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看论文-王红生

动词看论文-王红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词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看”,待况语缀,邻近原则,语法化

动词看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生[1](2019)在《动词“看”的待况语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VP (V)看"中的"看"不该解释为"尝试"或"试探"义,而应该当成附在动词性短语VP (V)后,表示由该短语的动作行为引发而等待某种情况发生的待况语缀。生命度高的人的动作行为"看"具有将视觉行为和心理认知这两种认知域联结起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动词"看"派生出具有"等待"特征的用法,而待况语缀"看"便是从这种"等待"的"看"语法化而来的。在"看动-待>看缀-待"过程中,重新分析和完形理论的邻近原则对这种语法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Charoensa-Ard,Watcharabhorn(陈水心)[2](2019)在《汉语动词“看”、“见”与泰语“(?)(duu)”、“(?)(hen)”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对比汉语视觉动词“看”、“见”和泰语中相应动词“(?)(duu)”、“(?)(hen)”。汉语视觉动词“看”和“见”是使用频率较高、最常见的多义动词之一。随着各国交往日益加深,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多,泰国留学生在多义动词的理解及运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其中主要原因是汉泰两种语言系统不尽相同。本论文主要是通过语义和语法特征分析,找出汉语视觉动词“看”、“见”和泰语“(?)(duu)”、“(?)(hen)”语义的异同,进一步深入探讨在语法特征上的异同,帮助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看”和“见”。在语义特征方面,汉语动词“看”有10个义项,泰语“(?)(duu)”有12个义项。二者的基本义相同,都表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引申义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示“阅读”、“访问”、“治疗;诊治”、“观察并加以判断与验证”、“想;认为”、“取决于”、“卜算”、“告诉或提醒”。不相同之处在于泰语“(?)(duu)”能表示“学习”,还可以表示“照料;照顾”,但是汉语的“看”没有这些含义。相反汉语“看”能够用来表示“对待;看待”,但是泰语的“(?)(duu)”并没有这项意义。汉语“见”有5个义项,泰语“(?)(hen)”有6个义项。二者的基本义相同,都表示“看见、看到”。引申义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示“看得出;显现出”之意。不相同之处在于泰语“(?)(hen)”可以表示“见解;理解”、“看作;视为”、“看来;看起来;大概”、“明白;知道”,汉语的“见”没有出现如此含义。而汉语“见”可以用表示“会见;接见”、“接触;遇到”、“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等义项,但是泰语的“(?)(hen)”不能用来表达这些含义。从语法特征的角度看,汉语动词“看”、“见”和泰语“()(duu)”、“(?)(hen)”的搭配功能比较相似,主要在于在句子中都可以当谓语,可以带补语和状语,也可以重迭,并且能够跟能愿动词及趋向动词组合。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看、见”时的主要问题是对其意义的理解和用法掌握等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到母语的干扰而没有很好地理解基本用法,难免会造成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偏误。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介绍了汉语视觉动词“看”、“见”和泰语“(?)(duu)”、“(?)(hen)”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一章是汉语“看”与泰语“(?)(duu)”语义的对比研究。这一章主要内容是从语义角度,首先探讨“看”与“(?)(duu)”的词典释义,然后分析基本义和引申义的异同。第二章是汉语“看”与泰语“(?)(duu)”的语法特征对比研究。这一章主要是从语法角度研究,首先分析汉语“看”与泰语“(?)(duu)”的语法特征,然后对比分析二者的语法特征的异同。第叁章是汉语“见”与泰语“(?)(hen)”的语义对比研究。这一章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二者词典释义,并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基本义和引申义的异同。第四章是汉语“见”与泰语“(?)(hen)”的语法特征对比研究。主要内容是分析汉语“见”与泰语“(?)(hen)”的语法特征,并对比分析语法特征的异同之处。第五章是汉语“看”、“见”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建议。分析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看”、“见”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习得建议。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贺娅[3](2018)在《动词“看”“见”“看见”对比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汉语同义动词“看”“见”和“看见”,研究是在一些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本人整理了现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叁套教材中出现的有关这则同义动词的所有语料,同时通过检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尝试整理和总结出这组同义动词详细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分别从带宾语、带补语、带“了/着/过”、否定形式和动词重迭等方面说明这组同义动词在用法上的区别,为这组同义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偏误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从偏误分析理论出发,以长沙医学院2015级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详细分析有效问卷,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习得这组同义动词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类。偏误以动词的用法为分类标准,我们发现主要偏误类型有五种:一是“看”、“见”和“看见”叁个动词混用;二是动词后缺少助动词“了”或“着”或“过”;叁是动词后缺少宾语或宾语不完整;四是动词的否定形式错误;五是错序。最后分别从教材的误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自身叁个方面分析了偏误原因,以及从语义对比、语法功能对比以及教师的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梁现瑞,熊筱伟[4](2017)在《4个动词看“一号工程”的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创新改革是省委确定的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将全面创新改革列为下一步要突出抓好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摆在首位。今年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第二年,距离“叁年试验突破”的目标还剩最后一年。下一步,全面创(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7-12-20)

石莹莹[5](2017)在《单双音节动词“看”和“看见”的习得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单双音节动词,其中一类较为普遍的情形是,单音节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以该动词为中心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述补式复合词表示由这一动作行为致使的结果。如“看”表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的动作行为,“看见、看穿、看开、看破、看透、看重”等是“看”的行为与不同的事物对象接触产生的结果。言语交际环境中,单音节动词加上“了、过”或其他有界化成分也能表达动作致使的结果,因而表面上会给人一种单双音节动词表达上有时可以互相替代的假象。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很容易把它们混淆使用,因此出现的偏误现象类型也颇多。本文以“看”、“看见”这对单双音节动词为研究对象,拟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入手,将收集到的偏误语料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偏误类型,指出偏误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消除“看”、“看见”这对单双音节动词偏误的相关措施和对策,包括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而为对外汉语单双音节动词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交代选题缘由,界定研究范围;从单双音节动词的对立关系及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角度入手引出单音节动词“看”与述补式双音节复合词“看见”偏误的个案对比分析对于单双音节动词习得偏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第二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音节、句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辨析单双音节动词差异,描述与本文偏误分析相关的规则限制条件;第二部分对比分析了单音节动词“看”与双音节述补式复合词“看见”这对单双音节动词的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把述补式复合词与其他双音节动词与单音节动词的对立情形区别开来。第叁章“看”、“看见”的偏误语料进行定量统计分析。根据特定范围内“看”与“看见”的偏误语料分出句法上的偏误和语义上的偏误两个大的类型,分别偏误的不同小类,依规则限制条件提出具体的修正意见。第四章指出偏误原因,给出了相应教学环节设计。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目的语规则泛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单双音节动词“看”、“看见”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具体说明了诸如占比重最大的误代类偏误语料的典型性,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也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策略。指出这一个案研究对于单双音节动词教学的参考价值。第五章结语。概括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指出通过单音节动词“看”与述补式双音节动词“看见”偏误的个案对比分析对于单双音节动词习得偏误研究的参考价值,同时说明本论题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期刊2017-05-22)

郑颂怡(JEONG,SONG,I)[6](2017)在《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看”的语义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义学”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认知语义学”通过认知角度研究人类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语言与认知模式、认知结构,与神经系统、心理、生物基础等之间的关系。针对感官动词“看”的使用频率以及重要性,学术界对此进行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尤其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分析其语义间相关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多义词“看”的语义多而复杂,所以针对各项语义,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考察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看”的多个义项,并分析其语义的分化过程。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感官动词“看”的各项语义与每个语义结合的宾语,考察其原型语义和扩展语义的用法;其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感官动词“看”进行分析,分析语义扩展的目的在于透彻分析其语义间的相关性,通过原型语义和扩展语义间的经验相关性,找出语义扩展的原因和机制,从而阐明人的认知作用对多义词语义的形成产生的影响,通过阐明其语义的扩展过程以及在扩展过程中被使用的隐喻和转喻机制来提供有助于理解“看”的各项语义的有效信息。最后,通过本研究,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角度下要提供关于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看”的一些教学策略。论文从“研究动机和目的”、“学术理论背景”、“看”的语义特征、“看”的语义扩展四方面全面阐释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田园诗[7](2016)在《浅析与动词“看”有关的几个近义格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看起来"、"看上去"、"看来"、"看样子"的意思相近,结构相似,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本文对以上几个近义格式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以期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交际的需要。(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6年12期)

图雅[8](2016)在《从授受动词看日本人文化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学习日语的外国人来说,授受动词是学习日语的一个难点。汉语的动词方向性并不强烈。不管是第一人称给第二称或是第二人称给第一人称,都用「给」,简单又明了。相比之下日语较复杂,有あげる、くれる、もらう等多个不同的词。因此,本文以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和日本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为研究对象,列举授受动词的使用案例,分析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0期)

江锐[9](2016)在《从叁个动词看《战国策》用字的准确》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四处地方写荆轲去燕往秦刺杀秦王,选用了"行""往""去"叁个近义的动词来叙述荆轲刺秦的行为和心理。由这叁个动词的选用以及文本语境义的探究,我们就能看出《战国策》用字的精准。其实,"行""往""去"这叁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今天区别不大,都是"离开、前往"的意思,但在古代这叁个词的含义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行"就(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洪永健[10](2015)在《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印尼留学生使用动词“看”的情况考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看”是现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的含义十分丰富,组合能力强。在漫长的语言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最初的基本意义,发展演化出了多个义项。“看”的意义和功能的复杂性,迄今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在综合考察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语料库,从语义分布和句法组合两大方面对印尼学生使用“看”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印尼学生使用“看”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偏误,从中发现印尼学生对与“看”的使用相关的语法项目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为印尼学生的动词学习和教学提供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发现,印尼学生对动词“看”的使用多集中在“看”的第一个义项,即“用目光接触人或物”,特别是对“阅读”意义的使用上,其使用频次远远高于母语为汉语者。而其他一些义项的使用则明显少于母语为汉语者。此外,印尼学生使用动词“看”时,出现出多的偏误是语法偏误,其中结果补语的遗漏是出现比例最高的偏误,用“看”误代“认为”的偏误比例也相对较高。文章认为,针对“看”等常用多义动词的教学,应淡化语义教学,注重各个义项的常用搭配训练,通过展示这类动词的常用组合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动词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点,以常用动词带语言点的学习。(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5-06-30)

动词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分析对比汉语视觉动词“看”、“见”和泰语中相应动词“(?)(duu)”、“(?)(hen)”。汉语视觉动词“看”和“见”是使用频率较高、最常见的多义动词之一。随着各国交往日益加深,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多,泰国留学生在多义动词的理解及运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其中主要原因是汉泰两种语言系统不尽相同。本论文主要是通过语义和语法特征分析,找出汉语视觉动词“看”、“见”和泰语“(?)(duu)”、“(?)(hen)”语义的异同,进一步深入探讨在语法特征上的异同,帮助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看”和“见”。在语义特征方面,汉语动词“看”有10个义项,泰语“(?)(duu)”有12个义项。二者的基本义相同,都表示“使视线接触人或物”。引申义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示“阅读”、“访问”、“治疗;诊治”、“观察并加以判断与验证”、“想;认为”、“取决于”、“卜算”、“告诉或提醒”。不相同之处在于泰语“(?)(duu)”能表示“学习”,还可以表示“照料;照顾”,但是汉语的“看”没有这些含义。相反汉语“看”能够用来表示“对待;看待”,但是泰语的“(?)(duu)”并没有这项意义。汉语“见”有5个义项,泰语“(?)(hen)”有6个义项。二者的基本义相同,都表示“看见、看到”。引申义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示“看得出;显现出”之意。不相同之处在于泰语“(?)(hen)”可以表示“见解;理解”、“看作;视为”、“看来;看起来;大概”、“明白;知道”,汉语的“见”没有出现如此含义。而汉语“见”可以用表示“会见;接见”、“接触;遇到”、“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等义项,但是泰语的“(?)(hen)”不能用来表达这些含义。从语法特征的角度看,汉语动词“看”、“见”和泰语“()(duu)”、“(?)(hen)”的搭配功能比较相似,主要在于在句子中都可以当谓语,可以带补语和状语,也可以重迭,并且能够跟能愿动词及趋向动词组合。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看、见”时的主要问题是对其意义的理解和用法掌握等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到母语的干扰而没有很好地理解基本用法,难免会造成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偏误。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介绍了汉语视觉动词“看”、“见”和泰语“(?)(duu)”、“(?)(hen)”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第一章是汉语“看”与泰语“(?)(duu)”语义的对比研究。这一章主要内容是从语义角度,首先探讨“看”与“(?)(duu)”的词典释义,然后分析基本义和引申义的异同。第二章是汉语“看”与泰语“(?)(duu)”的语法特征对比研究。这一章主要是从语法角度研究,首先分析汉语“看”与泰语“(?)(duu)”的语法特征,然后对比分析二者的语法特征的异同。第叁章是汉语“见”与泰语“(?)(hen)”的语义对比研究。这一章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二者词典释义,并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基本义和引申义的异同。第四章是汉语“见”与泰语“(?)(hen)”的语法特征对比研究。主要内容是分析汉语“见”与泰语“(?)(hen)”的语法特征,并对比分析语法特征的异同之处。第五章是汉语“看”、“见”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建议。分析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看”、“见”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习得建议。最后是结语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词看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生.动词“看”的待况语缀化[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Charoensa-Ard,Watcharabhorn(陈水心).汉语动词“看”、“见”与泰语“(?)(duu)”、“(?)(hen)”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贺娅.动词“看”“见”“看见”对比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8

[4].梁现瑞,熊筱伟.4个动词看“一号工程”的方向[N].四川日报.2017

[5].石莹莹.单双音节动词“看”和“看见”的习得偏误研究[D].安阳师范学院.2017

[6].郑颂怡(JEONG,SONG,I).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看”的语义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7].田园诗.浅析与动词“看”有关的几个近义格式[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

[8].图雅.从授受动词看日本人文化心理[J].青年文学家.2016

[9].江锐.从叁个动词看《战国策》用字的准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

[10].洪永健.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印尼留学生使用动词“看”的情况考察与分析[D].中山大学.2015

标签:;  ;  ;  ;  

动词看论文-王红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