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涂层管道论文-罗鹏,刘维永,杨春,周华,曹瑞军

肝素涂层管道论文-罗鹏,刘维永,杨春,周华,曹瑞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素涂层管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聚氯乙烯,抗凝血性能

肝素涂层管道论文文献综述

罗鹏,刘维永,杨春,周华,曹瑞军[1](2011)在《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制备及抗凝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NaIO4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采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聚氯乙烯(PVC)管道,并通过分光光度法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分别测定SPLMWATH合成率以及不同涂层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涂层脱落率和抗凝血性能。结果表明,SPLMWATH合成率约为55%,与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相比,虽然SPLMWATH涂层PVC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较小,但其稳定性和抗凝血性能均明显优于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杨春,杨剑,易定华,罗鹏,曹瑞军[2](2010)在《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中聚乙烯亚胺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乙烯亚胺(PEI)的浓度、平均相对分子量对涂层肝素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各种底物的浓度及反应条件,优化涂层工艺。方法:将PEI的平均相对分子量(3 000、10 000、20 000)和质量浓度(1 g/dl、2 g/dl、5 g/dl)交叉组合分为9个组,制成PEI-戊二醛-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利用红外光谱对结合肝素的表征定性,用甲苯胺蓝分光光度法测量肝素的结合含量。结果:通过PEI-戊二醛-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肝素的结合量,受PEI的分子量及浓度的影响,最适质量浓度及平均相对分子量分别为2 g/dl和20 000。结论:各组肝素涂层材料肝素的浓度随PEI平均相对分子量的递增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PEI的浓度与肝素的含量呈正相关,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肝素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罗鹏[3](2010)在《NaIO_4氧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改善聚氯乙烯体外循环管道生物相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外循环(CPB)是目前心脏外科的常规技术。然而,由于制备CPB管道所使用的人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尚未达到理想程度,当其与血液接触时,可能引起严重的术后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临床转归。以往的研究表明,肝素涂层能够改善CPB管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但同时也存在对血浆蛋白吸附不具选择性、抗凝效果不确切以及国内目前尚无商品化的肝素涂层产品。因此,本研究在我科既往成功研发聚乙烯亚胺-戊二醛(PEI-G)结合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合成出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SPLMWATH),并将其涂覆于CPB中的聚氯乙烯(PVC)管道上,以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CPB管道材料表面改性方法,进一步增加CPB管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最终应用于临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第一部分:SPLMWATH涂层PVC管道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检测: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SPLMWATH,采用PEI-G结合技术分别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涂层PVC管道,并通过分光光度法和动态凝血时间实验分别测定SPLMWATH合成率以及不同涂层PVC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涂层脱落率和抗凝血性能。结果: SPLMWATH合成率约为55%;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LMWH涂层PVC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mol/cm~2)分别为1.83×10~(-11)±1.63×10~(-12)、1.02×10~(-10)±1.36×10~(-11)和3.71×10~(-10)±2.29×10~(-11),生理盐水浸泡1个月后,涂层脱落率(%)分别为0.58±0.10、0.85±0.14和0.92±0.18,SPLMWATH涂层与肝素涂层和LMWH涂层间有显着差异(P<0.05);动态凝血时间曲线显示SPLMWATH涂层的抗凝血性能明显优于肝素涂层和LMWH涂层。第二部分:SPLMWATH涂层PVC管道的生物相容性评价:实验分为对照组、无涂层组、肝素涂层组、LMWH涂层组和SPLMWATH涂层组共5组。将人抗凝全血用Chandlar-Loop模型体外模拟转流4 h后,分别测定各组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浓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管道的内表面情况。结果:各组血小板计数(×10~9/L)和纤维蛋白原含量(g/L)均较对照组基线值(198±22和2.75±0.56)有所下降,其中SPLMWATH涂层组(174±20和2.55±0.55)下降程度最小,与肝素涂层(109±19和1.50±0.35)、LMWH涂层(150±17和1.95±0.33)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肝素涂层组和LMWH涂层组之间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血浆IL-8和MCP-1的浓度(pg/ml)均较对照组基线值(33±6和27±2)有所升高,其中SPLMWATH涂层组(278±24和110±10)升高程度最小,与肝素涂层(446±48和168±20)、LMWH涂层(417±38和157±17)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肝素涂层组和LMWH涂层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肝素涂层、LMWH涂层、SPLMWATH涂层组较无涂层组均减少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粘附,其中SPLMWATH涂层组管道的表面情况明显优于肝素涂层组和LMWH涂层组,LMWH涂层组略优于肝素涂层组。结论:1.我们成功合成了SPLMWATH,其合成率约为55%;2.与肝素涂层和LMWH涂层相比,虽然SPLMWATH涂层PVC管道的涂层结合密度较小,但其稳定性和抗凝血性能均明显优于肝素涂层和LMWH涂层;3. SPLMWATH涂层PVC管道具有较肝素涂层和LMWH涂层PVC管道更佳的生物相容性,减轻了血液与PVC管道表面接触所引起的炎性介质生成、释放和凝血系统激活。(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0-04-01)

罗鹏,杨剑,杨春,周华,曹瑞军[4](2010)在《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共价复合物(SPLMWATH)涂层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PVC)管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蛋白非酶糖基化反应合成SPLMWATH,应用聚乙烯亚胺-戊二醛结合技术分别制备SPLMWATH涂层、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PVC管道。将PVC管道分为四组:A组(无涂层)、B组(肝素涂层)、C组(低分子肝素涂层)和D组(SPLMWATH涂层)。人抗凝全血用Chandlar loop模型体外模拟转流4h后,分别测定各组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浆白介素(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浓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管道的内表面情况。结果各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基线值有所下降,其中D组下降程度最小,与B组和C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B组和C组之间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血浆IL-8和MCP-1的浓度均较基线值有所升高,其中D组升高程度最小,与B组和C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与A组比较均减少了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粘附,其中D组管道的表面情况明显优于B组和C组,C组略优于B组。结论①涂层处理过的PVC管道减少了血液相关成分的激活和消耗;②SPLMWATH涂层PVC管道具有较肝素涂层和低分子肝素涂层管道更佳的生物相容性,减轻了血液与PVC管道表面接触所引起的炎性介质生成、释放和凝血系统激活。(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别云,张冬梅[5](2006)在《体外循环中肝素涂层管道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常规剂量肝素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下使用肝素涂层管道(HCC)对血小板计数(PLC)、抗凝血酶Ⅲ(AT-Ⅲ)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方法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HCC组(n=8)和对照组(UCC,n=15)。分别在ECC前、ECC 60 m in、肝素中和后30 m in、60m in及术后1 d测定血小板计数(PLC)、AT-Ⅲ、GMP-140的浓度及术后1 d出血量。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转流后微栓过滤网上沉积物的附着情况。结果对照组PLC在转流中、术后1 d显着低于HCC组,差异有显着性(P<0.0 5);血浆GMP-1 4 0浓度在ECC 6 0m in、中和后3 0m in、6 0m in显着高于HCC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术后1 d的浓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AT-Ⅲ值无显着性差异;HCC组动脉过滤网表面光洁,网眼边缘清晰,偶见白细胞和血小板附着;对照组动脉过滤网表面可见纤维蛋白沉积,网眼边缘模糊,有大量白细胞及少数活化血小板粘附。结论HCC在ECC中对血小板具有保护作用,较好地改善ECC装置的血液相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胡志伟,张凯伦,黄如清,孙宗全[6](2004)在《肝素涂层管道对围体外循环期间凝血-抗凝血酶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常规剂量肝素体外循环 (CPB)中 ,使用肝素涂层CPB管道对围体外循环期间凝血 抗凝血酶的变化 ,确定肝素涂层装置对CPB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HCC组 (n =8)和对照组 (n =1 5 )。分别在CPB前、CPB6 0min、中和后 30min和 6 0min ,及手术后 1 2h测定血小板计数 (PLC) ,血浆α颗粒膜蛋白 1 4 0 (GMP 1 4 0 )的浓度 ,及血浆凝血因子Ⅹ (FⅩa)和抗凝血酶Ⅲ (AT Ⅲa)活性。记录手术后 1 2h胸管引流量。结果 对照组PLT在转流中、后显着低于HCC组 (P <0 .0 5 ) ;且血浆GMP 1 4 0浓度在转流 6 0min ,中和后 30min和 6 0min显着高于HCC组 (P <0 .0 5 ) ,但手术后 1 2h没有显着性差异 ;HCC组Ⅹa活性在围术期较对照组有较好的保持 (P <0 .0 5 ) ,而AT Ⅲa在两组没有明显差异。HCC组手术后 1 2h出血量较对照组少 (P <0 .0 5 )。结论 HCC在围CPB期间对血小板、凝血酶活性具有保护作用 ,呈现较好的凝血状态而改善CPB装置的血液相容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卢蓉,范慧敏[7](2004)在《体外循环中肝素涂层管道应用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最好的血液相容表面莫过于血管内皮细胞。有研究表明,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存在着肝素样分子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可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如能把肝素结合在人工材料的表面,有可能使人工材料部分模拟人体血管内皮功能,避免血栓的形成,增加人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196 3年G(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杨剑,易定华,刘金成,胡巧侠,刘剑[8](2004)在《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离子键方式将肝素分子结合于体外循环医用聚氯乙烯管道中 ,进行了体外转流抗凝血性能测定和细胞毒性、肌肉植入等生物学性能评价 ,结果显示肝素分子结合于聚氯乙烯材料表面 ,同时筛选出具有抗凝血活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乙烯亚胺 肝素涂层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杨剑,易定华,钟丽辉,范圣强,曹瑞军[9](2003)在《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抗凝血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测 3种离子键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的抗凝血性能和稳定性。方法 用PT和APTT对不同浓度肝素 -氯烃基二甲基代苯甲胺 (HBC)复合物涂层体外循环管道的凝血性能进行评测 ,同时测试体外转流对 3种肝素涂层管道抗凝血性能的影响。结果  3种肝素涂层方法均能够将肝素分子结合于材料表面并具有抗凝活性 ,其中HBC复合物和肝素 -聚乙烯亚胺复合物处理的体外循环管道经体外转流 96h后仍具有较佳的抗凝血活性。结论 离子键肝素涂层因结合物质不同其稳定性也不同 ;HBC复合物和肝素 -聚乙烯亚胺复合物处理的体外循环管道肝素分子结合较牢固 ,能够满足临床短期使用需要(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03年02期)

胡志伟,张凯伦,黄如清,范慧敏,孙宗全[10](2002)在《肝素涂层管道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常规剂量肝素体外循环 (CPB)下使用肝素涂层CPB管道 (HCC)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HCC组 (n =8)和对照组 (n =1 5)。分别在CPB前、CPB 60min、肝素中和后 30、60min及手术后 1 2h测定血小板计数 (PLT) ,血浆α颗粒膜蛋白 1 4 0 (GMP 1 4 0 )的浓度及手术后 1 2h出血量。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两组转流后微栓过滤网上沉积物的附着情况。结果 对照组PLC在转流中、后显着低于HCC组 ,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5) ,且血浆GMP 1 4 0浓度在转流 60min、转流中和后 30、60min显着高于HCC组 ,差异有显着性(P <0 .0 5) ,但手术后 1 2h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HCC组手术后 1 2h出血量较对照组少 ,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5) ;HCC组动脉过滤网表面光洁 ,网眼边缘清晰 ,偶见白细胞和血小板附着 ;对照组动脉过滤网表面可见纤维蛋白沉积 ,网眼边缘模糊 ,有大量白细胞及少数活化血小板粘附。结论 HCC在CPB中对血小板具有保护作用 ,较好地改善CPB装置的血液相容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3期)

肝素涂层管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聚乙烯亚胺(PEI)的浓度、平均相对分子量对涂层肝素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各种底物的浓度及反应条件,优化涂层工艺。方法:将PEI的平均相对分子量(3 000、10 000、20 000)和质量浓度(1 g/dl、2 g/dl、5 g/dl)交叉组合分为9个组,制成PEI-戊二醛-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利用红外光谱对结合肝素的表征定性,用甲苯胺蓝分光光度法测量肝素的结合含量。结果:通过PEI-戊二醛-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肝素的结合量,受PEI的分子量及浓度的影响,最适质量浓度及平均相对分子量分别为2 g/dl和20 000。结论:各组肝素涂层材料肝素的浓度随PEI平均相对分子量的递增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PEI的浓度与肝素的含量呈正相关,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肝素的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素涂层管道论文参考文献

[1].罗鹏,刘维永,杨春,周华,曹瑞军.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制备及抗凝血性能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

[2].杨春,杨剑,易定华,罗鹏,曹瑞军.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中聚乙烯亚胺的作用研究[J].心脏杂志.2010

[3].罗鹏.NaIO_4氧化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改善聚氯乙烯体外循环管道生物相容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

[4].罗鹏,杨剑,杨春,周华,曹瑞军.高碘酸钠-氧化低分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涂层聚氯乙烯管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0

[5].别云,张冬梅.体外循环中肝素涂层管道对凝血系统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6

[6].胡志伟,张凯伦,黄如清,孙宗全.肝素涂层管道对围体外循环期间凝血-抗凝血酶的作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

[7].卢蓉,范慧敏.体外循环中肝素涂层管道应用的进展[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4

[8].杨剑,易定华,刘金成,胡巧侠,刘剑.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的制备及生物学性能评价[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4

[9].杨剑,易定华,钟丽辉,范圣强,曹瑞军.肝素涂层体外循环管道抗凝血性能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3

[10].胡志伟,张凯伦,黄如清,范慧敏,孙宗全.肝素涂层管道对体外循环中血小板的保护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

标签:;  ;  ;  

肝素涂层管道论文-罗鹏,刘维永,杨春,周华,曹瑞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