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脂质微泡论文-赖斌

靶向脂质微泡论文-赖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脂质微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癌,超声,微泡,多西紫杉醇

靶向脂质微泡论文文献综述

赖斌[1](2019)在《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联合超声靶向破裂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胃癌是来源于上皮组织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已成为胃癌高发病率的国家之一,可能与具体的饮食习惯,气候和地理位置有关,在全球每年新发的100余万胃癌病例中,中国大约占42%,在死亡的约80万病例中,中国大约占到35%。.据报道许多因素可导致胃癌的发生,包括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环境和遗传因素。手术切除是早期胃癌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晚期胃癌的常规治疗是手术切除联合化疗。但是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的组织和细胞造成损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全身毒副反应。因此,发现一种靶向性好且毒副作用低的治疗手段已成为当前胃癌治疗寻求突破的热点之一。目的:研究通过比较各种干预因素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的分析,将初步探讨在超声作用下联合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为将来进一步在基因、蛋白层面深入探索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奠定前期理论基础,并为后续研发更高效的加载单克隆抗体靶向载药微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先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微泡的包封率、载药量,初步稳定性研究,药物释放实验等行超声载药微泡制备后的特性测定。在制备载药微泡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超声靶向破裂作用下联合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对胃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以下四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多西紫杉醇组(DOC),载多西紫杉醇微泡组(DLLM)和载多西紫杉醇微泡+超声处理组(DLLM+UTMD)。给予干预因素处理后对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情况的作用评价手段包括:MTT法检测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掺入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情况、细胞凋亡的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1.载多西紫杉醇超声微泡制备后检测其特性:(1)一般特性:呈现为大小均匀、分散性好的圆形空泡,以血球计数板计数的载药微泡浓度为2.3X10~9--3.0X10~9/ml,粒径范围为475.8--703.8nm,平均粒径为621.4nm。(2)包封率和载药量:经测定游离药量和微泡内药量的包封率分别为(73.04±4.76)%、(70.89±3.71)%,载药量分别为(18.32±1.1)%、(17.94±0.89)%,经测定游离药量和微泡内药量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3)药物释放实验:PBS溶液中药物浓度在超声照射前是极低的,但在经过超声照射后,PBS溶液中的药物浓度可较超声照射前增加3倍。(4)稳定性研究:放置于4℃条件下7d内,微泡的浓度及形态的大小均无明显变化,但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微泡的浓度会稍降低、形态大小会逐渐变大、包封率较新鲜制备的微泡包封率有所下降。60 Coγ射线灭菌后,微泡的浓度及形态的大小均无明显变化。2.DLLM联合UTMD对BGC-823细胞生长的影响:(1)DOC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BGC-823的生长,并且在4μM的剂量下观察到最大抑制。(2)与单独的DOC或DLLM处理相比,DLLM+UTMD组处理显着抑制BGC-823细胞的生长,而DOC和DLLM的抑制作用相当3.DLLM联合UTMD对BGC-823细胞周期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DOC,DLLM和DLLM+UTMD可显着降低S期细胞的比例,并使其在G2期增加。(2)与单独用DOC或DLLM处理相比,用DLLM+UTMD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S期细胞的比例并使其在G2期增加,DOC和DLLM组之间未观察到显着差异。(3)通过分析BrdU掺入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四个实验组中,DLLM+UTMD组的BrdU掺入细胞最低,而p53和p21的表达最高。4.DLLM联合UTMD对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1)与对照相比,DOC,DLLM和DLLM+UTMD可显着诱导BGC-823细胞的凋亡。(2)与单独用DOC或DLLM处理相比,用DLLM+UTMD处理可以进一步促进细胞凋亡,而DOC和DLLM处理组中的细胞凋亡水平相当。5.DLLM联合UTMD对BGC-823细胞MMP的影响:(1)与仅用DOC或DLLM处理相比,用DLLM+UTMD处理显着降低了BGC-823细胞的MMP水平。(2)在DLLM+UTMD组中Bcl2的表达最低并且Bax的表达最高。结论:本研究发现:与仅用DOC或DLLM处理组相比,DLLM加UTMD处理组可以通过阻止G2/M期细胞周期、抑制细胞DNA合成、促进细胞凋亡和破坏线粒体膜电位来显着抑制培养的胃癌细胞系BGC-823的生长。此外,还发现Bcl2的表达在DLLM+UTMD组中显着下调,而p21、Bax和p53的表达显着上调。因此,与仅用DOC或DLLM治疗相比,DLLM+UTMD治疗在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方面更有效,这表明DLLM+UTMD可作为胃癌治疗的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光炳,陈惠洪,刘昌明,张家彬,盛明雄[2](2018)在《PSMA单抗靶向人前列腺癌纳米级脂质微泡制备和体外寻靶能力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单抗靶向人前列腺癌纳米级脂质微泡的制备方法,对其体外寻靶能力予以观察。方法采用静电吸附法对PSMA单抗靶向人前列腺癌纳米级脂质微泡进行制备,观察其特性,对抗体与纳米级微泡结合情况予以免疫荧光法检测,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PSMA表达以及在细胞膜上的定位予以鉴定,观察靶向微泡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寻靶能力,并将胃癌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PSMA单抗靶向纳米级微泡呈现出均匀分布状态,平均粒径为(626.25±66.02)nm;经过免疫荧光法试验,显示微泡表面存在绿色荧光;对前列腺癌细胞膜给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其PSMA呈现出高表达;体外寻靶实验显示靶向微泡能够实现与人前列腺癌LNCAP、C4-2细胞的结合,但其与胃癌MKN45细胞无法结合。结论 PSMA单抗靶向人前列腺癌纳米级脂质微泡体外寻靶能力强,能够实现与前列腺癌细胞的有机结合。(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8期)

王玉凤,李隆敏,杨维,胡佳荷,白玉贤[3](2018)在《靶向载姜黄素脂质微泡联合声光动力疗法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体内外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靶向载姜黄素脂质微泡(GPC3-CUR-MB)联合声光动力疗法(SPDT)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机械振荡法制得载姜黄素微泡(CUR-MB),通过亲和素-链霉素桥接法与GPC3-Ab连接获得GPC3-CURMB并对此进行形态、粒径和靶向性等表征。应用MTT实验发现经10μmol/L CUR作用,细胞生存率为(95.2±5.8)%,因此用10μmol/L CUR孵育SMMC-7721细胞30min。将对数生长期的肝癌SMMC-7721细胞随机分为10组:对照组、CUR+激光组(PDT组)、CUR+超声组(SDT组)、CUR+激光+超声组;CUR-MB+激光组、CUR-MB+超声组、CUR-MB+激光+超声组;GPC3-CUR-MB+激光组、GPC3-CUR-MB+超声组、GPC3-CUR-MB+激光+超声组。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光照(445 nm波长)剂量为5 J/cm2;SDT超声作用时间为5 min;SPDT组先超声作用5 min,然后激光照射(能量密度5 J/cm2)。结果:MTT检测细胞增殖发现各处理因素均可抑制细胞增殖,其中GPC3-CUR-MB联合声光动力组作用最为显着,其细胞生存率为(21.9±7.6)%,显着小于其余各治疗组。将裸鼠分别注射CUR、CUR-MB、GPC3-CUR-MB溶液,然后分别进行SDT、PDT和SPDT治疗,治疗参数同细胞实验,结果显示GPC3-CUR-MB结合SPDT组肿瘤生长最缓慢,治疗效果最好。结论:GPC3-CUR-MB联合SPDT较单独治疗能显着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骆婷婷[4](2017)在《超声介导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抑制裸鼠卵巢癌腹腔移植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合成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并检测体内寻靶能力第一节制备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及体内靶向能力分析目的:合成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探究TOPLMBs的体内靶向能力。方法:建立裸鼠人卵巢癌SKOV3腹腔移植瘤模型,观察动物肿瘤模型的生长规律,获取肿瘤小体,HE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叶酸受体(FR)的表达情况。采用机械振动法分别制备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OPLMBs)及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TOPLMBs),用Di I荧光标记。将成功建立卵巢癌模型的裸鼠随机分为OPLMBs组、TOPLMBs组和TOPLMBs+叶酸封闭组共3组。分别给予荧光标记的TOPLMBs、OPLMBs,在给药后30 min,24 h和48 h处死裸鼠,获得肿瘤腹水细胞及肿瘤小体;叶酸封闭组用叶酸阻断后加入荧光标记的TOPLMBs,给药后30 min同法获取腹水细胞及肿瘤小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取荷瘤裸鼠随机分为两组:TOPLMBs组和OPLMBs组,同法给予荧光标记的微泡,获取腹水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腹腔卵巢癌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荧光摄取情况。结果:裸鼠卵巢癌腹腔移植瘤模型成瘤率为100%,荷瘤裸鼠平均成瘤时间为8.2±0.84天,肿瘤组织高度表达叶酸受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切片:在给药后30min、24h及48h,TOPLMBs组的荧光分布明显多于OPLMBs组,TOPLMBs组在30min荧光表达最强。在给药后30min,叶酸封闭组荧光表达量微弱表达,但与OPLMBs组无明显差别。流式细胞术:巨噬细胞摄取荧光量TOPLMBs组5倍强于OPLMBs组,(P<0.05),人卵巢癌SKOV3细胞摄取荧光量TOPLMs组3倍强于OPLMBs组(P<0.05)。结论: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腹腔移植瘤模型可成功建立,TOPLMBs与腹腔肿瘤小体及腹水中肿瘤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能很好的结合,TOPLMBs能进入肿瘤组织内部。TOPLMBs有良好的体内寻靶能力。第二节: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在荷瘤裸鼠的组织分布目的:探讨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的组织分布情况,明确给药后超声辐照时间。方法: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a)紫杉醇组(PTX),(b)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组(OPLMBs)(c)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组(TOPLMBs)。按紫杉醇20 mg/kg的药量腹腔给药。注射后30min处死裸鼠,迅速取出裸鼠腹腔肿瘤小体、腹腔淋巴结、腹水、血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TOPLMBs组、OPLMBs组及PTX组肿瘤小体紫杉醇药量分别为(51.63±6.29μg/m L)、(20.56±5.39μg/m L)和(3.59±0.81μg/m L),腹腔淋巴结紫杉醇药量分别为(3.27±0.76μg/m L)、(1.20±0.12μg/m L)和(0.75±0.09μg/m L),血液中紫杉醇药量分别为(0.56±0.10μg/m L)、(1.19±0.12μg/m L)和(3.11±0.10μg/m L)。腹水中紫杉醇含量分别为(3.25±0.18μg/m L)、(6.51±0.13μg/m L)和(8.96±0.23μg/m L)。肿瘤小体、腹腔淋巴结中TOPLMBs组紫杉醇药量均显着高于OPLMBs组及PTX组(P<0.05)。腹水、血液:TOPLMBs组紫杉醇浓度显着低于OPLMBs组及PTX组(P<0.05)。结论:TOPLMBs能更好的将紫杉醇输送到肿瘤小体、腹腔淋巴结,在腹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小,TOPLMBs有可能提高抗肿瘤效果,减轻全身副作用。第二部分超声介导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治疗裸鼠卵巢癌腹腔移植瘤的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介导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对裸鼠卵巢癌腹腔移植瘤生长抑制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将56只模型裸鼠随机分为7组:(a)对照组,(b)紫杉醇组,(c)紫杉醇+超声组,(d)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组,(e)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超声组,(f)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组,(g)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超声组,每组8只。最后一次治疗后24 h,随机处死3只获取肿瘤小体及腹水细胞,TUNEL检测肿瘤细胞凋亡,CD68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流式细胞仪检测腹水中FR阳性细胞的凋亡;余下裸鼠观察荷瘤裸鼠的生存期。结果:从(a)组到(g)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天、37天、36天、31天、41天、32天和52天。与对照组(a)PBS组比较,PTX组、PTX+US组、OPLMBs+US组、TOPLMBs+US组均能显着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P<0.05),其中以TOPLMBs+US组延长生存时间最多(P<0.05)。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凋亡:与PBS组比较,PTX组、PTX+US组、OPLMBs+US组、TOPLMBs+US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P<0.05),其中TOPLMBs+US组肿瘤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凋亡率最高(P<0.05)。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及MVD生成情况:与PBS组相比,PTX组、PTX+US组、OPLMBs+US组、TOPLMBs+US组的VEGF及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P<0.05),以TOPLMBs+US组最低(P<0.05)。从(a)组到(g)组的腹水中叶酸受体阳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4±0.28)%,(18.72±3.44)%,(18.46±0.80)%,(7.63±0.90)%,(37.88±8.04)%,(7.34±1.08)%和(86.62±2.38)%,TOPLMBs+US组叶酸受体阳性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各组(P<0.05)。结论:超声介导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能显着延长荷瘤裸鼠的生存期,主要通过双靶向杀伤肿瘤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改善肿瘤乏氧微环境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实现。(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殷哲煜,申宝忠[5](2016)在《自制超声靶向脂质微泡介导心肌细胞M受体光学成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制备携带M受体-抗体的靶向脂质超声微泡,以心肌细胞表面M受体为靶点,观察靶向微泡在体外与心肌细胞表面M受体结合能力,为实现活体心肌细胞M受体成像提供前期方法及依据。方法:(1)将二棕榈酰磷酯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生物素化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Bio-PEG-DSPE)、聚乙二醇4000(PEG-4000)分别按一定比例溶于叁氯甲烷中混匀,充入全氟丙烷气体,分别制备普通和生物素化脂质微泡。将荧光剂及亲和素双标记的抗M受体抗体分别与普通脂质微泡、生物素化脂质微泡孵育、纯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微泡抗体结合情况。(2)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大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培养。(3)将连有荧光抗体的生物素化脂质微泡与原代心肌细胞在孵箱内进行培养,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抗体与心肌细胞结合情况。结果:(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微泡大小均一、分布均匀。(2)荧光显微镜下显示普通脂质微泡与荧光剂及亲和素双标记的抗M受体抗体孵育纯化后未见荧光发出;生物素化微泡与双标记的抗M受体抗体孵育纯化后紧密结合,发出明亮的红色荧光。(3)倒置显微镜下心肌细胞呈梭形,大小均匀,有伪足伸出,可变为多边形。(4)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连有荧光剂抗体的生物素化微泡与心肌细胞相结合,多个微泡附着于心肌细胞周围,发出明亮的红色荧光。结论:荧光剂及亲和素双标记的抗M受体抗体能够与生物素化脂质微泡相结合。携带抗心肌M受体抗体的靶向微泡在体外能特异性地结合心肌细胞。在分子影像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功合成了心脏M受体显像的分子探针,本结果使应用超声分子影像学研究心肌细胞神经受体成为可能,同时为进一步的活体心肌细胞受体显像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1-18)

殷哲煜,申宝忠[6](2016)在《自制超声靶向脂质微泡介导心肌细胞M受体光学成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制备携带M受体-抗体的靶向脂质超声微泡,以心肌细胞表面M受体为靶点,观察靶向微泡在体外与心肌细胞表面M受体结合能力,为实现活体心肌细胞M受体成像提供前期方法及依据。方法 (1)将二棕榈酰磷酯酰胆碱(DPPC)、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DSPE)、生物素化聚乙二(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28)

张雨薇,申屠伟慧,蒲朝霞,周丽明,黄朝旭[7](2016)在《平板流动腔评价携重组体GPIba靶向脂质微泡与被激活的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之间的粘附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不同剂量的生物素标记GpIbα抗体与脂质微泡的结合效率,模拟生理血流条件,评价携重组体GPIba靶向脂质微泡与被激活的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之间的粘附效能。方法应用声振法制备脂质微泡(裸微泡组),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制备生物素化携重组体GPIba靶向脂质微泡(靶向组)和携非特异性IgG的脂质微泡(对照组),库尔特计数仪检测微泡的粒径分布;分别将30μl、60μl、120μ1GpIbα及IgG与微泡200μl混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剂量的生物素标记的GpIbα、IgG与脂质微泡的特异性结合率;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细胞模型,研究10ml 1μg/ml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内皮细胞5h后VWF的表达情况;在平行板血流灌注腔模拟的不同流场环境下(应切速率为300 S-和500 S-),观察叁种不同微泡对炎性HUVEC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确定vWF的表达量差异。结果 30μlGpIbα与200μl微泡混合组,抗体微泡结合率为7.2%,60μ1GpIbα与200μl微泡混合组,抗体微泡结合率为30.7%,120μlGpIbα与200μl微泡混合组,抗体微泡结合率为37.9%;在LPS刺激下,内皮细胞vWF表达显着上调;平行板流动腔实验中靶向组炎性内皮细胞平均结合微泡数最多,剪切应力300S-为17个,剪切应力500 S-为4个,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LPS刺激HUVEC后vWF表达量在叁组不同微泡中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浓度生物素标记的GpIbα均能与脂质微泡特异性结合,结合率呈剂量依赖性;在LPS刺激下,内皮细胞vWF表达显着上调;在平板流动腔中,携重组体GPIba靶向微泡可特异性地与被激活的vWF结合,有助于判定下一步动物实验中超声分子成像的效果和靶向微泡的在体应用环境。(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23)

苏西西,杨晓峰,张帆,罗芳,贾凡[8](2016)在《膀胱癌BIU-87细胞靶向超声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超声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具有膀胱癌BIU-87细胞靶向结合的超声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并观察体外靶向能力、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体外超声成像效果。方法通过机械振动法制备纳米脂质微泡,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NYZL1连接到纳米脂质微泡的表面制备靶向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一般特性,Zate检测仪检测粒径大小和表面电荷,使用倒置显微镜来观察其体外靶向效果,用MTT法检测其不同浓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超声诊断仪观察体外显影效果。结果膀胱癌BIU-87细胞靶向超声纳米脂质微泡呈圆形,分布均匀,无聚集;在体外靶向实验中,靶向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能高效特异性的结合在膀胱癌BIU-87细胞表面并沿细胞表面规则排列;不同浓度下两种微泡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P>0.05);体外超声成像实验中,靶向纳米微泡呈点状细密高回声。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膀胱癌BIU-87细胞超声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能够在体外与膀胱癌BIU-87细胞特异性地靶向结合,两种微泡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且体外超声显像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赵诗情[9](2016)在《NGR肽和CPPs肽协同介导的超声脂质微泡肿瘤靶向递送siRN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穿透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CPPs)具有良好的细胞膜穿透功能,但同时又有明显的缺点,使其在体内的应用效果不是很理想。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CPPs缺乏组织特异性,可以穿透它所遇到的每个细胞的细胞膜;(2)其在血液循环时易被血液中的酶降解。CPPs的这些缺点使得它在到达靶细胞之前必须进行功能掩蔽,到达靶细胞之后再通过内部或外部刺激的方式对其进行激活。超声脂质微泡(Ultrasonic Lipid microbubble,ULM)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不仅可以增强超声显像效果,还具有靶向治疗作用。它作为载体时的主要优点有:(1)具有物理化学靶向性,利用一定强度的超声在肿瘤靶区的体表定位辐照,超声介导微泡的空化效应可导致微泡在肿瘤靶组织内破裂,微泡所携带的药物会迅速释放到肿瘤靶区,实现靶向释药的目的;(2)提高转染效率,微泡内气体破裂瞬间,会在局部产生很高的能量冲击,导致靶细胞膜轻度可逆损害,膜通透性增高,从而对基因药物摄入增强。因此,我们可以集成超声脂质微泡和CPPs的优势功能,互补互利,保证基因药物在体内获得高转染效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构建一种全新的多功能集成的基因载体。与现有文献报道的基因载体不同,本研究采用把CPPs与小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 RNA,siRNA)以共价物形式包入超声脂质微泡内实现对CPPs到达靶细胞之前的功能掩蔽,在靶部位给予一定功率的超声辐照,使微泡内气体振荡、扩大至爆破,一方面可以增高靶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增强靶细胞对基因药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可以将超声脂质微泡包载的CPPs暴露出来,实现CPPs的功能激活。本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叁部分:(1)功能材料NGR-PEG2000-DSPE和CPPs-siRNA共价物的合成和表征;(2)CPPs-siRNA/NGR-ULM的制备和理化性质表征;(3)对所制备的CPPs-siRNA/NGR-ULM进行体外细胞评价,主要考察CPPs-siRNA/NGR-ULM被HT-1080细胞的摄取情况、细胞内的分布以及细胞凋亡状况。在肿瘤细胞模型水平对载体的肿瘤靶向和转染效率进行评价。首先,利用siRNA的正义链的5’末端巯基和CPPs末端巯基之间的氧化反应合成了二硫键连接的CPPs-siRNA,采用MALDI-TOF质谱确认了产物的成功合成。然后采用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了功能材料NGR-PEG2000-DSPE,同样采用MALDI-TOF质谱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确认。再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通过反复冻融以及超声加气的方法制备了CPPs-siRNA/ULM和CPPs-siRNA/NGR-ULM,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样品为不规则多边形粒子,粒径约为150 nm,包封率约为85%,24 h内稳定性良好,且在机械指数(mechanical index,MI)为0.6的条件下超声辐照5 min,CPPs-siRNA的释放度可达80%以上。以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 cells)为模型细胞,对所制备的CPPs-siRNA/ULM和CPPs-siRNA/NGR-ULM进行了体外细胞水平的评价。结果显示,NGR肽的修饰可以显着增加CPPs-siRNA/NGR-ULM对CD13高表达的HT-1080细胞的结合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超声激活后的CPPs-siRNA/NGR-ULM进入胞内后能够有效逃逸晚期内涵体/溶酶体。且引入的靶向修饰基团和超声激活处理能够显着增强CPPs-siRNA/NGR-ULM的基因沉默效应,实现了最显着的肿瘤细胞凋亡(约54%)。NGR肽、超声脂质微泡以及超声激活的CPPs的协同作用,显着提高了CPPs-siRNA/NGR-ULM超声激活组被HT-1080细胞的摄取率及对HT-108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基于上述结果,NGR肽和可超声激活CPPs协同作用的超声脂质微泡作为一种新型多功能集成载体,显示了较理想的细胞抗肿瘤效果,为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研究领域开辟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期刊2016-06-02)

张悦[10](2016)在《靶向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联合UTMD对人肝癌细胞MHCC-H的体外、体内增殖抑制作用及凋亡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靶向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的制备及性质测定目的:制备靶向载多西紫杉醇微泡,连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CD105单克隆抗体。方法:本研究采用改良薄膜水化、机械振荡法制备载多西杉醇脂质超声微泡(Docetaxel Loaded Lipid Microbubble,DLLM)。通过生物素-链亲和素连接载药脂质体微泡(DLLM)以及CD105单克隆抗体,得到靶向载多西紫杉醇微泡(CD105-DLLM)。随后进行了以下性质测定:1.靶向载多西紫杉醇微泡特征和性质测定:冻干机冻干后,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采用粒度分析仪测量微泡粒径,将微泡按一定比例稀释,水浴超声分散30 min,测量微泡粒径;2.CD105-DLLM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包封率、载药量;3.CD105-DLLM的体外释药测定:通过制备模拟体液,将CD105-DLLM装入透析袋,分为UTMD(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组、自然释放组,进行体外释药测定,浓度由HPLC法测得;4.CD105-DLLM稳定性初步考察:将新鲜制备的CD105-DLLM冻干后,分别保存在冷藏(2-8℃)或常温环境下,之后每日取少量微泡,并观察微泡并照片,同时检测包封率和载药量。结果:1.一般形态观察:扫描电镜(SEM)下,CD105-DLLM形态规则,外形圆整,分散好,未见明显粘连,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3220±1570 nm。2.HPLC法测定CD105-DLLM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得包封率为80-86.5%,载药量18.5-23%。3.稳定性实验结果:4℃下存放微泡为适宜温度,微泡宜新鲜制备。4.HPLC法测得在48h内,CD105-DLLM+UTMD组在超声爆破后得以完全释放,药物释放率达到100%,达到快速释放的目的。结论:本部分实验制备了一种靶向微泡-将多西紫杉醇包封于脂质体中并连接CD105抗体,制备了稳定性较好,包封率、载药量均较高的CD105-DLLM,还能在UTMD介导下能够达到快速释放的目的。(二)UTMD介导下靶向载多西紫杉醇脂质体微泡(CD105-DLLM)对人肝癌细胞MHCC-H的增殖抑制作用及靶向能力测定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及荷瘤动物体内实验,探讨由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载多西紫杉醇脂质体微泡(CD105-DLLM+UTMD)对人肝癌细胞MHCC-H的靶向能力;通过离体(细胞)及在体(动物)实验,明确CD105-DLLM+UTMD对人肝癌细胞MHCC-H的增殖抑制效果。方法:体外培育MHCC-H肝癌细胞系。细胞培养条件:37℃、5%CO2、饱和湿度,含10%胎牛血清的DMEM-HG培养,隔日换液,90%融合时传代。待细胞生长状态稳定时进行实验,分为四组:Control,DOC,DLLM,CD105-DLLM+UTMD。对不同组别细胞分别进行以下测定:1.CD105-DLLM体外寻靶实验:分别使用Cy3-PEG-Biotin标记CD105-DLLM、DLLM,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HCC-H细胞,置于6孔板中爬片生长后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观察微泡对肝癌细胞的体外靶向能力,用IPP7.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2.体外细胞活力、增殖抑制实验。用CCK-8法检测四组不同方式对人肝癌细胞MHCC-H增殖抑制作用,具体包括:(1)通过CCK-8法测定不同处理方式对人肝癌细胞MHCC-H细胞活力的影响;(2)通过CCK-8法测定不同处理方式对人肝癌细胞MHCC-H增殖的作用。3.荷瘤裸鼠体内CD105-DLLM寻靶实验:采用快速种植法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向裸鼠尾静脉注入Cy-3标记CD105-DLLM后给予UTMD和Cy3标记的DLLM;将麻醉好的荷瘤裸鼠置于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实验台内,检测Cy-3染料标记CD105-DLLM在荷瘤裸鼠体内发光情况;(2)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荷瘤裸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绘制生存曲线图;(3)检测、观察不同组别中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并用超声二维成像、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对裸鼠体内CD105-DLLM联合UTMD后的情况进行图像采集、分析。结果:1.体外细胞活力结果显示:CD105-DLLM+UTMD组在4h后其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其它各组(P<0.01);2.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CD105-DLLM+UTMD组在各时间点内对人肝癌细胞MHCC-H的增殖抑制作用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3.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到CD105–DLLM在体外具备良好的靶向性。4.荷瘤裸鼠体内实验:(1)HE染色结果示成功建立MHCC-H荷瘤裸鼠模型;(2)体内动物寻靶能力测定结果: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发现,CD105-DLLM组可检测到红色荧光聚集于肿瘤部位,而Control组无法检测到区别于背景的红色荧光区域,证实了CD105-DLLM在荷瘤裸鼠体内也具有良好的靶向性;(3)对各组的荷瘤裸鼠进行了生存曲线对比。结果显示,CD105-DLLM+UTMD组裸鼠较Control组相比,生存时间明显延长。(4)超声二维图示CD105-DLLM+UTMD组裸鼠肿瘤体积相对Control组,肿瘤体积明显减小。结论:1.CD105-DLLM+UTMD能够降低人肝癌细胞MHCC-H细胞活力;2.CD105-DLLM+UTMD对MHCC-H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3.CD105-DLLM在体外(细胞)、体内(荷瘤裸鼠)均具备靶向能力。(叁)UTMD介导下CD105-DLLM对人肝癌细胞MHCC-H增殖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目的:探讨UTMD下的CD105-DLLM对于人肝癌细胞MHCC-H的作用,研究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探索凋亡相关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MHCC-H细胞分为四组:空白微泡(CON),单纯多西紫杉醇(DOC),载多西紫杉醇微泡(DLLM),靶向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并以超声爆破(CD105-DLLM+UTMD)组:1.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周期;2.用TUNEL检测各组MHCC-H细胞的凋亡,用IPP7.0软件选取凋亡细胞,计算凋亡细胞百分比;3.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yto-c,P53,Caspase-3表达的变化、蛋白含量;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下观察人肝癌MHCC-H活细胞中Caspase-3含量及细胞形态变化。结果: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105-DLLM+UTMD显着抑制分裂期细胞比例。CD105-DLLM联合超声靶向释药显着抑制肝癌细胞MHCC-H分裂期细胞比例,能在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同时显着增加MHCC-H细胞凋亡率;2.TUNEL原位凋亡检测显示CD105-DLLM诱导人肝癌细胞MHCC-H凋亡;3.CD105-DLLM+UTMD组中,Cyt-c、Bax/Bcl-2、P53的表达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而在Caspase3的激活实验中,发现DOC组及CD105-DLLM+UTMD组均可引起Caspase 3的大量激活,以CD105-DLLM+UTMD引起的Caspase-3数量更为显着。4.通过LSCM观察活细胞Caspase-3的含量,在5h内细胞核中可见Caspase 3激活产生的绿色团块(凋亡细胞)出现并逐渐增多,而细胞质及细胞形态无变化;5h后细胞核内绿色团块继续增加、细胞质内逐步出现绿色凋亡小体;在作用10h后,CD105-DLLM+UTMD组出现了明显的Caspase-3移位,多数激活的Caspase-3转移至细胞膜表面。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UTMD介导的CD105-DLLM可通过抑制增值期细胞比例来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同时激活了凋亡同路并诱导人肝癌细胞MHCC-H发生凋亡、引起了Caspase-3激活及移位,从而发挥其肿瘤抑制作用。小结:本实验将多西紫杉醇包封于脂质体中并连接CD105抗体,制备了稳定性较好,包封率、载药量均较高,在UTMD介导下能够快速释放的靶向载药脂质超声微泡。通过对各组人肝癌细胞MHCC-H的细胞活力、细胞增殖水平的测定发现:CD105-DLLM+UTMD能够明显降低MHCC-H细胞活力、对MHCC-H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寻靶实验,验证了CD105-DLLM在体外(细胞)、体内(荷瘤裸鼠)均具备靶向能力;活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由UTMD介导的CD105-DLLM引起了Caspase3激活及移位、可诱导MHCC-H肝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所示Cyto-c和Caspase-3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靶向脂质微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单抗靶向人前列腺癌纳米级脂质微泡的制备方法,对其体外寻靶能力予以观察。方法采用静电吸附法对PSMA单抗靶向人前列腺癌纳米级脂质微泡进行制备,观察其特性,对抗体与纳米级微泡结合情况予以免疫荧光法检测,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PSMA表达以及在细胞膜上的定位予以鉴定,观察靶向微泡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寻靶能力,并将胃癌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PSMA单抗靶向纳米级微泡呈现出均匀分布状态,平均粒径为(626.25±66.02)nm;经过免疫荧光法试验,显示微泡表面存在绿色荧光;对前列腺癌细胞膜给予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其PSMA呈现出高表达;体外寻靶实验显示靶向微泡能够实现与人前列腺癌LNCAP、C4-2细胞的结合,但其与胃癌MKN45细胞无法结合。结论 PSMA单抗靶向人前列腺癌纳米级脂质微泡体外寻靶能力强,能够实现与前列腺癌细胞的有机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脂质微泡论文参考文献

[1].赖斌.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联合超声靶向破裂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

[2].陈光炳,陈惠洪,刘昌明,张家彬,盛明雄.PSMA单抗靶向人前列腺癌纳米级脂质微泡制备和体外寻靶能力实验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3].王玉凤,李隆敏,杨维,胡佳荷,白玉贤.靶向载姜黄素脂质微泡联合声光动力疗法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体内外治疗[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

[4].骆婷婷.超声介导叶酸靶向携氧载紫杉醇脂质微泡抑制裸鼠卵巢癌腹腔移植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5].殷哲煜,申宝忠.自制超声靶向脂质微泡介导心肌细胞M受体光学成像的实验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6].殷哲煜,申宝忠.自制超声靶向脂质微泡介导心肌细胞M受体光学成像的实验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7].张雨薇,申屠伟慧,蒲朝霞,周丽明,黄朝旭.平板流动腔评价携重组体GPIba靶向脂质微泡与被激活的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之间的粘附效能[C].2016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8].苏西西,杨晓峰,张帆,罗芳,贾凡.膀胱癌BIU-87细胞靶向超声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超声成像[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6

[9].赵诗情.NGR肽和CPPs肽协同介导的超声脂质微泡肿瘤靶向递送siRNA的研究[D].湖北科技学院.2016

[10].张悦.靶向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联合UTMD对人肝癌细胞MHCC-H的体外、体内增殖抑制作用及凋亡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

标签:;  ;  ;  ;  

靶向脂质微泡论文-赖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