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属论文-李骏倬,颜红海,赵军,赖世奎,杨可涵

燕麦属论文-李骏倬,颜红海,赵军,赖世奎,杨可涵

导读:本文包含了燕麦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燕麦属,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

燕麦属论文文献综述

李骏倬,颜红海,赵军,赖世奎,杨可涵[1](2018)在《基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燕麦属物种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测定了燕麦属13个二倍体、7个四倍体和4个六倍体物种共116份材料的3个主要品质性状(β-葡聚糖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11个农艺性状(小穗数、主穗粒重、单株粒重、千粒重、粒色、粒茸毛、粒型、粒饱满度、芒性、芒型、芒色),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比较了供试燕麦属物种在营养品质上的变异来源、栽培燕麦和野生燕麦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以及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燕麦属野生资源在改良燕麦品质性状育种中的潜能和利用价值。结果表明,燕麦属物种的营养成分含量随着驯化程度的上升有所降低,部分野生材料中的β-葡聚糖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极显着的高于栽培材料(p<0.01)。此外,燕麦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极显着负相关,且与芒性密切相关,综合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筛选了5份优质的材料可用于后期的育种工作。(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11期)

任自超[2](2018)在《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燕麦属物种基因组组成及种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燕麦属(Avena L.)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早熟禾亚科(Pooideae),燕麦族(Aveneae),全世界约有30个种。由A、B、C、D 4种基因组组成6种基因类型(AA、CC、AABB、CCCC、AACC/CCDD、AACCDD)。燕麦属物种倍性及基因组组成复杂,地理分布重迭、形态特征相似,因此燕麦属物种在进化及分类上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燕麦优良基因源的利用。因此,理清燕麦属物种种间关系及多倍体进化路径是燕麦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关键。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本研究通过寡聚核苷酸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根据FISH信号位点多态性分析,对燕麦属物种进化及AC(CD)基因组四倍体燕麦的基因组组成进行研究。同时,根据燕麦属物种各染色体的核型及FISH信号位点分布,对燕麦属不同物种的A、C和D基因组染色体进行统一命名编号。1.利用oligo-pAs120a、oligo-pAm1、oligos(CAA)_5、oligos(CAG)_5和oligos(CTT)_55个探针对3个AC基因组四倍体和2个ACD基因组六倍体燕麦物种进行FISH标记,结果显示:(1)AC(CD)基因组四倍体燕麦物种的基因组组成为CD,而不是AC。(2)AC(CD)基因组四倍体作为供体参与了六倍体燕麦的形成。(3)AC(CD)基因组四倍体的C基因组与六倍体燕麦的C基因组之间存在较小的差异。(4)在AC(CD)四倍体物种中,A.maroccana和A.insularis显示出更近的亲缘关系,而A.murphyi和他们的亲缘关系较远。2.利用oligos(CAA)_5、oligos(CAG)_5和oligos(CTT)_5 3个探针对10个A基因组二倍体燕麦物种进行FISH标记,结果显示:(1)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As基因组二倍体A.lusitanica与其他As基因组二倍体物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3)As基因组二倍体A.lusitanica和Ad基因组二倍体A.damascena具有较高的同源性。(4)Al基因组二倍体物种A.longiglumis与As基因组二倍体A.hispanica和A.brevi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通过分析寡聚核苷酸探针在A基因组二倍体、AC(CD)基因组四倍体和ACD基因组六倍体的染色体上的信号分布,结果表明:(1)As基因组二倍体A.strigosa、A.wiestii、A.brevis、A.altantica、A.hispanica和A.nuda 6个As基因组二倍体与多倍体中的D基因组具有相同的oligos(CTT)_5杂交信号。(2)Ad基因组二倍体A.damascena或者Al基因组二倍体A.longiglumi可能为六倍体A基因组的供体。4.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探针oligo-pAm1、oligo-pTa794在燕麦各物种染色体的信号分布,对燕麦各物种的A、C和D基因组染色体进行统一命名编号。其中A基因组染色体命名为8A、11A、13A、15A、16A、17A、19A;C基因组7对染色体命名为1C、2C、3C、4C、5C、6C、7C;D基因组7对染色体命名为9D、10D、12D、14D、18D、20D、21D。(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湘英,贺文琪,John,Seymour,HESLOP-HARRISON,刘青[3](2017)在《燕麦属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整理燕麦属(Avena L.)细胞遗传学研究文献,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燕麦属有7组29种植物,分属5个基因组类型(A、C、AB、AC、ACD)。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种间杂交实验表明,A、C基因组染色体结构差异较大,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具有等臂染色体,C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具有不等臂染色体。燕麦属植物D基因组和A基因组间分化程度较小,B基因组有可能是A基因组的变型——A′基因组。普遍观点认为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可能是燕麦属六倍体物种母系亲本,砂燕麦(A.strigosa)为该属多倍体物种A基因组祖先的假说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加那利燕麦(A.canariensis)可能是多倍体物种A或D基因组的供体。燕麦属多倍体物种基因组互换及染色体重排事件,增加燕麦属种间亲缘关系、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起源研究的困难。结合基因组学、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有望为上述问题提供新证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颜红海[4](2017)在《燕麦属物种种间亲缘关系研究及栽培燕麦皮裸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燕麦属(Avena L.)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早熟禾亚科(Pooideae),全世界约有30个物种,含有A、B、C、D四种主要的基因组。燕麦属野生物种中含有许多优异基因,是栽培燕麦及其它作物育种和改良的优质基因库。弄清燕麦属不同物种以及不同基因组之间的进化关系是高效利用这些优质野生资源的前提。皮裸性状是燕麦重要的农艺性状,与燕麦产量、品质及加工方式密切相关,深入了解皮裸性状的遗传机制、挖掘与皮裸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对于皮裸燕麦杂交育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燕麦属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利用SNP芯片以及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一GBS对燕麦属物种亲缘关系以及染色体结构和进化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中国裸燕麦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GBS测序,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对燕麦群体结构进行研究和比较,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对皮裸性状相关标记进行挖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因组大小是物种的基本特征,也是物种进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燕麦属26个物种共计99个居群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基因组大小(2C=10.26pg)比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基因组大小(2C=8.95pg)大约15%。四倍体物种基因组大小依次为AB<AC<CC(平均2C值依次为16.76pg、18.60pg、21.78pg)。所有六倍体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基本一致,平均2C值为25.74pg。同一物种内不同居群的基因组大小基本一致。且各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变异和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基本吻合。相对其可能的二倍体供体,燕麦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在多倍化进程中经历了基因组缩小的过程。基因组大小可以作为物种鉴定的一个指标,特别是用于区分具有许多相似形态特征的二倍体和多倍体物种。2.利用6K SNP芯片对代表燕麦属的14个二倍体物种,8个四倍体物种以及5个六倍体物种的120份燕麦材料的遗传关系进行了探究,采用杂交信号强度作为连续型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及NJ聚类分析。构建的四种不同统计量(X、Y、X+Y、X/X+Y)矩阵高度相关(p<1×104)。PCA分析结果与NJ聚类结果高度一致,均表明大多数具有相同基因组组成的材料聚在一起。C基因组二倍体与其它物种的遗传距离最远。As基因组是A基因组内部最为进化的基因组类型,并且除A.lusitanica外,其余As基因组二倍体之间并未发生较大分化,因此不能将各材料按照其物种来源进行分类。而A.lusitanica与Ac和Ad基因组二倍体聚在一起,因此其基因组组成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As基因组二倍体显示出与除A.agadiriana外的其它AB基因组四倍体物种较近的遗传距离,因此是其最有可能的供体。本研究同时还表明AC(DC)基因组四倍体是ACD基因组六倍体的祖先供体,并且支持目前发现的叁个AC(DC)基因组四倍体由共同祖先独立进化而来的观点。3.利用大规模GBS测序技术对燕麦27个物种的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GBS数据处理方法对获得的GBS数据进行处理:一种是利用已经定位于六倍体一致性图谱上的标记对获得的GBS数据进行tag水平的单倍型分析,即六倍体模式;一种则是基于这些物种本身获得的GBS数据进行单倍型挖掘,即de novo模型。结果表明,这两种GBS数据分析方法均获得高质量结果,对供试燕麦材料进行了高度一致的分类。此外,这两种GBS方法所得结果与前人通过传统方法(如基因序列比对)获得的燕麦属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表明基于全基因组的GBS数据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与六倍体一致性图谱进行比较,以及染色体电子涂染,结果表明,原先被认定为AC基因组组成的叁个四倍体物种A.insularis、A.maroccana、A.murphyi与燕麦六倍体中的D基因组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因此其基因组组成应该为DC基因组。同时揭示了存在于D-C基因组之间的染色体易位多于A-C或A-D之间,表明D基因组先于A基因组参与到六倍体的形成。本研究结果同时证明了 B基因组独立存在的合理性,也认为目前发现的燕麦属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包括A canariensis,均不是燕麦D基因组供体。4.皮裸性状是栽培燕麦(A.sativa)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通过对161份中国裸燕麦以及20份不同国家的皮燕麦进行GBS测序,并结合前人发表的633份燕麦GBS数据对皮裸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将不同材料按照其地理来源进行分类,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北美洲地区的燕麦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而来自中国和欧洲的燕麦材料多样性较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14燕麦材料可分为叁个不同的遗传群体,分别代表中国、欧洲及北美洲中部及北部、北美洲南部和南美洲以及澳洲。这种遗传多样性得分布与群体结构的形成与栽培燕麦起源和育种历史有密切关联。GWAS分析采用通用线性模型,并利用群体结构进行校正。共计得到两个与皮裸性状最为相关的分子标记,-logP值分别达到13.09和13.05,且两个均位于Mrg21连锁群上,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只相差7cM,并且与前人报道的与n1基因最近的位点分别相差12.8cM和5.8cM,因此可以作为有效标记对皮裸性状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周萍萍[5](2017)在《基于Rpb2基因序列的燕麦属物种关系研究及中国裸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燕麦属(Avena L.)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目前发现约30个物种。其染色体基数为7。燕麦属物种中包含A、B、C、D四种主要的染色体类型,并构成叁种染色体倍性。燕麦属中,许多物种在形态特征上十分相似、并且地理分布重迭,加之染色体间存在高度的同源性等,使得燕麦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十分复杂,特别是仅存在于多倍体中的B、D基因组来源更是目前燕麦系统发育研究的焦点问题。普通栽培燕麦作为一种粮草兼用型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普通栽培燕麦又可分为裸燕麦和皮燕麦。裸燕麦相比皮燕麦,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但裸燕麦产量较低。因此培育高产优质的裸燕麦品种是裸燕麦发展的关键。遗传多样性是作物育种的基础,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可能。我国是裸燕麦的起源中心,具有丰富的裸燕麦遗传资源,但关于我国裸燕麦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核基因Rpb2的序列比对,对燕麦属物种及基因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大规模简化基因组测序(GBS)对中国裸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群体结构进行研究,旨在为裸燕麦种质资源评价、利用、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A基因组二倍体的Rpb2基因序列进行独立的和与AB基因组四倍体合并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A基因组突变类型单独聚在一起,显示出与其它A基因组二倍体之间的结构差异。As基因组物种分散开,表明As基因组多样性较高;AB基因组四倍体物种中,A.agadiriana和其他3个物种分开。同时,聚类结果表明,AB基因组四倍体物种为异源四倍体,其中,A.abyssinica、A.barbat 和A.vaviloviana关系较近,可能具有共同祖先。其A基因组供体可能来自于As基因组二倍体,但其B基因组来源还需进一步研究。A.agadirian 的基因组供体则可能来源于As基因组二倍体A.lusitanic 和A1基因组二倍体A.longiglumis。2.将来自AC基因组四倍体的Rpb2基因序列与来自A、C基因组二倍体的Rpb2基因型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AC基因组四倍体物中,A.murphyi与A.insularis关系更近,并且这两个四倍体中可能的来自于A基因组的Rpb2序列和Ac基因组二倍体A.canariensis以及As基因组二倍体A.hirtul 聚在一起,表明A.canariensis和A.hirtul 是A.murphyi与A.insularis的可能的基因组供体。另一个AC基因组四倍体A.maroccana则与大部分As基因组聚在一起,表明其基因组来源于As基因组二倍体。AC基因组四倍体的C基因组拷贝类型与两种C基因组二倍体均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它们的C基因组供体还需进一步研究。3.本研究中,来自六倍体的Rpb2基因类型被分为叁类,与C基因组二倍体聚在一起的Rpb2序列代表C基因组;而在A基因组的分支中,其中一类与大部分As基因组二倍体聚在一起,因此代表A基因组,另外一类则和Ac基因组二倍体A.canariensis、以及As基因组二倍体A.hirtula聚在一起,考虑到六倍体的基因组组成,这一类可能来自其D基因组。因此推测燕麦六倍体中的D基因组来源可能是Ac基因组二倍体A.canariensis或(和)As基因组二倍体A.hirtula。同时来自AC基因组四倍体物种A.insularis的Rpb2基因拷贝也与可能代表六倍体D基因组的拷贝类型聚在一起。4.本研究对来自12个省的161份裸燕麦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简化基因组测序,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来自山西、内蒙古、河北、四川的燕麦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其中来自山西和内蒙古的材料遗传多样性最高,PIC指数分别为0.41和0.40。5.对裸燕麦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PCA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积变异解释度达到53.3%,其中第一主成分解释变异为33.7%,这表明161份燕麦材料中存在明显群体结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林磊,曾飞燕,刘青[6](2016)在《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燕麦属27种颖果的微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证据分析其分类学意义。燕麦属颖果有纺锤形、倒披针形、椭圆形3种形状,条纹、棱纹、网纹3种纹饰。燕麦属颖果形状、纹饰和花柱基宿存模式具有有限的属下分类学意义,颖果大小和表面大毛密度具有种间鉴定价值,而颖果腹面形态、压扁方式、胚比不具有种间鉴定价值。大穗燕麦(Avena macrostachya Balansa ex Coss.&Durieu)颖果纺锤形,条纹纹饰,隶属于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大粒裸燕麦(A.nuda L.)与普通栽培燕麦(A.sativa L.)颖果大小、形状及纹饰特征的差异支持将大粒裸燕麦作为独立种处理。燕麦属颖果大小、表面大毛密度、胚比变异幅度大,推测与分布区广幅的气候变异相适应,凹腹面颖果体积相对缩减,有利于颖果快速发育、成熟,推测与燕麦属植物在温带、寒带分布区适生期较短相适应。(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林磊,刘青[7](2015)在《禾本科燕麦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燕麦属(Avena L.)植物的地理分布,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对燕麦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属植物约有29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西亚、东亚和美洲。中国有4种,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区)的高海拔地区。燕麦属下分7个组,分别是多年生燕麦组[sect.Avenotrichon(Holub)Baum]、偏凸燕麦组(sect.Ventricosa Baum)、耕地燕麦组(sect.Agraria Baum)、软果燕麦组(sect.Tenuicarpa Baum)、埃塞俄比亚燕麦组(sect.Ethiopica Baum)、厚果燕麦组(sect.Pachycarpa Baum)和真燕麦组(sect.Avena)。其中,埃塞俄比亚燕麦组分布在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也门,其他6个组分布在欧洲、地中海、西北非洲、西亚、东亚和美洲地区。地中海、西北非洲、西亚地区分布有除埃塞俄比亚燕麦组之外的所有6个组,因此推断该地区可能是燕麦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而燕麦属的起源地尚需确证。(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青,刘欢,林磊[8](2014)在《燕麦属系统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燕麦属(Avena L.)分类学、系统学、多倍体起源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燕麦属系统学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有:燕麦属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燕麦属的范畴即大穗燕麦转隶归属问题缺少确证;燕麦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尚未解决;六倍体栽培燕麦基因组起源备受争议;燕麦属分化时间尚未估测。六倍体栽培燕麦基因组起源争议的根源在于对A、C、D基因组间分化程度缺乏精准认识。总的来说,分子系统学、细胞遗传学、古地质学、古气候学的整合研究将为燕麦属多倍体起源和分化提供令人信服的新证据,对于深度利用谷类作物野生近缘种核心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唐雪琴[9](2014)在《燕麦属物种β-葡聚糖含量测定及CSLH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燕麦属(Avena L.)隶属于禾本科,早熟禾亚科,燕麦族,全世界约有29个种,含有6种染色体组成类型(A、C、AB、AC、CC和AACCDD)。燕麦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具有很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燕麦籽粒中的膳食纤维β-葡聚糖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及低密度血脂含量,并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功用。低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常用作饲料,而高β-葡聚糖含量的品种可用于保健食品和药物开发。目前燕麦属不同倍性以及不同基因组成物种的β-葡聚糖含量并不清楚,为更好地了解并利用燕麦β-葡聚糖,本研究测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12份燕麦种质的β-葡聚糖含量,克隆了编码β-葡聚糖合成的CSLH基因片段,并将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期为客观认识燕麦属物种的起源和进化并澄清个别种的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来自世界各地的112个居群燕麦材料进行β-葡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β-葡聚糖含量差异显着,最低含量仅1.15%,最高含量达到8.37%,所有材料β-葡聚糖含量平均值为4.31%。β-葡聚糖含量超过7%的居群有CN25849、N25859、CN25897,含量低于2%的居群是PI258663和CN21405。本研究中β-葡聚糖平均含量超过5.7%的物种仅有3个,即A. atlantica、A. barbata和A. sterilis,平均含量低于2%的有2个物种,分别是A. sativa和A. ventricosa,其中A.是Avena的简写。不同倍性的燕麦物种中,β-葡聚糖含量的极值物种均存在于二倍体中,其中二倍体As基因组平均含量最高,二倍体Cv基因组平均含量最低。这些物种或居群可用于开发高β-葡聚糖含量产品和选育低β-葡聚糖含量饲用品种。2.所有居群克隆后共得到334条CSLH基因序列,通过比较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86条序列进行分析,序列比对结果发现CSLH基因序列在燕麦中具有丰富的变异度。不同物种间、同一物种不同居群间,甚至同一居群不同克隆间的CSLH基因序列均有显着差异。二倍体物种只有1种拷贝类型,几乎所有多倍体物种都不是单拷贝,而是含有2种或2种以上的拷贝类型。分别选择10个高β-葡聚糖含量和低β-葡聚糖含量的居群,将其外显子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再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氨基酸残基变幅为350~353,β-葡聚糖高含量和低含量的材料在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上都有较明显差异,差异在DNA序列上表现在第435bp处,在氨基酸序列上从第145个氨基酸处开始出现明显差异,氨基酸序列在高含量材料中为"VLLARA",在低含量材料中为"VL-ARP"。我们可以将该与β-葡聚糖含量密切相关的差异片段克隆或开发相关分子标记以进行专用β-葡聚糖含量材料的分子育种。3.为了解二倍体物种的种间关系,将所有二倍体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As基因组物种的不同居群分散在各分支,而其他A基因组二倍体仅单独聚在一个分支,表明二倍体As基因组是A基因组中进化最快的类型,同时也导致A基因组二倍体种间关系判定变得困难。所有C基因组二倍体居群交错的聚在一起,说明它们之间关系都很近。4.为了解燕麦属多倍体物种各基因组的起源和进化,分别将不同的多倍体物种序列和二倍体物种序列合并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B基因组四倍体A.agadiriana在系统进化树中总是单独聚为一支,并不与其他叁个AB基因组四倍体聚在一起,表明A. agadiriana与其他叁个AABB四倍体有差异。不同六倍体物种分别与不同的二倍体A基因组物种聚为小支,如A. sativa与A. hirtula、A. wiestii, A. fatua与A.damascena, A.sativa ssp.nuda与A. strigosa,因此推测这些二倍体物种可能分别是不同六倍体物种的A基因组来源。本研究中未发现某个二倍体C基因组物种与AC基因组四倍体物种或ACD基因组六倍体物种单独聚为一亚支,表明叁个C基因组二倍体物种都有可能是多倍体物种中C基因组的供体。将所有86条CSLH基因序列合并聚类后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结论发现,一个包含四倍体A. agadiriana、A. insularis、A. murphyi、 A. maroccana和多个六倍体物种的亚支,可能为D基因组的分支,但该假设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实。(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郭红媛,贾举庆,吕晋慧,翟志文,靳艳婷[10](2014)在《燕麦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关系I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燕麦属(Avena)物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关系,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燕麦属16个种共47份种质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燕麦属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5092~0.9544之间,种内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GS)最高的A.sativa为0.9512,最低的A.lusitanica为0.7119,说明燕麦属物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而物种内的遗传变异会因物种的不同存在差异。聚类结果显示,47份种质资源根据基因组组成聚成4大类群,AC基因组燕麦与ACD基因组燕麦聚成一大类,说明2组亲缘较近;由AB基因组燕麦聚成的第Ⅱ大类和由As和Ad基因组燕麦聚成的第Ⅲ大类在一分枝上,说明As和Ad基因组燕麦与AB基因组燕麦亲缘关系较AC基因组燕麦更近;Cp基因组燕麦单独构成一类群,且与其他燕麦相似数较低,说明该基因组燕麦与其他燕麦亲缘关系较远。所试燕麦种质资源种内的遗传差异性和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燕麦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燕麦属(Avena L.)隶属于禾本科(Poaceae),早熟禾亚科(Pooideae),燕麦族(Aveneae),全世界约有30个种。由A、B、C、D 4种基因组组成6种基因类型(AA、CC、AABB、CCCC、AACC/CCDD、AACCDD)。燕麦属物种倍性及基因组组成复杂,地理分布重迭、形态特征相似,因此燕麦属物种在进化及分类上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燕麦优良基因源的利用。因此,理清燕麦属物种种间关系及多倍体进化路径是燕麦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关键。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本研究通过寡聚核苷酸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根据FISH信号位点多态性分析,对燕麦属物种进化及AC(CD)基因组四倍体燕麦的基因组组成进行研究。同时,根据燕麦属物种各染色体的核型及FISH信号位点分布,对燕麦属不同物种的A、C和D基因组染色体进行统一命名编号。1.利用oligo-pAs120a、oligo-pAm1、oligos(CAA)_5、oligos(CAG)_5和oligos(CTT)_55个探针对3个AC基因组四倍体和2个ACD基因组六倍体燕麦物种进行FISH标记,结果显示:(1)AC(CD)基因组四倍体燕麦物种的基因组组成为CD,而不是AC。(2)AC(CD)基因组四倍体作为供体参与了六倍体燕麦的形成。(3)AC(CD)基因组四倍体的C基因组与六倍体燕麦的C基因组之间存在较小的差异。(4)在AC(CD)四倍体物种中,A.maroccana和A.insularis显示出更近的亲缘关系,而A.murphyi和他们的亲缘关系较远。2.利用oligos(CAA)_5、oligos(CAG)_5和oligos(CTT)_5 3个探针对10个A基因组二倍体燕麦物种进行FISH标记,结果显示:(1)A基因组二倍体物种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As基因组二倍体A.lusitanica与其他As基因组二倍体物种表现出较大的差异。(3)As基因组二倍体A.lusitanica和Ad基因组二倍体A.damascena具有较高的同源性。(4)Al基因组二倍体物种A.longiglumis与As基因组二倍体A.hispanica和A.brevi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通过分析寡聚核苷酸探针在A基因组二倍体、AC(CD)基因组四倍体和ACD基因组六倍体的染色体上的信号分布,结果表明:(1)As基因组二倍体A.strigosa、A.wiestii、A.brevis、A.altantica、A.hispanica和A.nuda 6个As基因组二倍体与多倍体中的D基因组具有相同的oligos(CTT)_5杂交信号。(2)Ad基因组二倍体A.damascena或者Al基因组二倍体A.longiglumi可能为六倍体A基因组的供体。4.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探针oligo-pAm1、oligo-pTa794在燕麦各物种染色体的信号分布,对燕麦各物种的A、C和D基因组染色体进行统一命名编号。其中A基因组染色体命名为8A、11A、13A、15A、16A、17A、19A;C基因组7对染色体命名为1C、2C、3C、4C、5C、6C、7C;D基因组7对染色体命名为9D、10D、12D、14D、18D、20D、21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燕麦属论文参考文献

[1].李骏倬,颜红海,赵军,赖世奎,杨可涵.基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燕麦属物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种子.2018

[2].任自超.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燕麦属物种基因组组成及种间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3].周湘英,贺文琪,John,Seymour,HESLOP-HARRISON,刘青.燕麦属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7

[4].颜红海.燕麦属物种种间亲缘关系研究及栽培燕麦皮裸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

[5].周萍萍.基于Rpb2基因序列的燕麦属物种关系研究及中国裸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7

[6].林磊,曾飞燕,刘青.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6

[7].林磊,刘青.禾本科燕麦属植物的地理分布[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5

[8].刘青,刘欢,林磊.燕麦属系统学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4

[9].唐雪琴.燕麦属物种β-葡聚糖含量测定及CSLH基因克隆[D].四川农业大学.2014

[10].郭红媛,贾举庆,吕晋慧,翟志文,靳艳婷.燕麦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关系ISSR分析[J].草地学报.2014

标签:;  ;  ;  ;  

燕麦属论文-李骏倬,颜红海,赵军,赖世奎,杨可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