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形态论文-曲广琇,任鹏

层状形态论文-曲广琇,任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状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横观各向同性,破坏模式,弹性力学参数,单轴压缩试验

层状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曲广琇,任鹏[1](2019)在《层状岩体横观各向同性力学参数及破坏形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浅变质板岩力学特性的各向异性及破坏形态。以浅变质板岩为试验对象,通过对不同层理面倾角β岩石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探究不同倾角下试件的破坏形态、应力-应变曲线,并测出浅变质板岩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剪切模量。结果表明,浅变质板岩的压缩破坏存在4种形态,并与层理面倾角β相关;浅变质板岩的强度随着层理面倾角β的增加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周冬林,王立东,焦雨佳[2](2019)在《层状盐岩溶蚀形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盐岩大多以层状产出为主,盐岩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盐层溶腔形态各异,研究层状盐岩溶蚀成腔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可以为优化造腔工程设计、高效建设储气库提供参考。利用金坛、楚州、五里铺及应城等盐矿的盐层地质资料、生产资料、腔体声呐检测数据,从生产方式、造腔排量、埋藏深度、盐岩品位、夹层厚度及地层倾角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对盐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坛和楚州地区盐腔形态较为规则,五里铺腔体形态和应城盐矿盐腔形态不规则,单井对流或双井对流溶蚀形成的腔体形态相近,盐腔的溶蚀形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盐岩品位和夹层是影响腔体形态规则的主要因素,地层倾角是造成腔体偏溶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储气库井位设计和造腔设计提供依据。(图4,表1,参25)(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19年10期)

李龙[3](2019)在《层状材料调控PVAm混合基质膜的形态结构及其CO_2/N_2气体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排放量逐渐增加,使得大气中CO_2浓度上升,造成温室效应,产生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如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恶劣天气等。所以关于如何捕集和回收CO_2气体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与能源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工业上捕获和分离CO_2的主要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低温蒸馏法和气体膜分离法等,其中气体膜分离法因其高效、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在CO_2分离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以聚砜(PSf)超滤膜为支撑体,聚乙烯胺(PVAm)为基质,添加不同的二维层状材料制备混合基质膜,通过调节层状材料在膜中的排列方式,构建CO_2的层状传递微通道,旨在提高膜的CO_2分离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章先制备单片层状偏高岭土(MK)的均匀分散液,并将其添加到PVAm水溶液中,得到PVAm/MK涂覆液。然后,通过涂覆法在PSf上制备PVAm/MK混合基质膜。使用XRD和SEM对膜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了添加含量、压力和膜厚等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K的加入降低了PVAm的结晶度,且SEM显示了MK在膜中的均匀分散。在压力为1 bar下,MK添加量为1 wt%的混合基质膜的气体分离性能最优,其CO_2渗透速率和CO_2/N_2选择性分别为152 GPU和78。这是因为MK上的含氧官能团能与PVAm上的胺基形成氢键,形成层状微通道有利于气体传递,从而提高膜的CO_2渗透性和选择性。在混合气测试中,添加量为1 wt%的混合基质膜运行300 h仍然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其中CO_2平均渗透速率和CO_2/N_2选择性分别为188 GPU和83.8。(2)本章在MK上吸附Zn~(2+),加入二甲基咪唑溶液在MK上原位合成ZIF-8制备复合材料MK-ZIF-8,并将其加入到PVAm中制得混合基质膜。FTIR与XRD表明ZIF-8成功负载在MK上。研究了不同摩尔比的MK:Zn~(2+)、含量、压力和温度对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K:Zn~(2+)摩尔比为1:75时性能最佳,当MK-ZIF-8含量为3 wt%,压力为1 bar时,PVAm/MK-ZIF-8膜的CO_2渗透速率为169 GPU,CO_2/N_2选择性为86.7。这是由于PVAm与MK-ZIF-8构成的层状微通道有利于CO_2的快速传递,且层间的ZIF-8对CO_2有分子筛分效应,二者的协同作用提高了膜的气体分离性能。此外,在300 h的混合气测试中,PVAm/MK-ZIF-8膜的气体分离性能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3)本章将聚苯胺包覆的多壁碳纳米管(PANI@CNTs)通过超声插入到氧化石墨烯(GO)层间制备PANI@CNTs-GO,再添加到PVAm水溶液中制备PVAm/PANI@CNTs-GO混合基质膜。利用FTIR、XRD和SEM对无机材料以及膜的化学结构和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PANI@CNTs-GO含量、压力、温度和混合气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NI@CNTs成功插入到GO层间,并且随着PANI@CNTs含量的增多,GO的层间距逐渐增加,且SEM显示了PANI@CNTs-GO在混合基质膜中的均匀分散。在压力为1 bar下,PANI@CNTs-GO添加量为1 wt%的混合基质膜的气体分离性能最优,CO_2渗透速率为170 GPU,CO_2/N_2选择性为122.4。这是由于GO层间距中的促进传递和分子筛分的协同作用。此外,PANI@CNTs-GO含量为1 wt%的混合基质膜在混合气测试的分离性能要高于纯气,且在300 h的混合气测试期间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其中CO_2平均渗透速率为264 GPU,CO_2/N_2选择性高达149.8。(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翟路生,张宏鑫,鄢聪,王红梅,金宁德[4](2019)在《基于界面形态修正的油水层状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径为20 mm的管道内开展了水平油水两相流实验,实验中观察到油水分层(ST)流型、波状(SW)流型及存在液滴夹带现象的双连续(DC)流型。利用双环形电导探针及平行线电导探针测量了油水分层界面形态及界面波动特征,同时利用差压传感器测量了油水两相流在不同流型下的压降,建立了基于油水界面形态及波动特性的逆向双流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ST和SW流型,基于油水界面特性修正的逆向双流体模型对分相表观流速预测效果优于标准双流体模型;而对于DC流型,修正的逆向双流体模型预测结果改善不明显,表明双流体模型在液滴夹带特征明显的DC流型中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罗霄,李伟,王振伟[5](2018)在《层状顶板破坏范围及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分析普氏平衡拱理论不足的基础上,应用高等数学、经典力学、岩体力学等学科知识,改进平衡拱理论;根据支护的及时性,将露井联采中井工矿巷道层状顶板平衡拱分为初始平衡拱和极限平衡拱;基于两帮不同破坏模式及水平构造应力对顶板平衡拱的影响,探讨了层状顶板岩体冒落所形成的平衡拱形态及其矢高,得出了平衡拱的形态特征,而且随侧压系数增大,拱的形态变为横向扩大,这为层状顶板在支护设计方面提拱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矿开采》期刊2018年06期)

张淑景,李慧慧,闫寿科[6](2015)在《聚碳酸亚丙酯/聚3-羟基丁酸酯共混物层状相分离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剂共混法制备了不同配比的聚碳酸亚丙酯(PPC)/聚3-羟基丁酸酯(PHB)共混物。采用DSC研究了PPC/PHB共混物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当PHB含量降低为10%时,PHB和PPC表现出相容性,而其他配比的共混物是不相容的。采用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了PPC/PHB(70/30)共混物薄膜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共混物薄膜在等温结晶后发生沿垂直膜平面方向的相分离,PPC主要富集在上层,而PHB主要富集在下层并形成球晶。通过POM可以观察到微孔结构均匀分散在PHB球晶内,这些微孔结构是在制备共混物薄膜过程中形成的。(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 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5-10-17)

杨硕,李姜,郭少云[7](2014)在《交替层状PP/β-PP材料中β横晶的制备与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等规聚丙烯(iPP)由于其自身低廉的价格和各项优异的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聚丙烯主要有叁种晶型:α晶,β晶和γ晶;其中,β晶由于其优异的韧性而得到广泛研究~([1])。通常,制备高含量β晶聚丙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外加β成核剂。关于聚丙烯β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β球晶的研究,对β横晶研究较少;而β横晶相关研究又主要研究纤维诱导β横晶~([2]),纤维诱导的β横晶主要产生在纤维表面是一维的且少量的,这就阻碍了对β横晶潜在应用方(本文来源于《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期刊2014-10-12)

徐新宇,翟玉春[8](2014)在《PET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形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PET/有机改性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以PET离聚物作为增容剂,提高了PET与有机改性粘土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多种测试手段研究了增容剂对复合材料形态结构的影响。WAXD结果表明,当体系中未加入PET离聚物时,样品呈现典型的插层结构;含有增容剂的纳米复合材料中有机改性粘土的层间距(d-spacing)增加。SEM和TEM进一步证明,PET离聚物作为增容剂,提高了有机改性粘土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进而改善了有机改性粘土在PET基体中的分散,提高了粘土粒子的密度,实现了粘土的部分剥离。(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周剑秋,黄连军,王英[9](2014)在《基于应变梯度位错理论的纳晶-无定形态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晶-无定形态层状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还有良好的韧性等力学性能。为了定量评估这种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建立了基于位错密度和应变梯度的力学模型。即在塑性变形的初始阶段,位错在晶态-非晶态层的交界面处产生,之后通过滑移穿过纳晶层到达对面的晶态-非晶态的交界面处被吸收。鉴于纳晶层和无定形态层的不同特性和界面的相互作用,理论分析了纳晶层中的位错演化过程以及交界面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且纳晶层无定形态之间的交界面具有很好的变形协调能力而不会在界面层产生失效。(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4年01期)

张青松,薛蕊,李学伟,陈莉,韩美玲[10](2014)在《丝胶/Poly(NIPAm-LMSH)纳米复合凝胶的层状形态和溶胀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半互穿网络技术和原位自由基聚合将生物相容性和吸水性优良的丝胶蛋白(SS)引入聚异丙基丙烯酰胺-硅酸镁锂(Poly(NIPAm-LMSH))纳米复合凝胶网络,制得高溶胀度和快速响应的SS/Poly(NIPAm-LMSH)纳米复合凝胶,研究了丝胶含量对纳米复合凝胶的孔洞形态、溶胀动力学、结晶结构、相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后的SS/Poly(NIPAm-LMSH)水凝胶呈多孔结构,孔洞尺寸为20~30μm,孔壁薄,为1~4μm,且随丝胶含量增加而由多面体结构变为狭长形的层状结构。相比于溶胀平衡的纯纳米复合凝胶,丝胶的引入显着提高了其溶胀度,溶胀初期属于Non-Fickian扩散,37℃10min内即可失去90%的水。丝胶在凝胶中具有良好的相容性,SS/Poly(NIPAm-LMSH)纳米复合凝胶的Tg为141~144℃,最大热分解温度为365~373℃,质量残留率随丝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层状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盐岩大多以层状产出为主,盐岩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盐层溶腔形态各异,研究层状盐岩溶蚀成腔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可以为优化造腔工程设计、高效建设储气库提供参考。利用金坛、楚州、五里铺及应城等盐矿的盐层地质资料、生产资料、腔体声呐检测数据,从生产方式、造腔排量、埋藏深度、盐岩品位、夹层厚度及地层倾角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对盐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坛和楚州地区盐腔形态较为规则,五里铺腔体形态和应城盐矿盐腔形态不规则,单井对流或双井对流溶蚀形成的腔体形态相近,盐腔的溶蚀形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盐岩品位和夹层是影响腔体形态规则的主要因素,地层倾角是造成腔体偏溶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储气库井位设计和造腔设计提供依据。(图4,表1,参2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状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曲广琇,任鹏.层状岩体横观各向同性力学参数及破坏形态试验研究[J].交通科技.2019

[2].周冬林,王立东,焦雨佳.层状盐岩溶蚀形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J].油气储运.2019

[3].李龙.层状材料调控PVAm混合基质膜的形态结构及其CO_2/N_2气体分离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翟路生,张宏鑫,鄢聪,王红梅,金宁德.基于界面形态修正的油水层状流模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5].罗霄,李伟,王振伟.层状顶板破坏范围及形态研究[J].煤矿开采.2018

[6].张淑景,李慧慧,闫寿科.聚碳酸亚丙酯/聚3-羟基丁酸酯共混物层状相分离形态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5

[7].杨硕,李姜,郭少云.交替层状PP/β-PP材料中β横晶的制备与形态研究[C].201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2014

[8].徐新宇,翟玉春.PET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形态结构[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

[9].周剑秋,黄连军,王英.基于应变梯度位错理论的纳晶-无定形态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14

[10].张青松,薛蕊,李学伟,陈莉,韩美玲.丝胶/Poly(NIPAm-LMSH)纳米复合凝胶的层状形态和溶胀行为[J].复合材料学报.2014

标签:;  ;  ;  ;  

层状形态论文-曲广琇,任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