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诗论文-蒲柏林

韩愈诗论文-蒲柏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韩愈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韩愈,鸟意象,困境,辨体意识

韩愈诗论文文献综述

蒲柏林[1](2019)在《韩愈诗中的鸟意象与困境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乌意象为线索考察了韩愈诗歌中的困境书写,多角度呈现了韩愈的诗歌创作与人生经历,为理解韩愈的志向品格、诗歌风格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认为,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唐诗人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以交叉的方式开拓乌意象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藉由乌的飞鸣表达困境中的种种情形,并以文为戏,追求畅尽。韩愈的文学实验也警醒我们应当反思文学研究中的"文献性原则",探寻文学本身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新国学》期刊2019年01期)

緑川英树,于为烈[2](2018)在《欧阳修的美丑意识及其表现——围绕对韩愈诗“丑恶之美”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尽善尽美"是孔子评价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尽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与要求;"尽善"是在思想上符合道德伦理观念。因此,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解读模式充满了政治伦理色彩。实际上,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艺论中,"美"与"善"虽然被明确区分,(本文来源于《新宋学》期刊2018年00期)

马瑞梅[3](2018)在《朱熹“韩愈诗考异”文本及考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朱熹“韩愈诗考异”,将韩愈诗歌部分从《昌黎先生集考异》中截取出来,在明确“韩愈诗考异”从属于《昌黎先生集考异》的关系上,对朱熹考证韩愈诗歌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获取朱熹校勘韩愈诗的态度和方法,进而析出朱熹在韩文校勘史上最早使用文势考校法与义理考校法。全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将研究目标确定为《昌黎先生集考异》前叁卷(即正集前十卷),计古诗202首、联句11首,律诗165首,共378首。此外,加上外集收录的5首和遗文中收录的16首,合计399首,拟采取文献整理法、知人论世法等四种方法来进行研究。第一章,介绍朱熹“韩愈诗考异”生成背景及文本源流。通过对中唐、晚唐五代及两宋的韩诗研究进行纵向考察,发现韩诗的研究是随着韩集的整理而被关注。宋代韩集的校勘整理,尤其是方崧卿《韩集举正》的流传,直接为朱熹“韩愈诗考异”奠定了文本基础。第二章,对朱熹“韩愈诗考异”的校勘态度、方法及考证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归纳,朱熹在唯本义是求、信古不泥古和阙疑不轻改的校勘态度下,使用悉考众本之同异、文势义理相结合及它书之可证验者的校勘方法对韩愈诗歌异文、字音、释词、名物、疏义五方面进行考证。第叁章,论述文势考校法成就。朱熹文势考校法体现在利用韩愈诗歌上、下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韩愈自身的行文逻辑来考校韩诗,强调韩愈诗应是在务去陈言的基础上,追求文从字顺的诗法主张,并在纠正方崧卿《韩集举正》好奇之风的同时,提出平易自在的诗美风格。第四章,探讨义理考校法成就。结合《朱子语类》《晦庵先生朱文公集》中对韩愈态度、文学的相关评价,展现理学大家视角下的韩愈,并通过论述他在校勘韩诗中引大量儒家经典和以义理阐释韩诗两方面内容,揭示朱熹以理学为本体的文道观。(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3)

孙月明[4](2018)在《书法·唐韩愈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康颐》期刊2018年05期)

孙立娇[5](2017)在《韩愈诗中历史人物论稿》一文中研究指出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人物。历史上,韩愈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就研究现状来看,韩愈的研究领域几乎没有空白,然而对韩愈诗文的继承仍存在可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对韩愈诗中历史人物分析为切入点,分析韩愈诗文中历史人物的用典和对前代历史人物的继承研究。唐诗中的历史人物,不仅能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气质,而且表现出诗人丰厚的生活底蕴。韩愈诗歌中历史人物众多,诗人借描写历史人物及与人物相关的典故来巧发情志,寄托理想,表达感情,增强诗歌感染力。本文采用数量分析、分类分析法。本文第一章将韩愈诗歌中的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分析,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将韩愈诗中历史人物分为道统人物、明君贤臣和文人隐士叁类,并分别分析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所代表的典故对韩愈诗文产生的影响,以及韩愈对前代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观点。通过诗文对比,了解韩愈诗文中历史人物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从而进一步分析研究韩愈诗歌对前代历史人物的继承以及韩愈诗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解读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态度,进而窥探出诗人自身的心理,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其诗歌感染力之所在,引起读者共鸣。(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董立功[6](2017)在《韩愈诗中的“衙时”作何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人韩愈曾作有《送郑尚书赴南海》一诗,诗曰:番禺军府盛,欲说暂停杯。盖海旗幢出,连天观阁开。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回。货通师子国,乐奏武王台。事事皆殊异,无嫌屈大才。这首诗中的"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一句常被学者们引用。诗中"上日"又名"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很容易理解。但对于诗中的"衙时",学者们多语焉不详。陈永正先生编注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诗选》虽收(本文来源于《寻根》期刊2017年01期)

赵萌[7](2016)在《硬语横空始性灵——从《随园诗话》看韩愈诗》一文中研究指出韩愈以散文成就见长,被称为"百代文宗",相对而言,其诗名似稍逊一筹,但也颇具特色。袁枚以乾嘉文坛领袖之尊,在《随园诗话》中对昌黎诗青睐有加。不同于以往诗论,袁枚笔下昌黎诗的硬语横空、奇崛奔放之风被赋予了性灵色彩。这表现出袁枚对韩愈诗风独特的接受与理解。(本文来源于《焦作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郑济洲[8](2016)在《从韩愈诗看其对佛教之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韩愈辟佛在学界几成定案,然而在韩愈的诗作中,既表现有排斥佛教的诗作,又存在着包容佛教之诗作。分析这些诗作,可以洞见韩愈对佛教的真实态度,实为在政治、经济、伦理上辟佛,而在心境与艺术上容佛。韩愈身处是佛学兴盛的时代,其辟佛出于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恪守,其容佛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从韩愈的诗作中可以看出韩愈对中印文化会同的反思,这一反思对当代中国中、西、马哲学的融通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21期)

刘西淼,刘碧莹[9](2014)在《读韩愈诗二首》一文中研究指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八年考中进士。唐宋八大家之首。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曾为国子博士,监察御史。《旧唐书》宪宗纪:"元和十二年七月丙辰,制以中书侍郎、平章事裴度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使持节蔡州诸军事、蔡州刺史。充彰义军节度、申光蔡观察处置等使,仍充淮西宣慰处置使。以太子右庶子韩愈兼御史中丞,充彰义军行军司马。""从度出征。诏以郾城为行蔡州治所。八月甲申,裴度至郾城。"[1](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仲良[10](2014)在《韩愈诗,押韵之文耳》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内容上看,韩愈的诗表达了他反对政治革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保守立场,他在诗歌中大肆进行传统儒家伦理的说教,宣扬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从形式上看,韩愈混淆诗歌与散文的本质区别,以文为诗,并且追求一种怪涩的诗风,多用冷字拗句,失去了诗的美感。在中唐,他所领导的"怪崛诗派"与元、白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大唱对台戏,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股逆流。(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4年09期)

韩愈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言"尽善尽美"是孔子评价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尽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与要求;"尽善"是在思想上符合道德伦理观念。因此,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解读模式充满了政治伦理色彩。实际上,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艺论中,"美"与"善"虽然被明确区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韩愈诗论文参考文献

[1].蒲柏林.韩愈诗中的鸟意象与困境书写[J].新国学.2019

[2].緑川英树,于为烈.欧阳修的美丑意识及其表现——围绕对韩愈诗“丑恶之美”的接受[J].新宋学.2018

[3].马瑞梅.朱熹“韩愈诗考异”文本及考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4].孙月明.书法·唐韩愈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J].康颐.2018

[5].孙立娇.韩愈诗中历史人物论稿[D].吉林大学.2017

[6].董立功.韩愈诗中的“衙时”作何解[J].寻根.2017

[7].赵萌.硬语横空始性灵——从《随园诗话》看韩愈诗[J].焦作大学学报.2016

[8].郑济洲.从韩愈诗看其对佛教之态度[J].大众文艺.2016

[9].刘西淼,刘碧莹.读韩愈诗二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10].张仲良.韩愈诗,押韵之文耳[J].江汉论坛.2014

标签:;  ;  ;  ;  

韩愈诗论文-蒲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