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共聚物论文-胡胜

聚丙烯共聚物论文-胡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丙烯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塑性弹性体,高流动聚丙烯,增韧改性,嵌段共聚物

聚丙烯共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胡胜[1](2019)在《OBC嵌段共聚物对高流动薄壁聚丙烯的增韧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热塑性弹性体与聚丙烯(PP)混合制备共混材料一直是提高PP韧性,改善其低温脆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由于弹性体的低模量,这种韧性的增强往往以材料刚性和强度的急剧下降为代价,对于PP与弹性体二元共混物的实际应用增添了困难,因此寻求适当的冲击改性剂与PP建立共混体系,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刚性与韧性的最大化平衡对于PP的增韧改性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烯烃嵌段共聚物(OBC)是利用“链穿梭”聚合技术开发合成出的一种具有全新结构的弹性体,其所具有的“硬”段与“软”段交替连接的独特结构使得OBC兼具优异的综合性能,是一种具备一定潜力的树脂材料增韧改性剂。本文首先采用物理共混工艺技术,应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PP/OBC共混体系,研究了OBC用量对PP机械性能、结晶性能、加工流动性及其相形态的影响,并与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PP/POE)共混体系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OBC用量的增加,PP/OBC共混体系的韧性明显提高,PP/OBC的刚性优于PP/POE,达到良好的刚性-韧性平衡。同时PP/OBC具有较为良好的结晶度,耐热性能优良。OBC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P与之相容性,与PP基体形成明显的“海-岛”结构。同时PP/OBC与PP/POE相比具有更高的熔体流动速率(MFR),有利于其加工注塑成型和生产应用。在第一部分研究基础上针对PP/OBC共混材料对于刚性材料的需求,通过向PP/OBC共混物中添加极性相容剂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构建PP/OBC/PP-g-MAH复合材料,研究了相容剂用量对共混物机械性能、结晶性能、相形态及其流动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与PP/OBC相比,PP/OBC/PP-g-MAH复合材料具备更为优异的韧性,同时材料的刚性也得到提高。所制备的PP/OBC/PP-g-MAH复合材料中以相容剂PP-g-MAH的含量为3%时的机械性能最为突出,达到最大化的刚性-韧性平衡,在此配比下的复合材料也具有相对较高的结晶度与耐热性能,具有一定的可加工型。同时OBC在PP基体中的分散相呈现出更为均匀密集的状态,弹性体颗粒尺寸变小,展示出良好的增容效果。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OBC(INFUSE 9500)、OBC(INFUSE 9100)、POE(ENGAGE 8200)与Vistamaxx 6202(以下分别简写为OBC9500、OBC9100、POE、VM)四种弹性体,采用物理共混与PP构建相应的共混体系,测试了共混材料的机械性能与结晶性能,从结构上对弹性体改善PP韧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表明PP/OBC9500、PP/OBC9100、PP/POE与PP/VM四种共混体系均具有良好的韧性,其中以PP/VM共混体系最为显着,PP/OBC9100与PP/POE稍次之。刚性方面,共混材料的模量与拉伸强度均低于PP,其中PP/VM下降幅度最大,PP/OBC9100与PP/POE紧随其后,PP/OBC9500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刚性。同时PP/OBC9500与PP/POE共混体系具有相对优异的热变形温度和结晶度,材料耐热性能优良。POE与VM均由无规共聚的橡胶相组分构成,OBC9500与OBC9100则由“软”与“硬”嵌段构成,PP/OBC具有良好的刚性-韧性平衡。共混材料也保持相对较高的MFR,保证了材料良好的加工流动性。因此OBC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嵌段结构弹性体,用于PP的增韧改性可使PP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15)

孙静,韦良强,黄安荣,罗珊珊,张婷婷[2](2019)在《工艺条件对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微纤形态及流变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微纳层迭共挤技术实现聚丙烯(iPP)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中的原位成纤,研究不同牵引速率、螺杆转速对iPP/EVA(15/85)原位微纤复合材料(MFCs)中微纤形态及流变性能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牵引速率下,iPP均在EVA中形成微纤,随着牵引速率的增大,iPP微纤的直径先下降后增大。在不同螺杆转速下,iPP均形成长径比较大的微纤,随着螺杆转速的增加,形成的iPP微纤平均直径先增大后减小,微纤直径分布范围逐渐变窄。流变分析测试表明,当牵引速率为50 r/min时,MFCs的G′、G″和η~*均最大;当螺杆转速为250 r/min时,MFCs的G′、G″和η~*均最低。(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王慧[3](2019)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C)的分散聚合及共聚物结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在造纸、水处理、采油、化学技术等方面被大量使用,其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共聚物构性研究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本文选用分散聚合制备高分子量阳离子共聚物,在特殊分散剂的作用下,形成水包水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乳液,其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阳离子度。在水中呈胶束状态,形成粒径细小和稳定的高分子乳液,在使用时,可以用水分散开来,形成高分子粘液。在油田领域,聚合物可以作为增稠剂、减阻剂、压裂液等的主要成分,与油相溶剂相比,环保型绿色化学产品减少了二次处理问题。这种分散聚合具有反应过程较简单、成本较低、污染少、反应易于控制且聚合物性能较好等特点。目前,分散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虽有较多研究报道,但多年来一直未见形成产品。本文在以硫酸铵(NH_4)_2SO_4水溶液为分散介质的体系中,选择二乙二醇丁醚(DBG)为分散剂,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作为反应的聚合单体,在引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的条件下,通过使用分散聚合的制备方法得到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DMC)共聚物。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单体种类及用量、聚合时间、聚合温度、pH值、引发剂用量、分散介质硫酸铵含量、以及分散聚合过程中单体质量分数对产物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反应温度为40℃,分散剂二乙二醇丁醚用量为10%,引发剂体系(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为0.02%,pH=6~7,DMC为6%,反应时间为6h,m(AM):m(DMC)=5:1,硫酸铵含量20%,单体总量为20%的条件下,可获得分散性及稳定性均较好的分散液,此时聚合物粘度和转化率最佳。在该实验中,共聚物PAM-DMC的结构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SEM、X-射线衍射(XRD)和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表征。共聚物PAM-DMC为无定形态的非结晶分子,其共聚物的分子结构与其目标产物结构一致。对共聚物PAM-DMC的分散液进行粒径分析及透射电镜测试可知,在分散介质中是以粒径大约为100~500n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均匀分布,平均粒径为198.6nm,。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得到共聚物PAM-DMC具有良好的受热性能。使用Turbiscan Lab稳定性分析仪测试PAM-DMC分散液的稳定性,以获得动力学不稳定指数(TSI)≤0.13。当共聚物PAM-DMC聚合物浓度为5%时,在90℃的条件下,控制剪切速率为170s~(-1),体系的表观粘度可达30mPa·s,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随着温度的上升,溶液中的硫酸铵加剧热运动,表现出良好的耐温性能。在25℃条件下,分散液在水中溶解较快,加入氯化钠与硫酸铵相互作用,产生的静电屏蔽效果弱于常用的高分子聚合物,因此具有良好的耐盐性。结果显示:3%的共聚物PAM-DMC分散液清水粘度为120mPa·s,10000ppm的NaCl溶液中粘度为57mPa·s,盐水保持率为47.5%。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对合成的共聚物PAM-DMC的絮凝性能进行测试,得到当分子量为0.85×10~6时,聚合物的絮凝率达到最大值,此时聚合物的溶解时间为156min、阳离子度为7.59%,特性粘度98mPa·s。(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邹发生,宋文波,胡慧杰,张晓萌[4](2019)在《乙烯-1-丁烯共聚物为橡胶相的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乙烯-1-丁烯共聚物为橡胶相的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其模塑收缩率及耐应力发白性能。结果表明:乙烯-1-丁烯共聚物可溶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时,所制抗冲共聚聚丙烯在注塑过程中易受到剪切应力作用而沿熔体流动方向形成柱状取向结构,此橡胶相取向结构赋予抗冲共聚聚丙烯低模塑收缩率和良好的耐应力发白性能;乙烯-1-丁烯共聚物可溶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时,所制抗冲共聚聚丙烯在注塑过程中则呈现典型的"海-岛"状橡胶形态,因而表现出较高的模塑收缩率和较差的耐应力发白性能。(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9年03期)

[5](2019)在《包含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和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的乳液组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以聚丙烯酰胺为基料的微乳液以水溶性油微乳液的形式在水相中溶于聚丙烯酰胺中,进一步包括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具体而言,本发明包括在水相中溶解的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和EO/PO嵌段共聚物,其水相与油相混合。优选地,本发明还可以包括至少一种脂肪酸和/或至少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稳定微乳液。此外,本发明还(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李洋,韩常玉,于彦存,张会良,王哲[6](2018)在《聚丙烯与丙烯-乙烯共聚物的共混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聚丙烯(PP)、丙烯-乙烯共聚物(PEC)弹性体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P/PEC共混物。然后对PP/PEC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显示,PEC粒子在PP基体中均匀分散,PP/PEC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也表明,PP与PEC弹性体为部分相容。拉伸测试结果显示,PP/PEC共混物表现为明显的韧性断裂,说明PEC弹性体对PP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使其断裂伸长率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8年07期)

张婷婷,董珈豪,王蒙,韦良强,秦舒浩[7](2018)在《分散相含量对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原位微纤复合材料微纤形态、结晶行为及流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纳层迭共挤出装置成功制得EVA/PP原位微纤复合材料(MFCs),并对其微纤形态、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和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在EVA中能够形成微纤,且随PP含量增加,直径较大的微纤数量显着增多,MFCs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都相应增大。且当PP含量低于10%(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体系是部分相容的,但当PP含量超过10%时,体系发生相分离现象。PP微纤能够有效提高EVA的拉伸强度。当PP含量为20%时,拉伸强度最大,为16.71MPa,比纯EVA树脂提高了42.9%。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显示PP微纤会阻碍EVA的结晶行为,使MFCs的结晶度降低。(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12期)

牛慧,王娜,张斌,李杨[8](2018)在《β-定向结晶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的催化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含有β晶成核剂的功能性Ziegler-Natta催化剂用于丙烯/乙烯无规共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β-定向结晶功能的β晶型聚丙烯无规共聚物(PPR),采用SEM、FTIR、DSC、偏光显微镜和动态机械热分析方法对PPR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PR树脂的热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中的β晶成核剂能够随着聚合过程分散于PPR树脂中,进而在PPR中诱导产生β晶型;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类球形颗粒形态;通过成核剂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PR树脂的模量,但乙烯含量增加引起聚合物结晶能力下降,不利于材料刚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徐锦超[9](2018)在《单电子转移—蜕化链转移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及其嵌段共聚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CLRP)聚合条件温和,能有效调控聚合物结构,是可以替代活性阴离子聚合制备活性聚合物及嵌段共聚物的新途径。单电子转移(SET)和单电子转移-蜕化链转移(SET-DT)活性自由基聚合是以卤代烷烃为引发剂、铜/配体或连二亚硫酸钠为催化剂,适用于(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St)、氯乙烯(VC)等诸多单体的CLRP方法。针对丙烯酸酯SET-DT活性自由基悬浮聚合存在的引发剂用量过大、聚合可控性较差、聚合物分子量较低等不足,本文采用SET-DT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合成聚丙烯酸丁酯(PBA)和聚丙烯酸乙酯(PEA),再以PBA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St聚合,制备聚苯乙烯-Zb-聚丙烯酸丁酯-b-聚苯乙烯(PS-b-PBA-b-PS)共聚物,研究聚合条件对丙烯酸酯和St聚合动力学及聚合物结构的影响,结合嵌段共聚物相结构研究探索嵌段共聚物作为热塑性弹性体、及含交联单体的PEA作为橡胶应用的特性。首先,以碘仿为引发剂、连二亚硫酸钠/碳酸氢钠为催化体系、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为乳化体系,通过SET-DT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合成碘端基化PBA(I-PBA-I)和碘端基化PEA(I-PEA-I),考察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助乳化剂用量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发现相比于溶液和悬浮聚合,SET-DT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的反应速率大,碘仿引发剂用量少,当引发剂用量降至[CHI3]0/[BA]0=1/5000和[CHI3]0/[EA]0=1/8000时,反应均能在120min之内达到90%以上的转化率,所得的PBA和PEA的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630K和610K;聚丙烯酸酯的Mn随着转化率的增大而增大,但由于存在自由基的解吸-吸附过程,细乳液聚合制得的聚丙烯酸酯的的分子量分布较溶液聚合产物略宽。I-PBA-I和I-PEA-I的红外和核磁共振分析证实了丙烯酸酯聚合的活性特征。其次,以I-PBA-I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St的SET-DT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制备PS-b-PBA-b-PS叁嵌段共聚物。发现St嵌段共聚阶段仍具有大的反应速率,聚合过程可控性较好,理论分子量与实际分子量相符。通过改变I-PBA-I大分子引发剂的分子量和St加入量合成不同分子量和不同嵌段比的PS-b-PBA-b-PS共聚物,采用Mn=220K和320K的高分子量I-PBA-I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嵌段St可得到Mn为730K的高分子量PS-b-PBA-b-PS共聚物。St嵌段共聚后乳液平均粒径明显增大,粒径分布较窄,乳液稳定。通过初步聚合放大(5L釜聚合)证明丙烯酸酯聚合及St嵌段共聚的可控性均良好。采用TEM、DSC和拉伸测试表明PS-b-PBA-b-PS共聚物具有微相分离和热塑性弹性体特征,PS含量为50wt%的嵌段共聚物的拉伸强度达9.8MPa,断裂伸长率大于600%。最后,采用SET-D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分别合成丙烯酸乙酯-氯乙酸乙烯酯(EA-VCA)、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EA-GMA)共聚物,经过混炼加工和硫化制备丙烯酸酯橡胶(ACM),并与商品化AR72LS和AR840型ACM进行性能对比,发现自制ACM的最大拉伸强度达到11MPa,稍大于AR72LS和AR840,断裂伸长率达到510%,分别是AR72LS和AR840的2.2和2.1倍,证明采用SET-DT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ACM的可能性。总之,本文为聚丙烯酸酯及其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聚合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并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17)

糜磊,钟齐,王际平[10](2018)在《无规和嵌段聚丙烯酸酯类温敏共聚物的转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MEO_2MA)和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OEGMA_(300))为单体,以1∶1的比例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法合成分子量分布较窄的温敏无规共聚物(P(MEO_2MA-co-OEGMA_(300)))和嵌段共聚物(P(MEO_2MA-b-OEGMA_(300)))。利用核磁共振氢谱(H1 NMR)、凝胶渗透色谱仪(GPC)表征其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分析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转变行为;采用白光干涉仪测试位于硅基底表面的温敏高分子薄膜的膜厚随温度的变化和薄膜的温敏性能。结果表明:具有不同链结构的温敏聚合物的转变行为存在显着的差异,P(MEO_2MA-co-OEGMA_(300))仅具有单一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ower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LCST),而P(MEO_2MA-b-OEGMA_(300))则显示出两个LCST;P(MEO_2MA-coOEGMA_(300))和P(MEO_2MA-b-OEGMA_(300))在薄膜中均表现出更宽的温度转变区间。(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聚丙烯共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微纳层迭共挤技术实现聚丙烯(iPP)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中的原位成纤,研究不同牵引速率、螺杆转速对iPP/EVA(15/85)原位微纤复合材料(MFCs)中微纤形态及流变性能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牵引速率下,iPP均在EVA中形成微纤,随着牵引速率的增大,iPP微纤的直径先下降后增大。在不同螺杆转速下,iPP均形成长径比较大的微纤,随着螺杆转速的增加,形成的iPP微纤平均直径先增大后减小,微纤直径分布范围逐渐变窄。流变分析测试表明,当牵引速率为50 r/min时,MFCs的G′、G″和η~*均最大;当螺杆转速为250 r/min时,MFCs的G′、G″和η~*均最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丙烯共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胡胜.OBC嵌段共聚物对高流动薄壁聚丙烯的增韧改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2].孙静,韦良强,黄安荣,罗珊珊,张婷婷.工艺条件对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原位微纤复合材料的微纤形态及流变性能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3].王慧.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C)的分散聚合及共聚物结构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4].邹发生,宋文波,胡慧杰,张晓萌.乙烯-1-丁烯共聚物为橡胶相的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构[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9

[5]..包含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和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的乳液组合物[J].乙醛醋酸化工.2019

[6].李洋,韩常玉,于彦存,张会良,王哲.聚丙烯与丙烯-乙烯共聚物的共混改性研究[J].塑料科技.2018

[7].张婷婷,董珈豪,王蒙,韦良强,秦舒浩.分散相含量对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原位微纤复合材料微纤形态、结晶行为及流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8

[8].牛慧,王娜,张斌,李杨.β-定向结晶聚丙烯无规共聚物的催化合成[J].石油化工.2018

[9].徐锦超.单电子转移—蜕化链转移活性自由基细乳液聚合制备聚丙烯酸酯及其嵌段共聚物[D].浙江大学.2018

[10].糜磊,钟齐,王际平.无规和嵌段聚丙烯酸酯类温敏共聚物的转变行为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聚丙烯共聚物论文-胡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