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晶合金论文-蔡明伟,曲寿江,魏先顺,沈军

准晶合金论文-蔡明伟,曲寿江,魏先顺,沈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准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l-Cu-Fe-Si准晶涂层,超音速火焰喷涂,显微硬度,耐腐蚀性能

准晶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蔡明伟,曲寿江,魏先顺,沈军[1](2016)在《喷涂工艺对超音速火焰喷涂Al-Cu-Fe-Si准晶合金涂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活性燃烧高速燃气喷涂(AC-HVAF)方法制备高质量的Al-Cu-Fe-Si准晶涂层,研究喷涂工艺对涂层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气雾化Al-Cu-Fe-Si准晶合金粉末,利用AK02T型AC-HVAF喷涂系统制备Al-Cu-Fe-Si准晶涂层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准晶合金粉末和涂层的组织与结构,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显微硬度计和接触角测试仪等手段分析准晶合金涂层的耐蚀性、显微硬度及抗粘性能。结果对气雾化准晶Al-Cu-Fe-Si合金粉末的研究发现,冷却速率显着影响准晶合金粉末的组织,在冷却速率较快的粉末中形成胞状晶组织,准晶I相含量较高。对准晶合金涂层进行热处理,高温退火显着提高了涂层的硬度,950℃退火12 h后,硬度值达到(724±153)HV0.1。分别对准晶合金涂层和基体45~#钢的接触角进行测量,准晶合金涂层的接触角最大为95°,而45~#钢的仅为79°。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比较涂层的耐蚀性,发现在3.5%(质量分数)的Na Cl溶液中,喷涂在45~#钢和5052铝合金基体上的涂层腐蚀电流密度J_(corr)分别为6.8×10~(-6),2.0×10~(-7)A/cm~2。结论不同粒径的气雾化准晶合金粉末的相组成不同,选择合适的粒径是保证铝基准晶合金涂层质量的前提。对涂层进行合适的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涂层的显微硬度,铝基准晶合金涂层的接触角较45~#钢的高,提高了基体的抗粘性。不同基体上制备的准晶合金涂层的耐蚀性有很大差异,5052铝合金基体上的准晶涂层耐蚀性优于喷涂在45~#钢基体上的涂层。(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冯雪敏[2](2015)在《{[Co(2,2′-dpa)(2,2′-bipy)]·2H_2O}_n和Al-Cu-Co-M准晶合金的制备及催化环己烯氧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烯烃的氧化应用广泛,环己烯是一种重要的烯烃,容易氧化形成多种产物,这些产物多是具有应用价值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于医药、农药、香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领域。目前,环己烯氧化的过程多采用双氧水及叔丁基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存在着腐蚀设备和成本昂贵等缺点。从环保及廉价的角度来看,分子氧是比较理想的氧源,因此设计合成绿色高效的催化剂,使其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催化环己烯氧化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具有高的孔隙率及较好的化学稳定性,本文以2,2′-联吡啶(2,2′-bipy)和2,2′-联苯二酸(2,2′-dpa)为配体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新型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Co(2,2′-dpa)(2,2′-bipy)]·2H2O}n,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特性。将其作为催化剂,无溶剂条件下,以分子氧作为氧化剂,催化环己烯氧化,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及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新型MOF催化剂在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中具有较高的转化频率值,即高效的催化活性。准晶其表面特殊的晶粒结构和电子结构决定了它在催化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可能成为性能独特的催化剂。本文设计合成了系列Al-Cu-Co-M合金催化剂,表征其组成和结构。将其作为催化剂,无溶剂条件下,以分子氧作为氧化剂,催化环己烯氧化,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及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准晶合金在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合金组成是影响其催化活性的首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杨超平[3](2015)在《凝固速度和热处理对Mg-Zn-Nd准晶合金组织演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准晶首次在Al-Mn体系中被发现以来,就成为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宠,受到了材料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诸多其它体系的准晶继而被一一发现。镁系准晶因其独特的结构类型成为材料界近年来研究的一大热点。镁系准晶具有高硬度、低表面能、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等优点,而且能与镁基体产生较强的界面结合力,所以被广泛用作镁合金的强化相。Mg-Zn-Nd二十面体球形准晶作为一种新型的镁系准晶,它的发现为准晶增强的高性能镁合金的开发和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Mg-Zn-Nd二十面体球形准晶属热力学较稳定的叁维准晶,目前对于它的详细报道很少,各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不同的凝固速度和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制度对Mg-Zn-Nd球形准晶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Mg-Zn-Nd球形准晶的制备入手,从凝固速度和热处理两个方面对Mg-Zn-Nd球形准晶组织演变规律进行系统的探究,这对于二十面体球形准晶的理论和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通过普通铸造凝固和快速凝固技术制备Mg-Zn-Nd准晶合金并对其进行热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差热分析(DSC)、透射电镜(TEM)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不同成分合金的微观组织;探讨Mg-Zn-Nd准晶合金中球形准晶相的形成机制;讨论不同凝固条件和凝固速度对Mg-Zn-Nd准晶合金的微观组织、凝固路径、凝固特性,以及对球形准晶相的微观形貌、数量和成分的影响;研究不同的热处理制度对Mg-Zn-Nd准晶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转变的影响,以及对球形准晶相的形貌、成分的影响,进一步探究Mg-Zn-Nd球形准晶的热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Mg-Zn-Nd准晶能够通过普通铸造凝固和快速凝固等方法获得。不同的凝固速度下,准晶I相均可直接从过冷熔体中析出。通过普通铸造凝固制备的合金中,Nd元素的含量和Mg/Zn的原子比值对合金的微观组织有较大影响。当合金中Mg/Zn的原子比值保持在2.5~2.6之间,Nd的原子百分含量为1.2%时,合金微观组织中的球形准晶相数量最多且均匀的分布在Mg7Zn3基体相中,合金中不含有其它的相。二十面体球形准晶相的形成同样遵循形核和长大的规律,最终形貌是在形成过程中受到Nd元素的吸附作用,生长界面形式和界面稳定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普通铸造方法制备的不同凝固条件的Mg-Zn-Nd准晶合金块体,其微观组织、凝固特性以及组织中准晶I相的微观形貌都有所不同。在此实验中,合金的浇注模具不同其凝固速度也不同。铜模的凝固速度最大,其合金中所含的球形准晶数量最多、尺寸最小、圆整度最高;随着浇注模具的不同,凝固速度减小,合金中球形准晶相的数量减少、尺寸增大、微观形态开始发生变异。通过快速凝固方法制备的Mg-Zn-Nd准晶合金薄带,随着转速的提高,凝固速度的增大,合金组织中单位面积所含准晶相数量不断增多,尺寸逐渐减小。当转速大于等于800转/分时,组织中的Mg-Zn-Nd准晶颗粒形成了大量的微晶。Mg-Zn-Nd准晶合金在300℃条件下经50h热处理后,球形I相都能稳定存在并未发生变化,且铸态合金中的Mg7Zn3基体相分解成MgZn相和α-Mg相的混合组织,其中还有少量的MgZn2相存在。说明球形I相在300℃时有良好的热力学稳定性,不会发生分解或熔化。而Mg-Zn-Nd准晶合金在350℃条件下经30 h热处理后,合金组织发生明显变化,球形I相发生熔解现象,有的形态很不完整,有的已经熔解殆尽。350℃-30h热处理后合金组织中的其它相也是MgZn相和黑色的α-Mg相的混合组织,同时存在少量的MgZn2相。说明球形I相在350℃时热力学不稳定,不能稳定的存在。(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5-05-01)

黄火根,陈亮,徐钦英[4](2015)在《Pd替代对Ti-Zr-Ni准晶合金中的相形成与稳定性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Pd能用来作为添加元素改善Ti-Zr-Ni准晶合金的吸氢性能,但是Pd添加的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本工作通过采用XRD、TEM、DSC分析技术研究了Pd在Ti45Zr38Ni17和Ti40Zr40Ni20两个合金中对Ti、Zr的替代行为。结果显示:在前1个合金中,替代4%~6%(原子分数,下同)Ti或4%Zr能够确保纯二十面体准晶形成;在后一个合金中,替代3%~4%Ti或3%以下Zr才能形成纯二十面体准晶。这说明Ti具有更高的替代极限。Ti39Zr38Ni17Pd6与Ti36Zr40Ni20Pd4两个衍生准晶合金在400℃温度下退火会转变为晶体相,而它们的初始准晶合金Ti45Zr38Ni17和Ti40Zr40Ni20在400℃仍然结构稳定,这反映出添加Pd后准晶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变低。这种替代趋势和准晶稳定性的降低很可能归功于Pd具有适宜的原子尺寸。(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耿继伟[5](2014)在《Mg-Zn-Y准晶合金凝固过程及准晶相的转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g-Zn-Y二十面体准晶属热力学稳定的叁维准晶,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且能与镁产生较强的界面结合力而被广泛用来做镁合金的增强相,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关于二十面体准晶相(I-phase)的生长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对Mg-Zn-Y准晶在高温下的相的平衡转变缺乏系统的研究。由于Mg-Zn-Y准晶在费米能级处存在赝能隙而具有大的电阻率和负的温度系数,可以利用敏感的物性参数电阻率来分析准晶相熔化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熔体的特征,探索准晶的形核规律。本文通过普通凝固、亚快速凝固和快速凝固等技术制备出Mg-Zn-Y准晶合金并对其进行热处理,分析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和Mg-Zn-Y合金熔体凝固过程、准晶形成机理和生长方式,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相的平衡转变。通过电阻率实验,讨论了Mg-Zn-Y合金中I-phase的形成规律与熔体中二十面体短程序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Mg-Zn-Y准晶能通过普通凝固、亚快速凝固和快速凝固等方法获得,I-phase在Mg-Zn-Y合金中的形成温度范围很大。不同冷却速度下,I-phase均可直接从过冷熔体中析出。在铸态合金组织中,较小的过冷度使初生I-phase体积分数相对较少,有较多的层状(α-Mg+I-phase)共晶。在亚快速凝固和快速凝固合金组织中无准晶共晶组织,只有较多体积分数的初生I-phase颗粒。在普通凝固过程中,熔体中过剩的Mg元素和Y元素会沿着初生I-phase生长的固-液前沿处富集形成(α-Mg+I-phase)共晶组织,并且I-phase边缘存在溶质分区现象。准晶合金的电阻率-温度曲线明显异于普通合金的,在I-phase分解前有负的温度-电阻率系数,I-phase熔化后,在~1073K处发生可逆的液-液结构转变现象。熔体中存在从固态准晶中遗留具有I-phase结构特征的二十面体短程序(ISRO)原子团簇,ISRO结构的演变导致电阻率的异常变化。降温过程中,少量I-phase从熔体中重新析出使电阻率在~685K处出现突然增大的趋势。电阻率测试后的微观组织表明,含准晶相的试样中仍存在少量I-phase,而对比试样中只有Z-phase和α-Mg,即I-phase经熔化分解后在凝固过程可以再生成。分析认为以五次对称性为特征的ISRO结构是形成I-phase的根本原因。ISRO结构相悖于传统晶体的周期平移性,而恰能降低二十面体准晶的形核能垒,有利于I-phase形成。在适当冷速下,熔体中ISRO结构可以得以保留,进而演变成I-phase形核的“晶胚”。适当地提高冷却速度可以使更多数量的ISRO结构得以保留,形成较高体积分数的二十面体准晶,相反,当冷却速度足够慢时,熔体中团簇结构会演变成晶体结构。准晶在长大过程中体现出择优生长的特点,而且Y元素富集在五次对称轴(5-f)方向上。准晶优先在沿着5-f方向上形核,并以台阶的形式实现小平面生长方式长大。在沿着5-f方向上通常生长速度较快,2-f方向较慢,导致五次枝晶形貌的形成。普通铸态合金中初生I-phase会经历粗化过程而边缘变得光滑,棱角均在粗化过程中消失。准晶合金在经623K-50h热处理后,I-phase都能稳定存在并发生粗化,且铸态合金中Mg7Zn3分解成MgZn。经693K-30h热处理后,在铸态合金中I-phase内部形成W-phase,平均成分为Mg22.4Zn51.9Y25.7;在(I-phase+α-Mg)共晶区域形成H-phase,平均成分为Mg25.5Zn60.3Y14.2;在I-phase/Mg7Zn3界面处沿5-f方向形成少量D-phase,平均成分为Mg35Zn61Y4。电子衍射表明,W-phase与I-phase位向关系为:[111]W//2-f;H-phase与α-Mg位向关系为:[113]H//[001]Mg,[110]H//[121]Mg。快速凝固合金中I-phase在低温粗化过程中沿着5-f方向长大速度较快,粗化成五花瓣状。在693K热处理时,I-phase颗粒变成较大的块状准晶组织,却无叁元相的转变,固溶的大量Zn原子从基体中扩散析出而形成了少量的Mg7Zn3相。叁元相的固态转变主要归因于原子扩散,Y元素不断地在初生I-phase内部富集,过剩的Mg元素由I-phase向基体扩散,从而形成W-phase。而过剩的Mg从I-phase中扩散出去,使MgZn转变为Mg7Zn3。在晶界面积大的区域,原子扩散速率大,为大原子Y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导致H-phase在(I-phase+α-Mg)共晶区形成。(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4-05-01)

高波,郝仪,江飞,张文凤,李世伟[6](2012)在《Mg_(73)Zn_(26)Y准晶合金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法(HCPEB)对Mg73Zn26Y准晶合金进行表面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方法对电子束处理前后样品进行表面微观组织分析,并对合金硬度和耐磨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Mg73Zn26Y准晶合金原始组织中存在黑色枝晶α-Mg、灰色基体Mg7Zn3和花瓣准晶Mg3Zn6Y叁种相。经过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合金样品表面平整,各元素几乎均匀分布,粗大组织和相界消失,并且有细小的弥散物分布。同时,电子束处理导致样品表面的硬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次脉冲处理的样品硬度提高最为显着,硬度值为2362.8MPa,与原始样品相比提高了33.8%。摩擦测试结果显示处理后样品摩擦因数显着降低,10次处理样品从0.26降到0.16。(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2年02期)

程素玲,杨根仓,朱满,王锦程,刘峰[7](2009)在《Al_(72)Ni_(12)Co_(16)单相准晶合金的凝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普通浇注方法和SEM、XRD、DTA、T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Al72Ni12Co16准晶合金的结构旋转对称特征、微观组织与凝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铸造条件下,Al72Ni12Co16合金为单相多孔组织。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准晶直接从液相中析出,该合金的液相线温度与包晶反应温度相隔很近,说明该准晶为近一致熔融化合物。(本文来源于《铸造》期刊2009年12期)

黄火根,贾建平,李嵘[8](2009)在《Pd替代对Ti-Zr-Ni准晶合金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Ti_(45)Zr_(38)Ni_(17)与Ti_(40)Zr_(40)Ni_(20)准晶合金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与金相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含量的Pd替代对其结构的影响.在吸铸态下,前一个合金形成了二十面体准晶相(IQC)与少量配位数为8的bccβ-(Ti,Zr)相,用2%Pd(原子分数,下同)对合金的Ti或Zr组元替代,抑制了β-(Ti,Zr)相析出并促使配位数为14的MgZn_2结构的简单六方C14 Laves相生成.而后一个合金中IQC相则与少量简单六方α-(Ti,Zr)共存,在2%Pd替代后α-(Ti,Zr)消失,生成了单一的IQC相,但当Pd替代量增加到6.7%或13.3%时,配位数为12的IQC相急剧减少而C14相大量析出,并在Ti_(40)Zr_(26.7)Ni_(20)Pd_(13.3)合金中生成了单一C14相.结果表明,添加中等尺寸的Pd原子有利于提高Ti-Zr-Ni合金的原子密堆性,使合金趋于生成高配位数的Laves相,这种相的Fermi面与Brillouin区的相互作用不显着,偏离了电子相的稳定机制.(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袁亮,王清,侯晓多,董闯,汪海斌[9](2008)在《Ti_(38)Zr_(45)Ni_(17)准晶合金的储氢性能及其V合金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叁元Ti_(38)Zr_(45)Ni_(17)准晶合金及其V合金化后的四元合金(Ti_(0.38)Zr_(0.45)Ni_(0.17))_(100-x)V_x(x=5%、10%、30%、40%、60%(原子分数))的吸放氢性能。准晶成分设计思想源自于团簇线方法,即在Ti-Zr-Ni叁元合金体系中利用两条团簇线的交点确定最佳准晶成分Ti_(38)Zr_(45)Ni_(17)。利用铜模吸铸快冷工艺制备直径为3mm的合金棒。吸放氢测试结果表明,Ti_(38)Zr_(45)Ni_(17)准晶在303K首次吸氢量为0.9%(质量分数),在573K时合金首次吸氢量可达2.38%(质量分数),合金吸氢过程快速完成,并放出大量的热,可将吸氢前的粉末样品烧结成块体凝聚物。吸氢后准晶结构消失,完全转化为氢化物结构。添加5%~30%(原子分数)的V进行合金化时可提高合金在573K下的首次吸氢量,最大为2.96%(质量分数),具有固溶体结构的(Ti_(0.38) Zr_(0.45)Ni_(0.17))_(40)V_(60)合金在室温下首次吸氢量为3.2% (质量分数)。由于准晶及其V合金化的合金在吸放氢之后均形成了稳定的氢化物,导致其放氢非常困难。(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8年08期)

朱满,杨根仓,刘峰,程素玲,杨伟[10](2006)在《Al-Mg-Zn二十面体准晶合金中的Frank-Kasper相》一文中研究指出Frank-Kasper相Mg32(Al,Zn)49是与其准晶相相对应的1/1近似相,它具有二十面体壳层密堆结构。研究了在常规凝固条件下化学成分为AlxMg40Zn60-x(x=20~45,摩尔分数)合金中Frank-Kasper相的组织形貌。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及扫描电镜,确定了Frank-Kasper相的组织及成分。结果表明:AlxMg40Zn60-x(x=20~45)合金中均为单相的Frank-Kasper相;随铝含量的增加,其形貌由花瓣状逐渐向“十字架”状组织转变。(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准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烯烃的氧化应用广泛,环己烯是一种重要的烯烃,容易氧化形成多种产物,这些产物多是具有应用价值的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于医药、农药、香料、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领域。目前,环己烯氧化的过程多采用双氧水及叔丁基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存在着腐蚀设备和成本昂贵等缺点。从环保及廉价的角度来看,分子氧是比较理想的氧源,因此设计合成绿色高效的催化剂,使其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催化环己烯氧化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具有高的孔隙率及较好的化学稳定性,本文以2,2′-联吡啶(2,2′-bipy)和2,2′-联苯二酸(2,2′-dpa)为配体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新型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Co(2,2′-dpa)(2,2′-bipy)]·2H2O}n,表征了其组成和结构特性。将其作为催化剂,无溶剂条件下,以分子氧作为氧化剂,催化环己烯氧化,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及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新型MOF催化剂在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中具有较高的转化频率值,即高效的催化活性。准晶其表面特殊的晶粒结构和电子结构决定了它在催化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可能成为性能独特的催化剂。本文设计合成了系列Al-Cu-Co-M合金催化剂,表征其组成和结构。将其作为催化剂,无溶剂条件下,以分子氧作为氧化剂,催化环己烯氧化,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及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准晶合金在催化环己烯氧化反应中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合金组成是影响其催化活性的首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准晶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蔡明伟,曲寿江,魏先顺,沈军.喷涂工艺对超音速火焰喷涂Al-Cu-Fe-Si准晶合金涂层性能的影响[J].表面技术.2016

[2].冯雪敏.{[Co(2,2′-dpa)(2,2′-bipy)]·2H_2O}_n和Al-Cu-Co-M准晶合金的制备及催化环己烯氧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

[3].杨超平.凝固速度和热处理对Mg-Zn-Nd准晶合金组织演变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5

[4].黄火根,陈亮,徐钦英.Pd替代对Ti-Zr-Ni准晶合金中的相形成与稳定性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

[5].耿继伟.Mg-Zn-Y准晶合金凝固过程及准晶相的转变研究[D].济南大学.2014

[6].高波,郝仪,江飞,张文凤,李世伟.Mg_(73)Zn_(26)Y准晶合金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J].中国科技论文.2012

[7].程素玲,杨根仓,朱满,王锦程,刘峰.Al_(72)Ni_(12)Co_(16)单相准晶合金的凝固特性研究[J].铸造.2009

[8].黄火根,贾建平,李嵘.Pd替代对Ti-Zr-Ni准晶合金结构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9

[9].袁亮,王清,侯晓多,董闯,汪海斌.Ti_(38)Zr_(45)Ni_(17)准晶合金的储氢性能及其V合金化[J].功能材料.2008

[10].朱满,杨根仓,刘峰,程素玲,杨伟.Al-Mg-Zn二十面体准晶合金中的Frank-Kasper相[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

标签:;  ;  ;  ;  

准晶合金论文-蔡明伟,曲寿江,魏先顺,沈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