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论文-陈鹏飞,梁奕,杜柏林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论文-陈鹏飞,梁奕,杜柏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论文文献综述

陈鹏飞,梁奕,杜柏林[1](2019)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所收治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外皮患有细胞瘤的病患16例作为本次临床观察基本研究对象,观察MRI、CT的表现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病患评分极高,组间数据对比统计学意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MRI、CT临床检查具有一定影像学的特征性,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外皮患有细胞瘤的病患来说,不仅仅需要接受MRI、CT临床检查,还需接受手术病理临床诊断,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价值地诊断依据及参考。(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8期)

杨芳,李维,段永建[2](2018)在《VHL相关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VHL相关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起中枢神经系统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显性遗传病,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多发并常累及多个内脏器官的特点,常常因检查不全面、未常规随访等导致漏诊。这篇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流行病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诊断、系统治疗予以总结分析,着重分析其发病机制、治疗进展。(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A2期)

焦翠翠[3](2018)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CT与MRI检查,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并探讨检查表现。结果 CT及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异常检出率与早期病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11例患者中,颅内患者9例,幕上7例,额部2例,颞部2例,枕部、顶部与左侧脑室叁角区域各1例;幕下2例,桥小脑角区与后颅凹小脑幕旁各1例。颈部2例。肿瘤直径2.0-6.0cm,平均(3.97±1.16)cm。肿块形态为4例分叶状,4例类圆形或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CT常规平扫显示为稍高密度影,其中3例伴有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密度有明显增加,并有明显高密度强化血管影。低密度部位则无明显的强化影。MRI表现:7例患者病灶部位显示T1稍短信号与T2等信号,2例患者显示为T1等信号与T2等信号,2例患者显示T1等信号与T2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10例病灶有明显强化,8例病灶内有明显的血管流空信号,5例出现囊变与坏死灶。病灶附着硬膜8例窄基底,3例宽基底,有3例患者病灶显示硬膜尾征。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具有典型性,且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李恒,钟文,黄亮亮,孙思柏,陈杰[4](2018)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7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B)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中枢神经系统HB的临床病史、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结果 74例中男性44例,女性30例,平均发病年龄43.1岁。肿瘤多发生于小脑,也可见于松果体、脑干和脊髓等部位。其中有13例为复发病例,6例为va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肿瘤大小0.5~4 cm不等。组织学上HB由间质细胞和薄壁血管构成。免疫组化染色间质细胞NSE和α-inhibin(+),部分病例S-100和D2-40(+),薄壁血管CD34和CD31等血管标记(+)。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B较少见,部分为VHL综合征。组织形态上HB有其独有的特点,免疫组化有助于辅助诊断。(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鹏[5](2018)在《CT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已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位于顶叶镰旁,呈分叶状;1例位于颅底,呈类圆形;1例位于桥小脑角,呈椭圆形;2例位于颞部,呈分叶状;1例位于枕部,呈分叶状;1例位于跨叶,呈分叶状。CT上,3例平扫呈均匀高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呈密度不均、混杂密度,并见低密度区;2例见邻近骨质吸收或破坏;1例显示小斑片状钙化。MRI上,2例顶叶镰旁病灶呈T1WI像等信号;2例颞部病灶呈T1WI像稍低信号,肿瘤形态为分叶状,边界清晰,同时颞部有骨质破坏;2例病灶呈T2WI像高信号,均匀稍高;2例病灶呈T2WI像不均匀高信号,以等信号为着,同时还有不均匀的混杂信号或者边缘囊变。结论通过CT与MRI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做出可靠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55期)

全国彪,潘桂海,周伟文,温志玲,陈俏倩[6](2018)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和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到2017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6例。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6例行CT平扫,5例增强。结果:5例位于颅内脑外,1例位于髓外硬膜内;CT上,6例均为高密度肿块,2例伴坏死,1例伴钙化,增强后5例均明显强化,3例伴脑膜增厚强化。MRI上,4例(66.67%)呈与脑白质等信号的稍短T1信号,1例呈与灰质等信号的等T1信号,1例呈稍长T1信号;T2WI上,5例(83.3%)呈与灰质等信号的T2信号,1例呈稍长T2信号;增强后5例均明显强化,囊变坏死无强化,4例(66.67%)邻近硬脑膜或脊膜均增厚、强化,3例(50.0%)见典型"脑膜尾征";4例(66.67)颅内病灶伴水肿。2例伴骨质破坏。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具有一定的CT、MRI特征性,最终诊断依靠病理。(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8年01期)

毛渭东,黄琦,陈仕明[7](2016)在《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以来收治的10例神经系统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巨检可见肿瘤病灶以小脑及延髓多见,囊性改变,大小1~5 cm,平均(3.1±0.2)cm,边界清晰,囊内可见黄色囊液;镜检可见肿瘤病灶内存在丰富的血液供应,存在有内皮细胞增生,于血管间可见增生肥大,排列呈巢状或分叶状的间质细胞,且间质细胞其细胞质较为丰富,淡染,并可见期内含有丰富类脂质,以空泡状或泡沫状为多见。结论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以囊性病变多见,镜检可见肿瘤病灶内存在丰富的血液供应,存在有内皮细胞增生,于血管间可见增生肥大等改变。(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许晶廷,程洋,田园园[8](2016)在《分析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效果。方法 46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均给予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其中显效32例,一般8例,无效6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6.96%。术后随访24个月,有7例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复发率为15.22%。结论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6年18期)

刘东旭,刘艳艳,陈希,闫世军[9](2016)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2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周细胞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发病原因不明,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临床少见,而中枢系统血管周细胞瘤临床更为罕见[1]。1942年由Stout及Murray[2]首次报道并命名。因其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与脑膜瘤相似,极易误诊。多为术后病理明确诊断。1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51岁,因复视6个月伴有阵发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6年05期)

韩煜,王红光,李贞伟,李冰,王玉波[10](2016)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中枢神经系统HPC病人的临床资料。MRI图像显示肿瘤在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在T_2WI呈等或等、高混杂信号。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6例;16例病人术后行立体定向放疗。术后病理证实肿瘤为来源于脑膜间叶组织的HPC细胞。结论 MRI图像上,中枢神经系统HPC多有分叶征、窄基底与硬膜相连的表现,而"硬膜尾征"欠明显,藉此可与脑膜瘤鉴别。手术全切除联合术后立体定向放疗是治疗与预防复发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VHL相关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是起中枢神经系统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显性遗传病,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多发并常累及多个内脏器官的特点,常常因检查不全面、未常规随访等导致漏诊。这篇文章通过文献回顾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流行病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诊断、系统治疗予以总结分析,着重分析其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论文参考文献

[1].陈鹏飞,梁奕,杜柏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杨芳,李维,段永建.VHL相关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3].焦翠翠.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

[4].李恒,钟文,黄亮亮,孙思柏,陈杰.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7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

[5].王鹏.CT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6].全国彪,潘桂海,周伟文,温志玲,陈俏倩.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

[7].毛渭东,黄琦,陈仕明.vonHippel-Lindau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6

[8].许晶廷,程洋,田园园.分析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9].刘东旭,刘艳艳,陈希,闫世军.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2例报告[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

[10].韩煜,王红光,李贞伟,李冰,王玉波.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治探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

标签:;  ;  ;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论文-陈鹏飞,梁奕,杜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