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花藤论文-张慧

微花藤论文-张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花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叶绿体基因组,药用植物,结构,物种鉴定

微花藤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18)在《苍术、微花藤和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及分子标记预测软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能量转化的细胞器,叶绿体在维持地球生物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得以解析。目前,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植物精准鉴定和系统发育学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被认为是植物鉴定与发育关系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鉴于叶绿体基因组的重要性,本研究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完成了茅苍术、北苍术、白术、微花藤、益母草5种常用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工作,并基于获得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一步分析了各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叶绿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和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异情况。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1、本研究首次获得了茅苍术、北苍术和白术3个苍术属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绘制了其叶绿体基因组图谱,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开发了可以有效区分这叁个苍术属物种的分子标记,并在15个苍术属个体中验证了本研究所开发的分子标记真实有效。2、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二代测序reads的分子标记开发系统。该方法基于种间核苷酸多样性大、种内核苷酸多样性小、两者之间差值大和包含Poly序列少四项基本原则评估分子标记区间PCR实验验证的成功率。本研究基于该方法进行了苍术属分子标记的开发,结果发现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分子标记与苍术属分子标记开发的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基于二代测序reads的分子标记开发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本研究首次获得了茶茱萸科药用植物微花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分别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蛋白编码序列、完整核苷酸序列和ITS序列分析了微花藤及其近源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为实现该物种的精准鉴定及其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微花藤与绞木目的杜仲关系相较于它与冬青目、无患子目和卫矛目的关系更为密切。4、本研究首次获得了益母草属第一个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组成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不存在类似豆科、桔梗科等科属IR区缺失、收缩或扩张的现象。通过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本研究确定了益母草在野芝麻亚科中的系统进化位置,结果表明益母草属与水苏属进化关系比较近。(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甘茂罗,林生,张艳玲,訾佳辰,宋卫霞[2](2011)在《微花藤脂溶性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与钾通道阻断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花藤Iodes cirrhosa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筛选。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其结构。通过去血清的方法建立JNK3转染细胞损伤模型对化合物的神经细胞保护活性进行评价。利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钾通道调节剂筛选模型对化合物的钾通道调节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从微花藤根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离鉴定为1β,3β-二羟基乌苏烷-9(11),12-二烯(1)、冬青醇乙酸酯(2)、3β-香树脂酮醇棕榈酸酯(3)、3β-乙酰氧基-乌苏-12-烯-11-酮(4)、白桦脂酸(5)、豆甾醇(6)、7β-羟基豆甾醇(7)、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8)、东莨菪内酯(9)、东莨菪苷(10)、N-咖啡酰多巴(11)、异绿原酸甲酯(12)、异绿原酸(13)、2,6-二甲氧基-1,4-苯醌(14)、原儿茶醛(15)、香草醛(16)、原儿茶酸(17)、香草酸(18)、咖啡酸(19)、壬二酸(20)和丁二酸(21)。在1×10-6mol.L-1浓度时,化合物3,4,6,9,10,14,15,18,20对去血清后SH-SY5Y-JNK3细胞的抗损伤保护率分别为177%,144%,137%,137%,143%,145%,137%,189%和130%。化合物16在1×10-5mol.L-1浓度时在2种钾通道调节剂筛选模型上均使荧光强度增强。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薇花藤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3,4,6,9,10,14,15,18,20对神经细胞具有抗损伤保护作用。化合物16具有钾通道阻断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09期)

甘茂罗,朱承根,张艳玲,訾佳辰,宋卫霞[3](2010)在《微花藤乙醇提取物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微花藤Iodes cirrhos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学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微花藤根95%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R,8S,7′E)-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木脂烷-7′-烯-9′-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S,7′E)-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木脂烷-7′-烯-9′-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S)-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叁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3),(+)-(7S,8S)-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叁醇-8-O-β-D-吡喃葡萄糖苷(4),(-)-(7S,8S)-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木脂烷-7-O-β-D-吡喃葡萄糖苷(5),(-)-(7R,8S)-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4′-氧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2R)-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3-醇(7),(-)-(2R)-1-O-β-D-吡喃葡萄糖基-2-{2,6-二甲氧基-4-[1-(E)-丙烯3-醇]苯氧基}丙烷-3-醇(8),丁香脂素双葡萄糖苷(9),(-)-(7S,8R)-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叁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0),(-)-(7R,8R)-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叁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1),(-)-(7R,8R)-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叁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12),(-)-(7R,8R)-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叁醇-7-O-β-D-吡喃葡萄糖苷(13),11,13-二氢去酰基菜蓟苦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獐牙菜苷(15),(-)-2-羟基-5-(2-羟乙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1′R)-1′-(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烷-1′,2′-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8),(-)-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9),(-)-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20),(-)-2-甲氧基-4-(1-丙酰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1),(-)-4-丙酰基-3,5-二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2),丁香酸β-D-吡喃葡萄糖酯(23),东莨菪内酯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4)。结论:化合物1~24均为首次从薇花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甘茂罗[4](2008)在《微花藤和瑶山润楠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学位论文对药用植物微花藤(Iodes cirrhosa Turcz.)和瑶山润楠(Machilusyaoshansis S.Lee et F.N.Wei)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多种药理模型上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同时,通过对微花藤中分离鉴定的天然8-4′氧木脂素和苯丙叁醇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不同溶剂中~((1))H和~((13))C NMR谱数据的测定和分析研究,较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J_((7,8))和△δ_((C8-C7))与相关化合物构型的关联性及其在相关化合物构型确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并且通过苯丙叁醇衍生物的不对称合成,验证了其绝对构型与旋光符号之间的关系。首次对微花藤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利用多种色谱学手段和波谱学技术从微花藤根和瑶山润楠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别分离并鉴定了58个化合物(I1~((*))—158)和17个化合物(M1~((*))—M17),化合物编号、名称与结构如Table 1和Figure 1所示。从微花藤根中发现新化合物10个(I1~((*))—I4~((*)),I7~((*))—I10~((*)),I12~((*)),I14~((*))),新天然产物1个(I13~((^))),并首次确定了3个化合物(I5~((#)),I6~((#)),I11~((#)))的绝对构型,其中I1~((*))—I3~((*))为少见的8-4′氧木脂素3′-糖苷;从瑶山润楠中发现新化合物5个(M1~((*))—M5~((*))),其中,M1~((*))和M2~((*))为首次发现的苷元部分具有通过两个半缩酮形成呋喃[3,2-b]骈吡喃结构单元的葫芦烷叁萜皂苷,化合物M3~((*))为首次发现侧链降叁碳的葫芦烷叁萜皂苷。在多种药理模型上对分离鉴定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在10~((-5))M浓度水平,I4~((*))和I56对谷氨酸损伤的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显示出保护活性;在10~((-6))M浓度条件下,I3~((*))、I11~((#))、I12~((*))和I13~((^))对去血清造成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活性;在10~((-6))M浓度下,化合物I16、I17、I19、I23、I24、I27、I30、I32和I35对去血清后JNK3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JNK3)稳定表达株具有保护作用;在10~((-5))M浓度下,化合物I28显示出钟通道阻断作用;在10~((-6))M浓度下,化合物I35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生成的抗氧化活性;在10~((-5))M时,化合物I35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TNFα分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I35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肺腺癌细胞(A549)和卵巢癌细胞(A2780),I37对HCT-8细胞以及M6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和A549细胞显示选择性细胞毒活性;化合物M6显示抗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活性。在10~((-5))M浓度下,化合物M2、M4和M9对蛋白酪氨酸酶具有抑制活性。Table 1.化合物编号与名称一览表注:化合物I1~((*))—I58为从微花藤中分离得剑,化合物M1~((*))—M17为从瑶山润楠中分离得到,标*者为新化合物,~((#))为新确定绝对构型的化合物,~((^))为新天然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8-05-10)

潘幽燕[5](2004)在《防己与伪品瘤枝微花藤的真伪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防己的真伪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显色反应、薄层色谱。结果 :两者有显着差异。结论 :四种方法均可用于防己的真伪鉴别(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汤迎爽,宋红儒,杨丽甲,王秋月,赵苏娜[6](2003)在《紫外光谱法鉴别粉防己及其混伪品木防己、小果微花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粉防己及其混伪品木防己、小果微花藤的紫外光谱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进行实验。结果 :粉防己及其混伪品木防己、小果微花藤的紫外谱线组图像 ,最大吸收峰数目及其峰位值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灵敏 ,可用于鉴别粉防己及其混伪品木防己、小果微花藤(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03年01期)

陈月仙[7](2002)在《天花粉伪品——小果微花藤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天花粉为常用中药 ,来源于戎芦科植物和栝蒌Tri 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或双边栝蒌TrichosanthesrosthorniiHarms的干燥根 ,最近在市场上出现一种天花粉伪品 ,经笔者鉴定为茶茱萸科微花属植物小果微花藤Io(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林杰,汤俊,郑宏钧[8](2000)在《防己混伪品瘤枝微花藤根的生药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瘤枝微花藤Iodes sequinii的根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观察,并与防己药材进行薄层色谱、紫外光谱比较鉴别。(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00年06期)

聂志坚,林开忠[9](1999)在《防己伪品微花藤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调查和鉴定查清了防己的又一混淆品种为茶茱萸科植物瘤枝微花藤及小果微花藤。通过实验建立了微花藤与防己的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本文来源于《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陈月仙[10](1994)在《防己与伪品——小果微花藤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己为常用中药,来源干防己科植物Stelhania teeranras Moort的干燥根,曾有以同科或其它植物的根冒充防己的,最近在市场上又出现一种防己伪品,经鉴定为茶茱萸科微花藤屑植物小果微花藤Iodts rieigihea(Hanca)Helnl。通过实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果微花藤进行鉴别。(本文来源于《基层中药杂志》期刊1994年04期)

微花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微花藤Iodes cirrhosa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筛选。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其结构。通过去血清的方法建立JNK3转染细胞损伤模型对化合物的神经细胞保护活性进行评价。利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钾通道调节剂筛选模型对化合物的钾通道调节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从微花藤根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离鉴定为1β,3β-二羟基乌苏烷-9(11),12-二烯(1)、冬青醇乙酸酯(2)、3β-香树脂酮醇棕榈酸酯(3)、3β-乙酰氧基-乌苏-12-烯-11-酮(4)、白桦脂酸(5)、豆甾醇(6)、7β-羟基豆甾醇(7)、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8)、东莨菪内酯(9)、东莨菪苷(10)、N-咖啡酰多巴(11)、异绿原酸甲酯(12)、异绿原酸(13)、2,6-二甲氧基-1,4-苯醌(14)、原儿茶醛(15)、香草醛(16)、原儿茶酸(17)、香草酸(18)、咖啡酸(19)、壬二酸(20)和丁二酸(21)。在1×10-6mol.L-1浓度时,化合物3,4,6,9,10,14,15,18,20对去血清后SH-SY5Y-JNK3细胞的抗损伤保护率分别为177%,144%,137%,137%,143%,145%,137%,189%和130%。化合物16在1×10-5mol.L-1浓度时在2种钾通道调节剂筛选模型上均使荧光强度增强。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薇花藤属植物中发现。化合物3,4,6,9,10,14,15,18,20对神经细胞具有抗损伤保护作用。化合物16具有钾通道阻断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花藤论文参考文献

[1].张慧.苍术、微花藤和益母草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及分子标记预测软件开发[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2].甘茂罗,林生,张艳玲,訾佳辰,宋卫霞.微花藤脂溶性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与钾通道阻断活性[J].中国中药杂志.2011

[3].甘茂罗,朱承根,张艳玲,訾佳辰,宋卫霞.微花藤乙醇提取物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10

[4].甘茂罗.微花藤和瑶山润楠的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5].潘幽燕.防己与伪品瘤枝微花藤的真伪鉴别[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

[6].汤迎爽,宋红儒,杨丽甲,王秋月,赵苏娜.紫外光谱法鉴别粉防己及其混伪品木防己、小果微花藤[J].时珍国医国药.2003

[7].陈月仙.天花粉伪品——小果微花藤的鉴别[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8].林杰,汤俊,郑宏钧.防己混伪品瘤枝微花藤根的生药鉴定[J].中药材.2000

[9].聂志坚,林开忠.防己伪品微花藤的鉴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

[10].陈月仙.防己与伪品——小果微花藤的鉴别[J].基层中药杂志.1994

标签:;  ;  ;  ;  

微花藤论文-张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