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供给效应论文-蒋海,储着贞

总供给效应论文-蒋海,储着贞

导读:本文包含了总供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适应性学习,总供给效应,新凯恩斯IS-Philips模型

总供给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蒋海,储着贞[1](2014)在《总供给效应、适应性学习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货币政策总供给效应的新凯恩斯IS-Phlips基准模型基础上,以私人部门偏离理性预期的适应性学习为前提,分析了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均衡的确定性和可学习性条件。同时依据理论分析结果,采用中国1992~2011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货币政策总供给效应限制了央行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反应空间,而私人部门适应性学习预期会进一步缩小其操作空间。同时,较高的工资刚性导致货币政策抑制宏观经济波动的效果非常有限。(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王文甫,明娟[2](2009)在《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讨论一个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的基础上,主要采用Gali(1992)的分析框架,在SVAR模型中检验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关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结论主要有: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对总需求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经济学含义具有一致性;产量和物价水平对总供给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经济学含义不相符合。这说明中国数据与AD-AS模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不匹配性。(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09年11期)

王文甫,明娟[3](2009)在《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AD-AS模型能很好地匹配中国的数据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讨论一个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基础上,主要采用Gali(1992)的分析框架,通过SVAR模型实证的结论去检验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研究得出关于中国数据实证分析的结论主要有:(1)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对总需求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的总需求变动促使产量和价格同向运动的经济学含义具有一致性;(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反应与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管理政策的观点相吻合;(3)产量和物价水平对总供给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的供给变动促使产量和价格反向运动的经济学含义不相符合;(4)货币供给冲击使物价水平上升而使产量几乎没有变化是符合新古典主义货币无效性的观点。这些结论说明:中国数据与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不匹配性。(本文来源于《统计研究》期刊2009年08期)

李洪亚[4](2009)在《1978-2007年中国税收政策的总供给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税收政策作为一种财政政策,自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常被视为总需求管理工具,税收政策对总需求产生影响,产生总需求效应,可以调节总需求。事实上,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生产不足,发展是第一要务,而此期间,中国奉行“减税让利”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税收政策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指导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促产”作用。生产即供给,税收对总供给也产生影响,产生总供给效应。事实上,需求和供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伴随不可分割。比如对于投资的税收减免政策,自然会增加投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但投资的增加也会提高供给,而且由于投资领域的不同,也就同时改变供给结构。基于此,论文研究的中心是研究税收政策对生产或供给的影响,即税收政策的总供给效应。论文首先对税收政策产生总供给效应进行理论追溯,并依此,深入探讨税收政策影响总供给的路径与机制,并以1978-2007年中国部分减税政策为例揭示中国税收政策的总供给效应。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税负、产出和物价关系角度具体分析1978-2007年中国税收政策的总供给效应,并从AD-AS模型出发构建VAR模型对税收政策的总供给效应进行检验,根据实证分析结果,结合中国税收政策实践和宏观经济运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9-06-01)

卢盛荣[5](2007)在《货币政策地区效应——基于地区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重检验了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基于产出缺口的地区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存在性,进而分析地区短期总供给曲线对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的影响。文章首先对地区短期总供给曲线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理论解释,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估算了我国各地区的产出缺口,然后运用ARMA模型说明预期通货膨胀率形成机制,最后以通货膨胀率与其预期之差、外部需求冲击等作为解释变量对产出缺口进行回归,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短期总供给曲线较中西部地区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更平坦,因而东部地区货币政策效应要强于中西部地区。(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总供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讨论一个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的基础上,主要采用Gali(1992)的分析框架,在SVAR模型中检验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关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结论主要有: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对总需求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经济学含义具有一致性;产量和物价水平对总供给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经济学含义不相符合。这说明中国数据与AD-AS模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不匹配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供给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蒋海,储着贞.总供给效应、适应性学习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研究.2014

[2].王文甫,明娟.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3].王文甫,明娟.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AD-AS模型能很好地匹配中国的数据吗?[J].统计研究.2009

[4].李洪亚.1978-2007年中国税收政策的总供给效应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

[5].卢盛荣.货币政策地区效应——基于地区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标签:;  ;  ;  ;  

总供给效应论文-蒋海,储着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