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地基土论文-赵娟,赵阳

非饱和地基土论文-赵娟,赵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饱和地基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饱和土,一维压缩试验,基质吸力,净平均应力

非饱和地基土论文文献综述

赵娟,赵阳[1](2019)在《某铁路非饱和地基土一维压缩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安徽中部某在建铁路的非饱和地基土,利用非饱和土固结仪进行了控制基质吸力的侧限一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侧限条件下的e-lgp曲线可以近似用两个直线段进行描述;相同吸力条件下的孔隙比随着净竖向应力的增大而减小;△e随着吸力的增大而呈现指数形式的衰减,但随净竖向应力的增大呈现非线性增大,相同净竖向应力条件下的孔隙比随吸力的增大而减小,孔隙比与基质吸力和竖向应力呈曲面关系;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非饱和地基土的压缩指数呈现指数衰减的规律,并能利用Barcelona模型很好地拟合。(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5期)

李晓宁,冯君,巫锡勇,朱宝龙[2](2015)在《非饱和地基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合肥肥东地区非饱和地基土,利用非饱和土固结仪进行控制基质吸力和初始含水率的蠕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吸力条件下,非饱和土的变形随时间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同时基质吸力的存在对土体具有一定的硬化作用;含水率的增加会同时引起回弹变形和压缩变形,对于研究区的非饱和地基土,其回弹变形大于压缩变形;在不同初始含水率和不同竖向应力作用下,研究区非饱和地基土的蠕变变性特性很小,且24 h等时线都可以近似用3个直线段表达。(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谢秀栋,杨洋,刘国明[3](2010)在《福州市闽江下游防洪堤饱和地基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动叁轴和共振柱试验,对福州市闽江下游防洪堤饱和地基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地基土体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动剪应变幅变化趋势相似,动剪切模量随动剪应变幅的增大而减小,阻尼比随动剪应变幅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平缓—快速—平缓3个阶段.固结压力对归一化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影响不大,阻尼比随土中粘粒含量的增多而增大.由动强度试验结果可知,固结应力比Kc对土的动强度影响较大,在初始应力水平相同时,动强度随Kc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周世良,庞博,郑红娟[4](2009)在《强夯加固饱和地基土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饱和地基土强夯加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强夯作用下饱和土的流固耦合特性、土体非线性、强夯处理大变形理论,利用多孔介质模型,推导出有限元动力平衡方程,对强夯处理饱和地基土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夯坑变形、流场分布、孔隙水压力分布等情况,为精确模拟分析强夯加固机理提供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09年04期)

郑红娟[5](2008)在《高填方饱和地基土强夯处理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高填方饱和地基土的加固。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高填方饱和地基土强夯成功的实践经验,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却一直滞后于工程实践,目前强夯的设计还主要依靠经验和强夯试验。为了进一步推动强夯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发展,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饱和地基土强夯加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虑了强夯作用下饱和土的流固耦合特性、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利用基于混合物理论的多孔介质模型,推导出有限元动力平衡方程,并把强夯冲击瞬态荷载转换为叁角形荷载,编制了弹塑性有限元动力分析程序,计算出强夯过程各时刻土体的位移、应力、孔压、流速等数据,运用Tecplot和Excel软件把数据处理成图片和动画,分析强夯动力荷载多次作用下地基土复杂的细观力学行为和宏观变形特征,进而探讨应用强夯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施工参数的可能性,如:根据孔隙水压力增量随夯击次数的变化情况确定强夯的最佳夯击次数;根据沿深度方向的竖向变形确定土体的有效加固深度;根据沿水平方向的竖向变形确定强夯的加固范围等,拟为强夯设计和加固效果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08-03-01)

徐斌,陆建飞,王建华,徐满清,丁勇春[6](2007)在《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地基土上无限板的动力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iot波动理论、无限大板的弹性理论和TRM方法研究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土地基上覆弹性板的动力响应问题。首先引入两类势函数解耦Biot波动方程。由所引入势函数及二维Fourier变换,得出土体位移、应力及孔压在变换域内的通解。再根据无限大板的弹性理论和传递、透射矩阵(TRM)方法求解变换域内层状土各层的波动系数及板的内力表达式。最后利用IFFT算法得出时间空间域内的解析解。通过具体算例,分析荷载移动速度、土层剪切模量对板内力、土体的动力响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S2期)

苏承月,刘铭,王建华,徐斌[7](2007)在《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地基土上无限板的动力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iot波动理论、无限大板的弹性理论研究了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土地基上覆弹性板的动力响应问题。首先引入两类势函数解耦Biot波动方程。由所引入势函数及二维Fourier变换,得出了土体位移、应力及孔压在变换域内的通解。再根据无限大板的弹性理论求解了变换域内饱和土的波动系数及板的内力表达式。最后利用IFFT算法得出了时间-空间域内的解析解。文中通过具体算例,分析了荷载移动速度、土层剪切模量对板内力、土体的动力响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界》期刊2007年10期)

刘红军,程超,陈友媛,王秀海[8](2006)在《黄河叁角洲饱和地基土地震响应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黄河叁角地区特殊土层的力学性质,以天津波水平向加速度时程曲线为输入地震波,在3%,10%和63%叁种超越概率情况下,对黄河叁角洲20 m 深度土层的地震反应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了孔压和动剪应力的变化。与室内动叁轴试验得到的破坏孔压和动剪应力进行比较,判断土层的液化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3%超越概率下大部分地层均液化,在10%超越概率下少部分地层被破坏,在63%超越概率下大部分地层均不液化。采用破坏动剪应力比和破坏孔压比的判别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6年S2期)

王小花[9](2005)在《黄河叁角洲饱和地基土地震液化判别综合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叁角洲地基土为易液化的饱和粉质土,且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不同于一般土体。目前对于该区的液化判别多是利用规范中的标贯、静探、剪切波速等经验公式进行,这些传统方法多是在宏观震害和试验基础上总结、分析、统计得到的,存在一定局限性,是否适用于该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论文选择试验方法研究该区地基土动力特性,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数值分析法用来研究地基土液化发生发展过程,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分析上较为严密。人工神经网络法人为影响因素小,能容定性与定量指标于一体,可以快速的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为液化判别提供了又一新的方法。 针对黄河叁角洲沉积物特殊的土工性质,本文对黄河叁角洲典型研究区地基土较全面、系统地开展了的现场测试、室内试验、动力特性研究和地震液化的数值模拟,得到以下结论: 1) 通过动力特性分析,建立了黄河叁角洲地基土液化判别标准,以粉质土孔压比0.65作为破坏开始的标志;归一划出孔压上升模型和抗液化强度模型。 2) 根据传统方法对地基土进行了液化判别,抗震设防烈度7°时,大部分土层不会发生液化,少数土层具有轻微液化的可能。 3) 通过数值分析,分析了大王北、东营港和新滩研究区土层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及土层液化发生的可能性。孔压比在表层发展较快;叁个典型研究区地基土均有液化可能。数值分析法得出了与传统方法比较一致的判别结果,并且其结论更全面,更安全。 4)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液化判别,抗震设防烈度为7°时,黄河叁角洲大部分土层不会发生液化,表现出较强的抗液化能力。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规范中地基土液化判别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5-04-01)

罗嗣海,周龙茂,张天太[10](2000)在《正常固结饱和地基土的总应力强度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基极限承载力与土体稳定分析的总应力分析法需要用土的总应力强度指标。叁种常规室内叁轴试验的固结应力状态、剪切时的应力路径和排水条件与地基土原位受荷破坏时不尽相同。本文首先建立叁种典型排水条件下模拟地基土实际受力的总应力强度指标理论式 ,分析了其变化规律 ;与常规叁轴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固结不排水条件下的强度计算途径和对应的指标 ;最后建立了两种部分排水条件下的总应力强度指标的计算式 ,分析了它们随固结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非饱和地基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合肥肥东地区非饱和地基土,利用非饱和土固结仪进行控制基质吸力和初始含水率的蠕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吸力条件下,非饱和土的变形随时间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同时基质吸力的存在对土体具有一定的硬化作用;含水率的增加会同时引起回弹变形和压缩变形,对于研究区的非饱和地基土,其回弹变形大于压缩变形;在不同初始含水率和不同竖向应力作用下,研究区非饱和地基土的蠕变变性特性很小,且24 h等时线都可以近似用3个直线段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饱和地基土论文参考文献

[1].赵娟,赵阳.某铁路非饱和地基土一维压缩特性试验研究[J].河南建材.2019

[2].李晓宁,冯君,巫锡勇,朱宝龙.非饱和地基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

[3].谢秀栋,杨洋,刘国明.福州市闽江下游防洪堤饱和地基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周世良,庞博,郑红娟.强夯加固饱和地基土的数值模拟[J].水运工程.2009

[5].郑红娟.高填方饱和地基土强夯处理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

[6].徐斌,陆建飞,王建华,徐满清,丁勇春.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地基土上无限板的动力响应[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7].苏承月,刘铭,王建华,徐斌.移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地基土上无限板的动力响应[J].岩土工程界.2007

[8].刘红军,程超,陈友媛,王秀海.黄河叁角洲饱和地基土地震响应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06

[9].王小花.黄河叁角洲饱和地基土地震液化判别综合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10].罗嗣海,周龙茂,张天太.正常固结饱和地基土的总应力强度指标[J].工程地质学报.2000

标签:;  ;  ;  ;  

非饱和地基土论文-赵娟,赵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