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射和辐射特性论文-于记华

散射和辐射特性论文-于记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散射和辐射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云,冰云,光散射,辐射传输

散射和辐射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于记华[1](2019)在《水云和冰云的光散射与辐射传输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悬浮在空中的液态水滴或冰晶组成。云层作为一种离散随机介质,研究云的光散射与辐射传输特性对大气探测、卫星遥感、空间光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水云和冰云的光散射与辐射传输特性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采用Mie理论、异常衍射理论和几何光学法分别给出单个球形液态水滴和非球形冰晶的光散射特性;在分别考虑液水含量、冰水含量条件下,将单个云粒子的光散射特性与gamma分布相结合,数值计算出水云、冰云的平均单次光散射特性。2.在水云、冰云平均单次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基于最新开发的C语言版本DISORT(CDISORT),数值模拟了平面平行模式下水云、冰云大气透过率与光学厚度、有效半径、液水含量/冰水含量、地表类型等参数的变化关系,还比较了不同水云、冰云光散射模型下大气透过率的差异。3.分析平面平行大气与球形大气之间的区别,并根据CDISORT的平面平行模式和伪球面模式,比较了太阳天顶角不同时这两种不同大气几何之间的水云、冰云透过率和反射率的差异。考虑球形大气几何的条件下,结合CDISORT的伪球面模式分析了典型激光波长(0.65μm、1.55μm)入射下水云和冰云大气反射率与云微物理特性、云散射模型、观测角、相对方位角等参数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光学厚度、液水含量/冰水含量的增大,水云、冰云大气透过率先增大后减小;在不同的波长范围内,水云和冰云的有效半径对大气透过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平面平行大气与球形大气之间的水云、冰云透过率和反射率的差异随太阳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大;水云和冰云大气反射率均随着光学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有效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对于不同的云散射模型、相对方位角、入射波长等来说,水云、冰云大气反射率和透过率的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张占阳,吕世金,白振国[2](2019)在《有限长圆柱壳水下声辐射与散射耦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了声辐射与散射耦合特性,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加肋圆柱壳内部受激振动声辐射与外部受声源激励声散射耦合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声振耦合后目标回波信号最大可增强6dB左右,弹性声散射的回波信号高于刚性散射回波6 dB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05-25)

郭兴[3](2018)在《复杂地球大气和目标光谱辐射散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标及环境背景的光学辐射散射特性的研究为目标探测、识别,制导武器导引头的设计,目标隐身设计及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目标探测及隐身设计的根本依据是目标与周围环境背景辐射散射特征的差异,而且目标与环境背景之间的辐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耦合在一起的,所以只有同时研究目标及环境背景的辐射散射特性才有意义。本文结合遥感数据,完成各向异性粗糙海面辐射散射特性,非均匀、非朗伯地面辐射散射特性,目标对背景辐射的散射的理论建模,完成天/地基探测目标散射强度仿真:在可见-红外波段,目标表面通常呈现粗糙性。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BRDF)用来描述粗糙目标表面散射的各向异性。基于粗糙面散射系数与BRDF的内在联系,利用Kirchhoff近似方法计算样片的散射系数,间接获得粗糙样片的光谱BRDF。结合遗传算法,优化BRDF五参数半经验统计模型中的参数,完成目标样片光谱BRDF统计建模,建模结果与直接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目标对背景辐射的散射以及目标辐射的传输时,多使用MODTRAN内置的大气模型,这些模型分别为美国标准大气模型和全球相应纬度上大气参数的平均,忽略了地区、季节差异。鉴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基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再分析数据ERA-Interim构建了我国境内不同区域四季的大气模型,结合MODTRAN 6.0计算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观测条件下太阳辐照度、大气透过率、天空背景亮度分布,构建数据库作为研究目标及环境辐射散射特性的基础。海洋是战场环境下的一种主要背景。本文在Wu-Smith海面发射率(Sea Surface Emissivity,SSE)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风向对SSE的影响,建立了各向异性海面发射率模型,综合分析了海面发射率随波长、发射角、风速、风向等因素的变化。简要介绍了Ross海面BRDF模型,分析了海面BRDF随入射、散射方位及风速、波长的变化规律。结合ECMWF提供的海面温度和海面上方风速、风向数据,建立了非均匀、非朗伯海面亮度分布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周边海域不同季节海面亮度分布规律。地表地物种类繁多,且影响其辐射、散射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理论建模困难,鉴于遥感观测能提供大空间,长时间覆盖的数据,文中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数据,分析了我国境内4种主要地物(混合林地、草地、耕地和荒地)的光谱发射率,BRDF,反照率时间、空间、光谱分布特性,分析了土壤湿度及积雪的影响。在些基础上,完成了非均匀、非朗伯地面亮度分布的理论建模。目标表面对环境背景辐射的散射是目标亮/强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基于CAD完成复杂目标几何建模,将其表面剖分成叁角形面元,结合计算机图形学库Open GL(Open Graphics Library)完成了不可见面元的消隐处理,完成了非朗伯面目标(包括掠海飞行目标、固定翼飞机、钝头锥和卫星等)对阳光、天空背景、非均匀、非朗伯地/海面背景辐射的散射建模。通常复杂目标表面面元多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且天空、地/海面背景辐射分布在全天球,传统的基于CPU的串行程序通常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获得一条目标完整的亮度空间分布曲线,极大地限制了目标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本文基于Open MP(Open Multi-Processing),Open ACC(Open Accelerating)和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并行编程模型等将目标对复杂环境背景辐射的散射的计算移植到多核CPU/多CPU,CPU-Xeon Phi,CPU-GPU等多种平台,实现了并行计算,并根据硬件特点采用相关的优化方法,实现了目标散射亮/强度的准实时计算。光学探测是天/地基探测空间目标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STK(Systems Tool Kit)软件构建空间目标的轨道及姿态,充分利用STK输出相关的报告,经坐标变换,完成了多台站地基及天基探测空间目标散射强度分布计算。(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12-01)

龚志雄[4](2018)在《Bessel波入射下目标声散射特性及声辐射力(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essel波具有无衍射特性和自重建性,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携带轨道角动量。Bessel波因其特殊的波形结构和物理性质,在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在声学操控领域,如粒子捕捉,细胞筛选,芯片技术和表面化学等领域,Bessel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声学Bessel波散射和操控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简单目标的理论和实验模型,而对工程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复杂目标和模型的研究工作还很不足。因此,建立与发展复杂的声学Bessel波散射和操控模型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通过建立任意Bessel波入射下球形和非球形目标的散射模型,通过理论方法和数值模型研究Bessel波的散射特性和物理机理。文中推导了正入射时基于柱面波函数球谐展开的波形系数和任意入射时基于多极展开法的波形系数,得到了球形目标的散射理论解。同时,基于半解析半数值的T矩阵法,结合推导的入射波形系数,得到了求解任意目标声散射的数值模型。研究表明,特定波锥角的Bessel波正入射下,相应的弹性共振被抑制,但偏轴入射时不存在明显的共振抑制。此外,通过提出任意刚性目标的几何射线模型,准确地预报了Bessel波反向散射的物理机理;并引入亮点模型定性地解释了非球形表面在Bessel波入射下的散射强度的变化规律。结合理论推导,指出并验证了Bessel波正入射时回旋目标的散射场关于散射角和波锥角具有交换对称的特性。声场与目标之间通过声散射发生能量交换,具体体现为动量和角动量传递与转换。动量交换在宏观上表现为声场对目标施加一个辐射力,而角动量交换则为声场对目标施加一个辐射力矩,这在粒子动力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考虑的理想介质中不存在动量的吸收和增加,因此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可将目标表面的近场散射积分等效到远场任意球表面上的积分,简化了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过程。基于辐射应力张量法,推导了任意波入射下笛卡尔坐标系下的叁维声辐射力和力矩的理论公式,并用入射和散射波形系数给出了紧凑表达式。因此,基于分波序列法和T矩阵法计算得到的散射场,代入推导的辐射力和力矩公式,可以直接计算目标在Bessel声场中受到的力和力矩。不同于在普通平面波入射的情况,本文工作揭示了Bessel波入射下目标受到的辐射力和力矩可能存在反转现象,并揭示了相应的物理机理,这在粒子分离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如性质相同尺寸不同的粒子,在Bessel波入射下,受声辐射力的影响部分尺寸的粒子靠近声源,而其余部分则远离声源,因此声场可将粒子按照不同尺寸分离出来。本文结合Bessel波入射下的散射模型,独立推导了一般位置入射下的声散射场和声辐射力(矩)的理论表达式,为研究Bessel波入射下声散射和相关辐射力(矩)特性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通过数值计算和理论推导进一步揭示了相应的物理现象和机理。本文的研究工作表明声学Bessel波在粒子操控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可用于设计通用的叁维声学镊子数值工具箱。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均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7-01)

张子夜[5](2018)在《微带天线辐射与散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渐成熟,通信系统的集成化和小型化程度越来越高。微带天线因自身重量轻且体积小、易共形和集成的特点,常被用在高速飞行器上。出于系统集成和小型化的考虑,需要对微带天线的谐波抑制问题进行研究,以防止电磁串扰问题;另一方面,出于飞行器雷达隐身的考虑,需要对微带天线的雷达散射截面减缩问题进行研究,在增强天线隐身能力的同时需要保证天线的正常辐射和接收。本文针对微带天线的谐波抑制和散射减缩进行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将两种互补开口谐振环(Complementary Split Ring Resonator,CSRR)结构以特定的组合方式加载到微带贴片天线馈线下方的地板上,抑制了微带天线的高次谐波。两种CSRR结构有不同的阻带,并且两种结构的组合还能引起新的阻带。上述阻带对应于微带天线的各个谐振频段,从而实现了多波段的谐波抑制。CSRR结构的引入基本没有影响天线的工作频段。2.提出了一种准分形结构的极化转换单元,该单元有较高的极化转换率,利用极化转换超材料的反射机理,用单元和其镜像单元构造棋盘结构的低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反射屏,该超表面与导体平面相比,在24-30GHz和41-60GHz频段上,散射缩减在5dB及以上。3.将设计的极化转换超表面加载到微带天线辐射贴片周围,实现了微带天线在高频段RCS的减缩,减缩频带为20GHz-60GHz,同时天线的辐射性能保持较好。(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立立[6](2017)在《周期性阵列结构散射与辐射特性的快速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期性阵列结构诸如阵列天线、频率选择表面和超材料等在当前的军用和民用领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应对大型周期性阵列,传统的全波仿真方法和商业仿真软件受限于计算机硬件,难以快速得到其电磁特性。无限大阵列分析方法基于Floquet理论,只需要分析阵列当中的一个单元,但是缺乏合适的考虑边缘效应的影响,而且不能很好的计算天线阵列灵活馈电的情况。本文利用无限大阵列分析方法仅需要分析一个单元的优点对其进行改进,主要进行的工作有:首先,详细推导了分析理想导体表面的表面积分方程;给出了矩量法处理积分方程的主要过程,包括选择基函数离散电流、选择测试函数进行内积测试、矩量法矩阵方程元素的计算以及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辐射和散射问题常用的电磁参量的计算式;此外,针对周期性问题,给出了周期格林函数的形式和快速计算方法。其次,介绍和分析了叁种基于无限大阵列的分析方法。第一种是周期格林函数矩量法,通过分析计算阵列中的一个单元实现快速计算阵列的目的;第二种方法主要是解决周期格林函数矩量法忽略阵列边缘效应的问题,利用阵列中间单元上的电流分布与无限大阵列上电流分布比较相近,而边缘单元则通过普通矩量法来分析求解;第叁种是域格林函数法,通过预估单元之间电流近似和格林函数的对称性将整个阵列的分析转化到各个单元上的分析和求解,减少未知量数目和计算机资源。之后,利用周期格林函数矩量法分析无限大阵列其中包含了单元之间的互耦影响,使用阵列扫描法计算出阵列中单元的互耦影响,并将其近似有限周期阵列中的互耦,从而计算阵列单元的有源单元方向图和分析整个阵列。最后,面对大型阵列分析普通方法受计算机资源限制的问题,研究了子阵技术,其可以将小型周期阵列的结果外推到大型周期阵列,小型阵列的规模取决于阵列单元之间互耦。本文将阵列扫描法结合子阵技术,使得能够快速分析大型周期性阵列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31)

马平,石安华,韩冬,于哲峰,孙良奎[7](2016)在《基于弹道靶的球模型及其流场的光辐射和电磁散射特性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地研究高超声速目标及其流场对目标探测和识别的影响,在弹道靶设备上开展了球模型光辐射和电磁散射特性测量。采用二级轻气炮发射装置,球模型为φ15 mm的Al_2O_3球,速度范围为4.2~6.1 km/s,靶室压力范围为2.0~15.4 kPa,由光电倍增管探测器测量中心波长为254、365和430 nm的紫外辐射强度和可见光辐射强度,由红外InSb探测器测量3~5μm和(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期刊2016-09-27)

王耿[8](2016)在《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与数值模拟研究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光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中研究的纳米材料为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在外加电磁场的激励下,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自由电子会发生集体振荡,该集体振荡被称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基于该奇异的光学性质,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在很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电子学、太阳能电池、超材料、催化以及非线性光学等领域。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与众多因素有关,例如:材料、尺寸、形貌以及周围的局域介电环境等等。理解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与以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新兴的等离子体光子学的根本性问题。X射线小角散射作为一种结构表征技术,非常适合用来研究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结构信息。本文将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光学技术、透射电镜以及数值模拟计算系统地研究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光学特性。另外,本文还将利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即有限时域差分法仿真研究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薄膜材料中的应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到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表征、等离子体光学性质以及应用等多个方面,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X射线散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材料的结构表征中,X射线弱散射的本质,使得该技术的应用很容易受背景散射噪声的影响,从而使得实验结果的可信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迭代X射线散射背景的处理方法,并通过金纳米颗粒的散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仅依赖于数据拟合过程中所使用的散射模型的正确性,因此不受实验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展示了用于背景散射扣除的比例因子的重要性。2.与同质和结构对称的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相比,Janus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不对称性为获得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Janus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具有同质或者结构对称的纳米材料难以想象的特性。尽管Janus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实现其结构和形貌的可控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研究Janus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刻蚀过程,从而实现对DNA引导的Au-Ag Janus nanostructures(JNs)的结构和光学特性的精确调控。借助透射电镜、光学技术以及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该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刻蚀动力学进行研究,并具体研究影响Au-Ag JNs中Ag纳米颗粒的刻蚀速率和进程的因素。3.计算和实验测量得到的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Au-Ag JNs的光谱性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于理论计算偏离实验测量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解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光学技术、透射电镜以及数值模拟计算深入地研究Au-Ag JNs的结构和光学特性。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复合电导结模型来解释Au-Ag JNs的光学性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分析和应用Au-Ag JNs以及其他由配体引导制备的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时需要考虑DNA或者配体分子的影响。4.在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应用方面,本文将周期性银纳米线(Ag NWs)引入到钙钛矿薄膜中,利用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来优化钙钛矿薄膜的光吸收效率。通过调节周期性Ag NWs阵列的结构参数,钙钛矿薄膜的光吸收效率提高了25.9%,并研究了周期性Ag NWs阵列在钙钛矿薄膜中的位置对钙钛矿薄膜光吸收能力的影响。为了获得无偏振依赖性的光吸收能力,本文将Ag nanocross引入到了钙钛矿薄膜中。另外,本文还展示了含有金属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钙钛矿薄膜的全方位光吸收增强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钙钛矿薄膜的光学性能并促进其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08-01)

高翔[9](2016)在《飞行器/排气系统红外辐射及电磁散射特性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雷达探测和红外探测是目前针对飞行器的主要侦测方式,而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不仅是飞机后向3μm-5μm波段内的主要辐射源,作为电大腔体也是飞行器后向主要的雷达散射源。因此,如何降低排气系统的红外和雷达信号强度成为隐身飞行器设计研究的重要问题。以此为背景,本文开展了飞行器及其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和电磁散射特性研究。在红外辐射研究方面,发展了红外数值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气溶胶隐身技术和S弯遮挡技术等红外抑制技术的特点,最后以耦合进/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天空辐射等环境因素对飞翼无人机的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在电磁散射方面,研究了腔体电磁散射特性计算方法并开展了暗室实验测试验证,最后研究了几何构型设计、介质涂覆等雷达散射截面(RCS,Radar Cross Section)缩减技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在红外辐射计算技术方面:针对红外辐射计算与CFD计算使用网格不一致而带来的计算精度损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非结构网格“表面”编号的拓扑方法,避免了将CFD结果数据及网格数据拓展全叁维和插值而带来的计算精度损失,此外所提出的网格拓扑方法能够解决包含周期性边界条件的红外辐射问题;对气体辐射的逐线计算方法和Malkmus统计窄谱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在HITEMP数据库基础上采用Malkmus统计窄谱带模型构建了用于3μm-5μm和8μm-14μm气体辐射研究的燃气数据库;针对使用窄谱带模型进行大气衰减作用计算效率较低的问题,将CG近似下的Malkmus模型与HITRAN数据库结合,应用于背景辐射模型的计算,提高了构建背景辐射的计算效率;基于球形粒子光学参数、稀疏粒子系的光学参数以及散射统计概率模型,建立了含粒子介质系的散射模型,并将此模型与反向蒙特卡洛方法相结合,开发了能够计算含粒子介质系红外辐射的方法和计算软件,为气溶胶隐身技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构建太阳辐射模型、地面辐射模型、天空辐射模型,并以壁面双向反射函数模型模拟飞翼机体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终实现了处于背景中的飞行器红外辐射数值仿真,为研究目标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2、在气溶胶红外隐身技术方面:以轴对称排气系统为基础开展了SiO2粒子注入对排气系统的红外抑制效果的研究,获得了粒子注入规律对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粒子的注入流量、注入速度、注入角度、直径以及外流马赫数等参数对粒子注入后的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发现了离散颗粒注入流量过大反而会使得排气系统在大角度下的红外辐射增强;在有外流的情况下,粒子注入速度和注入角度对排气系统的红外抑制效果的影响不大;在大探测角下,外流马赫数为0.4时的抑制效率要高于马赫数为0.6和0.8时的抑制效率。3、在几何遮挡红外抑制技术方面:为探索遮挡技术对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影响,对比研究了轴对称排气系统、单S弯排气系统以及双S弯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特性,得出采用双S弯排气系统,能够使红外辐射强度的最大值相比轴对称排气系统减少95%左右,使被锁定距离的最大值降为轴对称排气系统的15%左右;开展了宽高比、第一弯位置、第一弯面积、出口斜切角度以及出口形状等几何参数的变化对双S弯排气系统的气动性能及红外辐射特性影响研究,得到了几何参数变化对双S弯排气系统的气动性能及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规律。4、在背景与目标红外辐射研究方面: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干净构型”及耦合不同进/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的气动性能及内外流特性;并对耦合S弯进气道、单S弯或双S弯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双S弯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具有更低的红外辐射强度;最后,以耦合双S弯进/排气系统的飞翼无人机为对象,开展了无人机蒙皮反射背景辐射的研究,研究表明在3μm-5μm波段内,太阳辐射是飞机蒙皮的主要反射辐射,而在8μm-14μm波段内反射辐射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和天空的辐射。5、在电磁散射计算方法与RCS实验测试方面:将迭代物理光学方法与阻抗边界条件相结合,发展了可用于腔体吸波介质涂覆研究的电磁散射计算程序,并将其与红外辐射计算程序进行集成;基于简化的轴对称排气系统模型,对本文的数值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电磁散射计算程序能够用于研究排气系统这类复杂腔体的电磁散射特性;为消除排气系统的外壁面对RCS测试结果的影响,针对电大尺寸腔体RCS测试的要求,设计研制了分别适用于轴对称排气系统、双S弯排气系统且符合背景噪声要求的两种低散射壳体;采用步进频率测试系统,在暗室中完成了轴对称、双S弯两种排气系统在五个波段下的RCS测试,验证了双S弯结构能够有效地减缩排气系统的RCS。6、在排气系统RCS减缩技术方面:分析对比了简化后的轴对称排气系统、单S弯排气系统以及双S弯排气系统在X波段内的电磁散射特性。研究表明,双S弯结构可使得排气系统的RCS至少减缩74.4%,并进一步分析了宽高比、第一弯面积、第一弯位置等多个几何参数对双S弯排气系统电磁散射特性的影响,探寻了排气系统电磁散射特性随几何参数变化的规律;针对介质涂覆对双S排气系统RCS的影响,开展了双S弯排气系统不同涂覆位置的研究,研究发现介质涂覆能够有效减缩排气系统的RCS,在喷管出口附近壁面涂覆吸波材料具有高的效费比。(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沈佳奇[10](2015)在《空中固定翼目标红外辐射/散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中固定翼目标的红外辐射散射特性的分析为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跟踪提供了理论支持。根据空中目标与周围所处环境光谱特征的差异,通过仿真计算与图像处理来辨别出目标,并提供探测所需的红外辐射成像图与尾焰光谱特性,为提高探测目标精准性给予了方法与数据图像库。本文主要内容有:1.基于JONSWAP海谱模型使用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求得空间域海谱起伏分布,对海面进行了几何建模;结合海面温度与海面的发射率的计算,通过普朗克辐射定律得出海面自身辐射亮度;通过海面BRDF结合阳光与天空背景辐射获得海面的辐射亮度。2.对固定翼目标进行几何建模并剖分,在可见光波段内,结合目标表面材料BRDF计算得到每一个剖分面元的散射强度,通过对其所有可见面元的散射强度求和得出目标整体的光散射强度分布,主要计算了固定翼目标对阳光与海天背景光谱辐射的散射强度空间分布。3.根据气动加热与热网络方程,结合太阳与海天背景辐射,利用FLUENT软件,计算了目标蒙皮气动加热的温度场。通过辐射传输方程计算目标的红外辐射亮度。文中计算了不同目标不同高度不同波段的目标的温度场,并获得蒙皮红外辐射图像。4.根据气体辐射理论,结合谱模型与C-G近似法,运用SE,FLUENT,GASTURB软件计算了不同目标不同高度的尾焰的温度场与红外辐射,并计算了不同波段的尾焰光谱特性。本文对海面进行了几何建模,给出了海面红外辐射散射特性;依据气动加热原理仿真计算了目标蒙皮的光散射与红外辐射;运用SE-WORKBENCH软件仿真计算了尾喷焰辐射特性与光谱特性,用于目标的探测和识别。为目标的探测和识别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12-01)

散射和辐射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了声辐射与散射耦合特性,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加肋圆柱壳内部受激振动声辐射与外部受声源激励声散射耦合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声振耦合后目标回波信号最大可增强6dB左右,弹性声散射的回波信号高于刚性散射回波6 dB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散射和辐射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于记华.水云和冰云的光散射与辐射传输特性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张占阳,吕世金,白振国.有限长圆柱壳水下声辐射与散射耦合特性研究[C].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3].郭兴.复杂地球大气和目标光谱辐射散射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4].龚志雄.Bessel波入射下目标声散射特性及声辐射力(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5].张子夜.微带天线辐射与散射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6].陈立立.周期性阵列结构散射与辐射特性的快速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7].马平,石安华,韩冬,于哲峰,孙良奎.基于弹道靶的球模型及其流场的光辐射和电磁散射特性测量[C].第十四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缩编文集.2016

[8].王耿.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与数值模拟研究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光学特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

[9].高翔.飞行器/排气系统红外辐射及电磁散射特性数值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

[10].沈佳奇.空中固定翼目标红外辐射/散射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

标签:;  ;  ;  ;  

散射和辐射特性论文-于记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