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立克次氏体论文-项佳韦

类立克次氏体论文-项佳韦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立克次氏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麻纹蝽平腹小蜂,内共生菌,高通量测序,荧光原位杂交

类立克次氏体论文文献综述

项佳韦[1](2019)在《麻纹蝽平腹小蜂体内共生菌多样性及立克次氏体在生殖系统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麻纹蝽平腹小蜂Anastatus fulloi隶属于膜翅目旋小蜂科(Hymenoptera:Eupelmidae),是果园害虫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半翅目荔蝽科,Hemiptera:Tessaratomidae)重要的天敌寄生蜂。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人工繁育和释放平腹小蜂的技术。通过人工繁育释放平腹小蜂,在荔枝和龙眼果园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放蜂果园荔蝽卵的寄生率可达85~90%,基本控制住了荔枝蝽的为害,为绿色和无公害荔枝、龙眼的生产提供了必要保障。寄生蜂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共生菌,包括Wolbachia、Rickettsia、Cardinium、Spiroplasma等,这些共生菌不仅调控宿主昆虫的营养代谢和生殖代谢,还能协助寄生蜂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提高寄生蜂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及对寄生害虫的适应性等。而目前尚未见有针对麻纹蝽平腹小蜂共生菌的研究,研究麻纹蝽平腹小蜂体内共生菌的多样性、种类、分布等,可以促进对平腹小蜂的寄生、生殖等特性更深入的了解,更好的推动利用利用平腹小蜂防治农林害虫。本论文以麻纹蝽平腹小蜂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内部解剖,明确其生殖系统的内部构造;再通过高通量测序和16S rDNA克隆扩增技术检测其体内共生菌的多样性,明确共生菌的种类及相对丰度;最后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确定次生共生菌Rickettsia在麻纹蝽平腹小蜂体内的分布位置,进而推测和探讨其功能。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体式显微镜下分别对麻纹蝽平腹小蜂的雌、雄成虫进行解剖,发现雌性生殖系统由中输卵管、附腺、受精囊和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等组成;毒器官由1个无色透明并充满油状物质的毒囊、1条白色卷曲的毒腺以及1个呈囊状富含油性物质的杜氏腺组成。雄性生殖系统由射精管和1对睾丸、1对附腺、1对输精管等组成。2.基于细菌的通用引物16S rDNA测序分析麻纹蝽平腹小蜂广东实验室种群和福清野外种群体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发现在野外种群检测到6大类共生菌,分别为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醋酸菌科Acetobacteraceae、螺原体Spiroplasma以及葡萄糖酸杆菌属Gluconobacter;而实验室种群只检测到醋酸菌科Acetobacteraceae和螺原体Spiroplasma。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福清野外种群体内共生菌的检测,发现在纲级阶元优势菌为疣微菌纲Verrucomicrobiae和螺旋体纲Spirochaetes;在目级分类阶元其优势菌为疣微菌目Verrucomicrobiales、螺旋体目Spirochaetales和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在科级分类阶元其优势菌为螺旋体科Spirochaet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具体到属级分类单元,其优势菌为密螺旋体属Treponem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4.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野外种群的麻纹蝽平腹小蜂生殖系统内的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进行了检测,发现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在麻纹蝽平腹小蜂体内存在于菌胞外部,即在雌虫腹部已成熟的卵内和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内,并集中分布在卵泡细胞周围,同样在卵柄和卵梗位置也检测到立克次氏体;并且在小蜂的雄性个体的精巢附腺中也能检测到立克次氏体的荧光信号。综上所述,本论文对麻纹蝽平腹小蜂的生殖系统结构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并且利用16S rDNA克隆测序和高通量技术测定小蜂体内共生菌的种类丰度,然后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麻纹蝽平腹小蜂雌成虫卵巢内的已成熟的卵、卵柄、卵梗位置以及未成熟的卵母细胞和卵巢附腺中检测到荧光信号,证明该菌在小蜂体内是经卵垂直传播,并且在雄成虫精巢附腺中也发现立克次氏体的存在。所得结论为提高寄生蜂繁育效率和揭示次生内共生菌在宿主种群间的传播方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赵国洪,姚俊,赵文华,杨仕标,高华峰[2](2017)在《云南流产山羊中检出流产嗜性衣原体与Q热立克次氏体混合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目的:建立山羊流产嗜性衣原体与Q热立克次氏体基因组DNA特异扩增检测方法,对云南省河谷地区可疑流产病料时行病原检测并最终证实病原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了解病原的进化。云南流产嗜性衣原体KR778870与有参考序列的衣原体毒株比较其核苷酸同源性均为100%,属同一基因型,与鹦鹉热衣原体同源率最高为94.9%;Q热立克次氏体云南毒株KR697576与纳米比亚毒株CP007555同源性为100%,台湾株EU000273为99.4%,同源率最低的毒株EU009657仅为42.6%。(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养羊学分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08-18)

赵国洪,姚俊,赵文华,杨仕标,高华峰[3](2017)在《云南流产山羊中检出流产嗜性衣原体与Q热立克次氏体混合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山羊流产嗜性衣原体与Q热立克次氏体基因组DNA特异扩增检测方法,对云南省河谷地区可疑流产病料时行病原检测并最终证实病原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了解病原的进化。获得特异基因产物完成测序验证后递交GenBank,能过BLAST初步分析后调取相关基因,应用DNAstar5.0计算序列间的相似性,计算遗传距离,应用MEGA5.2软件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聚类分析。云南流产嗜性衣原体KR778870与有参考序列的衣原体毒株比较其核苷酸同源性均为100%,属同一基因型,与鹦鹉热衣原体同源率最高为94.9%;Q热立克次氏体云南毒株KR697576与纳米比亚毒株CP007555同源性为100%,其次美国毒株为CP00102同源率99.7%,台湾株EU000273为99.4%,同源率最低的毒株EU009657仅为42.6%。通过基因特异性PCR确定流产山羊中检测到流产嗜性衣原体及Q热立克次氏体,流产嗜性衣原体PMP基因无变异,Q热立克次氏体TransⅢ基因则有一定的变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唐欢,向亮亮,程天印[4](2016)在《微小牛蜱立克次氏体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检测微小牛蜱体内携带立克次氏体的种类,无菌条件下提取微小牛蜱总DNA,以设计的引物RPCS.569P/RPCS.1262n和通用引物RPCS.877P/RPCS.1258GCn扩增立克次氏体gltA基因,DGGE电泳分离,选取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微小牛蜱之卵、饱血雌成蜱、半饱血雌成蜱、雄成蜱内均只含2种立克次氏体;测序、分析显示分离菌为立克次氏体属斑点热群。说明微小牛蜱具有潜在斑点热病源传播风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22期)

罗丹,尹小平,王安东,田延河,梁臻[5](2016)在《中哈边境口岸臀突客蚤检出立克次氏体核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中哈边境地区臀突客蚤(Xenopsylla minax)中立克次氏体携带情况。方法收集阿拉山口口岸臀突客蚤样本,PCR扩增立克次体17kDa基因片段,PCR产物测序并BLAST比对,利用Mega 6.0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42.86%(3/7)的臀突客蚤携带立克次体,17kDa基因遗传进化树显示与Candidatus Rickettsia senegalensis和Rickettsia bellii同源性最高。结论中哈边境口岸地区臀突客蚤携带立克次体核酸。(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纯斌,王纯权[6](2016)在《浅谈猪立克次氏体病的防与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辖区内部分养猪场(户)进行对该病的治疗与理论恩上对比进行简述,以供大家共同探讨。(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6年06期)

戚瑞荣,唐绍林,崔龙波,雷燕,马家好[7](2016)在《罗非鱼类立克次氏体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感染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的养殖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脾、肾、肠、鳃和心脏的组织病理变化。感染类立克次氏体的罗非鱼各器官广布粗糙不圆整的白色小结节,这些结节为肉芽肿坏死灶,分层不典型,与周围健康组织的界限不甚明显;严重病变的组织坏死区域较大,与周围明显增生的细胞形成清晰的巨大"肉瘤"状肿物。经吉姆萨-瑞氏染色后,在病变组织内,尤其是脾肾组织的巨噬细胞胞质内可见蓝紫色球状或颗粒样、成簇分布的类立克次氏体。这些发现可为罗非鱼类立克次氏体病的病理学诊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雷燕,张会军,王娟,张文文,唐绍林[8](2015)在《鱼类类立克次氏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 Bank中类立克次氏体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针对鱼类类立克次氏体PCR检测的特异性通用引物,通过对PCR扩增条件的优化,建立快速检测鱼类类立克次氏体的PCR方法,并用该方法对类立克次氏体阳性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与实验设计相符的39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而对健康罗非鱼、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海鲈(Dicentrarchus labrax)、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他对照组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测序比对结果证实,该PCR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最低可检测出约1 pg的类立克次氏体质粒DNA;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来自广东、云南、海南、天津、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252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样品30份,提示该PCR方法可用于类立克次氏体的临床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乌日图[9](2013)在《日本东部野生鹿及蜱虫体内立克次氏体的解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解析日本东部地区立克次氏体菌群的生物形态以及基因特征为目的,对该地区立克次体菌种,如日本立克次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米库尔新埃希体暂定种、牛边缘无浆体以及中央无浆体等的宿主野生鹿以及媒介蜱虫体内组织提取物进行抗体分析和基因解读。结果从105头野生鹿中检测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p44外膜蛋白表达基因的阳性率为95.7%,野鹿型16S rDNA的阳性率为96.2%,牛边缘无浆体和中央无浆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8.1%和79.0%。野生鹿中没有测出日本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体以及米库尔新埃希体暂定种的目标特征基因。在抗体检测中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73.9%,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阳性率为25.0%。对T-162,T-176蜱虫唾液腺DNA提取物的分析结果证明了在媒介蜱虫体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米库尔新埃希体暂定种及中央无浆体的混合感染。这也是日本首次从蜱虫体内测出米库尔新埃希体暂定种。这些发现给立克次体感染症的预防以及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徐晔,段宏安,周毅,丁超,刘建[10](2013)在《鱼立克次氏体病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立克次氏体是由鱼立克次氏体(Piscirickettsia salmonis)引起的鲑科鱼病,1989年首次报道在智利饲养的银大马哈鱼中发现该病。该病主要危害银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虹鳟、细鳞大马哈鱼和大西洋鲑等鱼类。本文阐述了鱼立克次氏体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与病理学,概述了该病的检疫与诊断,防控与预警方法,旨在为该病的检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3-11-05)

类立克次氏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言/目的:建立山羊流产嗜性衣原体与Q热立克次氏体基因组DNA特异扩增检测方法,对云南省河谷地区可疑流产病料时行病原检测并最终证实病原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了解病原的进化。云南流产嗜性衣原体KR778870与有参考序列的衣原体毒株比较其核苷酸同源性均为100%,属同一基因型,与鹦鹉热衣原体同源率最高为94.9%;Q热立克次氏体云南毒株KR697576与纳米比亚毒株CP007555同源性为100%,台湾株EU000273为99.4%,同源率最低的毒株EU009657仅为42.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立克次氏体论文参考文献

[1].项佳韦.麻纹蝽平腹小蜂体内共生菌多样性及立克次氏体在生殖系统的分布[D].福建农林大学.2019

[2].赵国洪,姚俊,赵文华,杨仕标,高华峰.云南流产山羊中检出流产嗜性衣原体与Q热立克次氏体混合感染[C].2017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养羊学分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17

[3].赵国洪,姚俊,赵文华,杨仕标,高华峰.云南流产山羊中检出流产嗜性衣原体与Q热立克次氏体混合感染[J].中国兽医学报.2017

[4].唐欢,向亮亮,程天印.微小牛蜱立克次氏体的检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

[5].罗丹,尹小平,王安东,田延河,梁臻.中哈边境口岸臀突客蚤检出立克次氏体核酸[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

[6].王纯斌,王纯权.浅谈猪立克次氏体病的防与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

[7].戚瑞荣,唐绍林,崔龙波,雷燕,马家好.罗非鱼类立克次氏体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J].水产学杂志.2016

[8].雷燕,张会军,王娟,张文文,唐绍林.鱼类类立克次氏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5

[9].乌日图.日本东部野生鹿及蜱虫体内立克次氏体的解析鉴定[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徐晔,段宏安,周毅,丁超,刘建.鱼立克次氏体病概述[C].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3

标签:;  ;  ;  ;  

类立克次氏体论文-项佳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