口译显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显化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仅指表达出源语言中的含义,也指表达出源语言中隐含的可推理的信息,通过增加词汇补充或强调源文本中的某一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种现象,但多主要集中于笔译中的显化现象,其实,在口译中显化现象也很普遍。本论文以王毅外长2018年新闻发布会为例,在吉尔理解等式的框架下,对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现象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汉英交替传译语料中的叁类显化现象,将实现显化的方式归纳为叁个层面,以此达到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有效地沟通。根据克劳迪教授对显化的归类方法,作者对口译汉英交替传译语料中的显化现象归为叁类,并结合吉尔理解等式通过分析将显化的实现总结为叁个层面,即语言层面的显化、语言外层面的显化和口译员的策略性显化。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含义,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译员可以使用相关的口译策略使口译中的源语言信息显化,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认为口译员可以需要考虑语言内、语言外的信息来表达源语言中的隐含信息,并通过口译员作出的策略显化弥补口译失误,从而实现口译流畅,有效的沟通效果。希望本研究能丰富对口译显化的研究,为今后口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肖婧璇[3](2019)在《吉尔口译理解公式下的碳纳米管项目口译和译前准备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会议口译中,语言信息量大、时间紧凑、话题较为固定且专业、场合易使人紧张,而译员必须熟练运用各种口译技巧、调动知识储备,从而解决口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但是语言知识、语外知识和分析能力的不足会制约译员的口译表现,所以理解至关重要。本文以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为指导,结合作者的实际翻译表现,分析译员遇到的听力、表达困难,以及对应的翻译策略。同时还介绍了作者在图式理论指导下成功的译前准备。本项目并购美国国际知名碳纳米技术公司Zyvex全部知识产权和研发团队,在国内建设实验室和生产厂。研究语料包括美国Zyvex公司介绍展示、中美双方专家技术交流、具体并购细节谈判叁部分。本文发现,按照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此次口译实践的主要难点分为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语内因素包括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相关专业术语多且集中、美方讲者语速较快、省音吞音现象严重、中方专家南方口音较重等;语外因素包括高分子材料相关专业知识涉及较多。本文以此从吉尔的理论角度为译员提出建议,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理解性记忆专业术语、重点记忆高频词汇、增强分析能力和听辨能力等。(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庄鹏达[4](2018)在《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生态翻译学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生态翻译学方式尤其重视"翻译人员的主体性"这一观念,生态翻译学把翻译工作放入生态环境里去再度研究,翻译人员首先为翻译工作生态环境的主要元素,其次在进行翻译工作时需要懂得优秀者才能够一直生存下去的道理,全面发扬自己的主体性思维,适应且改善翻译的生态环境。通过分析一些会议中的的现场口译,我们能够得出每一位翻译人员都充分的发扬了自己的主体性思维,并尽力融进翻译环境里,去适应亦或是改善之一生态环境,使这一环境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12期)

孙重阳[5](2018)在《户外石雕教学口译实践报告—英汉口译交传中的听辨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实践报告取自于作者2017年5月在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进行的“美国着名雕塑家艾伦·科尔比国际雕塑课程”英汉交传户外石雕教学口译实践活动。本文首先简单描述了此次任务的背景、内容与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其次主要介绍了此次任务的译前准备、口译过程以及口译评估。第叁部分阐述了本篇实践报告的理论依据,即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并通过分析案例,指出在此次口译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听辨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例如针对译员接收到高信息密度的原语信息所提出的区分主次信息策略;对于整个口译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专业术语所提出的意译策略或者当场询问讲话者;再比如针对复杂英语句子结构所提出的对原语语段进行重组与拆分策略。除了这些语言层面的障碍以外,非语言层面的障碍也不容忽视,例如对于石雕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现场噪音等。最后,笔者对整篇实践报告进行了总结并提倡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互相交流借鉴,以便为口译从业人员加强自身听辨理解能力提供一些参考,为口译听辨理解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倩[6](2018)在《基于“理解、记忆、表达、应急”框架的农业领域汉英口译实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于2017年7月5日至7月27日应邀参与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一带一路土地管理项目,共有来自9个国家的34名学员,笔者在项目中担任交传译员,以及日常带班和陪同翻译。本文基于笔者在实际课堂交传口译过程中的前期准备、现场口译和译后反思,结合李长栓的“理解、记忆、表达、应急”口译框架(简称UMEER),深入分析交传口译录音材料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理解”需要译者提高听力水平、扩大专业和背景知识;“记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发言者逻辑和笔记实现的短期记忆;“表达”要理顺思路,像表达自己思路一样阐述作者观点;“应急”要通过预防危机和处理危机,以实现较好的现场控场和交付成果。译员要发挥主动性,包括前期跟主办方沟通,索要资料;会前与讲者沟通发言内容,了解发言者口音,讲稿是否有调整、删减;会上要与发言人、听众有一定的眼神交流。同时,即使发言人提前给了材料,也不可掉以轻心,会前要对发言人的材料非常熟悉,一定要准备术语表,并做到快速双语转换。译员也要有心理准备,时刻准备记笔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通过知行结合,笔者对口译技巧的应用有了更深切的认知。本文也为以后在部委实习的同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基础知识。(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14)

许杰[7](2018)在《从吉尔口译理解公式看影响交替传译质量的因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能促进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而交替传译作为口译的一种,更是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目前,译界学者及从事翻译的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口译是建立在对源语文本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言结构上并不会总是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这难免会让译员在理解源语信息上遇到更多的障碍,进而导致了译语完成质量的不理想,影响了源语发言人和目的语听众之间的交流。本研究以吉尔口译理解公式为基础,以笔者的一次交替传译实践为语料,旨在从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和分析能力这叁个角度出发,分析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分析发现,语言知识是理解的基础,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演讲者所用的词汇以及口音;言外知识则能够帮助译员更好的理解源语;分析能力则能够使译员理清源语演讲者的逻辑关系,预测篇章脉络。进而笔者进一步提出要理解源语,译员应该不断提高词汇储存、熟悉不同的口音;同时要丰富自身的百科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并且灵活运用各种分析方法。通过以上方式,译员能在交替传译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和产出译文。(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卢香[8](2018)在《关于中韩口译中译员文化理解能力作用的分析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中韩建交26年。短短的26年,中国由从前的“竹幕”,跃升为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国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受到了诸多国家的关注。随之,赴中国留学的学生也是日益增多。不论是学生,在其他领域,也是需要被称为“中国通”的专业人士。学习中文的热度是有增无减的,学习者的水平也是愈来愈高。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每个人都对学习阶段最高水平的口·翻译感兴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开设了培养专业人才的学科或开设了课程,作为口译员应该将重点放在文化差异及解决的方法。视野转向席卷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多民族或多元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口译员文化的理解绝不是单纯知识的积累,随着文化的不同,人们的思考方式、态度、观念也有出现差异性。口译员的文化的理解能力可以概括为沟通能力,文化的沟通不单单是简单的意义,而是建立在所有人高度的理解基础上。本论文将要求口·翻译的认知变化论述理解能力的培养。口译的事前准备包括专业术语的准备、口译任务知识的准备、提前调查发言人和听众、心理状态的准备。接下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制定了作为口译员的训练方法。结论部分阐述了口译员的作用,再次强调了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江姗[9](2018)在《吉尔口译理解公式视角下2017国际茶叶大会口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贸易,旅游和文化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译员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语言障碍、语言外障碍、以及分析障碍。关于应对这些挑战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理论层面,而本研究则是基于口译实践的素材,总结经验,为译员训练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参考。本实践报告在吉尔口译理解公式的指导下,探究了本人在2017国际茶业大会中为国内外嘉宾做口译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实践报告发现,在国际会议中语言知识的欠缺,如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外知识的欠缺,如专业知识、情景信息、语境因素和文化知识,以及分析能力不足,是译员在口译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而且,本人在吉尔口译理解公式的指导下,对于提高口译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即扩大词汇量和加强听力理解以扩展语言知识,学习不同文化和专业知识以增长语言外知识,运用认知、意图、形象和风格分析方法以提高分析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犀子[10](2018)在《跨领域交替口译的中译英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新形势下,不仅口译员的角色备受重视,口译本身也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中。与此同时,涉及跨领域主题演讲的口译越来越多。面对这种跨领域的主题演讲,口译员有时会遇到理解障碍。之前少有学者研究口译理解障碍和跨领域口译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跨领域中译英交替传译中的理解障碍,并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篇论文通过实验研究了跨领域主题演讲是如何影响口译质量的。笔者邀请了14名至少有过一年口译学习经验的口译专业研究生参与了实验。实验的选用的口译材料是第四届风险管理与农业发展论坛的主题演讲《用好金融工具,服务农业现代化》。这篇演讲的主题包含了金融和农业。论文由吉尔的理解公式理论指导,对理解障碍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单一领域和跨领域主题演讲的口译表现,实验表明口译员会在跨领域主题口译中,遇到很多理解障碍,作者归纳为以下叁方面因素:语言内知识,语言外知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对理解障碍因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六个跨领域翻译的相应策略,以期帮助译者:进行跨领域主题口译的针对性训练,广泛阅读积极思考,口译前充分准备,扩大相关领域的积极词汇,尽量多接触英语环境,提高心理素质。(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8-05-01)

口译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显化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仅指表达出源语言中的含义,也指表达出源语言中隐含的可推理的信息,通过增加词汇补充或强调源文本中的某一元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种现象,但多主要集中于笔译中的显化现象,其实,在口译中显化现象也很普遍。本论文以王毅外长2018年新闻发布会为例,在吉尔理解等式的框架下,对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现象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汉英交替传译语料中的叁类显化现象,将实现显化的方式归纳为叁个层面,以此达到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有效地沟通。根据克劳迪教授对显化的归类方法,作者对口译汉英交替传译语料中的显化现象归为叁类,并结合吉尔理解等式通过分析将显化的实现总结为叁个层面,即语言层面的显化、语言外层面的显化和口译员的策略性显化。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含义,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口译员可以使用相关的口译策略使口译中的源语言信息显化,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认为口译员可以需要考虑语言内、语言外的信息来表达源语言中的隐含信息,并通过口译员作出的策略显化弥补口译失误,从而实现口译流畅,有效的沟通效果。希望本研究能丰富对口译显化的研究,为今后口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译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利波.图式理论在口译理解和记忆训练中的应用[J].鸭绿江(下半月).2019

[2].李天琪.吉尔理解等式下汉英口译显化现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肖婧璇.吉尔口译理解公式下的碳纳米管项目口译和译前准备实践报告[D].外交学院.2019

[4].庄鹏达.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生态翻译学理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5].孙重阳.户外石雕教学口译实践报告—英汉口译交传中的听辨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D].沈阳师范大学.2018

[6].王倩.基于“理解、记忆、表达、应急”框架的农业领域汉英口译实践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7].许杰.从吉尔口译理解公式看影响交替传译质量的因素及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18

[8].卢香.关于中韩口译中译员文化理解能力作用的分析报告[D].吉林大学.2018

[9].江姗.吉尔口译理解公式视角下2017国际茶叶大会口译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8

[10].王犀子.跨领域交替口译的中译英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D].外交学院.2018

标签:;  ;  ;  

口译理解论文-刘利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