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迁移论文-贾鑫,王勤辉,胡赟,王维宽

硫迁移论文-贾鑫,王勤辉,胡赟,王维宽

导读:本文包含了硫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热解,流化床,煤灰,硫迁移

硫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贾鑫,王勤辉,胡赟,王维宽[1](2019)在《煤灰在流化床热解过程中对硫迁移特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型鼓泡流化床装置上研究了煤灰对热解过程中硫迁移和转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以小龙潭煤为原料的热解过程中,添加煤灰抑制了H_2S和COS的析出,这主要归因于煤灰中的Fe_2O_3与煤气中的H_2S和COS发生了固硫反应;高温下(≥700℃),煤灰显着促进了SO_2的析出,这是由于高温下煤气中的还原性气体与煤灰中的硫酸钙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了大量的SO_2;煤灰在低温阶段(≤700℃)促进了CH3SH的分解,从而减少了CH_3SH的析出量;煤灰的存在通过削弱H_2S和半焦的相互作用减少了有机硫的生成量,进而减少了半焦的有机硫含量。(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9年10期)

许婷[2](2019)在《下地壳条件下硫化物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对铜、金、硫迁移行为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斑岩型矿床深部岩浆-热液过程中铜(Cu)、金(Au)、硫(S)的地球化学行为,本论文通过活塞圆筒装置高温高压实验得到了下地壳条件下和不同氧逸度环境中,S在含水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和S在流体和硅酸盐熔体间的分配系数。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钾长石玻璃和英安岩玻璃两种初始物。实验温压条件分别是1.0 GPa(对应下地壳~30 km)和950 ~oC;实验时间为48–72小时。采用CCO(钴-氧化钴)、NNO(镍-氧化镍)和RRO(铼-氧化铼)等固体氧逸度缓冲剂控制实验过程的氧逸度,使实验氧逸度覆盖从还原到氧化范围。实验产物为淬火玻璃、硫化物(磁黄铁矿)和流体气泡,其中淬火玻璃和硫化物成分以及S含量均用电子探针(EMP)分析。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初始物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硫化物,对于S的溶解度而言,没有影响;但是随着熔体中FeO含量的增加,S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加。在硫化物饱和条件下,随着氧逸度从FMQ-1.5增加到FMQ+2.5,硅酸盐熔体中S的溶解度从~200 ppm增加到~8000ppm。另外,S的溶解度也受硫逸度的影响,即随着硫逸度升高而增加。熔体中的H_2O含量对于S的溶解度影响也很大,S的溶解度随着熔体中H_2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的流体/熔体分配系数显示,随着氧逸度升高,熔体中的S含量增大,S的流体/熔体分配系数从~400下降到~50。用我们的分配系数可以计算硫化物饱和时,硅酸盐熔体出溶的流体中的S含量:在还原条件(CCO和NNO)下,流体中的S含量为~10 wt%,氧化条件(RRO)下S含量可达~20 wt%。这意味着,源区或岩浆硫化物饱和时,含有流体气泡的岩浆迁移S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氧逸度、S在熔体中的溶解度和出溶流体的量。在氧化条件下,主要取决于出溶流体的量;在还原条件下,除了出溶流体的量外,还取决于熔体中S的溶解度。斑岩型矿床有关的中酸性岩浆具有高Sr/Y比值,由下地壳铁镁质岩石部分熔融或铁镁质岩浆结晶分异产生。岛弧玄武岩岩浆含2–6 wt%H_2O,经结晶分异形成的残余中酸性岩浆中H_2O含量可以达到20–30 wt%,从而达到H_2O饱和,残余熔体中可出溶~10 wt%的流体。H_2O饱和导致流体出溶有助于毁坏硫化物,这种富S气泡对Cu、Au、S起到迁移和富集的作用,形成富矿岩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贾鑫,王勤辉,陈一凡,程乐鸣,方梦祥[3](2018)在《Fe_2O_3对小龙潭褐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和转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Fe_2O_3对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特性的影响,在慢速升温固定床反应装置上分别开展了小龙潭原煤以及添加质量分数为5%Fe_2O_3的煤样在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和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Fe_2O_3会与煤气中H_2S发生固硫反应,使得煤气中的大部分硫以FeS_x的形式固定在半焦中,从而明显降低了H_2S的逸出量并增加了硫化物硫的生成量;添加Fe_2O_3可以降低焦油中硫的析出;Fe_2O_3在整个热解温度范围内都促进了硫酸盐硫的分解,表明Fe_2O_3可以同时促进硫酸铁和硫酸钙的分解;Fe_2O_3的添加促进了有机硫的脱除。(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8年12期)

肖博文[4](2018)在《水蒸气对煤热解过程硫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煤基固体燃料-氧-水蒸气燃烧近零排放发电系统(OCCSS)得以提出且具有诸多优势。但此新型燃烧系统的应用伴随着一些问题,如对含硫污染物的控制。目前此系统使用的脱灰煤在水蒸气气氛下热解硫元素的迁移过程与原煤惰性气氛下热解的区别并不明确。本文为研究上述问题,进行了水蒸气气氛对热解过程中硫元素迁移影响的研究。实验采用盐酸-氢氟酸-盐酸酸洗法制备脱灰煤,由注射泵与伴热系统提供水蒸气,在封闭式水平炉内进行了原煤、脱灰煤水蒸气气氛下的热解实验;通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离子色谱(IC)对气相中H_2S、SO_2、COS总量分别进行测定,采用红外测硫仪、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煤焦中总硫、无机物成分、表面元素构成等进行测量。实验并分析了温度、脱灰、水蒸气气氛等因素对热解过程中硫元素迁移的影响。实验发现,Ar气氛下热解,H_2S生成总量随温度升高逐渐上升,主要原因是煤中含硫物质发生热解反应温度区间不同。SO_2、COS随温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升高主要与热解反应逐渐加强有关,降低主要受二次反应控制。对本实验使用煤样进行脱灰将减少矿物质固硫作用,使H_2S、SO_2、COS的释放量增加。添加水蒸气将显着促进H_2S释放,对SO_2、COS随温度升高先抑制后促进。该现象在低温段主要受水蒸气与黄铁矿的反应控制,高温段则与水蒸气参与气化反应有关。热解气主要含硫气体总量在Ar气氛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推测降低也由于二次反应及气化反应;在含水蒸气气氛中逐渐升高。由焦产率与煤焦含硫量可知,添加水蒸气时,此煤种气化开始温度为800℃左右。温度越高,煤焦中硫含量越低。由XRD分析可知,Ar气氛热解黄铁矿反应路径为:Fe S_2→Fe_(1-x)S→Fe S。Ar/H_2O气氛热解黄铁矿反应路径为:FeS_2→Fe_3O_4→Fe_2O_3。含水蒸气气氛下,碳酸钙等碱性矿物质高温下固硫作用更加明显。对煤焦进行XPS分析发现煤焦硫元素分布很不均匀,表面上所占比例低于内部。随着温度升高,表面硫元素占比先升高后降低,这一现象可能与硫原子扩散、二次反应以及高温时生成的H_2与表面硫的反应有关。(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龙[5](2018)在《金属氧化物对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热重分析仪、热解-气相色谱联用装置以及X射线近边吸收结构谱(XANES)研究金属氧化物对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影响。首先,通过热重分析仪考察煤热解的最佳升温速率并对金属氧化物与煤热解的失重情况进行探究;再通过热解-气相色谱联用装置研究金属氧化物对煤在热解过程中硫变迁的影响;最后通过XANES分析所得半焦中硫的形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鄂尔多斯煤和遵义煤均在升温速率10K/min时失重率最大,热分解作用最明显;氧化钙、氧化铁和氧化锌均对煤热解有促进作用并且总失重率与煤种有关。2、氧化铁对鄂尔多斯煤和遵义煤在热解中硫化氢逸出抑制作用最强;氧化钙对鄂尔多斯煤和遵义煤在热解中二氧化硫逸出的抑制作用最强。3、铁钙复合氧化物对两种煤在热解中产生的叁种含硫气体(H_2S、COS和SO_2)逸出的抑制作用最强。4、通过对半焦的XANES分析,可知金属氧化物的加入使煤中的硫在固相中富集,生成相应的金属硫化物。5、铁钙复合氧化物与鄂尔多斯煤热解后的半焦中,CaS和黄铁矿的比例明显增加,而硫酸盐硫的比例减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5-30)

李睿[6](2017)在《镍基、钴基添加剂对高硫焦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煤炭资源的大幅度开采利用,优质炼焦煤资源日益短缺,高硫煤等非优质煤资源储量相对较大,但硫含量高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利用。为了缓解当前优质炼焦煤资源紧缺的问题,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高硫炼焦煤资源,合理调控高硫煤在炼焦过程中硫分的分布行为,有效降低焦中硫的比例,既能扩大炼焦用煤种类,又能有效降低焦炭生产成本。煤中硫主要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无机硫可以通过浮选等传统物理方法脱除,而有机硫比较难脱除。基于此,本文选取一种富含有机硫的高硫焦煤,期望通过加压浸渍的负载方法向煤中引入镍基添加剂和钴基添加剂,以达到合理调控煤中有机硫的热变迁。在固定床上进行原煤及负载添加剂煤样的程序升温热解实验,重点考察无机添加剂对煤中硫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镍基添加剂对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变迁行为的影响:镍基添加剂对煤热解过程中硫变迁行为的作用受负载压力和金属盐浓度的共同影响。当金属盐浓度为0.1%时,镍对煤样0.1-0.5-Ni(镍基金属盐浓度为0.1%,负载压力为0.5 MPa制得的煤样)热解时含硫气体的释放有抑制作用,对其他负载煤样则表现为促进作用;当金属盐浓度较高时,镍对煤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释放有促进作用;但是当负载压力为1MPa时,镍在煤热解过程中有一定的固硫作用,致使焦中硫含量增加。当负载压力一定,金属盐浓度不同,镍对煤热解过程中硫在气、固相分配的影响不同。当负载压力为0.1 MPa时,镍对煤样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释放只有促进作用,而与金属盐浓度大小无关,此时焦中硫含量均降低;当负载压力为0.5 MPa,金属盐浓度低时,镍对煤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释放表现出抑制作用,而金属盐浓度较高时,则表现出促进作用;负载压力为1 MPa时,镍对煤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释放只表现为促进作用,且随着金属盐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先增强后减弱。(2)钴基添加剂对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变迁行为的影响:钴基添加剂对煤热解过程中硫变迁行为的作用与镍基额添加剂一样,同样受负载压力和金属盐浓度的共同影响。钴对煤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释放表现为促进作用,与负载压力无关。当金属盐浓度为0.1%时,随着负载压力的升高,配钴基添加剂煤样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释放量先增加后减少,焦中硫含量则先降低后增加。而金属盐浓度为2%时,焦中硫含量均降低,但降低程度不同。负载压力一定,金属盐浓度不同时,除1-1-Co煤样外,其他所有煤样热解焦中的硫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当负载压力为1 MPa,金属盐浓度为1%时,煤热解过程中含硫气体的释放量有所减少,且焦中硫含量也最低,说明该煤样热解过程中有更多硫迁移至焦油中。(3)两种无机添加剂对煤热解焦中硫含量影响的差异性分析。低金属盐浓度和高金属盐浓度下,两种添加剂对煤热解焦中硫含量的影响完全相反。当金属盐浓度为0.1%时,随着负载压力的升高,负载Ni基和Co基添加剂的煤焦中硫含量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Co添加剂比Ni添加剂的作用更显着。当金属盐浓度为2%时,虽然Ni基添加剂和Co基添加剂的煤焦中硫含量随着负载压力的升高,也表现出同增同减的趋势,但是Co添加剂降低煤焦中硫含量的效果却比Ni添加剂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段斐[7](2017)在《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的氮磷硫迁移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集合生态系统(mate-ecosystem)是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通过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和生物迁移等空间流(spatial flow)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研究生物元素在集合生态系统的迁移过程,对于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生物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和青藏高原东缘的亚高山针叶林是我国第叁大林区,在水源的涵养、保持水土、吸存大气中的CO2、生物多样性的保育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生态战略地位,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屏障。因此,基于集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的氮、磷和硫迁移过程,对于深入了解亚高山针叶林与对接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本研究以四川理县毕棚沟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岸和河流为研究对象,以森林溪流为纽带,构建亚高山森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采取动态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氮、磷和硫叁种生物元素在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的迁移特征,特别关注了不同关键时期的迁移特征,以期为深入理解亚高山针叶林与对接水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联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域内,溪流水体总体积为73.74 m3。研究表明,溪流长度、水面宽、水位深、流速和流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10-255 m、0.34-1.28m、3.70-11.72cm、0.05-0.27 m/s和0.01-0.15 m3/s。进一步相关分析可得,流速与长度和水位深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流量与水位深和流速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观测期内,共计收集样品13次,溪流区域凋落物输入的总量为318.16kg/y;由于河流两岸林木密度小,且水流相对湍急,未收集到凋落物。凋落物进入集合生态系统后,进入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部分包括两种去向,一是通过分解直接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是经过雨水的冲刷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滤进入到溪流和河流水体中;进入溪流的凋落物,亦包括两种去向,一是随溪流水体直接进入河流,然后通过河流输出集合生态系统,二是经过溪流两岸的截留,沉积到溪流底部,进而通过沉积物与水体的界面浓度差释放营养元素,最后进入河流输出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观测期内,凋落物总输出总量为4.53 kg/y,而溪流水体流量高达83808.00 m3/d,这说明溪流水体是集合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输出方式。是森林集合生态系统元素迁移和输出的关键途径。观测期内,不同观测时间通过凋落物的形式输入溪流区域的氮、磷和硫元素输入量范围分别为0-12.24kg/hm2、0.05-50.70kg/hm2和 0.09-2.35kg/hm2。其中,氮元素和磷元素不同长度的溪流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氮元素输入量有两次峰值,第一次峰值—也是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凋落物高峰期,第二次峰值—凋落物小高峰期输入量仅次于高峰期,而在2015年冬季,氮元素输入量最小;与氮元素输入特征不同的是,磷元素输入量在凋落物小高峰期达到最大值,凋落物高峰期次之,冬季最小;硫元素输入量不同长度溪流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对于长度较短(10-20rm)的溪流(图9a)而言,凋落物高峰期硫元素输入量最大(0.38 kg/hm2),仅次于凋落物高峰期的是凋落物小高峰期(0.17 kg/hm2);对于研究区域内长度在20-70 m之间的溪流而言,最大值出现在凋落物小高峰期为1.67 kg/hm2,凋落物高峰期次之为0.47 kg/hm2;对于研究区域内长度在90-260m之间的溪流而言,最大值出现在凋落物高峰期为0.96 kg/hm2,冬季次之为0.30 kg/hm2。观测期研究区域内溪流水体全氮储量范围为0.69-12.23 kg/hm2,且溪流特征显着影响水体全氮储量,溪流水体全氮储量与溪流的长度、水位深、水面宽度、流速和流量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740-0.997之间。在同一条溪流中,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溪流水体全氮储量在凋落物高峰期(2015年9月15日)最高,冬季(2016年4月13日)最低;溪流水体全磷储量范围为0.03-7.72 kg/hm2,在2015年9月和2016年5-7月,溪流水体全磷储量和溪流本身的长度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他时间均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溪流水体全磷储量与溪流其他特征均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着。溪流水体全硫储量范围分别为4.02-9.29 g/hm2,2015年8月和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全硫储量和溪流长度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016年7月下旬,全硫储量与溪流流速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0,试验期间剩余时间全硫储量与溪流长度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降水量和溪流长度对溪流水体中全氮、全磷和全硫储量的影响最为突出。综上所述,氮、磷和硫元素通过凋落物的形式输入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经过凋落物的迁移,将氮、磷和硫元素重新分配到集合生态系统内不同生态系统中。在组成集合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中,氮、磷和硫元素通以凋落物和水分为载体,从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进入森林溪流生态系统,此后,一部分通过溪流水体直接输送到河流生态系统中,另一部分经过溪流两岸的冲刷等外力作用与生物遗体一同沉积储存在溪流沉积物中,这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变化,氮、磷和硫元素含量增加,显着高于溪流水体,形成浓度差后再将元素释放回水体中,随着溪流水体的流动,输出溪流生态系统,之后进入河流生态系统;最后由河流生态系统输出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这些结果对深入认识水生—陆地连续生态系统之间的氮、磷和硫元素的空间联系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4-01)

秦跃强,陈雪莉,陈汉鼎,刘海峰[8](2017)在《添加CaO对煤热解过程中砷和硫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频炉反应器在800-1 200℃对添加质量分数10%CaO的云南镇雄煤(YNZX)进行了快速热解实验,采用连续化学提取、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X)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考察了CaO添加对煤快速热解过程中砷和硫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aO能显着抑制砷与硫的释放。CaO对砷释放的抑制率在800℃时最高达41.19%,对硫释放的抑制率在1 000℃时最高,为39.89%;两者的抑制率呈负相关。As-Ca复合物和CaS的形成是砷与硫释放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添加CaO后,As-Ca复合物的生成使残渣态砷含量增加,CaS的形成使硫化物结合态砷含量减少。热解后硫元素在CaO表面富集,占据更多的吸附活性位,对砷的固定产生抑制作用;添加CaO后焦中硫仍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亚硫酸盐的含量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方刚,张永,曲旋,张荣,毕继诚[9](2016)在《加压热解气氛对碳酸钾催化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加压热解装置上,考察了碳酸钾及热解气氛对煤热解过程中硫分布及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钾通过捕获H_2S增加了半焦硫含量,同时可将煤焦表面活化,导致煤中有机质与黄铁矿分解产生的活泼硫结合形成新的有机硫。氢气能促进煤中硫的脱除,但是碳酸钾存在下热解释放的硫一部分以K_2S的形式固定于半焦中。水蒸气可显着促进煤中黄铁矿的分解,同时可与煤焦中的K_2S反应,降低半焦中的硫含量。两段床催化气化炉中,碳酸钾催化剂经热解后不影响其对煤焦的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李梅,杨俊和,常海洲[10](2015)在《显微组分热解硫迁移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手选富集与离心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两种全硫含量相近、变质程度相近的新西兰煤和灵石煤中分离出高纯度镜质组和惰质组.在高纯Ar气氛下,分别制备了300,500,700,1 000℃下的显微焦.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两种镜质组和惰质组中的脂肪氢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煤岩显微组分在室温至1 000℃热解过程中有机硫的变迁规律.结果表明,镜质组中的有机硫化物硫含量高于惰质组的,在镜质组和惰质组热解焦中,噻吩硫都占主要部分.在相同温度下,镜质组的脱硫率高于惰质组的.在温度较低时,镜质组的脱硫率相似,但当温度高于700℃时,热稳定性较差的镜质组显示出更高的脱硫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硫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索斑岩型矿床深部岩浆-热液过程中铜(Cu)、金(Au)、硫(S)的地球化学行为,本论文通过活塞圆筒装置高温高压实验得到了下地壳条件下和不同氧逸度环境中,S在含水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和S在流体和硅酸盐熔体间的分配系数。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钾长石玻璃和英安岩玻璃两种初始物。实验温压条件分别是1.0 GPa(对应下地壳~30 km)和950 ~oC;实验时间为48–72小时。采用CCO(钴-氧化钴)、NNO(镍-氧化镍)和RRO(铼-氧化铼)等固体氧逸度缓冲剂控制实验过程的氧逸度,使实验氧逸度覆盖从还原到氧化范围。实验产物为淬火玻璃、硫化物(磁黄铁矿)和流体气泡,其中淬火玻璃和硫化物成分以及S含量均用电子探针(EMP)分析。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初始物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硫化物,对于S的溶解度而言,没有影响;但是随着熔体中FeO含量的增加,S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加。在硫化物饱和条件下,随着氧逸度从FMQ-1.5增加到FMQ+2.5,硅酸盐熔体中S的溶解度从~200 ppm增加到~8000ppm。另外,S的溶解度也受硫逸度的影响,即随着硫逸度升高而增加。熔体中的H_2O含量对于S的溶解度影响也很大,S的溶解度随着熔体中H_2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的流体/熔体分配系数显示,随着氧逸度升高,熔体中的S含量增大,S的流体/熔体分配系数从~400下降到~50。用我们的分配系数可以计算硫化物饱和时,硅酸盐熔体出溶的流体中的S含量:在还原条件(CCO和NNO)下,流体中的S含量为~10 wt%,氧化条件(RRO)下S含量可达~20 wt%。这意味着,源区或岩浆硫化物饱和时,含有流体气泡的岩浆迁移S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氧逸度、S在熔体中的溶解度和出溶流体的量。在氧化条件下,主要取决于出溶流体的量;在还原条件下,除了出溶流体的量外,还取决于熔体中S的溶解度。斑岩型矿床有关的中酸性岩浆具有高Sr/Y比值,由下地壳铁镁质岩石部分熔融或铁镁质岩浆结晶分异产生。岛弧玄武岩岩浆含2–6 wt%H_2O,经结晶分异形成的残余中酸性岩浆中H_2O含量可以达到20–30 wt%,从而达到H_2O饱和,残余熔体中可出溶~10 wt%的流体。H_2O饱和导致流体出溶有助于毁坏硫化物,这种富S气泡对Cu、Au、S起到迁移和富集的作用,形成富矿岩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贾鑫,王勤辉,胡赟,王维宽.煤灰在流化床热解过程中对硫迁移特性影响[J].热力发电.2019

[2].许婷.下地壳条件下硫化物稳定性的实验研究:对铜、金、硫迁移行为的制约[D].吉林大学.2019

[3].贾鑫,王勤辉,陈一凡,程乐鸣,方梦祥.Fe_2O_3对小龙潭褐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和转化特性的影响[J].热力发电.2018

[4].肖博文.水蒸气对煤热解过程硫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王龙.金属氧化物对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8

[6].李睿.镍基、钴基添加剂对高硫焦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行为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7

[7].段斐.亚高山针叶林—溪流—河流集合生态系统的氮磷硫迁移过程[D].四川农业大学.2017

[8].秦跃强,陈雪莉,陈汉鼎,刘海峰.添加CaO对煤热解过程中砷和硫迁移转化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7

[9].刘方刚,张永,曲旋,张荣,毕继诚.加压热解气氛对碳酸钾催化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6

[10].李梅,杨俊和,常海洲.显微组分热解硫迁移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5

标签:;  ;  ;  ;  

硫迁移论文-贾鑫,王勤辉,胡赟,王维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