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颈槽蛇论文-汤文娇,羊世俊,程雨琦,石倩,张程

虎斑颈槽蛇论文-汤文娇,羊世俊,程雨琦,石倩,张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虎斑颈槽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虎斑颈槽蛇,肠道菌群,梭杆菌门,鲸杆菌属

虎斑颈槽蛇论文文献综述

汤文娇,羊世俊,程雨琦,石倩,张程[1](2019)在《虎斑颈槽蛇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蛇类是一种研究能量平衡的模型动物,而肠道微生物则帮助宿主获取能量和营养。大多数肠道微生物的研究集中在圈养动物上,而对于野生蛇类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从3只野生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tigrinus)的大肠、小肠和泄殖腔内容物提取微生物总DNA,进行16SrRNA基因V4区域扩增子测序,分析虎斑颈槽蛇肠道核心微生物组成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阿尔法指数在不同肠道区域的多样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大肠、小肠和泄殖腔3个肠道部位共享534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大肠包含最多特有OTUs(388个)。门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在小肠(52.87%±14.49%)、大肠(41.12%±22.60%)和泄殖腔(65.70%±10.44%)均为优势菌。属水平,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在小肠(46.36%±13.86%)、大肠(21.95%±9.82%)和泄殖腔(58.18%±14.29%)为优势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在小肠和泄殖腔中有显着性差异。此外,在其肠道检测到很多潜在的致病菌,例如,柠檬酸杆菌属、明串珠菌属(Trichococcus)和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了解了潜在致病菌在虎斑颈槽蛇肠道中的分布情况。在聚类分析中发现泄殖腔的数据重复性较好,将本研究泄殖腔数据与前人研究过的食鱼蝮(Agkistrodonpiscivorus)泄殖腔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为更广泛开展不同蛇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性分析提供理论借鉴依据。(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蔡润泽,刘玉芬,赵文阁[2](2016)在《虎斑颈槽蛇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遗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捕捉于吉林省白山市的1条蓝色虎斑颈槽蛇与其他同亚科游蛇的亲缘关系和其分类学地位,试验采用DNA测序技术、同源序列比较的方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并对其细胞色素b(Cytb)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然后与17种同亚科游蛇的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虎斑颈槽蛇基因突变位点未饱和,仍有变异趋势;虎斑颈槽蛇J-01变异与地理环境有关。说明虎斑颈槽蛇J-01为变异虎斑颈槽蛇,其是否可以上升为新的虎斑颈槽蛇亚种仍有待下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5期)

刘志国,林以彦,汪国和[3](2014)在《虎斑颈槽蛇毒液伤眼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区地处皖南山区,气候温和,自然条件适宜蛇类生长,蛇类种群繁多。其中以虎斑颈槽蛇分布较广,在我区黄山、青阳、祁门、东至等地均为优势种之一,主要生活于山区、丘陵、平原,常出没玉米地、路边、菜地、水沟边及近水、潮湿的草地等。曾有文献报道,该蛇颈部可分泌毒液,也有临床报道该蛇咬伤人案例发生[1]。我院近年来每年收治毒蛇咬伤患者近100例,但唯一收治1例虎斑颈槽蛇毒液致伤眼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蛇志》期刊2014年03期)

朱广香,赵尔宓,魏梦璟,郭鹏[4](2014)在《中国境内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的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蛇类的外部形态在分类和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蛇类大量外部形态特征的统计分析来探讨广泛分布物种的种下分类问题,已被证实是可行的。本研究首次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国的广布物种Rhabdophis tigrinus lateralis,探讨该种在我国的分类和地理居群分布,为R.tigrinus这一物种分类研究提供更多的形态数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4年03期)

李金花[5](2012)在《虎斑颈槽蛇小肠发育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虎斑颈槽蛇孵化出壳后一月内的幼蛇小肠组织结构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结果显示,在孵化出壳的一个月内,小肠的组织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绒毛的个数、绒毛高度、粘膜上皮细胞高度、粘膜下层厚度和肌层厚度等均随幼体日龄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其中,开口前、后(即孵化出壳后十天左右),其小肠组织结构变化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2年10期)

王德青,杨典成,崔俊生[6](2012)在《室温条件下虎斑颈槽蛇卵的孵化与幼蛇饲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室温条件下虎斑颈槽蛇的孵化及幼蛇饲养情况。方法选用同一条虎斑颈槽蛇产的同窝蛇卵31枚,随机为A组(实验组)、B组(对照组),A组16枚,B组15枚。两组蛇卵分别置于2个完全相同的打孔整理箱中进行孵化,孵出幼蛇用小泽蛙饲养。结果在室温条件下,孵化期58天,孵化率为96.77%。出壳后7~9天,幼蛇第1次蜕皮,蜕皮周期在11~16天不等。结论对虎斑颈槽蛇进行工厂化人工养殖是切实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蛇志》期刊2012年01期)

鲍元锋,陆宇燕,李丕鹏[7](2010)在《虎斑颈槽蛇肾脏两性异型性的结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虎斑颈槽蛇肾脏两性异型性的结构基础。方法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为性成熟个体,共19条,雄性12条,雌性7条。于2005~2008年的7月份对蛇及其肾脏进行测量和称重,应用光镜和电镜对肾脏进行观察。结果雄性蛇肾脏不仅颜色呈黄色,而且相对长度和重量也均大于雌性;雄性蛇肾脏富含由远曲小管膨大而成的肾性节,而雌性则没有。肾性节细胞呈高柱状,具有典型的分泌性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结论虎斑颈槽蛇肾脏的两性异型性是由于雄性的肾脏富有特化的肾性节所致。(本文来源于《蛇志》期刊2010年02期)

鲍元锋,周兵,李丕鹏,陆宇燕[8](2009)在《虎斑颈槽蛇肾性节超微结构年周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肾性节(Renal Sexual Segment)是爬行动物有鳞类(蛇和蜥蜴)肾脏特有的一种结构,由远曲小管末端或集合管前端特化而成。为了探讨肾性节的生物学功能,在对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肾脏和生殖腺年周变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肾性节的超微结(本文来源于《细胞·生命·健康——第十一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2009西安细胞生物学国际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7-05)

王小龙[9](2009)在《虎斑颈槽蛇胚胎后期胃和肝脏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温度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水地区野外捕获的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Berthold)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饲养、形态学、组织学观察法研究观察了虎斑颈槽蛇胚胎后期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的外部形态变化;不同时期胃、肝脏的组织学变化;冬眠前后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胃、小肠、胰腺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温度为20~25℃、湿度为50~60%的饲养环境中,通过定期杀死怀孕母蛇,并取出胚胎解剖,观察了第十一期、第十二期、第十叁期、第十四期第十五期和第十六期胚胎的外部形态。(2)胚胎后期各时期胃的组织学观察表明,胃壁的分层具特定的时空顺序,即按照粘膜上皮、固有膜、粘膜下层、环肌层、纵肌层的先后次序出现。(3)胚胎后期各时期肝脏组织学观察表明:随着胚胎的不断发育完善,肝细胞中的许多结构如肝血窦、中央静脉、狄氏间隙、胆小管等也不断发育成熟,细胞器的种类和数目也不断增多。成体、胚胎阶段肝细胞中的储能物质都含有糖原,说明糖原是主要的储能物质。(4)冬眠前后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冬眠后肝细胞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溶酶体等都有所减少,并且细胞的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细胞体积变小,细胞间的间隙增大。(5)5℃、15℃、25℃、30℃、35℃、40℃、50℃条件下,对虎斑颈槽蛇胃、胰腺、小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活性测定表明:各种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之内均表现为升高。在不同组织中同一种酶活性存在差异。叁种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胃和胰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5℃,小肠淀粉酶为30℃;胰腺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0℃,小肠脂肪酶为35℃。(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1)

甘静,李小叶,王淼,李淑兰[10](2009)在《虎斑颈槽蛇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免疫组织化学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法,对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5-HT免疫反应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5-HT阳性细胞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细胞密度分布呈"N"型,胃体最高,胃幽门部和胃贲门部次之,空肠最少。5-HT阳性细胞的形态多样,其中贲门和胃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肠道(除直肠)则以锥形为主;广泛分布于上皮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及腺泡之间,有时可见于固有膜内。(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9年02期)

虎斑颈槽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捕捉于吉林省白山市的1条蓝色虎斑颈槽蛇与其他同亚科游蛇的亲缘关系和其分类学地位,试验采用DNA测序技术、同源序列比较的方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并对其细胞色素b(Cytb)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然后与17种同亚科游蛇的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虎斑颈槽蛇基因突变位点未饱和,仍有变异趋势;虎斑颈槽蛇J-01变异与地理环境有关。说明虎斑颈槽蛇J-01为变异虎斑颈槽蛇,其是否可以上升为新的虎斑颈槽蛇亚种仍有待下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虎斑颈槽蛇论文参考文献

[1].汤文娇,羊世俊,程雨琦,石倩,张程.虎斑颈槽蛇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分布特征[J].动物学杂志.2019

[2].蔡润泽,刘玉芬,赵文阁.虎斑颈槽蛇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遗传特征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

[3].刘志国,林以彦,汪国和.虎斑颈槽蛇毒液伤眼1例报告[J].蛇志.2014

[4].朱广香,赵尔宓,魏梦璟,郭鹏.中国境内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的形态学研究[J].四川动物.2014

[5].李金花.虎斑颈槽蛇小肠发育的组织学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2

[6].王德青,杨典成,崔俊生.室温条件下虎斑颈槽蛇卵的孵化与幼蛇饲养[J].蛇志.2012

[7].鲍元锋,陆宇燕,李丕鹏.虎斑颈槽蛇肾脏两性异型性的结构特点[J].蛇志.2010

[8].鲍元锋,周兵,李丕鹏,陆宇燕.虎斑颈槽蛇肾性节超微结构年周变化的研究[C].细胞·生命·健康——第十一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2009西安细胞生物学国际会议论文集.2009

[9].王小龙.虎斑颈槽蛇胚胎后期胃和肝脏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温度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9

[10].甘静,李小叶,王淼,李淑兰.虎斑颈槽蛇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J].四川动物.2009

标签:;  ;  ;  ;  

虎斑颈槽蛇论文-汤文娇,羊世俊,程雨琦,石倩,张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