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合料效应论文-邓先宾,程薇玮,刘铭,黄小军,蓝小松

掺合料效应论文-邓先宾,程薇玮,刘铭,黄小军,蓝小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掺合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灰石粉,活性掺合料,协同效应

掺合料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邓先宾,程薇玮,刘铭,黄小军,蓝小松[1](2019)在《石灰石粉与活性矿物掺合料的协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石灰石粉与不同活性矿物掺合料协同效应的问题,分析石灰石粉分别与粉煤灰、矿渣、硅灰复掺对水泥胶砂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采用XRD微观测试方法分析其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石灰石粉与活性掺合料协同作用有助于提高水泥胶砂强度,石灰石粉掺量为10%、活性掺合料掺量为20%时强度最大;微观测试分析发现粉煤灰、矿渣与硅灰能促进石粉的水化反应,其水化产物为碳铝酸钙(Ca_4Al_2O_6·CO_3·11H_2O);石粉可以更好地激发活性掺合料的活性,为水化产物提供成核基底。(本文来源于《建材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汪琰皓[2](2018)在《基于不同掺合料的水泥体系强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成本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混凝土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应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常的做法是降低水胶比并掺加矿粉和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一般而言,混凝土的强度与水胶比大小成反比,水泥基材料的净浆和砂浆强度与水胶比大小之间亦遵循此规律,但是此规律中水胶比大小有无限定条件,其次水胶比若持续降低,其强度是否仍会继续增加。基于此,本论文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体系(简称C体系)、水泥-矿粉体系(简称C-S体系)、水泥-粉煤灰体系(简称C-F体系)和水泥-矿粉-粉煤灰体系(简称C-S-F体系)四种不同胶凝材料体系进行不同水胶比条件下的净浆强度和混凝土强度效应研究及电阻率和微观性能试验研究,探讨强度与水胶比之间的变化规律:(1)不同胶凝材料体系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大小依次为:C体系>C-F体系>C-S-F体系>C-S体系。C体系的标准稠度为26%,C-S体系的标准稠度为22%,C-F体系的标准稠度为24%,C-S-F体系的标准稠度为23%。(2)研究了不同稠度下不同胶凝材料体系浆体和混凝土的3d和28d抗压强度,结果表明:不同胶凝材料体系在标准稠度水胶比时,3d和28d的抗压强度均最高,其中3d强度大小依次为:C体系>C-S体系>C-S-F体系>C-F体系,28d强度大小依次为:C-S体系>C-S-F体系>C体系>C-F体系。当水胶比低于和高于标准稠度水胶比时,强度均会降低。(3)通过对不同稠度下不同胶凝材料体系浆体的电阻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浆体的电阻率变化规律与强度变化规律一致,在标准稠度水胶比时,电阻率曲线上升最快且72h的电阻率峰值最大,其中72h电阻率峰值大小依次为:C-S体系>C体系>C-S-F体系>C-F体系。水胶比低于或高于标准稠度水胶比时,电阻率曲线上升速率减小且72h的电阻率峰值降低。(4)通过对不同稠度下不同胶凝材料体系浆体以及混凝土的3d和28d的水化产物进行XRD和SEM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当水胶比为标准稠度水胶比时,不同水泥体系水化产物的衍射峰强弱和结构密实程度与强度变化规律一致,水胶比低于标准稠度水胶比时,水化产物较标准稠度水胶比时减少;水胶比高于标准稠度水胶比时,结构的孔隙较标准稠度水胶比时增多。(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谢松林,王起才,郭玉柱,王云天[3](2018)在《5℃下不同水胶比矿物掺合料火山灰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火山灰效应的比强度分析方法,对低温(5℃)养护环境下不同水胶比复合矿物掺合料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复合矿物掺合料不同龄期火山灰效应的发挥进行了数值分析,并比较了硅灰掺量对火山灰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为矿物掺合料的加入,砂浆的强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水胶比较小时火山灰效应更容易得到发挥;抗折强度火山灰效应贡献率在两种水胶比下呈相反的发展趋势,抗压强度呈相同的趋势;不同硅灰掺量同水胶比时到后期基本呈现相反的发展趋势。为了使复合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应考虑砂浆的水胶比,并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掺量。(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袁泽洋,何顺爱,伍勇华[4](2014)在《蒸养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的激发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蒸汽养护条件下,复合激发剂对常用的3种矿物掺合料矿粉、钢渣粉、粉煤灰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以抗压强度为指标,叁者均存在最佳掺量,复合激发剂对矿粉的激发效应最好,其最佳掺量为50%,激发剂的最佳掺量为矿粉掺量的6%;复合激发剂对粉煤灰的激发效应次之,对钢渣的激发效应最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标准养护相比,蒸汽养护更有利于复合激发剂对矿粉的激发效应。(本文来源于《建材技术与应用》期刊2014年06期)

张莹,张小波[5](2014)在《尺寸效应在大掺量活性掺合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定混凝土坍落度的方法,研究了大掺量粉煤灰、磨细矿渣及其双掺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尺寸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逐渐加大,双掺磨细矿渣和粉煤灰的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明显优于单掺粉煤灰的情况.对于碳化问题同样存在尺寸效应,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着试块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早期尺寸效应影响较大,粉煤灰掺量越高其碳化尺寸效应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陈杨升[6](2011)在《矿物掺合料微细集料效应和形态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物掺合料由于其独特的微细集料效应、形态效应及化学活性效应,能改善混凝土的多项性能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混凝土配制技术中发挥着其他组成材料难以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预拌混凝土的日益普及,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而因地域的差异,矿渣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资源分布不均,对于Ⅰ级粉煤灰、S95等级的矿渣粉这些优质的矿物掺合料在预拌混凝土用量较多的大中城市更是供不应求,导致各种各样的废渣磨细后都成为“粉煤灰”掺合料进入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市场。由于现有的矿物掺合料的国家标准中,对粉煤灰的细度要求中只有个45um的筛余要求,而矿渣的比表面积要求为大于350m2/kg,这些指标不能有效指导矿物掺合料的微细集料效应的发挥,起到使混凝土致密化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矿物掺合料的微细集料效应及形态效应,对研发优质的矿物掺合料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在矿物掺合料微细集料效应的研究中,矿物掺合料的均匀性系数和胶凝材料的实测的松堆积密实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匀性系数越小,颗粒分布越靠近Fuller曲线,堆积密实度越大,均匀性系数的大小能体现颗粒的堆积密实程度;将不同细度的石灰石粉分别取代30%水泥,进行外加剂适应性、净浆流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水泥外加剂适应性实验能有效评价矿物掺合料的微细集料效应的差异,对于水泥的饱和点掺量,与水泥的比表面积联系较大,而对于Marsh时间,则与均匀性系数的联系较紧密;可通过掺入低比表面积(在400 m2/kg左右)且颗粒分布宽的石灰石粉来减少减水剂用量,当要求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好时,可通过掺入高比表面积(大于1000 m2/kg)且颗粒分布宽的石灰石粉来调节流动性,增加扩展度。在形态效应的研究中,通过对比相近颗粒分布的石灰石粉和粉煤灰作为掺合料对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胶砂流动度和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胶砂流动度和混凝土工作性能实验能较好的体现矿物掺合料的形态效应差异,在其微细集料效应相近的情况下,矿物掺合料的形态效应对混凝土的扩展度影响更大,而且在W/B越大,形态效应对混凝土的扩展度的影响越大;同时对比不同细度的原状粉煤灰与细磨粉煤灰对胶砂流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较粗的原状灰经过粉磨(细磨粉煤灰的比表面积<400 m~2/kg)后,其原有的较大的球形玻珠有所破坏,同时会将粘连体中的细小玻珠释放出来,有利于提高粉煤灰的微细集料效应和形态效应。(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乔宏霞,王永亮,余红发,何忠茂[7](2010)在《矿物掺合料细度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的火山灰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单掺矿粉、单掺不同磨细程度的粉煤灰及复掺粉煤灰和矿粉的胶砂早期强度的变化规律,得出粉煤灰的磨细程度及粉煤灰与矿粉的复掺比例会影响胶砂的早期强度。粉煤灰越细,越有利于提高胶砂早期强度,复合掺合料之间各成分的最佳配合比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活性,从而提高胶砂早期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粉煤灰综合利用》期刊2010年02期)

贺行洋,刘月亮,苏英,曾叁海,孙维[8](2010)在《基于渗流理论的矿物掺合料效应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基于渗流理论的孔隙率强度模型的物理意义,认为利用矿物掺合料硬化浆体数据拟合的模型参数值以及不同龄期孔隙率-强度数据点与纯水泥拟合曲线的偏差,可分析矿物掺合料的掺合料效应。对钢渣、矿渣和粉煤灰等的掺合料效应分析表明,矿物掺合料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孔在叁维空间渗流临界点的水泥石强度σ0,体现了其微集料效应。因不同矿物掺合料的二次水化反应能力差异,在长短不一的水化早期内使其硬化浆体强度较纯水泥有一定下降,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强度负效应,而在水化后期,各矿物掺合料均体现出一定的强度正效应。(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方坤河,杨华山,涂胜金[9](2008)在《碾压混凝土中石灰石粉掺合料的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石灰石粉的物理性质、形貌、化学成分、水化热、不同细度石灰石粉的掺入对水泥浆稠度和水泥胶砂流动度及强度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石灰石粉与水泥的反应过程和水化产物,系统地阐明了石灰石粉用做碾压混凝土掺合料所发挥的效应,为石灰石粉的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08年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陈浩宇,李俊毅,陈蔚凡[10](2007)在《矿物掺合料对除冰盐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扩散中劣化效应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高强混凝土(HSC)和高性能混凝土(HPC)在3种氯盐环境中的自由氯离子分布规律。根据F ick第二扩散定律和相关公式计算了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劣化效应系数(K)。结果表明:在除冰盐环境下,不掺掺合料的HSC存在劣化现象;掺加粉煤灰(FA)的HPC不存在劣化现象;掺加硅灰(SF)能减小混凝土的劣化程度,掺量为5%时效果最佳;双掺硅灰和粉煤灰(SF+FA)的HPC不存在劣化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07年06期)

掺合料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成本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混凝土在提高强度的同时应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通常的做法是降低水胶比并掺加矿粉和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一般而言,混凝土的强度与水胶比大小成反比,水泥基材料的净浆和砂浆强度与水胶比大小之间亦遵循此规律,但是此规律中水胶比大小有无限定条件,其次水胶比若持续降低,其强度是否仍会继续增加。基于此,本论文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体系(简称C体系)、水泥-矿粉体系(简称C-S体系)、水泥-粉煤灰体系(简称C-F体系)和水泥-矿粉-粉煤灰体系(简称C-S-F体系)四种不同胶凝材料体系进行不同水胶比条件下的净浆强度和混凝土强度效应研究及电阻率和微观性能试验研究,探讨强度与水胶比之间的变化规律:(1)不同胶凝材料体系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大小依次为:C体系>C-F体系>C-S-F体系>C-S体系。C体系的标准稠度为26%,C-S体系的标准稠度为22%,C-F体系的标准稠度为24%,C-S-F体系的标准稠度为23%。(2)研究了不同稠度下不同胶凝材料体系浆体和混凝土的3d和28d抗压强度,结果表明:不同胶凝材料体系在标准稠度水胶比时,3d和28d的抗压强度均最高,其中3d强度大小依次为:C体系>C-S体系>C-S-F体系>C-F体系,28d强度大小依次为:C-S体系>C-S-F体系>C体系>C-F体系。当水胶比低于和高于标准稠度水胶比时,强度均会降低。(3)通过对不同稠度下不同胶凝材料体系浆体的电阻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浆体的电阻率变化规律与强度变化规律一致,在标准稠度水胶比时,电阻率曲线上升最快且72h的电阻率峰值最大,其中72h电阻率峰值大小依次为:C-S体系>C体系>C-S-F体系>C-F体系。水胶比低于或高于标准稠度水胶比时,电阻率曲线上升速率减小且72h的电阻率峰值降低。(4)通过对不同稠度下不同胶凝材料体系浆体以及混凝土的3d和28d的水化产物进行XRD和SEM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当水胶比为标准稠度水胶比时,不同水泥体系水化产物的衍射峰强弱和结构密实程度与强度变化规律一致,水胶比低于标准稠度水胶比时,水化产物较标准稠度水胶比时减少;水胶比高于标准稠度水胶比时,结构的孔隙较标准稠度水胶比时增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掺合料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邓先宾,程薇玮,刘铭,黄小军,蓝小松.石灰石粉与活性矿物掺合料的协同效应[J].建材世界.2019

[2].汪琰皓.基于不同掺合料的水泥体系强度效应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

[3].谢松林,王起才,郭玉柱,王云天.5℃下不同水胶比矿物掺合料火山灰效应实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8

[4].袁泽洋,何顺爱,伍勇华.蒸养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的激发效应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4

[5].张莹,张小波.尺寸效应在大掺量活性掺合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中的影响[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陈杨升.矿物掺合料微细集料效应和形态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乔宏霞,王永亮,余红发,何忠茂.矿物掺合料细度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的火山灰效应[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0

[8].贺行洋,刘月亮,苏英,曾叁海,孙维.基于渗流理论的矿物掺合料效应分析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

[9].方坤河,杨华山,涂胜金.碾压混凝土中石灰石粉掺合料的效应研究[C].2008年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08

[10].陈浩宇,李俊毅,陈蔚凡.矿物掺合料对除冰盐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扩散中劣化效应系数的影响[J].中国港湾建设.2007

标签:;  ;  ;  

掺合料效应论文-邓先宾,程薇玮,刘铭,黄小军,蓝小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