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新麦草附加系论文-韩颜超,王长有,陈春环,田增荣,吉万全

华山新麦草附加系论文-韩颜超,王长有,陈春环,田增荣,吉万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山新麦草附加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EST-STS标记,原位杂交

华山新麦草附加系论文文献综述

韩颜超,王长有,陈春环,田增荣,吉万全[1](2015)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后续研究和利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H1-1-3-1-9-8提供依据,用形态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H1-1-3-1-9-8在株高、穗长、穗型等性状上与华山新麦草无显着差异,千粒重平均44.2 g,较亲本显着增加;H1-1-3-1-9-8的染色体构型为2n=44=22Ⅱ;经原位杂交鉴定,H1-1-3-1-9-8存在两条华山新麦草外源信号,且能够配对;选取普通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上的64对EST-STS引物对H1-1-3-1-9-8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同源群上的BE443796、BE446010、BE497584、BF202643、BG262410、BG607965和BM140362七对引物扩增出了华山新麦草的特异条带;经种子贮藏蛋白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H1-1-3-1-9-8具有华山新麦草特有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以上结果说明,H1-1-3-1-9-8是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二体异附加系。(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王亮明,敬樊,刘洋,武军,杜万里[2](2015)在《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附加系不同Ns染色体对小麦幼穗发育进程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穗发育进程和光合作用是小麦育种中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本研究以小麦-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全套二体附加系为材料,就附加染色体对幼穗发育进程及光合效应进行了观察和测定,以期对相关性状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和综合评价华山新麦草外源染色体对小麦幼穗发育及光合指标的影响。特定序列扩增(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标记鉴定结果证明,该套附加系全部携带有华山新麦草Ns染色体;同时幼穗解剖观察显示6Ns附加系幼穗发育速度最快,成熟期比对照亲本7182缩短14~16 d;其次是5Ns和2Ns附加系,而4Ns附加系成熟期较亲本7182晚6~7 d;光合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Ns附加系和5 Ns附加系的光合速率最高,达23.73μmol/(m2·s)和23.19μmol/(m2·s),贡献最大,与亲本小麦7182(15.73μmol/(m2·s))差异显着(P<0.05),呈现出正效应,而3Ns附加系(11.10μmol/(m2·s))和6Ns附加系(11.64μmol/(m2·s))较亲本7182呈现出明显的负效应。由此可推测6Ns和1Ns染色体上可能分别存在促使幼穗发育和高光合效应的基因,可作为种质资源改良现有品种,服务于小麦遗传育种。(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杜万里[3](2014)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SCAR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2n=2x=14, NsNs)具有早熟,抗病(条锈、叶锈、全蚀、赤霉、白粉),抗逆(抗寒、抗旱、抗盐、耐瘠薄),高产,优质,矮秆等优良特性,是进行小麦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而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和代换系是进行小麦改良的重要中间材料,对其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和优异基因评价,有利于更有目的、更有效的利用Ns基因组中的优异基因。本研究以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学观察,原位杂交(GISH和FISH),生化标记(SDS-PAGE和A-PAGE),分子标记(SSR、EST-SSR和EST-STS)及形态学分析与农艺性状评价等方法,进行异附加系和代换系的Ns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群关系、附加系和代换系的抗病性与农艺性状研究,以期建立1Ns–7Ns的全套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和部分代换系,明确各附加系和代换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筛选携带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的小麦新种质,为高效、快速、明确地利用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进行小麦遗传改良奠定材料基础。另外,本研究利用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分析,区分小麦背景中不同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开发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建立华山新麦草遗传物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1Ns–7Ns)二体异附加系的筛选鉴定:利用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体细胞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鉴定,检测衍生后代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筛选包含42条小麦染色体和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2n=44=22Ⅱ)。利用种子贮藏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A-PAGE)和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多位点EST-SSR和EST-STS引物835对,对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进行电泳检测和PCR分析,确定附加系的Ns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群关系,建立1Ns–7Ns的全套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分别利用我国目前流行的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1、CYR32和Su11-14)和叶锈病小种(FHTT、PHST和FHST)的混合小种对全套二体异附加系成株期进行抗病性鉴定。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对1Ns–7Ns全套二体异附加系农艺性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1Ns二体异附加系12-3被导入了华山新麦草特异麦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并且高抗小麦叶锈病。2Ns二体异附加系3-6-4-1高抗条锈病,千粒重50g以上。3Ns二体异附加系22-2高抗条锈病,株高最矮。4Ns二体异附加系24-6-3多分蘖,品质优良,高抗条锈病。5Ns二体异附加系3-8-10-2株型紧凑,产量性状明显优于小麦亲本7182,且高抗条锈病。6Ns二体异附加系59-11早熟,具附小穗性状,平均单穗结实90粒以上,被导入了华山新麦草α-醇溶蛋白基因。7Ns二体异附加系2-1-6-3抗叶锈病,结实率高。上述研究表明,通过综合利用细胞学、GISH、SDS-PAGE、A-PAGE、EST-SSR和EST-STS等方法,成功分离鉴定出了小麦-华山新麦草(1Ns–7Ns)二体异附加系(2n=44=22Ⅱ)。农艺性状评价表明,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被引入了不同的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整体性状优于小麦亲本7182。因此,全套二体异附加系的成功分离和鉴定为高效、快速、明确的利用华山新麦草优异基因进行小麦遗传改良奠定了材料基础。2.大穗、多花、多籽粒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16-6的筛选鉴定: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SSR、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EST-STS对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16-6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细胞学和GISH表明16-6体细胞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为(2n=42=21Ⅱ),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被导入16-6,初步确定16-6为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利用位于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单位点SSR引物对16-6进行PCR分析,确定了16-6中的2D染色体被代换。再利用位于小麦2DS和2DL染色体上的16对SSR标记和以pAs1为探针的FISH对16-6进行鉴定,进一步确定了16-6中的2D染色体被代换。为了确定导入16-6中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和小麦染色体的部分同源群关系,利用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长、短臂上的780对多位点EST-STS引物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异代换系16-6进行PCR分析,确定了导入16-6中的1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为2Ns,最终确定了16-6为2Ns(2D)二体异代换系。利用我国目前流行的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1、CYR32和Su11-14),混合对异代换系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16-6高抗条锈病。农艺性状评价显示16-6具大穗、多花、多籽粒特性,其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显着高于小麦亲本7182。因此,2Ns(2D)二体异代换系16-6是进行小麦高产和抗病育种的理想供体材料。3.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开发:利用华山新麦草特异SCAR标记对小麦-华山新麦草全套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分析,区分小麦背景中不同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开发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结果显示2对SCAR引物(RHS23和RHS141)在华山新麦草和全套二体附加系中均扩增出了特异条带,2对SCAR引物(RHS153和SHS10)在华山新麦草和1Ns二体附加系中扩增出了特异条带,3对SCAR引物(RHS7、RHS14和RHS103)在华山新麦草和5Ns二体附加系中扩增出了特异条带,而小麦亲本7182中均未扩增出相应条带。说明RHS23和RHS141为华山新麦草基因组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RHS153和SHS10为华山新麦草1Ns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RHS7、RHS14和RHS103为华山新麦草5Ns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这些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将被作为重要的工具用于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分子标记筛选鉴定。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7Ns全套异附加系和2Ns(2D)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与优异基因新种质的筛选,对于阐明华山新麦草Ns基因组与小麦基因组间的遗传关系,更有针对性的利用Ns基因组中的优异基因进行小麦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特异SCAR标记的获得,为早期准确、快速、高效地鉴别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外源染色体提供了有利工具,提高了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鉴定效率。对进一步有计划地转移华山新麦草有益基因,创制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良易位系或育种中间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王秀娟,赵继新,庞玉辉,孙树贵,张军[4](2014)在《小麦-华山新麦草7Ns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基因提供新的种质材料,利用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等技术,结合田间农艺性状考察,对从小麦-华山新麦草七倍体材料H8911-99与硬粒小麦D4286杂交F4代分离群体中选育的杂交后代12DH25进行了鉴定。华山新麦草基因组特异SCAR标记鉴定表明,12DH25含有华山新麦草遗传物质;有丝分裂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数为2n=44=22Ⅱ,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出现两条杂交信号,且能配对,表明两条外源染色体是华山新麦草的一对同源染色体。选取定位于小麦7个部分同源群上的28对STS标记对12DH25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定位于小麦第7同源群上的STS标记BE591127和BG274576能在12DH25中扩增出华山新麦草特征条带,将12DH25附加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归属于小麦第7部分同源群。由此确定矮秆材料12DH25是一个稳定的小麦-华山新麦草7Ns二体异附加系。(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文涛[5](2011)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野生近缘种属植物中蕴藏着多种栽培品种所不具备的优良基因,野生近缘种属优良外源基因的导入及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和利用,对丰富小麦育种基础和拓宽遗传改良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是小麦重要野生近缘种质资源种,具有早熟、矮杆、抗病、抗逆等优良特点。本研究以华山新麦草与普通小麦7182杂交获得的109株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为材料,综合利用细胞学、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外源遗传物质鉴定;在追踪被导入的外源染色体遗传稳定的基础上,确定添加在普通小麦背景中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部分同源性关系。另外,从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中,经多代选育分离出稳定遗传的大穗多花种质B46,以表型特征观察为基础,通过细胞学镜鉴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对其进行外源鉴定,研究和分析该大穗材料的大穗多花遗传特性和染色体组成。其主要结果如下:(1)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细胞学镜鉴结果表明,109个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中,其中有53个材料染色体数目为2n=42,26个材料染色体数目为2n=43,30个材料染色体数目为2n=44;对30个2n=44的材料染色体GISH分析结果表明,11个材料为二体异附加系,19个材料为双单体异附加系。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附加系中导入的成对华山新麦草染色体能够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2)从定位于小麦七个部分同源上的78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出12对可用于追踪普通小麦背景中华山新麦草染色体的特异分子标记。运用筛选出的特异分子标记对11个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进行外源染色体部分同源关系的鉴定。根据PCR检测和醇溶蛋白电泳谱带分析,异附加系5、附加系6和9、附加系7和11、异附加系2、异附加系8中附加的华山新麦草染色体分别与小麦第1、2、5、6、7部分同源群染色体有部分同源关系;附加系4中外源染色体涉及第2、4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重排;附加系10中外源染色体涉及第4、7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重排。(3)通过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杂交、回交和自交,连续多代选育出遗传稳定的大穗多花种质B46,对其进行农艺性状调查、细胞学观察结合GISH检测的综合鉴定。结果表明,B46形态学特征表现大穗多花特性,穗长12cm左右,小穗达23个,小穗粒数平均6个;其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为2n=44;根尖原位杂交(GISH)及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显示,B46附加一对来自于华山新麦草的同源染色体。由此可以确定B46为小麦-华山新麦草的二体异附加系,其综合农艺性状优于小麦亲本,可作为培育高产小麦品种的优良种质材料。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中外源染色体部分同源关系的确定及大穗多花种质的创制,为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华山新麦草优良基因、丰富小麦遗传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华山新麦草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赵继新,武军,程雪妮,董剑,陈新宏[6](2010)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二体异附加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培育的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二体异附加系H9021-28-5的农艺性状、面粉加工品质和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考察和测定表明,与亲本7182相比,异附加系H9021-28-5的株高、分蘖数、穗粒数、小穗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值显着降低,籽粒重量和粒径等性状值显着升高,条锈病抗性增强;沉降值、稳定时间、弱化度、拉伸曲线面积等品质指标得到显着改善,籽粒中镁、铜、锌、钼等元素的含量显着提高。华山新麦草1Ns染色体对小麦部分农艺性状、面粉加工品质指标和矿物质元素含量具有正向效应。(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9期)

陈洁[7](2009)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和小麦品种N.Strampelli的抗条锈病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引起的重要小麦病害,在我国曾多次大流行。丰富小麦抗病基因库,寻找高品位的抗病基因是目前抗病育种中控制小麦条锈病的重要战略。利用栽培小麦种内抗条锈基因的抗病作用很有限,因此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改变小麦抗病基因单一的现状,并深入研究持久抗锈品种发掘具有持久抗锈性的基因,延长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是应对小麦条锈病威胁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系统分析了3个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的抗条锈性及其抗病遗传机制,并对持久抗病品种N.Strampelli中一个全生育期主效抗条锈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取得以下结果:1.利用CYR29、CYR30、CYR31、CYR32、Su-4、Su-11、Su-14等7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H9014-14-16-5-5、H9014-27-1-1-13-5、H9014-14-4-6-1、H9014-14-1-9-2及其亲本华山新麦草,7182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4个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的抗条锈基因均来自华山新麦草。H9014-14-16-5-5和H9014-27-1-1-13-5对7个菌系均表现抗病,H9014-14-4-6-1除对CYR29表现感病,对Su-11表现抗感分离外,对其它菌系均表现抗病;H9014-14-1-9-2除对CYR29和Su-11表现感病外,对其它5个菌系均表现近免疫。2.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构建的群体,接种5个当前流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 H9014-27-1-1-13-5对CYR31和CYR32的抗病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R30的抗病性由两对显性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对Su-4和Su-14的抗病性由一显一隐两对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2). H9014-14-4-6-1对CYR30、CYR31、CYR32和Su-4的抗病性是两对显性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的;对Su-14的抗病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独立控制;(3). H9014-14-1-9-2对CYR30、CYR31和CRY32的抗病性由两对显性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对Su-4的抗病性是由两对隐性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对Su-14的抗病性是由一显一隐两对基因重迭或独立控制的。3.遗传分析发现N.Strampelli对Su-14的抗锈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利用SSR技术对这个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找到了四个与抗病基因YrNS-1(暂时命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xwmc719、xgwm124,xwmc44和xcfa2147,并将该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1BL上,这四对引物与YrNS-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2,4.6 ,5.7和10.3cM。通过与1BL上已有基因在抗病性、基因来源及遗传距离等方面的比较,可以推断YrNS-1可能是一个与已知抗条锈基因不同的新基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张亮[8](2009)在《华山新麦草附加系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作图和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引起的危害广泛的一种小麦病害之一。在世界主要小麦产区均有发生,在我国西北、西南、华北、黄淮海等地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流行年份减产可达小麦产量的20-30%,造成了巨大损失。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种植优良抗锈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经济、易行和对环境友好的措施,但是由于小麦条锈菌的毒性高度变异性,使新的抗病品种总逃脱不了抗病基因丧失的厄运,形成了抗病新基因不断被新小种克服的恶性循环。由于来自小麦的抗条锈病基因有限,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小麦近缘属的抗病基因开发。华山新麦草(Psathn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2n=14)是分布于我国秦岭山脉华山段的一个特有物种,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抗病、优质等特点。本文第一篇首次对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的抗条锈性进行遗传分析和抗病基因的SSR分子作图,并对这个附加系材料及其后代进行了染色体数目的检测,以确定该附加系是否稳定遗传。阐明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的规律,揭示其毒性基因性质及其结构,对评价与其相匹配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寿命,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二篇通过插入基因表达检测、pcr电泳检测和southern杂交3种手段,对前人采用基因枪诱变得到的毒性突变菌株做了插入验证,并利用9个国内鉴别寄主和42个黄河灌区主栽品种对3个突变菌株做了毒性普的测定。同时从southern杂交结果中分析GUS(β-葡糖醛酸酶基因)片段插入的拷贝数,研究了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其毒性变异特点。主要研究结果:1、用我国当前流行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29、30、31、32、su11-4、和su11-11的单孢菌系评价了H9014-121-5-5-9抗病性,分析了其与感病品种铭贤168杂交后代F2的抗病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附加系H9014-121-5-5-9对这6个生理小种都表现高度的抗病性,对条中29、30、SU11-4和SU11-11的抗病性由两对互补的显性基因控制,对条中32的抗病性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对条中31号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并将其的CYR31的抗病基因暂命名为YrHA。用SSR技术标记对202株F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作图。从22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在1AL上的3个分子标记Xwmc312、Xwmc59和barc240,它们位于该基因的两侧,与目标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0 cM、8.2 cM和15.9 cM。根据对H9014-121-5-5-9及其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推测,此材料已经从附加系转化为可稳定遗传的易位系或代换系。因此这些标记可用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2、本研究对通过基因枪插入突变获得的3个突变菌株,进行插入报告基因的表达检测、PCR电泳检测和southern杂交检测,证实了3个突变菌株均为插入质粒pGUS6L20的GUS序列的毒性突变菌系,证明早期用基因枪转化的毒性突变株可稳定遗传,且插入序列在突变菌内并非单拷贝。利用具有9个抗病的国内鉴别寄主和42个黄淮麦区主栽品种对3个突变菌系的毒性谱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毒性变化复杂,毒性突变菌株对多个品种发生毒性突变,对少数品种的毒性明显提高,对个别品种丧失毒性,其毒性谱与野生菌系明显不同,说明插入突变对条锈菌的致病基因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其致病表型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武军,赵继新,陈新宏,刘淑会,杨群慧[9](2007)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从筛选出的46对在华山新麦草与小麦间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中选出7对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对20个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附加系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发现:出现了11个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类型,说明在这20个附加系中包括了华山新麦草7个同源群的附加系,并探讨了小麦与华山新麦草杂交及其后代衍生过程中发生华山新麦草染色体间重排的可能。(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赵继新,陈新宏,王小利,武军,傅杰[10](2004)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异附加系进行了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异附加系H9015-17-1-9,H9017-14-16-5都附加有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对这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C-分带带型比较,初步推断,H9015-17-1-9附加的是Nh5染色体,H9017-14-16-5附加的是Nh6染色体。(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11期)

华山新麦草附加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穗发育进程和光合作用是小麦育种中必须考虑的两个因素。本研究以小麦-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全套二体附加系为材料,就附加染色体对幼穗发育进程及光合效应进行了观察和测定,以期对相关性状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和综合评价华山新麦草外源染色体对小麦幼穗发育及光合指标的影响。特定序列扩增(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标记鉴定结果证明,该套附加系全部携带有华山新麦草Ns染色体;同时幼穗解剖观察显示6Ns附加系幼穗发育速度最快,成熟期比对照亲本7182缩短14~16 d;其次是5Ns和2Ns附加系,而4Ns附加系成熟期较亲本7182晚6~7 d;光合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Ns附加系和5 Ns附加系的光合速率最高,达23.73μmol/(m2·s)和23.19μmol/(m2·s),贡献最大,与亲本小麦7182(15.73μmol/(m2·s))差异显着(P<0.05),呈现出正效应,而3Ns附加系(11.10μmol/(m2·s))和6Ns附加系(11.64μmol/(m2·s))较亲本7182呈现出明显的负效应。由此可推测6Ns和1Ns染色体上可能分别存在促使幼穗发育和高光合效应的基因,可作为种质资源改良现有品种,服务于小麦遗传育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山新麦草附加系论文参考文献

[1].韩颜超,王长有,陈春环,田增荣,吉万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5

[2].王亮明,敬樊,刘洋,武军,杜万里.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附加系不同Ns染色体对小麦幼穗发育进程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5

[3].杜万里.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SCAR标记开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王秀娟,赵继新,庞玉辉,孙树贵,张军.小麦-华山新麦草7Ns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4

[5].张文涛.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二体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6].赵继新,武军,程雪妮,董剑,陈新宏.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1Ns二体异附加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J].作物学报.2010

[7].陈洁.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和小麦品种N.Strampelli的抗条锈病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8].张亮.华山新麦草附加系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作图和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体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9].武军,赵继新,陈新宏,刘淑会,杨群慧.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SSR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

[10].赵继新,陈新宏,王小利,武军,傅杰.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标签:;  ;  ;  ;  

华山新麦草附加系论文-韩颜超,王长有,陈春环,田增荣,吉万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