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基于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基于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载体和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形成及特点,阐释了基于网络舆情管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中央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2]。”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着重强调“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高校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是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的场所。根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7.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民年龄结构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30.4%,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20.4%[2],由此可见高校网民数量众多,人数巨大,在网络舆情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流思想的舆论基础,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当前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概述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由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持有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3]。网络舆情即舆情通过网络作为媒介进行传播。高校网络舆情即高校的成员利用网络,传播其对各类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高校的网络舆情的表达主体通常(具体分析见下图)包括:教师、学生、领导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员等,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网络活跃度最高,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力量。

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关,而高校是知识、人才密集的地方,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往往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性社会网络舆情的共性之外,还因人群特征和环境特征而呈现自身的独特性。其特征主要是:

1.主体的匿名性。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舆情表达的主体的匿名性,由于摆脱了现实社会的诸多限制,会更真实、充分地表达心声,也会产生非理性的、不负责任的言论。高校的网络舆情表达主体以学生为主,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价值观,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他们还无法用理性的价值标准及正确的价值立场去评判,很容易陷入推动社会负面情绪和错误价值观的恶性循环[4]。

2.内容的丰富性。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热点或敏感事件、突发事件,以及校园中或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据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显示,2015年教育热点事件中,受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舆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中涉及到高校的就业创业工作、招生考试工作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3.影响的裂变性。网络传播属于多层次传播,传播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等手机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呈现出核裂变式的发展只要一条信息发布出去,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并形成网络舆情。这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便捷的传播条件,使意识形态工作更加及时有效,但是因为信息发布的不可控,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了了巨大的挑战。

(三)网络舆情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网络舆情是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经过激烈碰撞、竞争后形成的,本质上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竞争的结果体现,可以说,网络舆情论战的本质就是意识形态的竞争。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迸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要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其中特别提到了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高校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研究和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进一步提高网络舆论的管理与引导能力,承担意识形态功能,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6]。

二、基于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防御能力不足

目前,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已经成为了西方反华势力“分化”中国的主要渠道,其中高校的青年学生和年轻教师就是他们进行渗透的主要对象。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成熟,对是非的判断和鉴别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为数较多的高校教师群体,由于各自学识背景、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也有着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诉求,并且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取向能够深刻的影响青年学生。因此,西方反华势力高度重视对高校这一领域的思想渗透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输出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相左,甚至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动摇高校学生和教师对共产党的认同和支持,引发社会矛盾,最终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同时,由于网络立法、制度的缺失,网络造谣、诈骗、低俗文化等网络失范现象屡禁不止,网络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最大变量”,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任重而道远[7]。

(二)面对来自内部的挑战,管控能力不足

针对目前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管控能力不足的形势,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1)意识形态教育仍停留在单向式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网络舆情多层次、多向互动、裂变式的传播方式。目前意识形态教育基本上是以单向、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进行的,传播受众借助于虚拟空间获得的信息和服务已经远远超过现实空间,因此传播者无法预知和控制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而且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急需建设一批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优秀网络平台。

(2)高校意识形态的管理制度有待改善。当前,大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虽然普遍建立了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机制和维护机制仍然不健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形成,存在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与青年学生的需求不适应。网络舆情的特点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队伍,但是,目前高校里一部分教师和辅导员受到不同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了政治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还有些教师认为西方的思想理论较为先进,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很好的指导自身的学术研究,动摇其指导地位,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教育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筑牢思想根基,提高免疫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至关重要。高校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努力做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引导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8];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有效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意识层面上自觉杜绝制造和传播有害舆情信息,筑牢思想基础,形成自我免疫功能[9]。

(二)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制机制,注重预警引导,增强控制力。要把网络舆情建设摆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构建全方位的网络舆情管理的体系,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制定校园网络使用规范,如《校园网络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和谐网络环境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其次,重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的建立,提升网络舆情的辨别力,加强对舆情的未来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防止扩大化。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用好骨干人才,提升领导力。首先,要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关键要认识到网络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重点要提升媒介素养,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加强沟通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领导力。

(四)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管好重点阵地,扩大影响力。一方面,通过主动设置议程,引导网络舆情,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议程的设置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并根据青年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来设置,主动屏蔽不良舆论。另一方面,培育意见领袖影响舆论,要选拔和培育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宗旨意识明确的教师或学生,对其他学生和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可以活动于高校网络论坛或网络空间内,积极发表评论或回帖,进而成为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将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观点不断强化,弱化不良舆论的传播,弘扬社会主旋律,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10]。

参考文献:

[1]邱仁富.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J].党政研究,2016(4):28-36.

[2]孙杰.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39-41.

[3郑洁,陈一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引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1):126-129.

[4]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张雷;高璟.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研究[J].传承,2016(6):88-89.

[6]涂雪峰;李萍凤.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路径[J].中国市场,2012(12):45-47.

[7]苏咏喜阎占定.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8):24-26.

[8]周娟娟.以互联网思维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19-22.

[9]赫铭牟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5(07):90-91.

[10]王超,王磊,李楠.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能动性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4):100-1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保障与运行机制”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刘莉,女,政工师,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秘书一科,研究方向:党建管理、党员教育,邮编410208

通讯作者:黄惠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党建管理,邮编410208

标签:;  ;  ;  

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基于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