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工会在促进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工会在促进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师文[1](2020)在《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以S省A市劳动争议为例》文中指出职工权益保障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首要内容,同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S省作为我国钢铁产业大省和煤炭基地之一,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省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推进下,面临着十分繁杂的去产能任务。近年来,随着钢铁、煤炭等去产能重点行业化解产能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职工合法权益受损的现象,导致产生各种各样的劳动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如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在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争议问题,成为保证化解产能过剩这一特殊时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在已有的劳动争议与劳动关系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化解产能过剩相关政策以及S省A市部分劳动争议仲裁案例,对S省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的整体情况进行阐述,通过对S省去产能期间取得的成效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近年来S省调解仲裁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去产能时期的劳动争议特点。利用文献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对S省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以及职工权益受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去产能企业对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视程度、职工安置与再就业等与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方面进行研究,找出这一时期导致职工权益受损的原因所在,以及影响去产能时期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运行的其它主要因素。从去产能企业、职工、经济环境及法律法规的影响方面对因职工合法权益受损引发劳动争议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解决S省去产能过程中导致的职工权益受损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切实有效的维护去产能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是解决去产能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争议问题的关键。第一,在去产能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应不断提高在职工权益保障和协调劳动关系领域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劳动关系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对去产能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失业保险在扩大就业和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第二,增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劳动争议处理的效率,加强仲裁在化解劳动争议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去产能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与制度管理。增强劳动人事的管理水平;强化工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工会的各项职能。第四,劳动者要加强对政策和自身权益的认知水平。

孙璇[2](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王品一[3](2020)在《工会组织助力下岗职工再就业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工会组织在帮扶破产、关停企业失业职工再就业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工会组织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是维护职工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本举措。本文分析工会组织在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工会组织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助力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可行策略。

张小宝[4](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陈诗瑶[5](2019)在《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以N市L区妇联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重要战略机遇与社会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党中央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俨然成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妇联组织作为我国重要的群团组织之一,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着“群团改革”和“参与社会治理”两大重要任务,这是党和政府赋予广大妇联组织的新考验。妇联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不仅可以加强作为联系妇女群众纽带的重要职能,更能巩固我党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为实现妇联组织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在新发展环境下的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讨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重点研究当前国内不同地方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笔者以N市L区妇联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总结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取得的现状和问题,归纳影响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原因,提出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经过研究,得出限制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化项目化运行不成熟、工作经费短缺和治理权限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体制限制造成职能边界模糊,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升、有效资金争取难度大和组织结构与活动载体单一。在结合妇联组织的实际情况下,本人认为妇联组织可以从加强制度和政策保障;优化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夯实基层群众基础;创新参与治理方式等四个方面入手,充分提高妇联组织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成为我国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李双[6](2019)在《工会组织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与实践 ——以四川省工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快速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大量转移,中国社会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能否解决好城市贫困问题,成为关系到改革成败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难题。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在中国城市反贫困中都十分重视和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整合多方资源以形成反贫困合力。作为我国工会组织来说,要在城市反贫困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城镇困难职工摆脱贫困,确保2020年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本文主要研究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状况,以及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实践和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阐述了贫困理论相关内容,以静态贫困(多维度)和动态贫困(脆弱性)理论框架为基础,从我国城市贫困特征和城市反贫困政策、演变以及机构组成展开综述,以发展的视角分析工会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优势,以四川工会实践为例,通过数据、实例总结出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可推广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的潜力和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贫困具有多维特征,以困难职工、失业人员、城市农民工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群体常常表现出较强的脆弱性。在我国城市反贫困机构中,工会与政府部门的功能是互补的,工会实施的反贫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覆盖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那部分低保边缘群体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贫困农民工群体。相较于其他城市反贫困主体,工会具有反贫困资金来源多样稳定、反贫困对象针对性强、反贫困方式多样等优势。实践中,四川工会通过实施项目化管理、引入基金会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创新措施进一步发挥了这些优势。不可忽视的是,工会的反贫困措施虽然考虑到了城市贫困的各项维度,但更侧重于收入、健康、教育维度的治理,由于其天生的局限性,贫困治理领域中的土地、住房和城市服务的提供非工会能力所及,工会可以尝试着参与,站在代表和维护贫困职工权益的立场,通过协调相关部门,推动将城市贫困群体纳入政府制度保障。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工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源头参与、整合帮扶资源、深化多维度帮扶,实施更加精准的治理措施来实现反贫困目标。

宋凤轩,杨竹晴[7](2019)在《去产能背景下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路径选择——以新时代工会组织之效能为探讨中心》文中提出在去产能的背景下,大量企业职工会面临失业的困境,而大量人员的失业会造成社会福利负担的加重、社会秩序的不稳定等多种负面影响,如何妥善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成为一大难题。新时代下,政府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体责任毋庸置疑,而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会组织同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工会组织在促进去产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就业信息掌握不充分、维权职能发挥有所欠缺、再就业培训落实不到位、扶贫帮困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需积极探索工会组织在新时代下促进去产能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新路径,以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李乾坤[8](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黄云飞[9](2019)在《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再就业是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合理利用,符合十九大部署中人才和就业两个优先战略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下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如此背景,针对地方政府当前现有的再就业理论和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对策,从而希望对地方政府实现促进更加充分和高质量的再就业起到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以再就业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地方政府为着眼点,基于再就业的相关理论,如“失业与就业弹性理论”、“特质-因素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烟台市政府为个案进行分析。围绕烟台市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再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首先阐述烟台市政府当前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进而展开失业人员问卷调查,发现了主要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对促进再就业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部分经济落后县市区,落实再就业资金难度大;市场导向作用发挥欠缺,分类帮扶针对性不足;缺乏引导失业人员树立与时俱进的再就业观念;再就业培训政策和培训体系有待更新完善。然后分析了国内外地方政府促进再就业工作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国外以中等发达和发达国家首都为例,国内以周边城市为例,得到一些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启示。最后文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了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思路,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针对烟台市促进再就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地方政府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最终从加强再就业机制建设方面通过强化再就业责任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来提高再就业政策执行力,通过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和强化社会救助能力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从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方面拓宽就业渠道、整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分类帮扶重点群体;从再就业技能培训方面提高培训质量和关注创新创业技能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路,促进地方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再就业。

徐云辉[10](2019)在《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公益性岗位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为理论视角,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解析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运行情况,在厘清制度发展中的困境及其成因基础上,明确公益性岗位制度实质,提出今后该项制度的发展路径,力图为促进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世纪初,受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刻影响,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大批冗员亟需安置和再就业,同时,国家治理模式变革也进一步引发了中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变迁和转型,因而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受到政策社会取向、维稳思维及路径依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应运而生。公益性岗位制度在其建立之初,安置了大批国企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政策性失业人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制度逐渐形成了通过政府开发和购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岗位,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该项制度运行以来,在市场就业之外,开拓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渠道,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失业压力,较好地补充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力量,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增加社会福利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本文认为公益性岗位制度是产生于经济社会转型及变革时期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保障政策,其实质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过渡性的、非正规的就业途径。公益性岗位制度是中国就业保障政策从补偿性福利思维向积极性福利转型的有益探索,更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从依赖福利转向工作福利的一种实现手段。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发展至今已历经十余年,已逐渐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相继帮扶了数百万困难人员就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发挥了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题和补充公共服务力量的双公益作用,也成为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就业保障方式。但作为一项保障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性安排,公益性岗位制度发展、变迁过程中具有强制性、滞后性和单一性等特征,制度由于原有的惯性或路径依赖而陷入非效率的锁定状态,主要表现为:公益性岗位制度尚缺乏理论支撑和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存在风险和漏洞,公共资金投入大幅增长,管理行政成本不断上升,而从业人员薪酬待遇较低,并存在退出机制与市场就业衔接不畅等现象和难题。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给政府部门、基层服务平台带来困扰,而且导致部分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心理失衡,形成了岗位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还引发了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风险。为此,本研究以公益性岗位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为对象开展了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不同省市公益性岗位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了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面对中国仍然巨大的就业压力,作为就业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维持公益性岗位制度可持续、高质量地运行对促进和保障困难群体就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中的困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反思,运用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等理论解释、分析,研判制度的实质和必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吸收、借鉴国外积极促进和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转型目标,即建立积极的“双公益”型公益性岗位制度。围绕目标的实现,公益性岗位制度转型应坚持四个原则,分别是以就业困难群体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为切入点,以我国社会治理转型为契机,以拓宽资金渠道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在明确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积极“双公益”型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即在构建“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的过程中,在制度的“入口”即确定公益性岗位帮扶对象或聘用人员范围时坚持优先机制,实现需要优先、自愿优先、适合优先;在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层面坚持统筹机制,实现制度统筹、开发统筹和管理统筹;在制度“出口”公益性岗位人员退出帮扶岗位时实行转化机制,实现渐退机制、岗位机制、市场机制;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资金实行多元筹资机制。

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以S省A市劳动争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内文献研究
        2.国外文献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五)数据来源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职工权益
        2.劳动争议
        3.去产能
    (二)理论基础
        1.康芒斯集体行动理论
        2.邓洛普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二、S省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整体情况
    (一)成效及主要措施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情况
三、S省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基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对职工权益保障不够
        1.去产能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问题
        2.去产能企业拖欠劳动报酬及经济补偿金问题
    (二)职工安置与再就业问题
        1.职工分流安置重宏观轻微观
        2.分流安置渠道窄就业岗位少
        3.区域性就业承载能力不足
四、S省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受损原因分析
    (一)去产能企业原因
        1.对职工权益的重视不够
        2.企业劳动人事管理不到位
    (二)职工自身原因
        1.对自身权益认识欠缺
        2.自我技能不足及抵触情绪的影响
    (三)经济环境及法律法规的影响
        1.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了职工权益的保障程度
        2.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职工权益保障困难
五、解决S省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受损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各部门应不断提高在职工权益保障和协调劳动关系领域的力度
        1.充分发挥政府在劳动关系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2.加大财政对去产能企业的支持力度
        3.提高失业保险在扩大就业和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二)增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作用
        1.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
        2.提高劳动争议处理的效率,加强仲裁在化解劳动争议过程中的作用
    (三)去产能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与制度管理
        1.增强劳动人事的管理水平
        2.强化工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工会的各项职能
    (四)劳动者要加强对政策和自身权益的认知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一、用工矛盾
        二、“机器换人”矛盾
        三、收入分配矛盾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工会组织助力下岗职工再就业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会组织助力失业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性
    (一)维护职工权益,共享改革成果
    (二)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工会组织助力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困境
    (一)工会组织机构不健全,就业帮扶能力不足
    (二)工作方式简单粗放,培训技能实用性有限
    (三)培训制度建设滞后,就业帮扶持续性差
三、工会组织助力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现实路径探析
    (一)党旗引领工会组织建设,培养坚强有力的工会组织
    (二)加强相关工作机制建设,提升职工技能培训获得感
    (三)探索形式多元的培训方式方法,促进技能培训精准化
四、结语

(4)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以N市L区妇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趋势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基层社会治理
        (二) 妇联组织
        (三) 群团组织改革
    二、理论基础
        (一) 治理理论
        (二) 新公共治理理论
        (三) 群团组织理论
第二章 我国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历史与现状概述
    一、群团改革前:新发展阶段(1979-2015)
        (一) 推动妇女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 加强妇女综合教育
    二、群团改革后:深化转型阶段(2015-至今)
        (一) 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 积极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新作为
        (三) 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一) 上海市妇联:“无缝隙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二) 江门市妇联:“搭平台、促培训、竞项目、寻资源”创新社会治理
        (三) 佛山市南海区妇联:发挥“联”字作用,形成参与社会治理强大合力
        (四) 经验启示
第三章 N市L区妇联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案例分析
    一、L区妇联基本情况与改革过程
        (一)L区妇联基本情况
        (二) 改革方案制定过程
        (三) 改革方案内容
    二、参与路径
        (一) 创新组织建设
        (二) 助推妇女发展
        (三) 注重思想引领
        (四) 维护妇女权益
        (五) 关爱妇女儿童
    三、存在问题
        (一) 社会化项目化运行不成熟是难点
        (二) 工作经费短缺是痛点
        (三) 参与治理权限不足是堵点
    四、原因分析
        (一) 体制限制造成职能边界模糊
        (二) 妇联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三) 有效资金争取难度大
        (四) 组织结构与活动载体单一
第四章 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对策
    一、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明确治理职能
        (一) 推动党建带动妇建的工作制度
        (二) 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 明确新时期妇联组织职能
    二、优化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
        (一) 优化机构设置
        (二) 完善干部管理模式
    三、夯实基层群众基础,实现基层民主自治目标
        (一) 完善基层组织设置
        (二) 壮大基层工作力量
        (三)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四、创新参与社会治理方式,在治理中彰显妇联特色
        (一) 在推进项目化工作中精心打造品牌
        (二) 撬动社会资源借势借力为妇女儿童服务
        (三) 多样化构建与群众的沟通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6)工会组织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与实践 ——以四川省工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城市贫困及其治理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城市贫困的概念和特点
    2.2 分析城市贫困的理论框架
        2.2.1 多维度城市贫困理论
        2.2.2 动态贫困理论:贫困与脆弱
        2.2.3 基于多维度城市贫困理论和动态贫困理论的治理对策
    2.3 研究综述
        2.3.1 关于贫困的研究现状
        2.3.2 关于城市贫困的研究现状
        2.3.3 关于工会参与城市贫困治理的研究现状
3.我国城市贫困特点以及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
    3.1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成因及特征
        3.1.1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及其产生原因
        3.1.2 我国城市贫困的特征
    3.2 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演变以及机构组成
        3.2.1 我国城市反贫困的发展阶段
        3.2.2 我国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政策实践
    3.3 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
        3.3.1 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的发展历史
        3.3.2 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的对象、措施和优势
4.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实践
    4.1 四川工会参与城市反贫困的主要对象
        4.1.1 四川城镇困难职工群体构成
        4.1.2 四川城镇困难职工群体的主要致贫原因
    4.2 四川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的实践与优势
        4.2.1 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改善贫困群体的健康和教育
        4.2.2 提供培训和创业服务,增加贫困群体创收机会
        4.2.3 提供维权援助服务,有效覆盖贫困农民工群体
        4.2.4 提供特殊帮扶项目,满足贫困群体多元化需求
    4.3 可推广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4.3.1 可推广的经验
        4.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结论和政策探讨
    5.1 结论
    5.2 政策探讨
        5.2.1 强化源头参与,推动完善工会参与反贫困机制
        5.2.2 整合帮扶资源,切实提升工会反贫困精准度
        5.2.3 深化多维度帮扶,有效降低贫困群体脆弱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城市贫困的维度
    附录2 城市贫困的维度与资产所有权和脆弱性

(7)去产能背景下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路径选择——以新时代工会组织之效能为探讨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评述
三、去产能背景下失业人员的现状和特点
四、工会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的不足
    (一) 就业信息掌握不够充分, 服务机制不健全
    (二) 工作独立性有所欠缺, 维权职能发挥不足
    (三) 培训内容单一, 再就业培训落实不到位
    (四) 帮扶措施不完善, 扶贫帮困效果不理想
五、工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路径选择
    (一) 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教育宣传和心理疏导
    (二) 积极履行工会维权职责,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就业能力水平
    (四) 完善困难帮扶体系, 规范帮扶工作

(8)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妇联组织
        (二)社会治理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二、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理论研究及成因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失业的概念
        二、再就业的概念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失业与就业弹性理论
        二、特质-因素理论
        三、人力资源理论
第二章 烟台市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再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劳动力市场责任
        二、再就业资金投入
        三、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节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失业人员结构
        二、失业人员失业原因
        三、失业人员再就业观念
        四、再就业政策宣传效果
        五、再就业技能培训成效
        六、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情况
    第三节 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再就业观念缺乏引导
        二、落实再就业资金难度大
        三、分类帮扶针对性不足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
        五、再就业培训体系有待更新完善
第三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成功实践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成功实践
        一、德国柏林注重预防长期失业现象
        二、澳大利亚墨尔本实行新学徒制
    第二节 国内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成功实践
        一、北京市创客空间带动就业
        二、济南市注重政策执行力
    第三节 国内外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启示
        一、以再就业目标为导向完善培训体系
        二、多部门联合协作调动社会资源
第四章 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思路
    第一节 加强再就业机制建设
        一、提高再就业政策执行力
        二、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一、拓宽再就业渠道
        二、整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
        三、分类帮扶重点群体
    第三节 再就业技能培训
        一、优化课程和培训质量
        二、加强创业创新技能培训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价值
        1.1.3 现实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性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
        1.4.3 研究目标的创新性
        1.4.4 研究过程的难点和不足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公益性岗位制度研究述评
    2.2 公益性岗位政策文件述评
        2.2.1 国家层面的公益性岗位法规政策
        2.2.2 各地出台的公益性岗位政策性文件
第3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及路径依赖
    3.1 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3.1.1 经济体制转型
        3.1.2 国有企业改革
        3.1.3 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及行政体制改革
        3.1.4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转型
    3.2 公益性岗位制度产生的原因
        3.2.1 维护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社会稳定的需要
        3.2.2 满足社会成员对基层公共服务的需求
        3.2.3 计划安置就业的路径依赖与维护国企改革的现实选择
    3.3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产生的意义分析
        3.3.1 从直接的经济补偿到提供就业岗位援助
        3.3.2 从保障基本生活到促进社会融入
        3.3.3 从被动下岗分流到主动提供社会服务
第4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情况—基于部分省市公益性岗位制度现状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4.2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4.2.1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制度发展历程与建设情况
        4.2.2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和人员构成
        4.2.3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情况调查实证分析—基于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视角
        4.2.4 吉林省不同类别公益性岗位案例调查分析——基于公益性岗位开发、使用部门视角
        4.2.5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制度社会效益分析
    4.3 东中南部5省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对比分析
        4.3.1 五省公益性岗位政策体系建设
        4.3.2 五省公益性岗位的开发
        4.3.3 五省公益性岗位管理体制
        4.3.4 五省公益性岗位筹资渠道及从业人员薪酬待遇
        4.3.5 五省公益性岗位制度的综合比较
第5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困境及其成因
    5.1 岗位依赖
        5.1.1 出口不畅
        5.1.2 “一岗难求”现象
    5.2 制度风险
        5.2.1 政府负担过重
        5.2.2 非正规就业产生了新的排斥
        5.2.3 公共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5.2.4 公益性岗位管理模式不适应就业发展趋势
    5.3 困境的成因
        5.3.1 制度原因
        5.3.2 结构原因
        5.3.3 体制原因
第6章 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的优化—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
    6.1 公益性岗位制度优化的必要性
    6.2 其他国家及地区积极促进和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的经验及启示
    6.3 公益性岗位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优化路径
        6.3.1 公益性岗位制度的目标
        6.3.2 “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构建需要坚持的四个原则
        6.3.3 “双公益”型的公益性岗位制度建设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促进再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去产能过程中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以S省A市劳动争议为例[D]. 师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3]工会组织助力下岗职工再就业探析[J]. 王品一. 就业与保障, 2020(03)
  • [4]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以N市L区妇联为例[D]. 陈诗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6]工会组织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与实践 ——以四川省工会为例[D]. 李双.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7]去产能背景下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路径选择——以新时代工会组织之效能为探讨中心[J]. 宋凤轩,杨竹晴. 河北学刊, 2019(04)
  • [8]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9]促进地方政府再就业工作的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D]. 黄云飞. 青岛大学, 2019(02)
  • [10]中国公益性岗位制度运行困境研究[D]. 徐云辉. 吉林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充分发挥工会在促进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