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论文-牛黎明

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论文-牛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强组合梁,极限承载力,非线性有限元,参数分析

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论文文献综述

牛黎明[1](2018)在《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利用钢材受拉性能好,混凝土受压性能好的特点,将两种材料通过连接件结合成整体而共同受力的一种新型结构。它兼有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具有显着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研究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结构几何参数及材料强度对组合梁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12根高强组合梁在跨中两点对称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对其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梁几何参数(包括混凝土翼板宽度和厚度)和材料强度(包括混凝土强度和钢梁的强度)对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8年09期)

王洪涛[2](2013)在《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静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梁因可以充分发挥其组成材料的优势而受到青睐,在国内外多个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目前对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关于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本文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最基本的静力性能:抗弯承载力、跨中截面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挠度、交界面的滑移等进行研究。因组合梁中钢梁采用工字型截面,所以首先对高强工字钢梁的静力性能进行研究,然后再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静力性能进行研究。介绍了本文高强工字钢梁发生的破坏形式:弹性弯扭失稳、弹塑性弯扭失稳、局部失稳和强度破坏,利用弹性弯扭失稳公式验证了工字钢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介绍了组合梁的两种分析理论: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利用弹性理论在考虑交界面滑移的情况下计算组合梁的挠度,验证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几何初始缺陷δ0(跨中侧向变形最大值)对高强工字钢梁稳定承载力和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并分析了不同钢材强度对工字钢梁静力性能(稳定、抗弯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考察了混合钢梁的静力性能,得出了对工字钢梁进行混合设计依然具有经济可行性。研究并总结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静力性能(极限承载力、挠度、交界面的滑移);分析了不同剪力连接程度系数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跨中截面应力应变、挠度、交界面滑移等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较为经济合理的剪力连接程度系数为0.85左右;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静力性能进行钢梁翼缘厚度、腹板高度、混凝土翼板厚度等参数分析,总结出了对组合梁设计及应用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王海超,曹胜[3](2012)在《钢—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钢—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的抗裂性能及其裂缝开展宽度进行反位试验研究,研究了高强钢纤维混凝土在各个加载阶段的裂缝开展情况。研究表明,高强钢纤维混凝土具有开裂荷载较高、相同加载水平条件下裂缝宽度较小、相同挠曲变形时裂缝比较密集、最大裂缝宽度较小的特点,且达到使用极限状态时荷载水平较高。(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2年09期)

葛军[4](2010)在《基于试验的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计算理论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共进行了2根简支梁在跨中两点对称荷载作用下的试验。2根试件均为完全剪力连接,主要变化参数为钢梁强度等级。加载方式为单调静力加载,试验测量内容主要为竖向加载荷载、挠度、截面应变及混凝土翼板和钢梁间的滑移等。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件均发生弯曲破坏,高强钢与混凝土通过栓钉连接表现出良好的整体工作性能。本文通过高强钢-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的试验研究,探讨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破坏特征和受力性能,分析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得出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组合截面抗剪能力远大于当前各国有关规范都规定按简化塑性理论设计;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可知,不论混凝土翼板是处于组合梁截面的受压区还是受拉区,其对组合梁截面的抗剪承载能力均有明显供贡献(目前规范仅计算钢梁腹板的抗剪作用偏于保守)。按迭加法建立了计算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抗剪承载能力的计算式,为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工程实践提供设计参考。另外,本文还借助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为平台,充分利用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得出合理的有限元空间计算模型,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力学性能做进一步的探讨,弥补试验数量的不足;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混凝土翼板的厚度、混凝土标号以及钢梁腹板厚度等各种因素变化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分析结果并与规范作相应的对比。研究为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的应用及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0-04-01)

王晓丽[5](2009)在《钢—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高强钢纤维混凝土(以下简称HPFRC)组合梁在我国城市道路中有广泛的应用。这种新型结构利用钢材受拉、钢纤维混凝土受压且耐久性能好的特点,将两种材料通过连接件组合成为整体而共同发挥作用。随着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的进一步应用,其负弯矩区的混凝土受拉开裂,导致负弯矩区截面刚度降低,影响结构的使用功能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对于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力学性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设计理论及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技术难题。本文首先全面总结了组合梁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同时对1根HPFRC组合梁和1根普通混凝土的倒T形简支组合梁的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组合梁进行静力加载,试验表明,组合梁负弯矩区钢筋与钢梁通过抗剪连接件能够有效地形成组合截面共同工作;研究了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组合梁负弯矩区的破坏机理、破坏规律、裂缝开展过程,得到组合梁跨中荷载-挠度曲线、组合结构交界面滑移曲线、荷载-裂缝宽度曲线;研究试件的整个破坏过程,得到试件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的混凝土强度对构件负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的影响规律;以试验为主,确定混凝土受拉状态下栓钉的受力状态和栓钉的刚度,研究不同混凝土强度对栓钉抗剪承载力的影响,为设计提供依据。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对HPFRC连续组合梁抗弯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及理论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聂建国,李红有,唐亮[6](2009)在《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在静载作用下的受弯性能,共进行了8根简支梁在跨中两点对称荷载作用下的试验。8根试件均为完全剪力连接,主要变化参数为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梁强度等级。加载方式为单调静力加载,试验测量内容主要为竖向加载荷载、挠度、截面应变等。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件均发生典型的弯曲破坏,高强钢与混凝土通过栓钉连接表现出良好的整体工作性能。现行规范中的简化塑性计算方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该类型梁的极限受弯承载力。根据该塑性理论方法,对组合梁进行了参数分析,主要变化参数为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钢梁强度等级。分析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相比混凝土强度,钢梁强度是影响组合梁受弯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为高强钢在组合梁中的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王春生,宋天诣,冯亚成,徐岳[7](2008)在《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中结构几何参数及材料强度对组合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建立了14组构件在跨中两点对称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其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钢梁的贡献占竖向抗剪强度约77.0%;在弹性与塑性阶段,不同材料强度的组合梁的跨中最小与最大挠度比值分别为79.5%和28.0%;在塑性状态下,不同混凝土板横向配筋率和宽度的组合梁的跨中最小与最大挠度比值分别为62.1%和53.3%,不同材料强度、混凝土板宽度、横向配筋率和厚度的组合梁的最小与最大纵向滑移量比值分别为25.0%、41.9%、63.2%、70.7%。可见,提高钢梁强度或增大钢梁尺寸可显着提高组合梁竖向抗剪能力;材料强度对组合梁弹性工作阶段的跨中挠度影响较小,混凝土板横向配筋率及其宽度对塑性状态下跨中挠度有较大影响;弹性工作阶段材料与几何参数对组合面滑移的影响不明显,塑性状态下材料强度、混凝土板宽度、横向配筋率及厚度对纵向滑移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樊建兴[8](2006)在《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抗弯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混凝土组合梁是利用钢材受拉性能好,混凝土受压性能好的特点,将两种材料通过连接件组合成整体而共同受力的一种新型结构。组合梁兼有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优点,具有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在工程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研究只局限在采用普通材料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但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受力性能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抗弯承载力的问题,国内至今未见专门研究。 为了促进高强混凝土(HSC)和高强钢(HSS)在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中的应用,本文以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的国内外应用情况、物理力学特性、组合梁的设计理论等归纳分析为基础,将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的物理力学特性代入到组合梁抗弯承载力公式中,得到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应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通过改变材料强度和几何参数计算出了各种组合梁桥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并将所有组合梁的ANSYS模拟值和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具有优越的抗弯性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6-05-01)

宋天诣[9](2006)在《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抗剪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国内外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相关理论、试验研究为基础,并借鉴高强钢材与高强混凝土的研究,形成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是对传统组合梁桥的发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以国内外组合梁桥和高强材料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为基础,分析了目前组合梁桥抗剪计算的特点,指出了抗剪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组合梁桥抗剪性能计算的两个方面:竖向抗剪、纵向抗剪进行了总结。 2.针对组合梁桥抗剪分析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将高强材料引入到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当中,形成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在进行抗剪分析时考虑了高强材料不同于普通材料的力学性能所产生的影响。 3.以有限元理论为基础,运用ANSYS软件建立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模型,比较了在弹性和弹塑性工作阶段,不同混凝土强度、钢梁强度、以及混凝土翼板厚度、宽度、横向配筋率等对组合梁跨中挠度、纵向滑移、栓钉剪力、竖向剪力的影响。 4.依据模型计算的结果,综合比较材料强度和几何参数对组合梁性能的影响,给出了组合梁设计时高强材料的选择建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6-05-01)

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钢-混凝土组合梁因可以充分发挥其组成材料的优势而受到青睐,在国内外多个建筑工程和桥梁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目前对普通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关于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本文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最基本的静力性能:抗弯承载力、跨中截面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挠度、交界面的滑移等进行研究。因组合梁中钢梁采用工字型截面,所以首先对高强工字钢梁的静力性能进行研究,然后再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静力性能进行研究。介绍了本文高强工字钢梁发生的破坏形式:弹性弯扭失稳、弹塑性弯扭失稳、局部失稳和强度破坏,利用弹性弯扭失稳公式验证了工字钢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介绍了组合梁的两种分析理论: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利用弹性理论在考虑交界面滑移的情况下计算组合梁的挠度,验证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几何初始缺陷δ0(跨中侧向变形最大值)对高强工字钢梁稳定承载力和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研究并分析了不同钢材强度对工字钢梁静力性能(稳定、抗弯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考察了混合钢梁的静力性能,得出了对工字钢梁进行混合设计依然具有经济可行性。研究并总结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静力性能(极限承载力、挠度、交界面的滑移);分析了不同剪力连接程度系数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跨中截面应力应变、挠度、交界面滑移等的影响规律,得到了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较为经济合理的剪力连接程度系数为0.85左右;对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静力性能进行钢梁翼缘厚度、腹板高度、混凝土翼板厚度等参数分析,总结出了对组合梁设计及应用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论文参考文献

[1].牛黎明.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

[2].王洪涛.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静力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3].王海超,曹胜.钢—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研究[J].山西建筑.2012

[4].葛军.基于试验的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计算理论研究和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

[5].王晓丽.钢—高强钢纤维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

[6].聂建国,李红有,唐亮.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

[7].王春生,宋天诣,冯亚成,徐岳.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

[8].樊建兴.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抗弯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06

[9].宋天诣.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抗剪性能分析[D].长安大学.2006

标签:;  ;  ;  ;  

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论文-牛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