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吸附树脂论文-于杰,杨剑明,崔辉,向勇平,刘爱兵

型吸附树脂论文-于杰,杨剑明,崔辉,向勇平,刘爱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型吸附树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免疫功能重建,血液灌流,双亲型吸附树脂,脓毒症

型吸附树脂论文文献综述

于杰,杨剑明,崔辉,向勇平,刘爱兵[1](2018)在《双亲型吸附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亲型吸附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滤过在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02至2017-10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37例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8)和试验组(n=19)。对照组采取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continuous high-volume hemofiltration,CHVHF)治疗,试验组采取CHVHF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分化抗原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CD8+)、人白细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HLA-DR)水平及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结果 (1)免疫细胞及HLA-DR表达水平: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3 d、6 d的HLA-DR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治疗后3 d、6 d的HLA-DR表达水平,治疗后6 d的CD4+、CD4+/CD8+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6 d的CD4+、CD4+/CD8+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炎性因子变化: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72 h的IL-6、TNF-α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72 h的IL-6、TNF-α均较0 h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亲型吸附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能快速清除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细胞因子,利于机体的免疫功能重建。(本文来源于《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期刊2018年09期)

周鹏,张建芳,欧丽君,彭志远[2](2018)在《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氯-2-羟丙基叁甲基氯化铵为改性剂对单宁基酚醛树脂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利用红外分析和元素分析对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该树脂对直接染料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单宁基酚醛树脂表面引入了季铵基团;单宁基酚醛树脂经季铵化改性后对直接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量达到531.1 mg/g;在直接染料质量浓度低于0.2 g/L时,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对直接染料的吸附率高达96%以上;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对直接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该树脂在阴离子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于杰,杨剑明,崔辉,向勇平,刘爱兵[3](2018)在《双亲型吸附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内毒素清除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亲型吸附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内毒素的清除效果。方法选取2015-02至2017-10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37例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18)和试验组(n=19)。对照组采取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continuous high-volume hemofiltration,CHVHF)治疗,试验组采取CHVHF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治疗。治疗中分别检测和比较两组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并随访40 d的病死率。结果 (1)治疗后,试验组40 d病死率为47.37%(9/19),低于对照组的88.89%(16/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34,P=0.007)。(2)内毒素水平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液中内毒素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10,P<0.001;t=7.941,P<0.001),且两组的内毒素下降率分别为99.53%和48.61%;治疗后试验组血液中内毒素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55,P<0.001)。(3)炎性因子水平比较: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治疗后2 h和72 h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均较0 h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72 h较0 h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试验组72 h的IL-6、IL-10、TNF-α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命体征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72 h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均较0 h上升,治疗后72 h的心率和乳酸均较0 h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VHF联合HP治疗脓毒症能高效清除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提高患者生存率,在脓毒症抢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蕊欣,王洪静,雷彩萍,史小慧[4](2015)在《羟肟酸型吸附树脂对苯酚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杨羟肟酸(SHA)与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微球之间的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实现了SHA在交联聚苯乙烯微球(CPS)上的固载化,制得了SHA功能化微球SHA-CPS。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SHA-CPS微球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行为,考察了介质的pH、温度对SHA-CPS微球吸附苯酚的影响,探讨了其吸附热力学与吸附机理。结果表明,SHA-CPS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较快的吸附速率,其吸附能力受温度和pH影响较大。SHA-CPS对苯酚及对硝基苯酚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方程,其吸附行为符合Freundich吸附模型,属单分子层吸附。SHA-CPS吸附树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高分子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廖文文[5](2011)在《基于聚丙烯酸甲酯的IPN型吸附树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利用互穿网络技术对现有的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已成为发展新型聚合物材料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利用互穿网络技术,合成了第一网为疏水性的聚二乙烯基苯,第二网为亲水性的含有弱酸基团氢键供体的聚丙烯酸、含有弱碱基团的聚丙烯酰乙二胺或含有氢键受体的聚丙烯酰乙酰乙二胺等.叁类互穿聚合物网络吸附树脂,并对其结构、溶胀及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互穿聚合物网络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及溶胀性能(1)利用悬浮聚合法,先合成两网都疏水的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甲酯树脂,将第二网聚丙烯酸甲酯用氢氧化钠的甲醇溶液水解得到聚丙烯酸钠,经HCl转型,得到了一网疏水、另一网亲水的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互穿网络树脂;这种互穿网络树脂的DSC测定结果表明树脂只有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126.92℃,说明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互穿网络树脂的两网是完全相容的;经理论计算,推测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树脂的两网可通过苯环与羧基质子之间的作用而相容。(2)通过调节合成第二网时混合聚孔剂中的良溶剂与非良溶剂的比例、第二网的交联度和两网的起始质量比,制备了一系列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甲酯互穿网络树脂,再经过乙二胺胺解将聚丙烯酸甲酯转化成聚丙烯酰乙二胺,得到了由聚二乙烯基苯及聚丙烯酰乙二胺组成的疏水、亲水性互穿网络树脂;测定了树脂的持水量、弱碱交换量、溶胀性能、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分布;DSC测定结果表明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二胺树脂具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说明两项并不完全相容,进而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解释了两网不相容的原因。(3)通过将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二胺树脂乙酰化,制备了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酰乙二胺互穿网络树脂,并测定了树脂的持水量、弱碱交换量、溶胀比、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酰乙二胺互穿网络树脂弱碱交换量为0 mmol/g,比表面积和孔容与聚二乙烯基苯树脂相比都减少,.孔径分布在7.9 nm-135 nm之间。溶胀实验证明了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酸乙二胺互穿网络树脂既有亲水性又具有疏水性。2.互穿网络吸附树脂对天然产物的吸附性能(1)利用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树脂对水溶液中的茶碱进行了吸附实验,作出了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树脂在不同温度下对茶碱的吸附等温线及吸附等量线,根据Clapeyron-Clausius方程,由吸附等量线计算出了在不同吸附量下的吸附焓,讨论了 PDVB/PAAIPN吸附水溶液中茶碱的机理。(2)利用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二胺互穿网络大孔树脂对柚皮素、葛根素、槲皮素进行了吸附实验,求出热力学函数参数。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二胺互穿网络大孔树脂对水溶液中柚皮素和水溶液中葛根素吸附是放热过程,在不同温度下吸附等温线都能很好地与Freundlich方程拟合,动态吸附和脱附实验表明,该树脂对柚皮素饱和吸附量45.15 mg/mL湿树脂,对葛根素溶液的饱和吸附量为19.45 mg/mL湿树脂,容易脱附。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二胺互穿网络大孔树脂对水溶液中槲皮素的吸附是吸热反应,在不同温度下吸附等温线能很好地与Langmuir方程拟合。说明该树脂对槲皮素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在选择脱附条件时使用不同的乙醇溶液洗脱槲皮素洗脱不下来,说明该树脂与槲皮素之间形成了化学键。(3)采用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酰乙二胺互穿网络吸附树脂吸附水溶液中槲皮素,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动态吸附和脱附实验表明,该树脂对槲皮素的饱和吸附量达到8.6 mg/mL湿树脂,选用10%HC1-乙醇溶液洗脱,易洗脱下来。(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10-01)

李天良,郭晓滨,李渊园,金菁,邓根顺[6](2008)在《XDA-1型吸附树脂处理DDNP生产废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XDA-1型吸附树脂对二硝基重氮酚(DDNP)生产废水中硝基酚的去除进行了研究。静态和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平衡等温线与Freundlich模型拟合良好,属于优惠型吸附;吸附速率不仅是吸附时间的函数,还与液固比有关;吸附的动力学方程为qt=2.5934rexp(B/t);树脂的吸附量(pH=2)为86.32 mg.g-1;吸附处理的最佳操作条件是:废水pH值为2、吸附温度为20℃、流速为2 BV.h-1,此时树脂饱和吸附量为225.6 mg.g-1、穿透体积为221.4 mL;选用复合式脱附剂5%NaOH溶液和40%乙醇溶液,脱附温度为21℃,脱附体积为10 BV,此时脱附率可达99%。(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08年05期)

袁新华,刘黎明,雷燕,程晓农[7](2008)在《化学修饰制备氢键型吸附树脂》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酚羟基、胺基、羰基、羧基和酯基等多种化学修饰的氢键型吸附树脂的国内外研究,总结了氢键型吸附树脂中氢键吸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合成新型氢键高分子吸附剂提供了研究思路。指出了氢键型吸附树脂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8年05期)

孙琳,刘春萍,刘淑芬,于忠玺,曲荣君[8](2006)在《胺基酚醛型吸附树脂对染料废水的吸附与脱色》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胺基酚醛型吸附树脂对4种水溶性染料酸性橙II,活性红R-3B、活性黑KN-B、活性翠蓝KN-G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树脂对酸性橙II具有较好的吸附;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随染料浓度的增大,树脂的吸附量增加。吸附树脂对4种水溶性染料的吸附速率较快,达到吸附平衡所用时间较短。对模拟废水的脱色率均达到了95.7%以上。(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06年06期)

曹慧,陈晓青,肖建波[9](2005)在《A型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杜仲中京尼平甙酸》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NKA-9、D311、S-8、HPD600、NKA-2、A型、D140和聚酰胺等8种树脂对杜仲中降血压活性成分京尼平甙酸的吸附及脱附性能,从中筛选出吸附率及脱附率均较高的A型树脂进行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杜仲皮粉末用50%乙醇水溶液提取后,95%乙醇沉淀,上清液回收乙醇后,用蒸馏水稀释,调节pH=6~9后用A型树脂吸附,15%乙醇溶液洗脱,流速为1.5ml/min,洗脱液浓缩后冷冻干燥得产品。(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05年05期)

嵇鸣[10](2004)在《改性8BV型吸附树脂在癸二酸生产中的脱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性8BV型吸附树脂,对含酚废水作进一步脱酚研究,考察了有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经吸附处理后的废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型吸附树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3-氯-2-羟丙基叁甲基氯化铵为改性剂对单宁基酚醛树脂进行表面改性制备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利用红外分析和元素分析对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该树脂对直接染料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单宁基酚醛树脂表面引入了季铵基团;单宁基酚醛树脂经季铵化改性后对直接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最大吸附量达到531.1 mg/g;在直接染料质量浓度低于0.2 g/L时,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对直接染料的吸附率高达96%以上;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对直接染料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该树脂在阴离子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型吸附树脂论文参考文献

[1].于杰,杨剑明,崔辉,向勇平,刘爱兵.双亲型吸附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

[2].周鹏,张建芳,欧丽君,彭志远.单宁基阳离子型吸附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8

[3].于杰,杨剑明,崔辉,向勇平,刘爱兵.双亲型吸附树脂血液灌流器联合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内毒素清除有效性研究[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

[4].王蕊欣,王洪静,雷彩萍,史小慧.羟肟酸型吸附树脂对苯酚的吸附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2015

[5].廖文文.基于聚丙烯酸甲酯的IPN型吸附树脂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6].李天良,郭晓滨,李渊园,金菁,邓根顺.XDA-1型吸附树脂处理DDNP生产废水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

[7].袁新华,刘黎明,雷燕,程晓农.化学修饰制备氢键型吸附树脂[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

[8].孙琳,刘春萍,刘淑芬,于忠玺,曲荣君.胺基酚醛型吸附树脂对染料废水的吸附与脱色[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6

[9].曹慧,陈晓青,肖建波.A型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杜仲中京尼平甙酸[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5

[10].嵇鸣.改性8BV型吸附树脂在癸二酸生产中的脱酚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标签:;  ;  ;  ;  

型吸附树脂论文-于杰,杨剑明,崔辉,向勇平,刘爱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