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指数论文-曹二佳,薛羽,李红瑛,巩杰,徐彩仙

湿润指数论文-曹二佳,薛羽,李红瑛,巩杰,徐彩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润指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对湿润指数,干旱,生长季,时空变化

湿润指数论文文献综述

曹二佳,薛羽,李红瑛,巩杰,徐彩仙[1](2019)在《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蒙中农牧交错带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分析——以乌兰察布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乌兰察布市及周边20个气象站点1980-201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相对湿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插值法、距平及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偏相关分析分析了近38 a来作物生长季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并基于Hurst指数分析未来干湿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乌兰察布市干湿状况为由北至南逐渐变湿,其中凉城、卓资、丰镇较湿润,四子王旗较干旱。近38 a来生长季M平均值为-0.575,为轻旱状态。②4-9月M呈先增后减,近38 a来该地区微弱变干,其中8月干旱化最显着(α=0.01)。③潜在蒸散量(ET_0)与各气象要素的偏相关分析得出,风速对ET_0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温度。近38 a来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和相对湿度减小,其次是平均气温的上升,而风速、日照时数的下降有助于缓解干旱加重;Hurst指数表明该地区生长季将持续变干,其中8月为强持续显着变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田世英[2](2019)在《基于湿润指数的近50年和田地区地表干湿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0—2016年和田地区气象站的逐月气象资料,采用伊凡诺夫公式计算出逐月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了该地区地表干湿的年际、季节变化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和田地区夏半年、冬半年以及全年潜在蒸散量平均值分别为239.8、75.1和143.7 mm。夏半年、冬半年和全年潜在蒸散发量随时间变化均呈增长趋势,增速分别为0.349 3、0.251 9和0.313 6 mm/a。该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为0.027 2,春季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小趋势,夏、秋、冬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四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多年平均指数分别为0.023 9、0.031 0、0.014 3、0.040 8和0.027 2,根据湿润指数相对应的气候区划标准,该地区春、夏、秋、冬季以及全年均为极干旱区。年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潜在蒸散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均未通过0.01、0.05显着性检验。改善该地区湿润状况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的增加,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干湿状况起增强或削弱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刘燕,刘友存,边晓辉,焦克勤,陈明[3](2019)在《江南丘陵地区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江南丘陵及其周边地区69个气象站点1951—2013年的逐月降水量、月均气温、风速、日照百分率和相对湿度等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了参考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并结合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M-K检验、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近63 a,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湿润指数在波动中呈现降低趋势,其10 a变化倾向率为-0.05,趋于干旱;累计距平可分为波动变化时期、高于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时期和低于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时期;地表湿润指数在1955年左右存在一个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上,20世纪50年代最高,21世纪初最低,但不论季节还是年代际,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地表湿润指数的空间变化,南部和西部低,北部和东部高。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空间变化则是东南部较区域其他地方高,为正值,季节变化除夏季外,其他季节地表湿润指数倾向率都以负值为主。地表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较好,但在空间上各气象要素与地表湿润指数的季节相关性存在差异。此外,江南丘陵地区地表湿润指数与海拔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海拔越高地表湿润指数越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彭建,贾靖雷,胡熠娜,田璐,李慧蕾[4](2018)在《基于地表湿润指数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可以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对于生态本底较为脆弱、地表覆被类型较为单一的内蒙古高原地区来说,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针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选取食物供给、固碳释氧、土壤保持、产水、生境维持5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区域生境重要性,并在综合考虑单一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景观多功能性的基础上识别生态源地;利用地表湿润指数修正基于地表覆被赋值的基本生态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从而构建杭锦旗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杭锦旗生态源地面积为6781.70 km~2,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35.9%,主要分布在北部河套平原和南部鄂尔多斯草原地带;杭锦旗生态廊道总长度为498.51 km,库布齐沙漠将其从中隔断分为南北两个组团.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脆弱的生态基底特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可为当地经济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指引.(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魏光辉[5](2018)在《新疆车尔臣河流域近63年气温、降水与湿润指数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对于流域水资源规划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M-K检验、R/S法、小波分析及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新疆车尔臣河流域1952—2014年气温、降水及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3 a来,研究区上下游气温、降水及湿润指数均呈显着增加趋势,气候向暖湿化发展趋势明显;上下游气候突变年份分别为1987、1990,1964、1980,1964与1980年;上述变量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加;上下游各气候因素分别存在15~22 a与8~21 a不等的主周期。(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8年01期)

秦鹏程,刘志雄,万素琴,刘敏,苏荣瑞[6](2018)在《基于权重湿润指数的作物湿渍害监测与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有效降水和潜在蒸散为指标构建权重湿润指数(WMI)作为湿渍害判定指标,结合WMI持续偏湿时间和累积强度,确定了湿渍害过程判别和等级划分方法,利用土壤湿度和作物产量资料从湿渍害发生频率、空间分布特征、典型年和典型过程等方面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应用检验。结果表明:WMI指数与土壤相对湿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基于WMI和土壤相对湿度判定的湿渍害过程频次接近、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基于WMI指数识别出的典型春季湿渍害年对应的小麦、油菜作物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减产,基于WMI指数对典型湿渍害过程的监测与降水和土壤湿度的时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WMI指数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且所需率定参数少,可逐日滚动计算和大范围应用,适合作为日常业务监测和预警指标。(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2期)

颜玉倩,朱克云,李建云,张杰,金之川[7](2017)在《基于改进后地表湿润指数的我国西南干旱气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4年西南地区96个观测站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1961-2010年ERA-20C0.5°×0.5°再分析资料,运用REOF方法、计算地表湿润指数以及改进后的地表湿润指数,研究了西南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综合R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前四个模态,除川西高原外,西南地区1961-2010年整体土壤湿度有所降低,其中以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南部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根据REOF空间模态对西南地区做出气候区划,以历年月平均降水和干旱气候区划为基础,对地表湿润指数做出改进。其结果显示,原地表湿润指数(SHI)与改进后地表湿润指数(MSHI)空间分布特征均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指数低值区与弱降水区吻合,西北部较为干燥,云贵高原南部较为湿润。(3)从空间分布上来看,MSHI在西南南部更接近降水的空间分布且空间连续性更好。从时间序列上来看,MSHI比SHI更能体现西南地区干旱年,用MSHI识别典型干旱年份,识别能力较强。研究结果对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进行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7年05期)

颜玉倩,李建云,朱克云,张杰,张明俊[8](2016)在《基于改进后地表湿润指数的西南干旱气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干旱区范围逐渐扩大,就连雨水充沛的西南地区也发生了几次较为严重的干旱事件。因此,研究西南地区干旱事件及其变化规律特征显得尤为迫切。干旱指数是空间和时间上监测和评估干旱事件相对独立的工具,尽管地表湿润指数已被广泛使用于分析各种干湿变化事件,但在提供某些相对信息时(如不同区域的干湿变化)存在某些限制,这些区域间降水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就一个区域内的年际降水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本文利用(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4 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及其影响与对策》期刊2016-11-01)

罗青红,宁虎森,陈启民[9](2016)在《基于湿润指数的新疆甘家湖地表干湿状况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3—2013年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内精河和乌苏气象站的逐月气象资料,采用伊凡诺夫公式计算出了逐月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了地表干湿状况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冬半年、夏半年和全年的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分别为298、1 107 mm和1 407 mm,潜在蒸散量在冬半年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在夏半年和全年潜在蒸散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春、夏季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小趋势,秋、冬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根据湿润指数相对应的气候区划标准,春季甘家湖自然保护区为半干旱地区,夏季和秋季为极干旱区-干旱区,冬季为干旱区的亚湿润区-湿润区。3湿润指数与降水量、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气温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相对湿度变化对湿润指数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日照时数、气温、水汽压和降水量,影响最小的是风速。(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刘宇峰,原志华,吴林,张莉[10](2016)在《基于湿润指数的近55年安康地表干湿变化趋势及周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表湿润指数,辅以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orlet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1959-2013年安康地表干湿变化趋势、周期性及突变特征,为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改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等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1959-2013年,安康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在波动中略呈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07/10a)。(2)春季是近55 a相对湿润的季节,但有显着的趋干倾向;夏季也是相对湿润的季节,且有显着的趋湿倾向;秋季和冬季分别是最湿润和最干旱的季节。(3)地表湿润指数在年际和季节变化上存在多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特征,其中年际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的第1主周期是28 a,而春、夏、秋、冬四季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的第1主周期分别是17a,28a,16a,21a。(4)地表湿润指数在近55 a表现出明显的突变。(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湿润指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60—2016年和田地区气象站的逐月气象资料,采用伊凡诺夫公式计算出逐月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了该地区地表干湿的年际、季节变化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和田地区夏半年、冬半年以及全年潜在蒸散量平均值分别为239.8、75.1和143.7 mm。夏半年、冬半年和全年潜在蒸散发量随时间变化均呈增长趋势,增速分别为0.349 3、0.251 9和0.313 6 mm/a。该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为0.027 2,春季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小趋势,夏、秋、冬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四季和全年湿润指数的多年平均指数分别为0.023 9、0.031 0、0.014 3、0.040 8和0.027 2,根据湿润指数相对应的气候区划标准,该地区春、夏、秋、冬季以及全年均为极干旱区。年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潜在蒸散量呈显着负相关,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性均未通过0.01、0.05显着性检验。改善该地区湿润状况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的增加,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地表干湿状况起增强或削弱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润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1].曹二佳,薛羽,李红瑛,巩杰,徐彩仙.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蒙中农牧交错带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分析——以乌兰察布市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田世英.基于湿润指数的近50年和田地区地表干湿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刘燕,刘友存,边晓辉,焦克勤,陈明.江南丘陵地区湿润指数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彭建,贾靖雷,胡熠娜,田璐,李慧蕾.基于地表湿润指数的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8

[5].魏光辉.新疆车尔臣河流域近63年气温、降水与湿润指数变化研究[J].西北水电.2018

[6].秦鹏程,刘志雄,万素琴,刘敏,苏荣瑞.基于权重湿润指数的作物湿渍害监测与检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7].颜玉倩,朱克云,李建云,张杰,金之川.基于改进后地表湿润指数的我国西南干旱气候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17

[8].颜玉倩,李建云,朱克云,张杰,张明俊.基于改进后地表湿润指数的西南干旱气候特征研究[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及其影响与对策.2016

[9].罗青红,宁虎森,陈启民.基于湿润指数的新疆甘家湖地表干湿状况变化趋势[J].干旱区研究.2016

[10].刘宇峰,原志华,吴林,张莉.基于湿润指数的近55年安康地表干湿变化趋势及周期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6

标签:;  ;  ;  ;  

湿润指数论文-曹二佳,薛羽,李红瑛,巩杰,徐彩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