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转移论文-崔卫娜

宿主转移论文-崔卫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宿主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长链非编码RNA,MIR155HG,miR-155-5p

宿主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崔卫娜[1](2019)在《miR-155-5p及其宿主长链非编码RNA MIR155HG在喉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喉癌是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类型为为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约占95%以上。2018年,全球喉癌新发病例为177,422,占全身新发病例的1%,全球喉癌死亡病例约为94,771,约占全身肿瘤死亡病例的1%。喉癌的全球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尽管在诊断及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晚期喉癌的预后仍不容乐观。复发和转移为限制其成功治疗的主要因素。大约60%的病人在得到诊断时已经是晚期。因此,深入研究喉鳞癌远处侵袭和转移的机制尤为重要。近年来,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及深入研究。EMT与肿瘤的转移和扩散密切相关,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可以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化,而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其中最有效的刺激因子。TGF-β是一种功能极其复杂的细胞因子,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肿瘤侵袭及转移等,并调节EMT的发生发展。EMT也参与了喉癌的发生发展,如miR-203、miR-205以及LINC00339等通过EMT调控LSCC的进展,EZH2通过EMT促进LSCC的迁移和侵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不能或很少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与肿瘤的形成、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我们通过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出了转移性LSCC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其中microRNA-155的宿主lncRNA MIR155HG在喉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有相关报道显示,MIR155HG是一个间充质相关的lncRNA,说明MIR155HG有可能参与了喉癌的侵袭转移,但其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在18-25个核苷酸之间的的单链非编码RNA,主要通过与其靶mR NA分子的3’UTR(3’untranslated region,3’非编码区)碱基互补配对,实现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从而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lncRNA及microRNA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尤其是lncRNA可作为宿主基因,调控microRNA的表达,在肿瘤中发挥重要的功能。MIR155HG位于21号染色体,共由叁个外显子组成,miR-155-5p位于其第叁号外显子。MIR155HG作为miR-155的宿主基因,二者在淋巴瘤及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已被揭示,但二者在喉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探讨TGF-β在LSCC细胞TU177 EMT发生中的作用,及TGF-β诱导的MIR155HG/miR-155-5p对喉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EMT进程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本课题四部分的结果汇报如下:第一部分LSCC转移相关lncRNA的筛选及TGF-β对喉鳞癌细胞EMT及MIR155HG的诱导作用目的:基于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筛选LSCC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并分析MIR155HG相对表达水平与L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TGF-β对喉鳞癌EMT及MIR155HG的诱导作用。方法:1.选取4例转移性LSCC的组织标本进行表达谱芯片检测,筛选在转移性喉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通过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的方法检测MIR155HG在LSCC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间的相关性。3.用10ng/ml的重组TGF-β处理人喉鳞癌TU177细胞系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TU177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经TGF-β处理的TU177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4.qRT-PCR技术检测EMT相关标志物及MIR155HG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表达谱芯片分析技术筛选出(Fold change≥2)3073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1967个在癌组织中表达上调,1106个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2.MIR155HG在45例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MIR155HG的表达与LSCC患者的病理分化程度(P<0.05)、TNM临床分期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患者的年龄、饮酒及吸烟无相关性(P>0.05)。3.TU177细胞经过10ng/ml的TGF-β处理7天后,可见处理组TU177细胞逐渐变为细长梭形,纺锤形,明显地表现出间充质细胞形态。且TGF-β能显著促进TU177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4.TGF-β作用于TU177细胞后,间充质相关标志物N-cadherin、Twist、Snail、Vimentin及ZEB1的mR 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且可显着诱导MIR155HG的表达上调。第二部分lncRNA MIR155HG对喉鳞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内外试验,探讨MIR155HG对L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应用qRT-PCR的方法检测MIR155HG在不同喉鳞癌细胞系(TU177、TU686、AMC-HN-8)中的表达。并应用在线分析软件GEPIA分析MIR155HG在头颈部鳞癌中的表达。2.应用在线软件Cod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Tool及ORF finder分析预测MIR155HG的蛋白编码能力。3.构建sh-MIR155HG的4个敲低质粒及pcDNA3.1-MIR155HG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喉鳞癌细胞TU177和AMC-HN-8,并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转染效率。选择敲低效果最好的sh-MIR155HG-1进行后续实验。分别应用MTS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等来检测敲低及过表达MIR155HG对喉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应用体内移植瘤实验检测在TU177细胞中过表达MIR155HG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5.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在TU177细胞中敲低MIR155HG对EMT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结果:1.MIR155HG在LSCC细胞系中表达较高(P<0.01)。GEPIA在线分析软件结果显示MIR155HG在头颈部鳞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上调(P<0.01)。2.在线软件Cod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Tool及ORF finder证明MIR155HG是一个非编码RNA。3.转染sh-MIR155HG-1可有效敲低MIR155HG在喉鳞癌细胞系TU177及AMC-HN-8中的表达水平,而转染过表达载体pcDNA3.1-MIR155HG可明显上调MIR155HG在喉鳞癌细胞系TU177及AMC-HN-8中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证实,敲低MIR155HG显着抑制TU177及AMC-HN-8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P<0.01),过表达MIR155HG可显着促进TU177及AMC-HN-8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P<0.01)。4.体内移植瘤实验发现,与阴性对照组小鼠相比,注射稳定转染pcDNA3.1-MIR155HG的TU177细胞可显着增加体内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P<0.01)。5.qRT-PCR结果显示,在TU177细胞中敲低MIR155HG的表达可显着下调间充质相关标志物N-cadherin、Twist、Zeb1和Vimentin的mR NA表达量(P<0.01)。第叁部分miR-155-5p对喉鳞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目的:探讨TGF-β对miR-155-5p表达的影响,以及miR-155-5p对喉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qRT-PCR的方法检测TGF-β处理喉鳞癌细胞TU177后miR-155-5p表达的变化。2.应用qRT-PCR的方法检测miR-155-5p在45例喉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3.分析miR-155-5p的表达与喉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4.合成miR-155-mimic及miR-155-inhibitor,分别转染喉鳞癌细胞TU177和AMC-HN-8后,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转染效率。分别应用MTS实验、Transwell实验来检测敲低及过表达miR-155-5p对喉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5.采用qRT-PCR的方法检测在TU177细胞中过表达miR-155-5p对EMT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6.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TargetScan以及miRwalk等预测miR-155-5p的靶基因,发现SOX10可能是其靶基因。应用qRT-PCR的方法检测SOX10在45例喉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miR-155-5p与SOX10 mR NA表达的相关性。分别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miR-155-5p对SOX10的mR NA及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证明二者的靶向关系。结果:1.与未处理组相比,TGF-β处理TU177后,miR-155-5p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2.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iR-155-5p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P<0.01)。3.miR-155-5p的表达与LSCC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P<0.05)、TNM分期(P<0.05)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患者的年龄、饮酒及吸烟无相关性(P>0.05)。4.通过转染miR-155-mimic可有效上调miR-155-5p在喉鳞癌细胞系TU177及AMC-HN-8中的表达水平,而转染miR-155-inhibitor可明显下调miR-155-5p在喉鳞癌细胞系TU177及AMC-HN-8中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证实,过表达miR-155-5p可显着促进TU177及AMC-HN-8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P<0.01),敲低miR-155-5p可显着抑制TU177及AMC-HN-8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P<0.01)。5.qRT-PCR结果显示,上调miR-155-5p能显着上调间充质相关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Twist和Snail的mR NA表达,但不能降低ZEB1的表达。但未能检测到上皮标志物E-cadherin mR NA的表达变化。6.经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SOX10具有miR-155-5p潜在的结合位点。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SOX10在喉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1)。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TU177及AMC-HN-8细胞中敲低miR-155-5p后,SOX10的mR 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过表达miR-155-5p后,SOX10的mR 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155-5p可以与SOX10的3’UTR区直接结合。第四部分miR-155-5p协同MIR155HG促进喉鳞癌的恶性行为及EMT进程目的:探讨miR-155-5p及MIR155HG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协同作用。方法:1.分析MIR155HG及miR-155-5p表达的相关性并应用qRT-PCR方法检测MIR155HG及miR-155-5p的调控关系。2.分别应用MTS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TU177及AMC-HN-8细胞中转染sh-MIR155HG-1,及共转染miR-155-mimic+sh-MIR155HG-1后对喉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应用qRT-PCR的方法检测TU177及AMC-HN-8细胞中转染sh-MIR155HG-1,及共转染miR-155-mimic+sh-MIR155HG-1后对EMT相关标志物表达的影响。结果:1.在TU177及AMC-HN-8细胞中敲低MIR155HG后,miR-155-5p表达显着下调(P<0.01)。过表达MIR155HG后,miR-155-5p的表达显着上调(P<0.01)。但是敲低和过表达miR-155-5p对MIR155HG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2.在TU177及AMC-HN-8细胞中,共转染miR-155-mimic部分恢复了敲低MIR155HG对TU177及AMC-HN-8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3.在TU177细胞中,共转染miR-155-mimic部分恢复了敲低MIR155HG对N-cadherin、Twist、Vimentin的mR 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1.TGF-β能诱导喉鳞癌细胞TU177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并促进其迁移及侵袭。且TGF-β可诱导喉鳞癌细胞中MIR155HG及miR-155-5p的表达上调。2.MIR155HG在喉鳞癌组织及喉鳞癌细胞中表达上调,且与喉鳞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MIR155HG促进喉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侵袭及EMT进程,并促进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提示MIR155HG参与了喉鳞癌的进展。3.miR-155-5p在喉鳞癌组织及喉鳞癌细胞中表达上调,且与喉鳞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miR-155-5p促进喉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侵袭及EMT进程,提示miR-155-5p参与了喉鳞癌的进展。4.MIR155HG调控miR-155-5p的表达,通过靶向miR-155-5p/SOX10轴,促进喉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5.MIR155HG和miR-155-5p协同促进喉鳞癌细胞的恶性行为及EMT进程。(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4-01)

蒙杰[2](2018)在《宿主来源的CCL2调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作用机制及潜在转移标志物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宿主缺失CCL2或CCR2基因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响宿主骨微环境和前列腺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骨髓微环境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表达和分泌一些重要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促进前列腺癌骨转移。CCL2不仅由前列腺癌细胞分泌,而且骨微环境中的细胞也可大量产生。之前的研究主要探讨肿瘤来源的CCL2对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和机制,而对于宿主来源的CCL2或者CCR2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研究较少,且分子机制不清楚。本课题首先构建了特异性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为研究宿主来源的CCL2在其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利用CCL2和CCR2敲除小鼠,通过左心室注射前列腺癌特异性骨转移细胞,实时监测肿瘤细胞转移情况,研究CCL2/CCR2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宿主缺失CCL2基因能显着减缓前列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发生,减慢肿瘤细胞在骨内增殖速度,显着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以及减小股骨的溶骨性损伤;而宿主缺失CCR2却显示增加前列腺癌骨转移,缩短小鼠存活时间。第二部分宿主缺失CCL2减少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机制探讨肿瘤细胞在骨髓中定植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血管的生成,局部侵袭和转移,脱离原发灶进入血管,然后从血管溢出,在骨髓中适应,存活和定植。肿瘤细胞来源的CCL2能够结合CCR2促进肿瘤增殖和血管生成,以及招募间质细胞利于肿瘤转移。本课题主要研究宿主来源的CCL2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试图从不同方面阐述其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影响的机制。基于前期构建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我们首先将WT鼠或CCL2 KO鼠中分离出的骨转移细胞,以及亲本细胞进行RNA-Seq;其次,比较来源于CCL2 KO鼠和WT鼠的骨转移细胞表达差异,找到与宿主CCL2相关的基因改变以及通路改变,试图找到一条信号通路阐明CCL2 KO抑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再次,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骨微环境中MDSC的数量变化;最后,在体内和体外,观察宿主来源的CCL2引起的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变化机制。结果显示:(1)我们鉴定了前列腺癌骨转移细胞的生物行为学特性;(2)通过分析CCL2 KO鼠和WT鼠的骨转移细胞表达差异,经过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我们鉴定了细胞周期蛋白CCND2与CCL2的关系,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RT-PCR)也证实了CCL2 KO鼠分离的骨转移细胞CCND2基因明显比WT鼠的表达低,CCL2 KO鼠分离的骨转移细胞相较与亲本细胞增殖能力也降低;(3)宿主缺失CCL2基因减少了前列腺癌骨转移微环境中MDSC的产生,也减少了前列腺癌的溶骨性损伤,包括减少股骨TRAP阳性细胞数和PCNA阳性细胞数,增加骨密度等;(4)体外证实了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敲除CCL2基因的破骨细胞分化能力减弱,qRT-PCR检测发现破骨细胞的分化标志物NFATc1的表达也显着降低。第叁部分前列腺癌潜在转移标志物的筛选前列腺癌在美国是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大多数前列腺癌确诊时已是肿瘤晚期或已发生转移。骨骼是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骨转移是导致高死亡率的最主要原因。本部分我们通过两种方法筛选前列腺癌转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首先,将亲本细胞和骨转移细胞进行RNA-Seq,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富集分析,找到可能引起特异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生物标志物。其次,使用Oncomine,cBioPortal和TCGA公共数据库筛选前列腺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基因,并调查差异基因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潜在的相关性并用于估计疾病的进程和预后。我们发现C10orf116拷贝数缺失有助于我们评估PCa侵袭转移能力和判断预后。结论1.宿主缺失CCL2能减缓前列腺癌细胞在骨内的生长,而宿主缺失CCR2却显示增加前列腺癌骨转移,缩短小鼠存活时间。2.宿主缺失CCL2基因可通过抑制MDSC细胞招募到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细胞在骨内的生长和定植。3.宿主缺失CCL2基因引起破骨细胞分化障碍,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的溶骨性损伤。4.通过分析RNA-Seq数据,我们筛选出一些可能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了初步鉴定,后续的功能实验尚在进行中。5.通过挖掘公共数据库数据发现C10orf116拷贝数缺失可作为一个预测指标,有助于评估前列腺癌侵袭转移能力和判断预后。(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凯[3](2016)在《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鼠类动物模型中应用调节性T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的过继转移可以促进内源性调节性T细胞的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联合间充质干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治疗方法的疗效在一些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动物模型中得到研究。然而,联合细胞疗法背后潜在的协同增效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我们研究了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术后受体的Foxp3~+调节性T细胞和IL-17~+细胞的起源以明确联合细胞疗法的免疫学疗效。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C57BL/6小鼠产生的调节性T细胞由于表达EGFP而与转移调节性T细胞区分开来;(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吴萍[4](2014)在《植物诱导田菁根瘤菌共生岛属间水平转移扩大根瘤菌宿主范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结瘤将空气中的N2还原成植物可以利用的氮元素,同时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碳源、能源及其他营养物质。截止到目前,在报道的可结瘤的植物中,大部分植物只在根部形成根瘤,只有少数植物可形成茎瘤。本文实验菌株Azorhizobium caulinodans ORS571与毛萼田菁共生,既可形成根瘤又可形成茎瘤,ORS571全基因组于2008年测序完成,在其基因组中检测到一个约87.6 kb的共生岛,共生岛内有很多与转移相关的基因,还含有与结瘤因子合成相关的基因。目前关于细菌基因水平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细菌致病性基因的水平转移,关于根瘤菌共生基因水平转移的研究不多,本文对ORS571的共生岛基因进行了研究。通过接合的方式研究不同根瘤菌接受田菁根瘤菌共生岛的能力大小,首先在ORS571共生岛的间隔区插入kanamycin抗性基因,以此作为接合的供体菌命名为Azc1,受体选用实验室内的根瘤菌,包括 Rhizobium,Mesorhizobium,Sinorhizobium,Bradyrhizobium4个属的菌株。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Rhizobium属和Bradyrhizobium属的根瘤菌不能接受共生岛,Mesorhizobium属的3种根瘤菌都可接受共生岛,而Sinorhizobium属部分菌株可接受共生岛,转移的频率在10-7~10-8。为了验证在有植物存在的情况下转移频率是否提高,以毛萼田菁、紫云英、玉米作为诱导植物对共生岛水平转移频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共生岛的转移频率在加有植物时比不加植物时至少提高10倍,不同的植物提高的程度有所差别。因共生岛内含有与结瘤相关的基因位点,随后对共生岛的生理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生岛转移后可以使受体菌获得与新宿主结瘤的能力,经固氮酶活性测定证明所结茎瘤具有固氮活性。进一步对共生岛内结瘤基因进行缺失,发现Azcl缺失nodD后不再与宿主毛萼田菁结瘤,缺失相同nodD的获接合子则仍然可与毛萼田菁结瘤。综上所述,通过人工接合的方式确定了 ORS571的共生岛可以向其他属的根瘤菌转移,转移频率约10-7,且宿主植物对共生岛的转移频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发现共生岛转移后可使受体菌获得与新宿主结瘤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赵凤龙,李莉,杨红,吴春惠,刘贻尧[5](2014)在《整合素介导血源性转移中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规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源性转移(hematogenous metastasis)是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肿瘤细胞的血源性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学过程,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并伴随血液循环而运动,同时通过其表面的整合素分子与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等相互作用,或直接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并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学事件,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许多生物大分子(如整合素、选择素、趋化因子或细胞因子等)参与并介导肿瘤细胞的黏附与迁移过程,进而形成新的肿瘤转移灶。因此,阐明肿瘤细胞血源性转移对治疗肿瘤的恶性转移、提高癌症患者的寿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整合素在肿瘤细胞血源性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所涉及的信号转途径,并对其未来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整合素在肿瘤血源性转移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对临床肿瘤药物靶点的发现和癌症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4年02期)

侯庆[6](2013)在《共生菌Wolbachia与宿主白纹伊蚊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是指在具有生物繁殖隔离或遗传距离相对较远的物种之间进行DNA片段的交换。原核生物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研究较早,机制明确;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近年来逐渐被报道,绝大部分的都是发生在节肢动物与其共生菌之间的,其机制尚不明确。这些发生水平转移的基因绝大多数在受体基因组中不是很快被剔除就是变成无功能基因,不能够在受体宿主中表达蛋白质,个别被认为有功能的水平转移基因仅仅通过推测,并无直接证据证明。本研究前期利用串联亲和纯化的方法,在白纹伊蚊C6/36细胞中筛选与靶蛋白淡色库蚊核糖体蛋白L39(Ribosomal protein L39, RPL39)相互作用蛋白,结合串联质谱分析获得一段肽段,经数据库比对发现,该肽段属于共生菌Wolbachia;根据文献报道,白纹伊蚊可以自然感染Wolbachia,然而白纹伊蚊C6/36细胞中至今未发现可以自然感染Wolbachia,经PCR鉴定白纹伊蚊C6/36细胞中确实无Wolbachia感染(符合文献报道);利用PCR对该肽段所属基因WP0273(GenBank ID: AM999887.1)进行特异性扩增,T-A克隆并测序进行数据库比对显示,该基因与WP0273基因有着98%的同源性;利用Genome Walking的方法扩增WP0273基因5’区域序列,经测序比对发现所得序列与埃及伊蚊基因组信息同源性最高,其中包含了一段与埃及伊蚊基因contig_17552有着71%同源性的片段,并结合进化树分析,证实WP02733基因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整合入白纹伊蚊C6/36细胞基因组中;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WP0273在白纹伊蚊C6/36细胞中有着较高的转录水平,其转录水平是act5C基因的1.7×10~(-3)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P0273蛋白质在白纹伊蚊C6/36细胞中有表达。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发生在共生菌Wolbachia与宿主白纹伊蚊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并首次直接证实水平转移的Wolbachia基因在真核宿主细胞中表达了蛋白质,且该蛋白质在宿主细胞中具有新功能。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发生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凌军[7](2013)在《根瘤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及共生岛水平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利共生是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当共生关系中存在着寄生行为时,互利共生的关系将会被瓦解,废除寄生菌株的寄生行为。在根瘤菌-豆科植物系统中,包括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结瘤和固氮,在这两种过程中,有功能缺陷的根瘤菌能够通过寄生从宿主获得营养和生存空间。在Rhizobium etli中,我们通过对结瘤和固氮过程中的关键功能基因进行可逆和不可逆的缺失来观察这些突变菌株与宿主菜豆及野生型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合成结瘤因子上有缺陷的菌株能够通过利用根际间野生型菌株产生的结瘤因子而寄生于宿主植株的根系。相似的是,不能固氮的缺陷菌株能够直接在宿主植株内定殖并大量繁殖。实验结果表明,在结瘤和固氮的过程中都可能存在着寄生的风险,并且这种寄生行为并没有破坏共生关系的稳定。这些结果也有利于帮助理解在豆科植株结瘤过程中通常会被多种不同遗传背景的细菌所侵染。由于宿主的选择压力及专一性,根瘤菌一般不能够与多种宿主结瘤并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研究发现,在田菁根瘤菌A. caulinodans ORS571中存在着共生岛,且在共生岛上有着几乎所有与结瘤有关的基因,当共生岛跨两个不同属水平转移后,会使得受体菌株扩大宿主范围,在两种不同的宿主植株上形成瘤体。究其转移机理,在ORS571中位于两个Gly-tRNA间的共生岛被切割,环化后转移到受体菌株中,并整合到受体菌的Gly-tRNA上。同时,在对共生岛上的整合酶和转移酶的敲除后,发现最右边的整合酶对于整个共生岛的转移有关键作用。在共生关系中,为了避免寄生行为,宿主植株能够通过分泌抑菌物质,有选择的使得相应的共生菌株成为根际优势菌株,从而形成稳定并且可靠的共生关系。天山根瘤菌(Mesorhizobium tianshanense)与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之间的共生关系就是如此,天山根瘤菌能够在甘草分泌的刀豆氨酸的根际环境中生存,这种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天山根瘤菌中的MsiR/MsiA系统。在根瘤菌胞内累积的刀豆氨酸到一定的阈值时,MsiR能够诱导msiA表达,MsiA能够将胞内的刀豆氨酸运输到胞外,从而使得菌株存活。对MsiR蛋白功能的研究发现,MsiR蛋白在形成二聚体及结合到msiA启动子区域的过程中不需要有刀豆氨酸的辅助。对MsiR蛋白进行遗传学分析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当MsiR蛋白氮端的HTH结构缺失、碳端的底物结合位点缺失,或蛋白表面二级结构缺失后都使得MsiR失去了调控msiA的能力。为研究MsiR蛋白关键氨基酸的功能,利用大肠杆菌XL1 Red菌株,构建得到nsiR基因突变子文库,以LacZ作为报告基因筛选得到7株具有不同的突变位点的突变株。在刀豆氨酸不存在的条件下,都可以诱导msiA基因的表达,即其MsiR蛋白活性均表现出不依赖于刀豆氨酸诱导物分子的作用。其中的叁个位点(D89G、S226W和G237R)的突变使得调控蛋白失去了与底物结合的能力,但诱导能力依然存在;G107E和T286K的突变使其部分失去了与底物结合的能力;V28G和K98Q则基本上使得MsiR丧失了诱导能力。因此,功能亚基和关键位点都在MsiR调控蛋白的构象和功能上起着关键作用。从社会微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合作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发现了合作行为和寄生行为之间的动态平衡,符合社会微生物学的概念。具体来说,菜豆植株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容纳部分的寄生者的存在;当植株分泌抑菌物质时,相应的根瘤菌能够形成一套灵敏的调控系统将抑菌物质运输到胞外,从而成为根际的优势菌株;同时,不同遗传背景的根瘤菌还能够通过共生岛的水平转移的方式扩大共生的宿主范围。(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4-01)

吴丹,郑贤良,吴敬[8](2013)在《不同宿主来源的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分离纯化及化学修饰提高其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宿主来源的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α-CGT)经化学修饰后的热稳定变化,首先通过阴离子交换和疏水色谱分离纯化了来源于Paenibacillus macerans的天然α-CGT酶以及来源于Escherichia coli和Bacillus subtilis的重组α-CGT酶,再将α-CGT酶置于50℃水浴30min测残酶活,发现α-CGT酶残酶活分别为28%,30%和25%。首次采用戊二醛交联的方法研究了化学修饰对提高重组α-CGT酶稳定性的影响,E.coli重组表达的α-CGT酶经戊二醛交联成大分子聚合物后,与对照相比50℃水浴30 min后酶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水浴后仍有78%的酶活,酶活保有率相对未交联的酶提高了2.9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刘旭宏[9](2012)在《海洋球石藻病毒(Coccolithovirus)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基因克隆、表达及其与宿主神经酰胺合成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球石藻(Coccolithophores)是全球广泛分布一种单细胞海洋浮游植物,尤其是亚极地高纬度海域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优势浮游植物类群,也是该海域大面积赤潮形成种,因其独特的生物矿化作用和高产二甲基硫丙酸(DMSP)能力已成为影响全球碳、硫生物地化循环及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指示种。同时球石藻因其能够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生物活性物质而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球石藻Emiliania huxleyi赤潮消亡已被证实是由于病毒裂解所致,并且普遍认为在该病毒感染过程中伴随着宿主细胞神经酰胺类物质的积累。神经酰胺(Ceramide)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尤其在医药保健、护肤品以及药物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球石藻病毒EhV99B1基因组中编码一种结构在自然界中罕见的单链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SPT),其为神经酰胺合成第一限速酶。因此推测,球石藻病毒感染导致宿主细胞中神经酰胺的积累过程可能受控于病毒SPT基因的表达。究竟病毒感染是否与宿主神经酰胺合成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及其机制如何尚不清楚,如果它们之间被证明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球石藻病毒作为一种天然载体,通过感染宿主是否可为神经酰胺的生产开辟一个新途径呢?因此本论文拟以海洋球石藻及其特异性病毒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方等法研究病毒感染与宿主神经酰胺合成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以海洋球石藻EhBOF92及其特异性裂解病毒EhV99B1为研究对象,从该病毒基因组中克隆EhV99B1-SPT基因,对该酶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将SPT N端的催化亚基LCB2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重组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细胞内活性分析;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海洋球石藻细胞中神经酰胺的含量;通过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从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分析病毒感染不同时期其SPT基因表达水平与宿主神经酰胺合成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查明该病毒SPT基因表达与宿主神经酰胺合成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及其特点,为进一步以该病毒和宿主为材料开发天然神经酰胺产物奠定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球石藻病毒EhV99B1基因组中克隆并鉴定了SPT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基因很可能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通过横向转移而来。EhV99B1-SPT为一种内质网的跨膜蛋白,其“TFTKSFG”活性位点序列与2个α螺旋和4个β折叠共同形成该酶的催化中心,该结构元件与原核生物具有高度相似性。该蛋白编码的LCB2和LCB1亚基分别为该酶的催化和结构亚基,由这2个亚基组成该酶的叁级结构与α-酮胺合成酶(AOS)家族成员高度类似。(2)构建了pGEX4T-3/EhV99B1-LCB2表达载体并于E. coli 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分子量为78.2kDa的重组蛋白。通过薄层层析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该重组蛋白在E. coli BL21细胞中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发现重组蛋白能够引起大肠杆菌细胞中新鞘脂类物质的积累。表明重组EhV99B1-LCB2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3)建立了海洋球石藻细胞中2种神经酰胺含量的HPLC检测方法。在正相CN柱中以正己烷-乙醇(99:1)作为极性流动相用于样品神经酰胺的分离和检测,以此条件获得仪器精密度为RSD=3.016%(n=5),苯甲酰化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5%以上,说明该法准确性高。(4)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Western blot技术以及HPLC方法,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的1.5、6、12、18、24、30和36h检测EhV99B1-SPT基因表达与神经酰胺合成之间的关系。发现在1.5-12h,SPT基因的转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而在12-24h之间呈下降趋势并在24h下降到最低水平,仅为初始转录水平的63.4%;在随后的30和36h则升高并达到最高水平,为初始转录水平的5.383倍。SPT蛋白表达水平在6-18h之间呈下降趋势并在18h降到最低,为初始表达水平约60%;而在18-30h之间SPT在翻译水平上的蛋白表达开始上升并在感染后的30h达到最大值,为初始值的1.06倍,随后又逐渐下降。以上结果表明,SPT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时序变化是不同步的。在0-18h之间,病毒感染组NFA-Cer的含量发生逐渐的积累,在24-30h之间,NFA-Cer含量显着的增加到129.2μg/l的最高值,为对照组的2.24倍。在0-12h之间,感染组PS-Cer含量逐渐的增加并在12-24h之间稳定于47.3μg/l左右;而在30h PS-Cer略有下降,这表明EhV99B1感染导致宿主细胞2种神经酰胺不同程度的积累。统计学分析表明EhV99B1-SPT在翻译水平和转录水平上与宿主神经酰胺的合成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该病毒SPT基因的表达与宿主细胞中神经酰胺的合成和积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宿主细胞中神经酰胺的合成,但并非是控制球石藻神经酰胺合成的唯一因素,其中还可能涉及到更多病毒和宿主功能基因的时序表达。(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2-05-20)

刘腾腾[10](2012)在《噬藻体与其宿主蓝藻间的水平基因转移以及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球海洋和淡水湖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导致蓝藻水华现象频繁发生,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水体富集营养化非常严重,近几年,政府对滇池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治理、清除蓝藻,但还是频繁爆发蓝藻水华。作为特异性感染蓝藻的病毒,噬藻体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蓝藻水华的控制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针对噬藻体和蓝藻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以云南滇池为研究对象,每个月定时采取滇池的相同地点的水样,根据采样时的环境因素的检测以及水体的综合指数,初步研究滇池一年四个季节的蓝藻和噬藻体的遗传多样性,并研究滇池中蓝藻和其噬藻体的遗传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每个月定时在滇池的相同地点采集水样,采集水样时检测水体的温度、pH值等环境指数,并结合滇池水体的综合指数,结果发现:滇池一年中的水体pH值变化不大,但一直维持在弱碱性;滇池的富集营养化主要是因为总氮含量超标,总磷有时也会超标,不同季节的滇池水华蓝藻现象有所不同。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水样中的蓝藻和噬藻体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滇池蓝藻的16S-23S rDNA ITS建立系统进化树来分析滇池蓝藻的遗传多样性,对滇池噬藻体的psbA基因序列分析,然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分析滇池噬藻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1、滇池蓝藻主要类型为微囊藻属,主要有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惠氏微囊藻等,也含有少量的鱼腥藻和念珠藻,表明了滇池蓝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季节的蓝藻类型有所差异,可能由于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2、滇池噬藻体的序列分布在系统进化树的许多分支,显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噬藻体主要类型为铜绿微囊藻的噬藻体,也有少许的聚球藻的噬藻体,并且不同季节的噬藻体类型差异很大。分别扩增滇池蓝藻和噬藻体的psbA基因,然后对同一时间的蓝藻和噬藻体的psbA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在进化树中分析蓝藻和噬藻体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及基因转移。结果发现:尽管系统进化树中确信值比较低,推测噬藻体的光合作用基因最初来源于宿主蓝藻中,噬藻体能介导不同蓝藻之间的光合作用基因的交换,滇池中的蓝藻与噬藻体频繁的进行着光合作用基因的水平基因转移。通过以上的研究,初步了解了滇池的蓝藻和噬藻体的主要种类以及遗传多样性,并初步分析了滇池中的噬藻体和其宿主蓝藻的光合作用基因的水平基因转移,能更好的研究蓝藻和噬藻体的进化史,也为进一步研究噬藻体在治理蓝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证据。(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宿主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宿主缺失CCL2或CCR2基因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响宿主骨微环境和前列腺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骨髓微环境细胞和前列腺癌细胞表达和分泌一些重要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粘附分子,促进前列腺癌骨转移。CCL2不仅由前列腺癌细胞分泌,而且骨微环境中的细胞也可大量产生。之前的研究主要探讨肿瘤来源的CCL2对肿瘤生长、转移的影响和机制,而对于宿主来源的CCL2或者CCR2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研究较少,且分子机制不清楚。本课题首先构建了特异性前列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为研究宿主来源的CCL2在其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利用CCL2和CCR2敲除小鼠,通过左心室注射前列腺癌特异性骨转移细胞,实时监测肿瘤细胞转移情况,研究CCL2/CCR2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影响。结果显示宿主缺失CCL2基因能显着减缓前列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发生,减慢肿瘤细胞在骨内增殖速度,显着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以及减小股骨的溶骨性损伤;而宿主缺失CCR2却显示增加前列腺癌骨转移,缩短小鼠存活时间。第二部分宿主缺失CCL2减少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机制探讨肿瘤细胞在骨髓中定植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血管的生成,局部侵袭和转移,脱离原发灶进入血管,然后从血管溢出,在骨髓中适应,存活和定植。肿瘤细胞来源的CCL2能够结合CCR2促进肿瘤增殖和血管生成,以及招募间质细胞利于肿瘤转移。本课题主要研究宿主来源的CCL2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试图从不同方面阐述其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影响的机制。基于前期构建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我们首先将WT鼠或CCL2 KO鼠中分离出的骨转移细胞,以及亲本细胞进行RNA-Seq;其次,比较来源于CCL2 KO鼠和WT鼠的骨转移细胞表达差异,找到与宿主CCL2相关的基因改变以及通路改变,试图找到一条信号通路阐明CCL2 KO抑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分子机制;再次,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骨微环境中MDSC的数量变化;最后,在体内和体外,观察宿主来源的CCL2引起的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变化机制。结果显示:(1)我们鉴定了前列腺癌骨转移细胞的生物行为学特性;(2)通过分析CCL2 KO鼠和WT鼠的骨转移细胞表达差异,经过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我们鉴定了细胞周期蛋白CCND2与CCL2的关系,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RT-PCR)也证实了CCL2 KO鼠分离的骨转移细胞CCND2基因明显比WT鼠的表达低,CCL2 KO鼠分离的骨转移细胞相较与亲本细胞增殖能力也降低;(3)宿主缺失CCL2基因减少了前列腺癌骨转移微环境中MDSC的产生,也减少了前列腺癌的溶骨性损伤,包括减少股骨TRAP阳性细胞数和PCNA阳性细胞数,增加骨密度等;(4)体外证实了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敲除CCL2基因的破骨细胞分化能力减弱,qRT-PCR检测发现破骨细胞的分化标志物NFATc1的表达也显着降低。第叁部分前列腺癌潜在转移标志物的筛选前列腺癌在美国是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大多数前列腺癌确诊时已是肿瘤晚期或已发生转移。骨骼是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骨转移是导致高死亡率的最主要原因。本部分我们通过两种方法筛选前列腺癌转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首先,将亲本细胞和骨转移细胞进行RNA-Seq,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富集分析,找到可能引起特异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生物标志物。其次,使用Oncomine,cBioPortal和TCGA公共数据库筛选前列腺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基因,并调查差异基因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潜在的相关性并用于估计疾病的进程和预后。我们发现C10orf116拷贝数缺失有助于我们评估PCa侵袭转移能力和判断预后。结论1.宿主缺失CCL2能减缓前列腺癌细胞在骨内的生长,而宿主缺失CCR2却显示增加前列腺癌骨转移,缩短小鼠存活时间。2.宿主缺失CCL2基因可通过抑制MDSC细胞招募到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免疫应答来抑制肿瘤细胞在骨内的生长和定植。3.宿主缺失CCL2基因引起破骨细胞分化障碍,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的溶骨性损伤。4.通过分析RNA-Seq数据,我们筛选出一些可能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了初步鉴定,后续的功能实验尚在进行中。5.通过挖掘公共数据库数据发现C10orf116拷贝数缺失可作为一个预测指标,有助于评估前列腺癌侵袭转移能力和判断预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宿主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崔卫娜.miR-155-5p及其宿主长链非编码RNAMIR155HG在喉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

[2].蒙杰.宿主来源的CCL2调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作用机制及潜在转移标志物的筛选[D].广西医科大学.2018

[3].刘凯.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鼠类动物模型中应用调节性T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的过继转移可以促进内源性调节性T细胞的再生[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6

[4].吴萍.植物诱导田菁根瘤菌共生岛属间水平转移扩大根瘤菌宿主范围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5].赵凤龙,李莉,杨红,吴春惠,刘贻尧.整合素介导血源性转移中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规律研究进展[J].医用生物力学.2014

[6].侯庆.共生菌Wolbachia与宿主白纹伊蚊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D].南京医科大学.2013

[7].凌军.根瘤菌与宿主间相互作用及共生岛水平转移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8].吴丹,郑贤良,吴敬.不同宿主来源的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分离纯化及化学修饰提高其热稳定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

[9].刘旭宏.海洋球石藻病毒(Coccolithovirus)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基因克隆、表达及其与宿主神经酰胺合成之间的关系[D].集美大学.2012

[10].刘腾腾.噬藻体与其宿主蓝藻间的水平基因转移以及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标签:;  ;  ;  ;  

宿主转移论文-崔卫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