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利论文-张思宁

无功利论文-张思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无功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人,功利色彩,保健品,闲暇时间

无功利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宁[1](2019)在《无功利社交,高级别的心理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是社会性的群体动物,注定要有各种各样的交往,不交往就违背了人性,人会生病的,监狱里最残酷的惩罚就是对社交的剥夺——关禁闭。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指出,纯粹的、无功利色彩的社交不仅要衣食无忧、吃穿不愁,还要有充足的闲暇时间。这是高级心理需要,也是生命的一种享受,满足时会产生愉悦感。按照马斯洛理论,只有退休之后的、老年人的社交才是纯粹的、无功利色彩(本文来源于《当代工人》期刊2019年03期)

郭跃辉[2](2018)在《文体的“无功利的合功利性”——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为经典美文,其核心教学价值一直体现在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作者内心淡然、毫无机心的志趣与追求。因此,教师常常将其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来教。实际上,这篇文章并非纯正的写景散文或抒情散文,而是"书",即书信。如果从特殊文体的角度对景物描写进行功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另一重结论。(本文来源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期刊2018年01期)

彭鑫[3](2016)在《有劝课之功 无功利之弊》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扬子晚报》报道,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焦世奇老师课后用微信给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发红包。对此,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也有家长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因而表示明确反对。在我看来,焦老师此举有爱(本文来源于《读写月报》期刊2016年34期)

章立早[4](2014)在《无功利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无功利色彩的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如今有不少中小学流行扣分的惩罚和夺得流动红旗式的奖励等等,其实这都是我们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但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绝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因为这种教育的手段还有缺陷:学生之所以按照教师的要求争先恐后去做,更多考虑的是或为了不被惩罚、或为了获得某种奖励,也就是带有功利色彩。众所周知,只有无功利色彩的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为此,教师只有抓住教育的契机,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所作(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综合版)》期刊2014年08期)

杨宏杰[5](2014)在《读书盘活一方教育生态——庆阳市“无功利读书”活动纪实》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晨,随着清脆的铃声走进庆阳市实验小学,便听到铿将有力的朗诵声,"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每天下午2:00到2:30是庆阳市宁县早胜小学师生"雷打不动"的午读时间。这个时间段教师不带一本教科书,学生不读任何一本课本,他们可以自由的阅读小人书、连环画、古典名着。"教育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更需要一种激情和坚守……"庆阳五中每月"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们正在畅谈《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本文来源于《甘肃教育》期刊2014年10期)

李伟言[6](2014)在《教师要毫无功利心地做教育吗?》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个话题和教师的信仰有关,一说到教师的信仰,人们可能会条件反射地在头脑中浮现如下情形:山村教师留守深山几十年,甚至把工资都拿出来改善办学条件,青年教师到边远地区义务支教,患癌教师坚持给学生上课,教师双休日给学困生义务补课……在很多人眼里,有教育信仰就不能有功利之心,要求人无私奉献,做出个人牺牲。当下,教(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中下旬刊)》期刊2014年04期)

陶圆圆[7](2013)在《无功利美学的后现代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标举的无功利、无利害美学对后世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席勒、斯宾诺莎等人都受到其美学思想的熏陶。但是,无功利美学思想在后现代不再被重视。因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大众文化审美,关注审美活动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强调审美思想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后现代主义审美从审美内容到审美体验完全不同于康德所谓的"理性美学"及"自由王国",是对康德美学观的颠覆。(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陈国雄[8](2013)在《审美无功利与环境审美模式的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环境美学发展过程中可以将环境审美模式归纳为对象模式、景观模式、自然环境模式、介入模式、神秘模式、唤醒模式、非审美模式、后现代模式、多元模式、形而上学的想象模式十种方式[1],但由于在环境审美模式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环境美学将审美无功利作为其理论批驳的标靶,因此,艾伦·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与阿诺德·柏林特的介人模式获得了更多的理论生长空间,成为目前环境审(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3年08期)

尚德琪[9](2013)在《教书人 更应该是读书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每天下午2时35分到3时05分,是庆阳市东方红小学师生“雷打不动”的午读时间。不同的是,在这半个小时里,学生读的不是任何一种课本,老师读的也不是任何一种教学参考书。 这和8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2005年,庆阳市教育局在一次调研中“意外”发现,几(本文来源于《甘肃日报》期刊2013-04-27)

于漪[10](2013)在《从艺术无功利到艺术产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兴起于十八世纪的艺术无功利理论,在将功利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规定下,通过标举艺术应是远离功利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完美而使日益世俗化的社会具有美好的诉求,从而使艺术是否有功利成为对社会中人进行高雅与低俗的身份区隔的标志。然而,来自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艺术本身却表明了艺术从来都与生活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下的艺术产业化发展既是对艺术无功利的祛魅,又是对产业化艺术创造等于经济利益追求的抗辩。(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无功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为经典美文,其核心教学价值一直体现在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作者内心淡然、毫无机心的志趣与追求。因此,教师常常将其作为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来教。实际上,这篇文章并非纯正的写景散文或抒情散文,而是"书",即书信。如果从特殊文体的角度对景物描写进行功能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另一重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功利论文参考文献

[1].张思宁.无功利社交,高级别的心理需求[J].当代工人.2019

[2].郭跃辉.文体的“无功利的合功利性”——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说开去[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8

[3].彭鑫.有劝课之功无功利之弊[J].读写月报.2016

[4].章立早.无功利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J].新课程(综合版).2014

[5].杨宏杰.读书盘活一方教育生态——庆阳市“无功利读书”活动纪实[J].甘肃教育.2014

[6].李伟言.教师要毫无功利心地做教育吗?[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

[7].陶圆圆.无功利美学的后现代转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陈国雄.审美无功利与环境审美模式的理论建构[J].哲学动态.2013

[9].尚德琪.教书人更应该是读书人[N].甘肃日报.2013

[10].于漪.从艺术无功利到艺术产业化[J].贵州社会科学.2013

标签:;  ;  ;  ;  

无功利论文-张思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