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格尔论文-康腾岳

内格尔论文-康腾岳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格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理性主义,利他主义,托马斯·,内格尔,康德

内格尔论文文献综述

康腾岳[1](2019)在《理性利他主义的可能性探究——试论从康德到内格尔的逻辑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和内格尔反对休谟等人将情感或欲望作为道德的基础,试图为道德动机寻找建立在客观理性基础之上的依据,康德以自由的形而上学观念为先验前提,认为出于自由的绝对命令是我们需要无条件遵循的普遍客观法则,也是我们道德动机得以产生的根源。而内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主义道路,从主观理由与客观理由两个角度,论证了主观视角下审慎理由的无时间性特征以及客观视角下个人立场向非个人立场的转换。内格尔对于建立在客观理由基础上的道德动机与道德效力的推衍性问题虽然仍存争议,但是其对于道德动机结构的可能性证明仍然为我们在伦理学上研究利他主义行为提供了一条进路。(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詹妮弗·内格尔,付洋[2](2019)在《詹妮弗·内格尔:对孩子要放下期待,同时抱有希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家观点:父母学得越多,觉知得越多,做得就越好;同时要相信自己,你完全可以自己帮到孩子,不用向外求。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我在加拿大、中国等很多国家开过工作坊,发现很多父母没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和回应,只关注他的行为;很多亲子关系的书籍、课程、训练等,也都只聚焦在孩(本文来源于《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期刊2019年07期)

王雨祥[3](2019)在《托马斯·内格尔道德动机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内格尔道德动机论奠基于康德道德动机论,传承于道德实在论的伦理思想,产生于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中的美国,是理论和时代的共同产物。因此,他把道德动机问题作为切入口“完整”地解剖时代的道德问题:在道德动机的内容上,内格尔建构了基于理由理性优先于欲望的根本原则,以及基于时间维度的审慎道德动机论和基于空间维度的利他道德动机论;在道德动机的路径上,他从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入手,以对道德动机来源的论述作为元伦理学,以对审慎道德动机和利他道德动机的论述作为规范伦理学,去建构最终人的客观道德动机形而上学。但是,内格尔道德动机论也有诸多局限性:理性“不能自制”问题的悬置、循环论证和内在矛盾以及在现实层面上的乏力。鉴于此,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视野下,从道德动机的综合认识、道德修养的全面加强和道德惩戒的切实实施叁个方面进行批判性反思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智若晨[4](2018)在《托马斯·内格尔的身心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开始,身体和心灵的关系成为哲学史上的一个显着问题,在现代西方心灵哲学领域,物理主义与二元论相互争论,物理主义中的还原论者强调心灵可以被还原成物理实在,而反物理主义者认为还原论对于解释身心问题有其局限性。托马斯﹒内格尔是最早掀起反物理主义的心灵哲学家之一,他用蝙蝠论证的思想实验质疑了意识可以还原为物理事实,并且在其着作《本然的观点》中对于主观的心灵如何位于客观的物理之中这样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双面理论。他在为解决意识问题而提出的主客观思想、蝙蝠论证以及身心双面论挑战了物理主义对于解释身心问题的主导地位,引发了学界内的激烈讨论。在《本然的观点》这部着作中,内格尔围绕着主观观点与客观观点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详尽的说明,并以自己非凡的智力处理了身心关系、心灵的归属、个人意识等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问题。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物理主义对于解释身心问题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内格尔却对此产生了质疑,他认为物理主义对于解释心理现象的尝试都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它们并没有触及到意识问题的要害。他独出心裁的提出主观性与客观性两种立场来阐释意识的特征以及心灵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关系。在他看来,主观性不是纯粹的主观性和观念性,而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性不是纯粹的客观性,人总是从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出发去理解事物,因此客观性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总是沾染了个人的视角。鉴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不可还原的存在,又为了避免传统身心二元论造成的身心之间“解释鸿沟”,内格尔构建了“双面理论”,认为同一事物可以同时具有物理与精神两组不可还原的性质。在内格尔通过一个较为宏观的视角阐述了自己对于意识问题的研究方法之后,他将视角放在了个人的意识问题上。他指出,这个世界不是由人类或个人的特殊视角所提供的,人们所处的世界是无中心的(centreless),它包含了所有人和所有其他物种的视角,人的视角在众多视角中并没有占据形而上学的特权地位。如果世界是无中心的,就会产生一个尖锐的通达主观感受与客观概念的问题:在无中心的世界中,“我”怎么能是一个特殊的人?对于自身来说,“我”可以将自己看作是有视角的,而无中心的世界又是一个没有特定视角的世界,那么矛盾就产生了,“我”这个事实是否存在就产生了疑问。为此内格尔探索了具有主观特征的“我”如何与客观的世界相融的问题。在他看来,通过我们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对我们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进行一种更加客观的、更加超越的理解,我们就可能不断地超越个人视角,形成一种超越个人观点,但又不断融合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客观视角。内格尔的主客观思想对于心物关系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与解释,是心灵哲学领域的一次革命。对此,学界内有着众多不一样的声音,丹尼特(Dennett)对其蝙蝠论证是否严谨、前提是否正确产生了怀疑,而麦金(C.McGinn)对于“蝙蝠论证”抱有认同的态度。此外,内格尔强调了个人视角和主观性的不可还原性,并通过分析得出了身心双面论的结论,然而这种双面理论中为解释意识的起源,设想了一种非物理的本源即原-心理属性,这使得内格尔走向了泛心论。(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赵宁豪[5](2018)在《平等与偏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内格尔基于其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元论思想,将人性的维度引入到平等主义的政治哲学中,以自我内部分裂所导致的个人性立场与非个人性立场的分离为出发点,揭示出平等主义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不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而在于个体内部两种立场的分裂。从非个人的立场看,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重要,而且没有人比任何其他人更为重要,因此,非个人立场代表对普遍的无偏倚性和平等的要求;从个人性立场看,个人对其自身是极端重要的,任何其他人都不比自己更重要,因此,个人立场代表个人主义的动机与要求。个体内部的这种冲突在政治层面上就体现为个人动机与社会制度的冲突,基于这样的理解,内格尔考察了平等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想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并试图寻找出一种可能的限制性的整合,以求在满足非个人立场的无偏倚性外化之要求的同时,又能给个人立场的偏倚性留下足够的合理空间。对于这样一种整合,内格尔提出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实现一种弱的平等主义的非乌托邦式选择,另一种是寄望于心理上和制度上的转变的乌托邦式想象。本文旨在遵循内格尔的思路,对其平等思想进行分析与阐释,并尝试从其立场的二元性观念出发,思考并回应其所关注的平等主义问题。第一章:从内格尔的视角论述平等主义困境的根源,并尝试揭示内格尔两种立场并置的观念与其主观性和客观性学说的关系。第二章:本章主要论述内格尔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叁章:本章试图遵循内格尔的思路,对平等主义的政治理想的可能性及其限度进行考察,并对其平等思想进行简要的评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4-01)

张晓渝[6](2018)在《托马斯·内格尔论理由与欲望》一文中研究指出休谟主义理论认为构成行动理由的基础性要素是非认知性的欲望,托马斯·内格尔为休谟主义提供了一种替代选择:一个纯粹认知性的考虑可以不依赖于它与行动者的实际动机状态的关系而成为行动理由的基础,并且这一考虑本身就具有动机效应。内格尔认为伦理学在人类动机中的基础不是欲望,而是理由本身所拥有的体系结构,即由无时间性理由和客观理由所构成的一般理由的基本准则,它需要诉诸"人的形而上学"概念。但由于内格尔忽视了使得一个道德命题为真所必须依靠的非认知性状态,混淆了"决定欲望某个东西"与"对那个东西的欲望"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由于其论证程序本身所包含的循环论证色彩,所以尽管他对休谟主义构成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仍不足以彻底颠覆休谟主义的基础主张。(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8年02期)

贾可春[7](2017)在《回避怀疑论的另一种方式——托马斯·内格尔的理性主义认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实在论的本体论出发,内格尔认为认识论上的怀疑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用自我超越的概念来取代它。内格尔指出,认识的客观的进步的可能性源自主体内部的先天成分,而认识论的希望则在于逐步确立一种能与个体视角共存并能理解它的超然的视角。与康德在承认知识的客观性的基础上探讨认识的可能性的做法不同,内格尔主要是在承知识进步的基础上探讨这种进步是如何可能的。通过强调人的先天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内格尔不仅有效回避了怀疑论,而且合理解释了部分科学知识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智若晨[8](2017)在《从托马斯·内格尔的“蝙蝠论证”分析心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通过不断地认识自身和所处的这个世界,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类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主体的存在,而有意识的主体存在,就必然会有对应的客体。内格尔通过对以往心灵观的主客观理论的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心灵理论。他认为,意识现象是无法被还原主义所能解释与还原的,即"经验的主观性特征"。同时他还认为,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越是脱离自己的主观观念,那么我们就越是客观。然而,客观性的进展让我们来到一个将个人视角完全抛在身后的一个新的实在概念面前,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遗忘主观的视点。我们不可能完全的走出自身。无论我们作出什么形式的努力,我们依旧只是这个世界的子部件,并且只能在相当有限的程度上接近世界的其余部分以及我们自身的真实本性。本文通过对内格尔的"蝙蝠论证"的分析,探讨内格尔对于主客观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钱淑斐[9](2017)在《内格尔道德运气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运气”的讨论从开始到今天已有四十载;四十年的时间,相对于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上千年的哲学信条,道德运气的思想是一项相当年轻的理论。关于道德运气的研究,始终绕不开内格尔这一思想人物,但是真正从内格尔思想的本质出发系统分析道德运气的作品甚少,处于比较薄弱的地带,因此有必要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想要说清“何为道德运气”,必须先厘清行为者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评判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志的思想认为道德行为者有自由意志,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通过研究发现,在许多情况下,道德行为者并非完全具有自由意志,但我们依然把他当作道德评判的对象。随后展开讨论了自由意志、强决定论以及道德责任之间的巨大分歧。正是因为这些观点之间的不相容性,让内格尔看到了道德运气存在的巨大可能,由此提出了具有内格尔风格的道德运气观。一方面通过对道德运气的四种分类所做的详细说明,逐渐形成内格尔道德运气思想的基础架构,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内格尔本人对道德运气思想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通过概念梳理,发现道德运气同内在主义、应当蕴含能够之间存在分歧,站在内格尔的思想基础上,笔者试图梳理道德运气和“为仁由己”、义务论之间的不一致,辩证评析内格尔道德运气思想中存在的精华与糟粕,进而获取这一思想给当下社会带来的借鉴之处。而内格尔本人强调研究紧迫的现实道德问题,让伦理学更有现实意味;同时对于环境造成的不容忽视的影响,笔者呼吁作为社会人,不仅要加强自身修养,也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加强制度建设。(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0)

成彬[10](2016)在《内格尔的“双面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格尔作为意识经验问题的理论先驱之一,其思想虽屡被提及,但仍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和讨论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其"双面理论"。内格尔关于主客、身心的双面理论重点论述了主观的心灵何以位于客观的物理之中,对此他主张一个单一的事物能同时拥有物理和心灵两种互不还原的本质特征。但与此同时,该理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泛心论的困境,并难以确保意识的统一性。不过内格尔并没有因此否认其理论构想,他指出心灵与物理很有可能在某种更深层次的理论中得到非还原的统一描述,这是其意识理论的最终指向。(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内格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专家观点:父母学得越多,觉知得越多,做得就越好;同时要相信自己,你完全可以自己帮到孩子,不用向外求。父母一定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我在加拿大、中国等很多国家开过工作坊,发现很多父母没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和回应,只关注他的行为;很多亲子关系的书籍、课程、训练等,也都只聚焦在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格尔论文参考文献

[1].康腾岳.理性利他主义的可能性探究——试论从康德到内格尔的逻辑进路[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2].詹妮弗·内格尔,付洋.詹妮弗·内格尔:对孩子要放下期待,同时抱有希望[J].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2019

[3].王雨祥.托马斯·内格尔道德动机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智若晨.托马斯·内格尔的身心问题探析[D].河南大学.2018

[5].赵宁豪.平等与偏倚性[D].吉林大学.2018

[6].张晓渝.托马斯·内格尔论理由与欲望[J].道德与文明.2018

[7].贾可春.回避怀疑论的另一种方式——托马斯·内格尔的理性主义认识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智若晨.从托马斯·内格尔的“蝙蝠论证”分析心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9].钱淑斐.内格尔道德运气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0].成彬.内格尔的“双面理论”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

标签:;  ;  ;  ;  ;  

内格尔论文-康腾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