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亮丽风景线

数学课堂的亮丽风景线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中心小学王庆芳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学生自发的投身于数学课堂活动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探究了,体验了,理解了。”简短诙谐的一句话更是深刻揭示了“探究、体验”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

兴趣是动力之源。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兴趣”,若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对所授知识就会变得亲切,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措施,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探究。

例如,关于老大难的“植树问题”,因为牵扯到多种植树情况,理解上有些难度,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孩子的潜质,我让孩子准备了橡皮泥,先用橡皮泥铺成马路,然后用小棒代替大树,孩子就开始了自己的植树过程,答案会出现不同的两种情况,然后我展示我的马路是一个圆形,最后总结出植树的三种情况。我把本节课上成了一节手工式的数学体验课,孩子们在本节课中兴趣高涨、动手、动脑积极性高,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探究、理解此部分知识,提高他们的兴趣,突破重难点。

二、“动手操作”,探究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种体验、感悟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探究物体的特征。孩子是具有差异性的,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抓住孩子的生成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开拓孩子的思维空间,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例如,授课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认识完轴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孩子发现规律,剪的很快,剪一下就完成任务;而有的孩子尽最大努力去剪地像轴对称图形,一直在修剪、修剪,但是总是有差别、不尽如意。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怎样才能剪出轴对称图形呢?有没有好的办法?于是,我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讨论、交流、操作。这种同龄人的沟通,用学生便于理解地语言、动作描绘出独特又有效的方法。这时候孩子再次拿起剪刀,但是又出现了情况:有的孩子剪出的是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但有的孩子剪出来两个断开的同样的图形。通过孩子们左看看、又看看同伴的图形和自己图形鲜明的差别,我又把问题重新抛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找原因,孩子们叽叽喳喳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最终孩子们发现原来这和纸片对折地方向、剪刀剪的方向是相关的。

这样的教学不再是“告诉、讲解、知道”,课程不再是“文本式”的文字,它真正地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具有了生命力,学习者在动手“体验”的探究中畅游与“活动”的海洋。

三、“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分工,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创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体验其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例如,在教《面积单位的认识》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平方千米的定义及大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但是在表示体育馆、电影院、公园等占地面积,学生会发现用平方米做单位很小、不合适;用平方千米很大,更不好表示。于是孩子们就会迫切的想到底是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发现所学面积单位都不合适,孩子们就会提出疑问“是不是还有一个单位没学?否则面积单位用起来有很大的缺陷,不方便。”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1平方米,有的孩子粘贴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地报纸;有的孩子利用教师地砖来表示,还有的4名孩子打开双臂围成正方形,于是我告诉他们1公顷就是100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说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孩子们豁然开朗,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知识难度也会增加,知识也会更加系统化。数学知识的传授不是灌输式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调动旧知,探索新知,在不断尝试感悟中解决新的问题。

四、“合作探究”,绽放体验之花。

课堂上探究方式很多,既包含师生探究,又包含生生探究。多种交流方式的参与,能够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见解,体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你知道吗?》时,学生已经知道个位数是偶数的数能被2整除;个位数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这两个孩子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已经知道规律。可是对于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孩子却不明白,于是回过头来,我引导孩子探讨整除2的数的特点,发现利用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分别转化为2的倍数,找到整除2的数的特点;于是放手学生,学生会同样思想探讨整除5、整除3的数的特点,在探讨交流整除5的数的特点时没有阻力,但是整除3的数的特点时却阻力重重,这里还出现了余数然后再转化地问题,难度较大,交流时,我让有想法的孩子去黑板展示,台下学生不断质疑、答疑、争辩,台上学生不断补充、修正,孩子历经千辛万苦、万千磨难终于取得“真经”,明白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

探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颗、解决问颗的讨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

总之,探究体验学习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尽情的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多感官参与,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具有生命活力。让学生用心体验,开发思维,并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从而体悟到探究的乐趣。

标签:;  ;  ;  

数学课堂的亮丽风景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