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水道论文-王勋

深水水道论文-王勋

导读:本文包含了深水水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陆源碎屑,水道,碎屑物质,物源供给,大陆边缘,深水沉积,沉积特征,地球物理,支流,叁维地震数据

深水水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勋[1](2019)在《陆源碎屑物质的注入影响深水水道活跃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中科院深海所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研究室吴时国团队报道了巴西东南部大陆边缘Espírito Santo 盆地深水水道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连接大陆和深水盆地的重要沉积物通道,深水水道在全球的陆架边缘广泛发育。它是深水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08-17)

李全,吴伟,康洪全,任世君,逄林安[2](2019)在《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水水道体系是从大陆斜坡到深海盆地"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充填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盆地动力学过程的认知和提高深水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应用叁维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发育类型、复合水道体系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演化过程,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地层以最大水退面和初始水进面为层序界面,可以划分出14个四级层序,其中四级层序SQ1L,SQ2L,SQ3L,SQ4L,SQ5L,SQ6L和SQ7L是深水水道发育的主要时期。深水水道具有侵蚀界面、水道充填、内天然堤、外天然堤、末端朵体、远洋沉积和滑塌块体7类深水沉积单元,其中水道充填和末端朵体是砂质沉积单元。研究区深水水道可以划分为单期下切、单期加积、垂向加积复合、侧向迁移复合4种基本类型,其中垂向加积复合水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水道同时出现在四级层序SQ7L内,指示了水道充填演化中"自旋回"因素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隆升是形成深水富砂水道体系的原动力,西非海平面变化控制着叁级层序的发育,制约着深水水道复合体的发育规模。气候由温室转变为冰室的交替变化控制了深水砂质重力流沉积和深海泥质沉积的四级层序发育部位。(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李向东,阙易,郇雅棋[3](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石峡谷剖面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等深流深水水道沉积》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以深灰色薄—中层石灰岩夹灰黑色极薄层泥岩为特征,石灰岩单层略显透镜状且基本未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其中石峡谷剖面垂向上特征变化明显,是研究该组沉积过程的理想剖面。本次研究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依据岩石特征和沉积构造进一步确认克里摩里组深水斜坡沉积背景和等深流沉积,同时详细研究了薄—中层石灰岩的充填特征和形态特征,探讨其水动力特征和沉积机制。结果表明:(1)在粉晶石灰岩和灰泥石灰岩中,晶粒呈散点状分布,粉晶之间为灰泥充填,同时岩层内部具有不均一性,粗粉晶、细粉晶和灰泥呈相间分布;(2)石灰岩主要发育和单层内粒度(方解石晶粒)变化有关的沉积构造,包括具有双向递变特征的粒序层、条带状构造和水平层—均匀层—水平层序列;(3)石灰岩层中透镜体发育,包括薄层中的小型连续透镜体、中层(一般小于30 cm)中的长透镜体以及由多个石灰岩层组成的透镜体,后者侧向上尖灭于页岩或地形高处,其内部单个岩层可呈对称性尖灭;(4)剖面上发育单层石灰岩厚度向上变薄的垂向序列以及由该序列组成的石灰岩迭置层。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克里摩里组下段薄—中层石灰岩沉积于深水底流发育环境,其水动力具有低速、弱—强—弱周期变化和空间上受限的特征,应为等深流水道沉积,其沉积机制可分为3个阶段,即等深流作用前的清水钙质沉积、等深流作用期间对沉积物的改造和等深流作用后的浑水泥质沉积。(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熊千[4](2018)在《深水水道沉积体系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深水资源的不断重视,对深水沉积体系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深水水道作为海底沉积物运输的通道,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由于深水水道发育位置特殊,对其实测存在一定困难,而为揭示深水水道成因,需采用正演技术,目前正演方法主要是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因此对深水水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成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使用Fluent软件,通过采用基于雷诺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及湍流k-ε模型,结合欧拉多相流Mixture模型建立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叁维数值模型。通过水槽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交互拟合,验证了深水水道沉积由峡谷、近端水道、远端水道,逐渐发育远端朵体的沉积模式。为进一步分析影响深水水道形成因素,初步通过对物源、流速、陆坡坡度、海平面高低、底形等影响深水水道发育的五个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以下认识:(1)高黏度沉积物供给下,深水水道较不发育,高密度沉积物供给条件下,深水水道形态易产生高弯度深水水道;(2)随着沉积物入流流速逐渐减小,深水水道的弯曲度逐渐增大;(3)陆坡坡度越低,深水水道形态越易产生高弯度深水水道;(4)随着海平面逐渐降低,深水水道形态越易产生高弯度深水水道;(5)发育过高的底辟会对深水水道起封堵作用,引起深水水道改道。经过对以上认识进行总结,选择对西非下刚果盆地进行实例解剖,认为下刚果盆地水道沉积单元主要有水道、重力流分支水道、废弃水道与弯曲环、内外天然堤、决口扇、水道垮塌沉积、块体搬运沉积,并且对工区水道成因进行分类分析,认为工区水道主要为侵蚀型、加积型、侵蚀加积型叁大类。通过建立下刚果盆地叁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下刚果盆地沉积模式。对深水水道沉积体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可以揭示海底不同深水水道形态形成原因,以及对不同地质条件发育的深水水道样式进行预测,为其它地区深水资源开发起到一定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8-04-01)

李华,何幼斌,冯斌,郝烃,苏帅亦[5](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水道沉积类型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水水道沉积是深水区重要沉积类型之一,对其形成机制研究不仅能提高深水沉积认识,还能为油气勘探提供帮助.以露头资料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水道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拉什仲组岩性以灰绿色页岩及砂岩为主,另见少量的粉砂岩及砾岩.槽模、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及变形构造等发育.总体反映深水沉积环境,重力流沉积较为发育.其中,深水水道沉积极为典型.根据形态、结构及沉积方式等,将研究区深水水道沉积划分为限制型和非限制型水道沉积.前者包括复合型及垂向加积型水道沉积,后者由迁移型及孤立型小水道沉积组成.复合型水道沉积厚约7.5m,岩性以粗砂岩为主,底部见砾岩,水道轴部沉积、次级水道及水道-堤岸复合体沉积发育,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垂向加积型水道沉积宽为12.4m,厚为1.3m,宽深比为9.54,以中砂岩及细砂岩为主,水道内部以层状砂岩充填为主.迁移型水道沉积宽为6.9~12.3m,厚为0.23~0.73m,宽厚比14.11~53.48,以中-细砂岩为主,具有明显的北西向迁移特征;孤立型小水道沉积宽为0.5~0.6m,厚为0.15~0.25m,宽厚比为2.4~3.33,多为细砂-粉砂岩组成,透镜状,规模小.重力流爆发初期,能量高,侵蚀作用强,发育复合型及垂向加积型水道沉积;重力流中-后期,能量逐渐降低,迁移型水道沉积开始发育;在重力流后期及末期,其能量进一步降低,发育孤立型小水道沉积.而在空间位置上,复合型及垂向加积型水道沉积多发育在斜坡中上部,中部及下部发育迁移型水沉积道,斜坡脚及深海盆地以孤立型小水道沉积最为发育.(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陈亮,赵千慧,王英民,孙红军,万琼华[6](2017)在《盐构造与深水水道的交互作用——以下刚果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水道作为深水油气的主要储集体,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在下刚果盆地,由于盐构造的多期活动导致对水道砂体的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研究水道和盐构造的交互作用方式有利于预测含盐盆地中水道砂体的平面分布。利用叁维地震资料,在盐构造与深水水道广泛发育的下刚果盆地研究盐构造与深水水道的交互作用,建立了盐构造与水道的交互作用模式。盐构造与水道的交互作用方式主要有6种,分别为限制、改向、封堵、侵蚀、迁移和剥蚀。盐构造的活动时期与水道形成演化时期的先后关系、水道中重力流的侵蚀能力决定了盐构造与水道的交互作用方式。水道经过早期发育的盐构造且水道中重力流侵蚀能力较弱多发生限制和改向;若水道中重力流侵蚀能力很强,可发生水道对盐构造的侵蚀;若盐构造的规模较大,其可阻止水道向下游输送沉积物并造成水道中重力流的回流,形成朵体沉积。若水道与盐构造同时活动多发生水道的迁移。晚期活动的盐构造可导致其上方的水道沉积体遭受剥蚀。(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关永贤,杨胜雄,宋海斌,刘胜旋,陈江欣[7](2016)在《南海西南部深水水道的多波束地形与多道反射地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地形与多道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发现了南海西南部陆坡区5条大型深水水道.这5条水道可分成两类:1、5号水道延伸短,横剖面呈V形,弯曲度低,属顺直水道,侵蚀作用主导;2—4号水道延伸长,横剖面呈U形,弯曲度高,属弯曲水道,侵蚀-沉积作用主导.水道走向NEE-NE,长度大于350km的有2条,宽度最大达2km,切割深度最大达150m.推测这些水道是陆源物质重力流作用形成的,是该区陆源物质通过陆架输送到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重要通道.陆坡区这些水道基本发育天然堤.在下游区域第二长的2号水道谷底明显高于周缘海底,水道-天然堤沉积已逐渐演变为朵叶沉积.这些水道的深部对应基底隆起区,说明深部构造的晚期活动控制了水道的平面位置,重力流与深部构造晚期活动共同控制了水道的形成演化.(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马本俊,吴时国,米立军,王大伟,田洁[8](2016)在《叁维地震解释技术在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水道体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部陆缘发育潜在油气储层,也是当前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然而深水区由于缺少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就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基于大面积高分辨率叁维地震数据,通过剖面地震相分析、叁维地震数据体切片、层间属性计算分析、叁维可视化等地震解释技术,在白云凹陷晚新生代地层中识别出两套深水水道沉积体系,分别为早中新世晚期发育早期水道体系和自中中新世发育至今的后期水道体系。早期水道体系为单条主干水道为主要沉积区域的沉积体系,识别出水道底部充填、堤岸以及侧壁滑塌等沉积微相;根据地震相变化,发现水道演化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水道下切侵蚀较强,具有"V"形谷底,第二期下切相对较弱,具有"U"形谷底。后期水道体系为一系列彼此平行并置,并近于垂直横切陆坡的水道体系,演化至现今海底;可以识别出底部滞留、侧壁滑塌以及侧壁加积等沉积类型;后期水道体系共发育4个期次,发育时间分别为13.8~12.5、12.5~10.5、10.5~5.5和5.5~0Ma。白云凹陷晚新生代水道体系表现出对沉积物较好分异和筛选,具有重要的油气资源效应:早期水道体系与上覆正常半深水泥质沉积组成良好储盖组合;后期水道体系发育至今,对于形成高富集度的砂岩型水合物储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廖计华,徐强,陈莹,王颖,蔡露露[9](2016)在《白云-荔湾凹陷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水水道体系是近年来在白云-荔湾凹陷东缘珠江组上段深海泥岩背景中新发现的大型深水沉积体系,但是其沉积特征、沉积过程与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综合利用大量二维、叁维地震数据以及钻井、测井资料,揭示了白云-荔湾凹陷东缘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要素构成、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充填结构及其沉积演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物源供给、陆架坡折带、古地貌对深水水道体系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其主控因素,提出了"源貌共控"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由水道、天然堤和朵叶3种沉积要素构成,并以水道为主体.从北至南可依次细分为白云凹陷段、南部隆起段和荔湾凹陷段,其中白云凹陷段以侵蚀型水道为主,南部隆起段以侵蚀-加积型水道为主,荔湾凹陷段以加积型水道为主,在空间上构成了重力流流体能量逐级递减的"叁级水道"充填演化特征.3个分段水道内部均可识别出两期水道事件,且充填样式各具特征.珠江组深水水道体系的发育与展布受北部珠江叁角洲体系、陆架坡折带和限制性地貌3大因素共同控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蔡露露,刘春成,吕明,王颖,廖计华[10](2016)在《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发育特征及沉积储层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较为全面地描述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水道的特征、成因、分布规律和砂体展布,将深水水道的描述参数归纳为几何参数、侵蚀能力、限制条件、发育期次、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砂体情况等7类,将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分为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型复合水道、侵蚀型单支水道、加积型堤岸水道和加积型朵叶化水道等5类。轴部切谷充填水道侵蚀能力最强,规模最大,含砂率高,是在切谷强限制条件下形成的多支多期复合水道群;侵蚀型复合水道发育最多、规模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含砂率较高、砂体分布较广,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复合体,是研究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侵蚀型单支水道侵蚀能力相对变弱,属弱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期次较少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堤岸水道侵蚀能力较弱,加积作用较强,属弱限制条件下相对顺直的水道,规模较小;加积型朵叶化水道侵蚀能力最弱,是在非限制条件下形成的水道,其席状朵叶砂体含砂率较高、分布较广,是研究区的次要勘探目标。这5类水道分别发育于下刚果深水扇的不同部位,经历了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在深水水道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东北部A区块SQ1—SQ7沉积相及储层进行了预测,并指出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抬升是控制下刚果盆地深水沉积类型及分布的主控因素,钻前预测结果和钻探结果吻合度较高,证明了本文预测技术和研究思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6年02期)

深水水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水水道体系是从大陆斜坡到深海盆地"源-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际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充填演化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盆地动力学过程的认知和提高深水储层的预测精度。通过应用叁维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基于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地貌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下刚果盆地中新统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发育类型、复合水道体系发生、发展、衰退和消亡的演化过程,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新统地层以最大水退面和初始水进面为层序界面,可以划分出14个四级层序,其中四级层序SQ1L,SQ2L,SQ3L,SQ4L,SQ5L,SQ6L和SQ7L是深水水道发育的主要时期。深水水道具有侵蚀界面、水道充填、内天然堤、外天然堤、末端朵体、远洋沉积和滑塌块体7类深水沉积单元,其中水道充填和末端朵体是砂质沉积单元。研究区深水水道可以划分为单期下切、单期加积、垂向加积复合、侧向迁移复合4种基本类型,其中垂向加积复合水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水道同时出现在四级层序SQ7L内,指示了水道充填演化中"自旋回"因素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隆升是形成深水富砂水道体系的原动力,西非海平面变化控制着叁级层序的发育,制约着深水水道复合体的发育规模。气候由温室转变为冰室的交替变化控制了深水砂质重力流沉积和深海泥质沉积的四级层序发育部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水水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勋.陆源碎屑物质的注入影响深水水道活跃程度[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2].李全,吴伟,康洪全,任世君,逄林安.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3].李向东,阙易,郇雅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石峡谷剖面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等深流深水水道沉积[J].古地理学报.2019

[4].熊千.深水水道沉积体系数值模拟研究[D].长江大学.2018

[5].李华,何幼斌,冯斌,郝烃,苏帅亦.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水道沉积类型及演化[J].地球科学.2018

[6].陈亮,赵千慧,王英民,孙红军,万琼华.盐构造与深水水道的交互作用——以下刚果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17

[7].关永贤,杨胜雄,宋海斌,刘胜旋,陈江欣.南海西南部深水水道的多波束地形与多道反射地震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6

[8].马本俊,吴时国,米立军,王大伟,田洁.叁维地震解释技术在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水道体系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6

[9].廖计华,徐强,陈莹,王颖,蔡露露.白云-荔湾凹陷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J].地球科学.2016

[10].蔡露露,刘春成,吕明,王颖,廖计华.西非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发育特征及沉积储层预测[J].中国海上油气.2016

标签:;  ;  ;  ;  ;  ;  ;  ;  ;  ;  

深水水道论文-王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