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湖论文-杨珊珊,张晓波,陈锋,刘素辉,孙玉萍

巴里坤湖论文-杨珊珊,张晓波,陈锋,刘素辉,孙玉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巴里坤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种群多样性,高盐高碱环境,巴里坤湖

巴里坤湖论文文献综述

杨珊珊,张晓波,陈锋,刘素辉,孙玉萍[1](2019)在《新疆极端盐碱环境巴里坤湖沉积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新疆极端盐碱环境巴里坤湖土壤中分离培养获得细菌资源并鉴定,为今后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菌种储备。方法采集新疆巴里坤湖面沉积物(北纬43.35°、东经92.47°),利用稀释法分离、培养菌株,通过测定16S rDNA基因序列,结合系统进化树鉴定分离纯化的细菌。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和培养出细菌25株,经16S r DNA基因序列测定与基因bank中比对和建立进化树,发现这些菌株分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5个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占68.00%)、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占8.00%)、动球菌属(Planococcus,占16.00%)、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占4.00%)、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占4.00%),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占绝对优势(68.00%)。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耐高盐高碱细菌25株,为今后开发和利用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通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永涛[2](2017)在《新疆巴里坤湖记录的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至早全新世(~60-9 ka BP)区域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深居内陆,处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核心地带,区域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秦大河等,2005;Narisma et al.,2007)。这里的气候变化与西风等大气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并通过粉尘的释放和沉降影响着全球海陆气相互作用,因而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Martin et al.,1991;Maher et al.,2010;Uno et al.,2009)。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MIS3到早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研究多集中在黄土、河流阶地和古湖岸堤,但因为沉积间断(例如,Rhodes et al.,1996;Zhao et al.,2013)和年代控制差等原因(Lai et al.,2014;Long et al.,2015;Song et al.,2015),使其对新疆晚更新世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认识不足。已有研究表明,在西风环流主导下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包括我国新疆地区),其现代气候、近千年气候及全新世亚轨道气候变化模式与亚洲东部季风区存在显着差异(Chen et al.,2008;Huang et al.,2013;Chen et al.,2015;Chen et al.,2016)。那么,在晚更新世的其它时段西部干旱区气候变化模式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轨道和亚轨道尺度等)与东部季风区是否存在差异?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得到年代可靠的长尺度古气候和植被变化序列。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是距离现今最近的一个间冰期(弱的间冰期),气候边界条件与现在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是末次冰期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Imbrie et al.,1989;Dansgaard et al.,1993;Voelker et al.,2002;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 Members,2004;Lisiecki and Raymo,2005),是进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时段。之后的末次盛冰期期间全球气候边界条件(全球冰盖和CO_2含量等)发生剧烈变化(Mix et al.,2001;Clark et al.,2009),与现代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对晚更新世关键时段(MIS3和LGM)冷、暖巨大反差下地球表层环境特征的重建和模拟,有利于加深对西部干旱区和季风区晚更新世以来不同空间尺度气候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相对于其它研究材料而言,湖泊记录因为沉积连续和测年材料丰富的原因,是进行晚更新世古气候和植被重建的理想材料。本研究选取位于新疆东部哈密地区的巴里坤湖(位于西北干旱区的中心区域)做为研究对象,该湖晚更新世以来沉积连续(Ma et al.,2004),因此比较适合进行长时间尺度植被和气候重建。研究组于2011年在巴里坤湖的中心区域钻取了长62.53 m的沉积岩芯(BLK11A),岩芯连续且保存完整,在实验室按照1 cm间距分样后冷藏保存。本文着重分析顶部2.9–20.0 m,选取的沉积物岩芯覆盖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到全新世早期。利用多种测年手段(AMS~(14)C、光释光和古地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可靠的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孢粉、XRF岩芯扫描元素、粒度、烧失量和易溶盐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对巴里坤湖MIS3至早全新世区域植被、水文和气候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重建工作。主要结论如下:1.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盆地植被演化历史通过对钻孔孢粉的分析,重建了MIS3到早全新世该区域的植被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区域以蒿属和藜科主导的荒漠/荒漠草原为主,区域气候较为干旱。具体表现为:1)MIS3早期(59.0–51.7 ka BP),区域喜温湿环境的草本植物(例如,毛茛科、莎草科和香蒲)发育,较高含量的桦木科花粉(~15–20%)表明当时在湖泊周围或者沿河流两岸生长着小范围的桦木林,温湿的气候状况与该区域“全新世适宜期”环境较为相似;2)MIS3中后期(51.7–26.5 ka BP),区域环境恶化,荒漠灌丛植被(例如,鼠李科、白刺属和霸王属)广泛分布,植被覆盖度较低,指示区域由暖湿向干冷的冰期环境转变;3)末次盛冰期(LGM,26.5–19.2 ka BP),区域气候进一步恶化,干冷的气候背景下植被以蒿属-藜科-菊科-鼠李科-沙棘属主导的荒漠草原为主,植被覆盖度低;4)区域植被退化最严重的时段发生在~17.0–15.2 ka BP期间,区域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极低,推测巴里坤地区极端干冷的气候与北大西洋地区记录的Heinrich 1冷事件有很大的关系;5)在15.2–12.6 ka BP期间,区域气候好转,蒿属-藜科-禾本科-麻黄属草原植被扩张,禾本科植物明显增多,区域温暖湿润;6)早全新世(12.6–8.9 ka BP)区域以藜科-蒿属-麻黄属主导的荒漠/荒漠草原,区域湿度较低。2.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湖演化过程通过对沉积物易溶盐、碳酸盐的分析,并结合岩芯XRF元素扫描结果重建了该湖泊MIS3到早全新世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里坤湖演化过程遵循干旱区盐湖演化的一般规律,即在盐湖发育的早期先出现碳酸类沉积,而后是硫酸盐类沉积,最后是石盐,湖泊的演化过程是区域气候干旱化的结果。具体而言:1)MIS3早期(59.0–51.7 ka BP),以碳酸盐类沉积为主,湖泊水位较高,伴随着硫酸盐类沉积的增多,湖泊水位呈下降趋势;2)MIS3中期(51.7–39.3 ka BP),盐层和浅灰色粉砂交互出现,湖泊发展到盐湖阶段,含硫蒸发盐和石盐等出现沉积,这是末次间冰期以来的第一次成盐期。推测此时巴里坤湖面较浅(类似于现在的巴里坤湖状况,水深约1 m左右);3)MIS3后期(39.3–26.5 ka BP),在(39.3–36.7 ka BP)期间,盐度降低湖泊淡化(持续~2000 yr),其间伴随着碳酸盐和含硫矿物的形成,此时巴里坤湖是一个微咸水/咸水湖,是区域湿度增加的结果。随后盐度频繁波动,碳酸盐和硫酸盐含量逐渐降低,湖泊水位较低;4)巴里坤湖水盐度在MIS2维持在较低的状态,为淡水或者微咸水湖,这可能和MIS2低温造成的低的蒸发量有关,湖泊水位较浅。从19.2 ka BP开始,湖泊盐类沉积类型变化较大,在较暖的两个时段19.2–17.0 ka BP和15.2–12.6 ka BP,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与冰消期升温以及BA暖期有很大的关系。在冷的时段H1(17–15.2 ka BP)和MIS2/1(12.6–8.9 ka BP)以碎屑沉积为主,区域气候干冷。3.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流域风化强度变化通过对粒度、岩芯XRF元素扫描的分析,重建了巴里坤流域MIS3到早全新世风化强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岩芯Rb/Sr比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流域风化状况,Ti、Si等主要分布在较细颗粒中,外源碎屑多以粉尘方式输入湖泊,同时也有河流输送进入湖泊的贡献。具体表现为:1)MIS3早期(59.0–51.7 ka BP),流域化学风化较强,与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关,而且区域较高的植被盖度降低了粉尘颗粒的输入;2)MIS3中后期到LGM(51.7–19.2 ka BP),流域以物理风化为主,粉尘输入量增加,与流域退化的环境和低的植被覆盖度关系密切;3)随着冰消期的开始(~19.2 ka BP),流域环境好转,化学风化在~19.2–17 ka BP和BA期间显着增强,与升高的区域温度和增加的降水(或冰川融水)有关。而在H1和MIS2/1时段,流域以物理风化为主,植被覆盖度低,主要是由低的区域温度和干旱的环境导致的。4.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区域年降水定量重建、总体气候特征及其可能的机制基于中国及蒙古现代花粉数据数据集,采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A-PLS)”对巴里坤BLK11A钻孔化石花粉进行了年平均降水量的定量重建。重建结果表明在MIS3早期、冰消期和BA期间巴里坤区域年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在MIS3中后期、LGM和MIS2/1区域年降水量较低。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第一次基于花粉结果的长尺度(超过全新世)古气候定量重建,对该地区定量重建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结合定量重建的年降水量变化、植被、湖泊演化和流域风化强度变化,可以将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总结如下:1)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响应于北半球高纬度太阳辐射变化,以“暖湿–冷干”的气候组合类型为主;2)MIS3早期,较高的太阳辐射背景下区域年降水较高,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木本植物桦木属和喜温湿环境的草本植被发育,植被覆盖度高。巴里坤湖以碳酸盐类沉积为主,湖泊水位较高。流域化学风化较强;3)MIS3中后期,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区域年降水量逐渐降低,环境逐渐恶化,进而导致了荒漠植被广泛发育、含硫蒸发盐和石盐沉积增加、流域物理风化加强;4)MIS2特别是LGM,区域以冷干的气候为主导,表现为植被退化、湖泊萎缩、流域物理风化进一步增强;5)冰消期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加,区域温度回升,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加,增加了湖泊的补给量,环境好转流域化学风化增强,湖泊以碳酸盐沉积为主。除此之外,北大西洋气候通过西风对巴里坤湖植被和水文状况也产生显着影响,比如H冷事件发生时,巴里坤区域整体以冷干的气候为主,植被退化,湖面降低且沉积了较多分选较差粗颗粒物质,流域物理风化加强。BA期间区域环境好转,草甸植被发育,流域化学风化加强。综合而言,巴里坤湖地区MIS3后期没有出现类似“青藏高原或内蒙古大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状态,却在MIS3早期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良好、湖泊扩张、流域化学风化较强,MIS3中后期气候逐渐恶化,植被退化、湖泊萎缩、流域物理风化加强,研究结果与新近发表的文献较为一致。再者,通过对比已研究发现在LGM时期,中国西部干旱区乃至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以冷干的气候组合为主,荒漠植被扩展、湖泊萎缩、流域物理风化增强,不存在之前研究认为的LGM湖泊淡化、区域湿度增加的现象。(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10-01)

陆卫春[3](2017)在《清退全部化工企业 还巴里坤湖美丽风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哈密9月4日讯陆卫春报道:“叁年之内,巴里坤湖畔所有化工企业将全部退出生产。”8月26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委书记韩雪峰告诉。当日,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转交的“新疆哈密红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巴里坤联营化工、新疆巴里坤红星化工有限(本文来源于《新疆日报(汉)》期刊2017-09-05)

陈丽文,季文婷[4](2016)在《环巴里坤湖湿地千人自行车公路赛拉开夏季旅游序幕》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19日上午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碧空如洗,一大批自行车骑行爱好者齐聚这里,参加环巴里坤湖湿地千人自行车公路赛,此次比赛拉开了巴里坤县2016年丝路文化旅游观光会的序幕,也标志着巴里坤县夏季旅游系列活动的开始。经过18日的大雨,巴里坤县的天空格(本文来源于《哈密日报(汉)》期刊2016-05-21)

曹相东,李秀花,刘文辉,王燕,曹兴[5](2015)在《巴里坤湖周边土壤养分含量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巴里坤湖周边若干典型区域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量、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巴里坤湖以及西北干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陈永强,钟巍,谭玲玲,魏志强[6](2015)在《西风区湖泊沉积物中砷元素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里坤湖是我国西风区古气候环境演变研究的理想区域.根据BLK-1剖面多指标建立了巴里坤湖9 000 cal a BP以来的时间序列,了解其气候演变的过程.结合巴里坤湖古气候演变及砷元素含量的波动变化,发现砷元素变化响应气候环境的演变:气候冷干时期,砷含量较多;而暖湿时期则相对少.此外,砷含量的变化很好地指示了全新世的气候突变事件.巴里坤湖沉积物中砷元素主要来源于湖泊周边基岩受物理风化产生的碎屑,并经由风力带入湖中沉积.干旱的气候环境下,砷的沉积速率较湿润期变化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砷对于我国西风区的古气候环境演变及气候突变事件具有指示作用;砷沉积速率的突变表明在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砷可能比其他元素更为敏感.不同气候环境下砷元素的来源及波动,也为砷污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谭玲玲,钟巍,薛积彬,魏志强,陈永强[7](2015)在《新疆巴里坤湖全新世湖泊沉积物中Zr/Rb比值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Zr/Rb比值因不受后期成壤作用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沉积物中可指示风力搬运的强弱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风沙活动历史。选取西风区巴里坤湖为研究区域,对BLK-1剖面沉积物的Zr、Rb元素及其比值进行分析,并在区域气候变化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巴里坤湖沉积物45-170μm粒度组分、流域风化指数展开讨论。据此重建了9000cal.a BP以来新疆巴里坤湖地区的风尘活动历史:9000-7300cal.a BP、5900-3100cal.a BP、1100-0cal.a BP,叁个阶段Zr/Rb比值高,风沙活动频繁。7300-5900cal.a BP,3100-1100cal.a BP两个时期,Zr/Rb比值相对低,风沙活动减弱,但在2000-1500cal.a BP期间Zr/Rb比值出现峰值,经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增强而导致的侵蚀加剧所致。研究表明Zr/Rb比值反映的风沙活动历史与古里雅冰芯微粒浓度、敦德冰芯微粒含量所反映的区域风沙活动具有良好的对应,因此,认为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的Zr/Rb比值对于反映区域风尘活动历史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和前景。(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11期)

曹相东,李秀花,武胜利[8](2015)在《近30年巴里坤湖水域面积动态变化与气象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991、2001、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Iandsat TM/ETM),通过几何校正等预处理,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对巴里坤湖区面积进行水体辨识与水域面积计算。同时,结合1981-2011年研究区站点的气象数据,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响应状况。结果表明,1991年巴里坤湖总水域面积为97.47 km2,2001年为45.65 km2,2010年为36.18 km2,湖泊水域面积萎缩,是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赵家驹[9](2014)在《新疆东部巴里坤湖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纬度亚洲内陆干旱区是全球大气粉尘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获取具有可靠年代,高分辨率的定量气候记录,可以更好的研究和分析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与其它地区(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联系,深入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气候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为应对和缓解亚洲内陆干旱区内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加深对亚洲内陆干旱区气候和降水变化机制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亚洲内陆干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气候主要受中纬度西风环流和西伯利亚高亚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新疆东部巴里坤湖处于西北干旱区的中心区域,能够较好的记录西北干旱区过去气候变化过程。研究组于2011年在巴里坤湖中心钻取了 62.53米深的BLK11A岩芯,本文选取顶部6.8米末次盛冰期以来的岩芯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气候指标分析,利用AMS 14C测年方法建立了岩芯上部6.8米的年代框架。在实验室对其进行了 1cm间距的高分辨率分样,获取高分辨率的烧失量和易溶盐含量指标。同时,对不同深度13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长链烯酮(LCAs)和n-脂肪酸浓度以及C24、C26和C28 n-脂肪酸的碳、氢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过去25 cal、ka BP(1 cal.ka BP =距1950年1000年)高分辨率连续的夏季水温记录以及区域水文循环记录。主要结论如下:1.西北干旱区湖泊长链烯酮分布特征与转换函数通过对西北干旱区29个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在其中的12个湖泊中检测到了长链烯酮。在低盐度的湖泊中仅检测到了C37-C38长链烯酮,而在盐湖和高盐湖中检测到了 C37-C42长链烯酮。GC-MS分析结果显示奇数链长为甲基烯酮,而偶数链长为乙基烯酮。仅在2个高盐度湖泊中检测到C41和C42烯酮,表明在高盐度的湖泊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物种能够生产C41和C42烯酮,因此C41和C42烯酮可作为高盐度环境的生物标志性化合物。对比全球不同地区湖泊表层沉积物的%C37:4,%C38:4与盐度发现,两者关系并不明显,说明不同的长链烯酮生产者对%C37:4,%C38:4影响较大。利用巴里坤湖以及附近湖泊的水体过滤样品,建立了温度转换方程,发现U37k与水温有显着的相关性(y=0.016x-0.696,R2 = 0.64),而U37k'与水温无关。2.末次盛冰期以来巴里坤湖夏季水温重建末次盛冰期以来的BLK11A岩芯中存在两种长链烯酮分布特征,指示长链烯酮的生产者不同。一类与现代巴里坤湖中物种相同,则利用我们重建的温度转换方程进行水温计算。另一类生长在盐度相对较低的环境下,主要生长在冰期,我们利用 了与之相似的 3 个温度转换方程((1)Hap B:T= 35.84×U37k + 21.11;(2)C.lamellosa:T= 26.53×U37k + 15.89;(3)P.paradoxa:T= 44.25×U37k + 22.78)进行了水温计算,采用平均值作为水温记录,重建的最大和最小结果作为误差范围。在此重建的水温主要反映是长链烯酮生产者生长时(夏季)的水温。末次盛冰期(25-19 cal.kaBP)期间,湖泊表层夏季水温总体较低,水温在6.3-18.1℃之间波动,平均值为12.9℃。25-20.8 cal.kaBP夏季水温逐渐降低,平均水温为15.3℃。20.8-19 ka BP时期夏季水温最低,平均水温为10.5℃,比现水温度低7.4℃。盛冰期结束后夏季水温回升,在19-18 cal.ka BP之间水温回升了4℃,之后降低,在Oldest Dryas期间夏季水温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平均水温为11.6℃,比现代水温低6.3℃。在15 cal.ka BP前后,夏季水温增加了约3℃。在14.9-11.7 cal.kaBP期间,夏季水温升高接近或略高于现代夏季水温,在13.1-12.8 cal.ka BP和12.1-11.8 cal.ka BP发生降温,分别低于现代夏季水温3.3和2.6℃,很可能分别对应于Older Dryas和Younger Dryas。11.7-9.8 cal.ka BP期间湖泊夏季水温为16.8℃,接近现代的湖泊夏季水温;在9.8-8 cal.ka BP期间湖泊夏季水温明显降低,平均水温度13.6℃,比现代夏季水温低4.3℃。8cal.kaBP前后,湖泊夏季水温在很短的时间(约150年)内快速升高,增幅达11.5℃。8-6 cal.kaBP期间为全新世温度最高阶段,平均夏季水温比现代夏季水温高6℃。中全新世期间水温呈降温趋势,降温速率为1.9℃/ka。晚全新世(4.8-1.8cal.kaBP)期间,中晚全新世的降温趋势被3.8-4.8 cal.kaBP期间快速降温事件中断,该期间温度在10.1-22.2℃之间波动,平均水温为14.9℃,比现代夏季水温低3℃。3.8 cal.ka BP之后夏季水温再次呈降温趋势,温度变化范围为18.3-22.8℃,降温速率为1.1℃/ka。3.末次盛冰期以来巴里坤湖水位与盐度变化在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和早全新世期间,巴里坤湖湖泊水位总体较低,在个别时期甚至季节性干涸,在19-18 cal.kaBP和14.9-13 cal.kaBP期间湖泊水位相对升高。在此期间湖泊盐度波动升高,在末次盛冰期盐度最低,末次冰消期晚期和全新世湖泊盐度最高。8-6 cal.ka BP期间,湖泊水位明显升高,是整个钻孔水位最高、面积最大的时期,但湖泊盐度并未有明显的降低。6 cal.ka BP之后,湖泊水位逐渐降低,湖泊面积逐渐萎缩,湖泊盐度快速增高,为高盐度环境,湖泊进入成盐阶段。4.末次盛冰期以来巴里坤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1)在末次盛冰期期间巴里坤湖气候最为冷干,在此气候条件下,湖泊周围植被稀疏,湖泊水位和湖泊初级生产力较低。水生植物C28脂肪酸氢同位素表明湖泊水体同位素偏正,表明大气降水量较低,湖泊水体更新缓慢。低温导致低湖泊蒸发量,导致巴里坤湖在末次盛冰期维持较低湖泊水体盐度。在低盐度和水深较浅的情况下,大量川蔓藻在湖泊底部生长。(2)末次冰消期期间巴里坤湖夏季水温和湖泊水位变化呈现出千年尺度的变化,而降水或湿度并未表现出这种变化。该时期湖泊盐度逐渐增高,流域内植被稀少,湖泊初级生产力较低,整体气候较为干旱。15-11.7 cal.kaBP期间,湖泊水体盐度升高,不适宜川蔓藻生长,沉积物中C28n-脂肪酸碳同位素表明湖泊周围以C3植物为主,其氢同位素总体偏负,表明湖泊周围植被主要利用山地降水和冰川融水,盆地内夏季降水较少。(3)早全新世气候较为不稳地,C3、C4植物比例波动频繁,湖泊水位较低,湖泊盐度较高,同时湖泊初级生产力低,气候相对冷干。8 cal.ka BP之后开始变得暖湿,湖泊水位回升,湖泊初级生产力升高,在6-8 cal.ka BP期间气候最为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此时陆地植被C4植物比例较高,盆地内夏季降水为主要水源。6 cal.kaBP之后,湖泊夏季水温逐渐降低,气候变得干旱,湖泊变为高盐度环境,湖泊水位逐渐降低。在6-4 cal.kaBP期间,陆地植被C4植物比例较高,4 cal.kaBP之后,C3植物逐渐增多。此外,在3.8-4.8期间出现一次显着的冷干事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10-01)

汪海燕,岳乐平,李建星,杨利荣[10](2014)在《全新世以来巴里坤湖面积变化及气候环境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新疆北天山东段巴里坤山北麓巴里坤湖及周缘地区7个剖面的沉积相带划分、OSL测年、粒度分析、磁化率测试,研究了全新世以来巴里坤湖区湖面积变化:14 000 a B.P.末次冰盛期晚期,东天山地区冰川发育,由于水体封存于巴里坤山冰川,导致巴里坤湖萎缩至1#剖面以北。8 000~4 000 a B.P.巴里坤山冰川融化,巴里坤湖扩张进入全新世以来最大湖期,湖泊扩张至1#剖面以南,面积达到600 km2。东天山地区温暖湿润的全新世适宜期为8 000~4 000 a B.P.。其后湖泊逐渐萎缩,4 000~2 000 a B.P.湖泊面积大约470 km2。2 000~1 000 a B.P.面积萎缩至380 km2。在1 500 a B.P.左右湖泊曾经基本干涸,在目前湖心地带出现泥坪沉积。其后巴里坤湖进入小湖期,湖泊面积在100 km2范围波动,时有扩张或干涸。全新世巴里坤湖水位变化主要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控制,具体表现在北半球冰盖由扩张转为融化背景下,全新世早期巴里坤山冰川发育和全新世中期的巴里坤湖冰川融水的注入扩张;巴里坤地区受东亚夏季风影响甚弱,西风环流带给的水量补充有限,全新世中晚期巴里坤地区向干旱环境发展。(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巴里坤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疆深居内陆,处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核心地带,区域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秦大河等,2005;Narisma et al.,2007)。这里的气候变化与西风等大气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并通过粉尘的释放和沉降影响着全球海陆气相互作用,因而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Martin et al.,1991;Maher et al.,2010;Uno et al.,2009)。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MIS3到早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研究多集中在黄土、河流阶地和古湖岸堤,但因为沉积间断(例如,Rhodes et al.,1996;Zhao et al.,2013)和年代控制差等原因(Lai et al.,2014;Long et al.,2015;Song et al.,2015),使其对新疆晚更新世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认识不足。已有研究表明,在西风环流主导下的亚洲中部干旱区(包括我国新疆地区),其现代气候、近千年气候及全新世亚轨道气候变化模式与亚洲东部季风区存在显着差异(Chen et al.,2008;Huang et al.,2013;Chen et al.,2015;Chen et al.,2016)。那么,在晚更新世的其它时段西部干旱区气候变化模式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轨道和亚轨道尺度等)与东部季风区是否存在差异?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得到年代可靠的长尺度古气候和植被变化序列。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是距离现今最近的一个间冰期(弱的间冰期),气候边界条件与现在有许多相似之处,又是末次冰期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Imbrie et al.,1989;Dansgaard et al.,1993;Voelker et al.,2002;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 Members,2004;Lisiecki and Raymo,2005),是进行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时段。之后的末次盛冰期期间全球气候边界条件(全球冰盖和CO_2含量等)发生剧烈变化(Mix et al.,2001;Clark et al.,2009),与现代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对晚更新世关键时段(MIS3和LGM)冷、暖巨大反差下地球表层环境特征的重建和模拟,有利于加深对西部干旱区和季风区晚更新世以来不同空间尺度气候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相对于其它研究材料而言,湖泊记录因为沉积连续和测年材料丰富的原因,是进行晚更新世古气候和植被重建的理想材料。本研究选取位于新疆东部哈密地区的巴里坤湖(位于西北干旱区的中心区域)做为研究对象,该湖晚更新世以来沉积连续(Ma et al.,2004),因此比较适合进行长时间尺度植被和气候重建。研究组于2011年在巴里坤湖的中心区域钻取了长62.53 m的沉积岩芯(BLK11A),岩芯连续且保存完整,在实验室按照1 cm间距分样后冷藏保存。本文着重分析顶部2.9–20.0 m,选取的沉积物岩芯覆盖了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到全新世早期。利用多种测年手段(AMS~(14)C、光释光和古地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可靠的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孢粉、XRF岩芯扫描元素、粒度、烧失量和易溶盐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对巴里坤湖MIS3至早全新世区域植被、水文和气候进行了高分辨率的重建工作。主要结论如下:1.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盆地植被演化历史通过对钻孔孢粉的分析,重建了MIS3到早全新世该区域的植被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区域以蒿属和藜科主导的荒漠/荒漠草原为主,区域气候较为干旱。具体表现为:1)MIS3早期(59.0–51.7 ka BP),区域喜温湿环境的草本植物(例如,毛茛科、莎草科和香蒲)发育,较高含量的桦木科花粉(~15–20%)表明当时在湖泊周围或者沿河流两岸生长着小范围的桦木林,温湿的气候状况与该区域“全新世适宜期”环境较为相似;2)MIS3中后期(51.7–26.5 ka BP),区域环境恶化,荒漠灌丛植被(例如,鼠李科、白刺属和霸王属)广泛分布,植被覆盖度较低,指示区域由暖湿向干冷的冰期环境转变;3)末次盛冰期(LGM,26.5–19.2 ka BP),区域气候进一步恶化,干冷的气候背景下植被以蒿属-藜科-菊科-鼠李科-沙棘属主导的荒漠草原为主,植被覆盖度低;4)区域植被退化最严重的时段发生在~17.0–15.2 ka BP期间,区域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极低,推测巴里坤地区极端干冷的气候与北大西洋地区记录的Heinrich 1冷事件有很大的关系;5)在15.2–12.6 ka BP期间,区域气候好转,蒿属-藜科-禾本科-麻黄属草原植被扩张,禾本科植物明显增多,区域温暖湿润;6)早全新世(12.6–8.9 ka BP)区域以藜科-蒿属-麻黄属主导的荒漠/荒漠草原,区域湿度较低。2.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湖演化过程通过对沉积物易溶盐、碳酸盐的分析,并结合岩芯XRF元素扫描结果重建了该湖泊MIS3到早全新世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里坤湖演化过程遵循干旱区盐湖演化的一般规律,即在盐湖发育的早期先出现碳酸类沉积,而后是硫酸盐类沉积,最后是石盐,湖泊的演化过程是区域气候干旱化的结果。具体而言:1)MIS3早期(59.0–51.7 ka BP),以碳酸盐类沉积为主,湖泊水位较高,伴随着硫酸盐类沉积的增多,湖泊水位呈下降趋势;2)MIS3中期(51.7–39.3 ka BP),盐层和浅灰色粉砂交互出现,湖泊发展到盐湖阶段,含硫蒸发盐和石盐等出现沉积,这是末次间冰期以来的第一次成盐期。推测此时巴里坤湖面较浅(类似于现在的巴里坤湖状况,水深约1 m左右);3)MIS3后期(39.3–26.5 ka BP),在(39.3–36.7 ka BP)期间,盐度降低湖泊淡化(持续~2000 yr),其间伴随着碳酸盐和含硫矿物的形成,此时巴里坤湖是一个微咸水/咸水湖,是区域湿度增加的结果。随后盐度频繁波动,碳酸盐和硫酸盐含量逐渐降低,湖泊水位较低;4)巴里坤湖水盐度在MIS2维持在较低的状态,为淡水或者微咸水湖,这可能和MIS2低温造成的低的蒸发量有关,湖泊水位较浅。从19.2 ka BP开始,湖泊盐类沉积类型变化较大,在较暖的两个时段19.2–17.0 ka BP和15.2–12.6 ka BP,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与冰消期升温以及BA暖期有很大的关系。在冷的时段H1(17–15.2 ka BP)和MIS2/1(12.6–8.9 ka BP)以碎屑沉积为主,区域气候干冷。3.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流域风化强度变化通过对粒度、岩芯XRF元素扫描的分析,重建了巴里坤流域MIS3到早全新世风化强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岩芯Rb/Sr比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流域风化状况,Ti、Si等主要分布在较细颗粒中,外源碎屑多以粉尘方式输入湖泊,同时也有河流输送进入湖泊的贡献。具体表现为:1)MIS3早期(59.0–51.7 ka BP),流域化学风化较强,与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关,而且区域较高的植被盖度降低了粉尘颗粒的输入;2)MIS3中后期到LGM(51.7–19.2 ka BP),流域以物理风化为主,粉尘输入量增加,与流域退化的环境和低的植被覆盖度关系密切;3)随着冰消期的开始(~19.2 ka BP),流域环境好转,化学风化在~19.2–17 ka BP和BA期间显着增强,与升高的区域温度和增加的降水(或冰川融水)有关。而在H1和MIS2/1时段,流域以物理风化为主,植被覆盖度低,主要是由低的区域温度和干旱的环境导致的。4.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区域年降水定量重建、总体气候特征及其可能的机制基于中国及蒙古现代花粉数据数据集,采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A-PLS)”对巴里坤BLK11A钻孔化石花粉进行了年平均降水量的定量重建。重建结果表明在MIS3早期、冰消期和BA期间巴里坤区域年降水量明显增加,而在MIS3中后期、LGM和MIS2/1区域年降水量较低。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第一次基于花粉结果的长尺度(超过全新世)古气候定量重建,对该地区定量重建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结合定量重建的年降水量变化、植被、湖泊演化和流域风化强度变化,可以将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总结如下:1)在轨道/亚轨道尺度上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响应于北半球高纬度太阳辐射变化,以“暖湿–冷干”的气候组合类型为主;2)MIS3早期,较高的太阳辐射背景下区域年降水较高,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木本植物桦木属和喜温湿环境的草本植被发育,植被覆盖度高。巴里坤湖以碳酸盐类沉积为主,湖泊水位较高。流域化学风化较强;3)MIS3中后期,随着太阳辐射的减弱,区域年降水量逐渐降低,环境逐渐恶化,进而导致了荒漠植被广泛发育、含硫蒸发盐和石盐沉积增加、流域物理风化加强;4)MIS2特别是LGM,区域以冷干的气候为主导,表现为植被退化、湖泊萎缩、流域物理风化进一步增强;5)冰消期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加,区域温度回升,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加,增加了湖泊的补给量,环境好转流域化学风化增强,湖泊以碳酸盐沉积为主。除此之外,北大西洋气候通过西风对巴里坤湖植被和水文状况也产生显着影响,比如H冷事件发生时,巴里坤区域整体以冷干的气候为主,植被退化,湖面降低且沉积了较多分选较差粗颗粒物质,流域物理风化加强。BA期间区域环境好转,草甸植被发育,流域化学风化加强。综合而言,巴里坤湖地区MIS3后期没有出现类似“青藏高原或内蒙古大湖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状态,却在MIS3早期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发育良好、湖泊扩张、流域化学风化较强,MIS3中后期气候逐渐恶化,植被退化、湖泊萎缩、流域物理风化加强,研究结果与新近发表的文献较为一致。再者,通过对比已研究发现在LGM时期,中国西部干旱区乃至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以冷干的气候组合为主,荒漠植被扩展、湖泊萎缩、流域物理风化增强,不存在之前研究认为的LGM湖泊淡化、区域湿度增加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里坤湖论文参考文献

[1].杨珊珊,张晓波,陈锋,刘素辉,孙玉萍.新疆极端盐碱环境巴里坤湖沉积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9

[2].赵永涛.新疆巴里坤湖记录的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MIS3)至早全新世(~60-9kaBP)区域植被和气候演化历史[D].兰州大学.2017

[3].陆卫春.清退全部化工企业还巴里坤湖美丽风光[N].新疆日报(汉).2017

[4].陈丽文,季文婷.环巴里坤湖湿地千人自行车公路赛拉开夏季旅游序幕[N].哈密日报(汉).2016

[5].曹相东,李秀花,刘文辉,王燕,曹兴.巴里坤湖周边土壤养分含量及特征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5

[6].陈永强,钟巍,谭玲玲,魏志强.西风区湖泊沉积物中砷元素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谭玲玲,钟巍,薛积彬,魏志强,陈永强.新疆巴里坤湖全新世湖泊沉积物中Zr/Rb比值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

[8].曹相东,李秀花,武胜利.近30年巴里坤湖水域面积动态变化与气象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

[9].赵家驹.新疆东部巴里坤湖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

[10].汪海燕,岳乐平,李建星,杨利荣.全新世以来巴里坤湖面积变化及气候环境记录[J].沉积学报.2014

标签:;  ;  ;  ;  

巴里坤湖论文-杨珊珊,张晓波,陈锋,刘素辉,孙玉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