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残留论文-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

微小残留论文-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小残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儿,微小残留病灶,相关性

微小残留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1](2019)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其微小残留病灶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其微小残留病灶(MR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血液科诊治的小儿ALL 62例,记录患儿的一般资料与血液学等指标。所有患儿都给予VDLP方案诱导化疗,记录MDR水平与随访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儿都顺利完成治疗,MRD阳性13例,阳性率为20. 96%。MRD阳性患儿的1年与2年生存率低于MRD阴性患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MRD患儿的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法显示MRD与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都有显着相关性(P <0. 05);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融合基因、染色体核型都为影响MRD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小儿ALL与其MRD存在显着相关性,MRD可预测患儿预后,可指导进行临床个体化治疗,促进改善患儿预后。(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升,张琰,武永强[2](2019)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MRD)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并且分析治疗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关免疫的表型(LAIP),同时对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变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130例初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有120例具有明确的LAIP,有18例具有单一的LAIP类型,有112例具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LAIP类型;50例进行诱导化疗并且达到完全缓解且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MBD检测结果为,27例检测诱导MRD(Post-Ind MRD+)中,有20例患者复发,23例Post-Ind MRD-中,有8例复发,Post-Ind MRD+和Post-Ind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巩固治疗后MRD (Post-Cons MRD+全部复发,28例Post-Cons MRD-有6例复发,Post-Cons MRD+和PostCons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st-Ind MRD和Post-Cons MRD与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有关,且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患者MRD并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复发率。(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阳文捷,林金盈,李学军,李永敢,许力[3](2019)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的方法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为彻底治愈白血病提供依据和判断预后。方法定期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缓解后不同时期的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并根据MRD水平分成阴性组,低水平组以及高水平组;随访3年,了解患者不同时期不同水平组与疾病复发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首次缓解后MRD阴性组和低水平组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大,分别为6/23以及1/13;在巩固治疗期间,MRD水平会出现波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MRD。结论用流式的方法检测MRD简易方便,有助于判断预后,以及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0期)

方宗宇,马莉,周骏,张宇,吴青青[4](2019)在《CD81联合CD10及CD34在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B-ALL微小残留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D81联合CD10和CD34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变(MRD)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27例MRD阳性B-ALL患儿骨髓细胞中CD81、CD10和CD34表达。取10例患有血液系统疾病但已达到完全缓解患儿的骨髓细胞作为对照,建立B细胞各发育阶段的CD81、CD10和CD34正常表达模式。结果在27例MRD阳性病例中,单独CD34/CD81的检出率为55.6%,单独CD10/CD81检出率为48.2%,而CD81联合CD10和CD34的检出率高达81.5%。此外,在2例MRD持续阳性患儿中,CD81显示出稳定的异常弱表达。结论 CD81联合CD10和CD34在儿童B-ALL MRD监测中检出率较高,是有效的抗体组合,应用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16期)

杨佩钰[5](2019)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的动态监测及临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发生率居血液系统肿瘤第2位。近十几年来,由于新药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的广泛应用,显着提高了MM患者的疗效。但多发性骨髓瘤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死性疾病,其最主要原因是治疗后患者体内仍存在尚未能检测出的极少量骨髓瘤细胞,即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MRD多为耐药克隆,是难治或复发的根源。近期多个临床试验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或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新一代测序技术)检测MRD,提示MRD在MM的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多数关于MRD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检测MRD状态分析临床试验的疗效和预后,并没有解决如不同细胞遗传学异常(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CA)、不同治疗方案(包括ASCT、维持治疗)对MRD转阴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等具体临床实践存在的相关问题。本研究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中微小残留病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治疗和生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入院诊治的131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RD转阴组与未转阴组间临床特征、生存;探讨MRD状态与疗效反应的关系;明确MRD状态结合不同临床特征在MM中的预后价值。结果:1.MRD转阴率与临床特征:131例NDMM患者,MRD转阴率为63.4%(83/131)。应用含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的诱导治疗、接受ASCT治疗和进行维持治疗患者的MRD转阴率较各自对照组患者的MRD转阴率明显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4,0.017,0.004)。2.MRD状态与生存:131例规律随访的NDMM患者,MRD转阴组(83例)的PFS及OS较未转阴组(48例)明显延长(P=0.002,0.050)。87例NDMM的预后多因素分析中,仅MRD阳性是影响NDMM患者PFS(P<0.001)及OS(P=0.005)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而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igh risk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HRCA)只是影响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49)。3.MRD转阴时间与生存:83例MRD转阴患者的中位达MRD阴性时间为治疗后4个月。其中MRD转阴时间≤4个月组与>4个月组(49例vs 34例)间P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MRD阴性持续时间与生存:83例MRD转阴患者中,MRD未转阳组(51例)较MRD转阳组(32例)的PFS及OS显着延长(P<0.001,P=0.003)。MRD阴性持续时间≥6个月患者(74例)OS较<6个月患者(9例)明显延长(P<0.001),但两组间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D阴性持续时间≥12个月患者与<12个月患者(49例vs 34例)间的PFS和OS差异显着(P<0.001,P<0.001)。随着MRD阴性持续时间延长,复发/死亡风险显着降低(PFS:HR=0.886,P<0.001;OS:HR=0.844,P<0.001)。5.MRD联合细胞遗传学异常与生存:42例HRCA伴MRD阴性组患者的PFS和OS显着优于22例伴MRD阳性组患者(P<0.001,P<0.001)。MRD转阴伴或不伴HRCA组(42例vs 22例)间PFS、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危细胞遗传学异常(standard risk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SRCA)伴MRD阳性组(17例)与HRCA伴MRD阴性组(42例)间PFS、OS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MRD联合治疗方案与生存:83例规律随访的MRD阴性患者含或不含Btz治疗组(68例vs 15例)间PFS、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83例MRD阴性的NDMM患者接受或不接受ASCT治疗(21例vs 62例)间PFS、O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MRD转阴患者中,进行维持治疗组(36例)的OS较未行维持治疗组(47例)明显延长(P=0.003),两组间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RD是影响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MRD阴性持续时间是另一重要的预后因素。2.失去MRD阴性状态可使患者的PFS、OS显着缩短,可能成为提示复发的早期标志。3.携带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MRD转阴生存获益更大。4.应用含硼替佐米的诱导治疗、接受ASCT治疗和进行维持治疗可以提高MRD转阴率,改善预后。尤其是维持治疗,即使在MRD阴性的患者中也能够显着延长OS。(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任雨虹,刘澎[6](2019)在《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近年来针对CLL的新药层出不穷,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逐渐成为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目前常用的MRD检测方法,包括流式细胞学和基于PCR法的分子学检测,并介绍了其在初治CLL疗效评价、预后评估和在移植后CLL复发预警方面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高梦鸽,常英军,赵晓苏[7](2019)在《循环肿瘤DNA在淋巴瘤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瘤的传统诊断和监测工具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但其灵敏度,特异度有限,且不能反映肿瘤的异质性和对患者病情形成有效的动态监测等。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作为肿瘤的新标记物,具有灵敏度及特异度高,创伤小等优点,且其临床相关性也已被部分验证。利用ctDNA监测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可更及时地发现复发,因此ctDNA有望成为对淋巴瘤诊断,预后评估和MRD监测的新型分子标记物。(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19年05期)

张晰,张卓,段明玥,张艳敏,王军阳[8](2019)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免疫表型改变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化疗过程中首次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免疫表型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后续微小残留病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93例B-ALL患儿的免疫分型结果及诱导化疗第15天首次MRD数据。结果:(1)在393例白血病中,B-ALL相关特征性免疫表型的出现频率为:CD19+/CD10+/34+64.4%;CD19+/CD10+/34部分表达,15.5%;CD19+/CD34+/CD20+,58.5%;CD19+/CD10+/CD13+,13.2%;CD19+/CD10+/CD33+,5.9%;CD19+/CD10+/CD117+,0.7%;CD19+/CD10+/CD123+,50.1%;CD19+/CD10-/34±,5.9%;CD19+/CD10-/CD20-,2.5%;CD34bright,12.2%;(2)共有285例首次MRD检测结果呈阳性,有181例(63.5%)MRD检测结果至少有1个抗原荧光强度发生改变,其中出现一个抗原强度变化的为83例(29.1%),2个抗原荧光强度变化的为57例(20.0%),3个抗原荧光强度变化为31例(10.9%),4个及4个以上抗原荧光强度变化为10例(3.5%)。抗原荧光强度变化频率最高的依次为CD45、CD34、CD20;(3)共有7例患儿复发,复发时行免疫分型检测,其中4例与初发时有抗原荧光强度变化。结论:(1)儿童B-ALL远高于其他白血病类型,且具有独特的相关特征性免疫表型。初发B-ALL免疫分型结果不仅可完善白血病MICM分型,更是化疗后MRD监测的线索及客观依据;(2)在儿童B-ALL化疗过程中,免疫表型极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在后续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化抗原的判断和追踪。(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方宗宇[9](2019)在《儿童B-ALL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的关键标志研究及Ph~+ B-ALL伊马替尼耐药细胞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分析目前临床实验室中常用的急性B淋巴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变(MRD)检测的抗体,根据各种抗体的检出率差异,优化抗体组合,为临床流式检测B-ALL MRD提供参考。(2)构建稳定的对伊马替尼(IM)耐药的费城染色体阳性(Ph~+)B-ALL细胞株,为其耐药机制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于贵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正规化疗的74例B-ALL患儿。采用5种抗体组合(B1:CD34/CD10/CD45/CD19/CD20/CD38,B2:cTdT/CD34/CD45/CD19,B3:CD81/CD10/CD45/CD19,B4:CD58/CD123/CD45/CD19,B5:CD34/CD13+CD33/CD45/CD19)对B-ALL患儿进行MRD检测,检测其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2)采用IM小剂量浓度递增间歇诱导Ph+B-ALL细胞株(SUP-B15细胞),建立Ph~+B-ALL耐药细胞株模型(SUP-B15/IM),分别用CCK-8法检测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M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用RT-PCR检测细胞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结果:(1)B细胞发育成熟阶段表达的抗体CD20与B细胞发育早期阶段表达的抗体CD10、CD34、CD38联合应用对MRD的检测有较强的效用,检出率高达92.5%。CD10/CD81和CD34/cTdT检出率为75.9%和60.2%,CD123单独检出率也较高,占54.6%。然而,CD58和CD13+CD33检出率只占38.1%和41.6%,且在这叁个抗原表达异常的病例中,都伴随有其它LAIP,(2)成功建立SUP-B15/IM多药耐药细胞株,其对IM的耐药指数为12.3。用100μmol/L IM刺激细胞24h后,对照组SUP-B15/C细胞的凋亡率远大于耐药组SUP-B15/IM细胞(P<0.001)。与未加药细胞相比,100μmol/L IM作用于SUP-B15/IM细胞24h后细胞中MDR1基因和MRP5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01)。结论:(1)在流式细胞仪荧光通道有限时,可以考虑舍弃CD58和CD13+CD33叁个抗体,并根据实际荧光通道数量使用检出率高的CD34,CD10,CD45,CD19,CD20,CD38,CD81,CD123和cTdT抗体进行组合。(2)成功构建了耐IM的Ph+B-ALL细胞株SUP-B15/IM,可做为Ph+B-ALL对化疗药物耐药机制研究的体外模型。(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明敏,肖剑文,雷小英,杨山[10](2019)在《基于分子条形码标记的超深度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分子条形码(UMI)标记的超深度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的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采集3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初诊及诱导治疗后骨髓标本,初诊时采用NGS技术行全外显子组检测并寻找肿瘤基因突变作为MRD检测标记,诱导治疗后采用UMI标记的超深度NGS技术检测肿瘤基因突变率作为NGS-MRD指标。流式细胞术(FCM)及RT-PCR技术分别寻找MRD检测标记,诱导治疗后采用FCM及PCR技术检测患儿MRD水平并进行对比验证。结果 NGS技术筛选检测标记的阳性率高于FCM及RT-PCR技术(P<0.05),NGS技术检测MRD的灵敏度也高于FCM及RT-PCR技术(P<0.05)。FCM及NGS技术检测MRD的平均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UMI标记的超深度NGS技术可能成为儿童急性白血病MRD检测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微小残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MRD)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并且分析治疗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相关免疫的表型(LAIP),同时对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变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130例初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有120例具有明确的LAIP,有18例具有单一的LAIP类型,有112例具有2个或者2个以上的LAIP类型;50例进行诱导化疗并且达到完全缓解且2个疗程的巩固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MBD检测结果为,27例检测诱导MRD(Post-Ind MRD+)中,有20例患者复发,23例Post-Ind MRD-中,有8例复发,Post-Ind MRD+和Post-Ind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巩固治疗后MRD (Post-Cons MRD+全部复发,28例Post-Cons MRD-有6例复发,Post-Cons MRD+和PostCons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st-Ind MRD和Post-Cons MRD与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有关,且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监测患者MRD并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复发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小残留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其微小残留病灶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9

[2].王升,张琰,武永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监测及对患者复发率的影响[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

[3].阳文捷,林金盈,李学军,李永敢,许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方宗宇,马莉,周骏,张宇,吴青青.CD81联合CD10及CD34在流式细胞术监测儿童B-ALL微小残留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9

[5].杨佩钰.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的动态监测及临床预后分析[D].吉林大学.2019

[6].任雨虹,刘澎.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应用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9

[7].高梦鸽,常英军,赵晓苏.循环肿瘤DNA在淋巴瘤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9

[8].张晰,张卓,段明玥,张艳敏,王军阳.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免疫表型改变的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9].方宗宇.儿童B-ALL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的关键标志研究及Ph~+B-ALL伊马替尼耐药细胞系的建立[D].贵州医科大学.2019

[10].王明敏,肖剑文,雷小英,杨山.基于分子条形码标记的超深度二代测序技术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标签:;  ;  ;  ;  

微小残留论文-张世恒,杨月明,韩怡波,刘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