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改善效应论文-冯斯安

水质改善效应论文-冯斯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质改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调水补水,水质评价,数值模拟,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水质改善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冯斯安[1](2019)在《广州市车陂涌调水补水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在枯水季节城市河道面临严峻的水环境和水景观问题。随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很多城市在治污截污的基础上采用调水补水措施改善河流水环境及生态景观。车陂涌是广州市天河区的一条河涌,其枯水期的补水量主要是从珠江前航道抽水引至长虹调蓄湖后再放水补给。由于长虹湖调蓄库容有限,且还要同时给其它河涌补水,因此需研究车陂涌补水的水质改善效应,为车陂涌补水方案优化修编提供依据。本文分别从水质调查评价分析与水质模拟两条途径开展研究,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车陂涌补水河段水质调查及评价分析。通过现场采集水样检测得到水质指标(氨氮、总磷、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透明度)数据,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车陂涌水质进行评价分析;并综合考虑生活源、工业源、畜禽养殖用水对河段沿程入河污水水量及浓度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未补水、补水工况下水质标准皆为劣V类水,但在补水工况下劣V类水隶属度下降,I~V类水隶属度明显上升,说明水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根据入河污染物的估算,车陂涌现状存在一定量的入河污染物。因此为改善河涌水环境,长虹湖补水十分必要。(2)车陂涌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构建。基于研究区域数据资料构建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上游流量-水质边界、下游水位-水质边界采用现场采集数据,面源流量-水质边界采用河段沿程估算入河污水水量及浓度。利用实测数据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及NSE系数验证模型准确性及适用性,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能够很好反映车陂涌水动力及水质变化规律及趋势。(3)涌口潮汐规律分析。车陂涌现状补水无法满足全天补水条件,且未考虑下游潮汐规律(补水方案优化需要结合下游潮汐规律)。本文采用模糊聚类-模糊c均值算法推求涌口潮汐规律(四个特征潮位及发生时间),为模型提供下游水位边界,此处以枯水期11月份为例推求车陂涌涌口潮汐规律。(4)补水方案模拟及分析。通过现状补水工况的模拟,分析其存在问题,由此提出叁种补水方案(小流量-长历时的恒定补水方案、非恒定流量补水方案、增设补水点的方案),针对叁种补水方案分别拟定一系列工况并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方案一小流量-长历时补水方式对上游河段水质改善效果较优,中下游河段无改善效果或水质变差;方案二采用非恒定流量补水方式对河涌整体水质改善效果较优;方案叁增设补水点无法改善河涌水流态,水质改善效果不佳。研究结果表明:水质改善效果方案二优于方案一,方案一优于方案叁。(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7)

朱彬露[2](2019)在《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价格管制政策和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自来水是“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居民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量”的供给,更要有“质”的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对自来水的需求逐步从“有水喝”升级为“喝好水”。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市供水普及率已基本实现100%全覆盖,居民对水质安全的关注度和需求逐步提升,对自来水的支付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在日益恶劣的水源水质条件下,自来水深度处理和安全输配的问题更加突出,居民龙头水水质堪忧。长期以来,在较低价格水平和滞后价格调整周期下,供水企业盈利甚微,甚至成本价格倒挂,对自来水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更是有心无力,无法达到水质改善的目标。可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现状与居民自来水水质安全的需求产生了强烈矛盾,城市水价改革如何支撑水质改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水价调整产生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作为凸显因素,以政府水价管制偏差及其校正为思路构建理论框架,以杭州市在建的千岛湖配水工程(下文称“引千入杭”)为例,通过水质改善导致水价上涨的宏微观经济效应评价,对价格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我国城市传统自来水价格管制效果评价;二是构建凸显性与自来水价格管制偏差模型;叁是水价调整的宏观经济效应评价;四是水价调整的微观经济效应评价;五是“引千入杭”不同价格方案的宏微观效应比较。最后,在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价格管制优化的政策建议。在政府定价的水价管理体制下,水价调整决策既要考虑宏观经济影响,又要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定价同样也在此决策框架中展开。通过对比拟定的“引千入杭”叁个价格方案,从宏观效应看,即便水价上涨30%带来的影响依然不显着;从微观效应看,杭州市水价上涨20%(即3.45元/吨)为最佳方案。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以下叁方面:1、构建传统自来水价格管制偏差的凸显性理论模型。基于水价调整背离宏观经济发展、供水企业成本倒挂的偏差现状,构造凸显性对政府公共产品定价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创新性地将该模型运用于自来水价格决策中。2、实证检验水质改善导致水价上涨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在宏观层面,本文运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测算水价上涨对CPI、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在微观层面本文将“水质改善”作为一个积极信号,量化居民对高水质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为水价科学决策提供依据。3、实证比较杭州市“引千入杭”水价调整方案并提出政策建议。综合居民支付意愿与能力、工程投资成本回收以及周边城市水价情况为“引千入杭”拟定叁个水价方案,分别对比各方案下水价上涨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为“引千入杭”工程水价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9-01-06)

唐一率[3](2018)在《梁溪河水质改善的调水引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城市网状水系的水质改善研究较多,但对调水引流措施在水质改善上的效应研究依旧较少。近年来调水引流在水质改善上的效应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梁溪河网状水系,根据梁溪河区域水动力路径和水流控制条件对网状水系进行概化,根据概化图和计算边界条件构建梁溪河网状水系的水动力及水质模型。由于各河道长度较长,参考霍尔顿糙率表取所有河道糙率的初始值为0.03,取2个代表断面(犊山闸站和洛社站)的2013年实测水位资料和水动力模型的模拟数据进行对比,并以此率定模型参数,率定结果表明梁溪河及周边河网的河道糙率值大致在0.020-0.025之间。再以局部河网为验证对象,进行水动力及水质参数的验证,验证结果证明率定参数较为准确,计算值和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15%,两者拟合的程度较好。以梁溪河网状水系为基础,设计不同调水引流工况,采用加减12.5%、25%、37.5%和加减50%水量8种工况。通过已经构建好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对8种工况内的各项水质进行模拟和所选择的实测基准值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这8种工况下各水质参数的变化,来评估梁溪河网状水系水质治理更适合哪种调水引流工况。经过计算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改善网状水系水质时,如以调水引流措施增加水量来降低TN,调水引流量为基准水量的30%时为最佳调水量,调水量低于30%或者高于30%时都会使调水引流措施效用降低。(2)如以调水引流措施增加水量来降低NH3-N,调水引流量为基准水量的25%时为最佳调水量(3)如以调水引流措施增加水量来降低TP时,调水引流量为基准水量的38%左右时为最佳调水量。(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1)

靳斌斌,朱亮,李一平,滕荣国,秦文浩[4](2015)在《入湖污染负荷消减对长荡湖水质改善效应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科学客观地分析论证水源地现状污染负荷消减改善效果和存在问题,以金坛市长荡湖湖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二维水流-水质耦合模型。以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为例,通过对入湖河流污染负荷分别消减10%、20%和30%方案和对保护区内围网养殖的消减叁工况方案,利用EFDC模型,分析了入湖河流污染负荷消减及围网拆除对长荡湖全湖TN改善程度。结果表明:对比入湖河流污染负荷消减30%和拆除一、二级保护区内全部围网养殖的改善效果,发现拆除围网养殖比消减入湖河流污染负荷对长荡湖TN改善效果更明显,为优化长荡湖污染负荷消减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5年04期)

夏琨,王华,秦文浩,钱钧[5](2015)在《水量调度对内秦淮河水质改善的效应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论证内秦淮河现状引调水的效果和存在问题,采用MIKE11模型对河网进行概化,建立了一维河网数学模型。以枯水期为例,选取6个控制断面的氨氮浓度为水质评价指标,运用验证后的模型对内秦淮河现状引调水的效果进行模拟与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内秦淮河水体污染较严重,水源地水质和引水流量达不到引水冲污的要求,需改善水源地水质,加大引水流量;每条引调水线路均存在引水盲区,引水冲污应采取4条线路联合引调水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5年02期)

曾爱平,刘洪见,施于文[6](2009)在《不同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营养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利用沉水植物进行生态修复是治理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研究的4种沉水植物均能明显降低水体中总氮、总磷、NH3-N的浓度,去除能力虽各有差异,综合来看,以黑藻治污效果较好,苦草治污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陈清锦[7](2005)在《沉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水植物是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维持的基础,它的恢复是水生态修复的关键,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所以系统研究沉水植物对污染水体所产生的水质改善效应是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苏州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综合示范项目,开展了以下工作: (1) 选取耐寒沉水植物伊乐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态试验比较其在不同季节对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效应; (2) 研究生物量对不同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的影响,从试验得出生物量的影响结果,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3) 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不同种类沉水植物对水质的改善效应; (4) 由于不同沉水植物对生境条件的要求不同,通过配制不同氮磷比例的人工污水,在不同水质条件下对比研究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伊乐藻在一年四季中能存活,并且最大生物量出现在秋季;在秋季和夏季具有较好的水质改善效应。秋季伊乐藻对TN、TP的去除率最高;夏季能快速去除NH_3-N和有机物,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 (2) 在一定生物量范围内,伊乐藻、菹草和黑藻对水质改善效应随生物量增加而增大; (3) 对黑藻、苦草、伊乐藻和金鱼藻水质改善效应的比较,综合分析得出:利用黑藻改善污染水体的水质是这四种植物中最佳的选择; (4) 在不同水质条件下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不同,黑藻和金鱼藻的适应能力高于苦草和伊乐藻。(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5-03-01)

水质改善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自来水是“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居民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量”的供给,更要有“质”的保障。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对自来水的需求逐步从“有水喝”升级为“喝好水”。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城市供水普及率已基本实现100%全覆盖,居民对水质安全的关注度和需求逐步提升,对自来水的支付能力不断提高。然而,在日益恶劣的水源水质条件下,自来水深度处理和安全输配的问题更加突出,居民龙头水水质堪忧。长期以来,在较低价格水平和滞后价格调整周期下,供水企业盈利甚微,甚至成本价格倒挂,对自来水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更是有心无力,无法达到水质改善的目标。可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现状与居民自来水水质安全的需求产生了强烈矛盾,城市水价改革如何支撑水质改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水价调整产生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作为凸显因素,以政府水价管制偏差及其校正为思路构建理论框架,以杭州市在建的千岛湖配水工程(下文称“引千入杭”)为例,通过水质改善导致水价上涨的宏微观经济效应评价,对价格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我国城市传统自来水价格管制效果评价;二是构建凸显性与自来水价格管制偏差模型;叁是水价调整的宏观经济效应评价;四是水价调整的微观经济效应评价;五是“引千入杭”不同价格方案的宏微观效应比较。最后,在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价格管制优化的政策建议。在政府定价的水价管理体制下,水价调整决策既要考虑宏观经济影响,又要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定价同样也在此决策框架中展开。通过对比拟定的“引千入杭”叁个价格方案,从宏观效应看,即便水价上涨30%带来的影响依然不显着;从微观效应看,杭州市水价上涨20%(即3.45元/吨)为最佳方案。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以下叁方面:1、构建传统自来水价格管制偏差的凸显性理论模型。基于水价调整背离宏观经济发展、供水企业成本倒挂的偏差现状,构造凸显性对政府公共产品定价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创新性地将该模型运用于自来水价格决策中。2、实证检验水质改善导致水价上涨的宏观和微观效应。在宏观层面,本文运用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测算水价上涨对CPI、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在微观层面本文将“水质改善”作为一个积极信号,量化居民对高水质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为水价科学决策提供依据。3、实证比较杭州市“引千入杭”水价调整方案并提出政策建议。综合居民支付意愿与能力、工程投资成本回收以及周边城市水价情况为“引千入杭”拟定叁个水价方案,分别对比各方案下水价上涨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为“引千入杭”工程水价提供决策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质改善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冯斯安.广州市车陂涌调水补水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朱彬露.基于水质改善的自来水价格管制政策和效应评价[D].浙江财经大学.2019

[3].唐一率.梁溪河水质改善的调水引流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8

[4].靳斌斌,朱亮,李一平,滕荣国,秦文浩.入湖污染负荷消减对长荡湖水质改善效应评估[J].四川环境.2015

[5].夏琨,王华,秦文浩,钱钧.水量调度对内秦淮河水质改善的效应评估[J].水资源保护.2015

[6].曾爱平,刘洪见,施于文.不同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09

[7].陈清锦.沉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5

标签:;  ;  ;  ;  

水质改善效应论文-冯斯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