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机理论文-刘大伟,谷丹丹,巴延博

集成机理论文-刘大伟,谷丹丹,巴延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成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圆齿轮,面齿轮,扭振,参数振动

集成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大伟,谷丹丹,巴延博[1](2019)在《减-变速集成齿轮的时变瞬心激励机理及扭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减-变速集成齿轮是一种兼具圆齿轮的减速和非圆齿轮的变速功能的高效轻量化传动元件,针对其圆与非圆匹配的新型传动模式,研究含时变瞬心激励下该齿轮的动态特性.首先阐明减-变速集成齿轮传动原理,给出瞬心变化规律及传动比方程;然后通过弹性转角分离方法,揭示时变瞬心对齿轮的激励原理,进而考虑时变瞬心、刚度、阻尼和误差等因素,构建减-变速集成齿轮的扭振模型;最后通过龙格-库塔法定量地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减-变速集成齿轮的扭振特性,结果表明:时变瞬心与刚度复合激励将产生复杂的多频响应,而且随着瞬心幅值的增加,瞬心激励对齿轮振动的影响将超过刚度激励,成为减变速集成齿轮振动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乔婉贞,郭汉丁[2](2019)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综述——基于市场运行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其实施必然解决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问题。论文基于市场运行视角,从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社会责任共担、主体行为策略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理论研究成果,从政策先导、立法护航、公私联动、技术创新、教育为根等五方面概括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践特征,考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特殊性,论证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的价值性和必要性。(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乔婉贞,郭汉丁,秦广蕾,李玮[3](2019)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架构——基于市场运行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是保障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有序运行的内在要求。基于市场运行视角,对比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理论研究成果,论证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必要性。从市场运行有效性出发,分析既有住区绿色改造特殊性,规划与设计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目标与内容,拟定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等实施方案,分析研究可行性,构建既有住区绿色改造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的基本框架,以丰富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运行行为决策理论,推动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白洁,赵冰清,鲁要强,耿晓瑞[4](2019)在《一种高压驱动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一种高压驱动芯片的失效问题,本文分析了其失效机理,主要通过电性能分析、光学显微镜分析、透射射线分析和开盖检查等分析手段,定位了该集成电路的失效点和失效机理,并通过复现试验确认了驱动芯片失效的原因。输入端的高能量外部过电应力(EOS)过流与过热,使晶圆内部线路发生熔化,造成驱动芯片的输入端和电源正极短路,引发器件失效。(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23期)

郭清梅[5](2019)在《人工模拟强风及沿海环境下架空绝缘导线破坏试验平台投用》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31日,由福建电力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人工模拟强风及沿海环境下架空绝缘导线破坏试验平台投入使用。该平台可供技术人员开展沿海配网架空线路防灾防腐综合治理试验研究,为沿海绝缘导线自燃事故高发区域提供新的导线选型依据,有利于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针(本文来源于《国家电网报》期刊2019-08-04)

张荣[6](2019)在《集成光学陀螺声光移频检测机理及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光学陀螺具有小体积、低成本和高精度的发展潜力,是光学陀螺集成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声光移频检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分别从检测方式、噪声抑制方法、闭环检测技术、信号处理方法、软硬件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工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几方面。(1)采用原子钟与二级数字锁相技术,结合48位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研制了数字高精度声光移频驱动器,得到声光移频输出精度高于1Hz,移频频率稳定性小于0.37Hz。设计了移频驱动器通用数字总线接口与陀螺检测软件进行数据交互。设计了二进制频移键控和二进制相移键控数字调制功能,为实现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的声光调制提供了技术条件。为抑制声光移频器输出功率谱不平坦造成的陀螺检测误差,对声光移频器的输出功率谱进行了平衡校正。(2)推导了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分数阶PI~λD~μ控制系统的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采用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法进行了谐振式光学陀螺分数阶PI~λD~μ鲁棒控制器的设计。(3)设计了抑制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中背向散射和偏振串扰噪声的方案。在陀螺的两个支路上分别使用一个声光移频器,对两个支路光波进行不同频率的移频,从而将背散噪声频率移到陀螺解调频率带宽范围外。在陀螺的两个支路分别使用一个光纤起偏器和一个电控偏振控制器,在保证高偏振消光比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电控偏振控制器,使顺逆时针光路的解调曲线重合。实验测试证实了两种噪声抑制方法的有效性。(4)首次在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中采用了分数阶数字PI~λD~μ控制技术,采用Al-Alaoui生成函数和连分式展开直接离散法将分数阶PI~λ控制器的微积分算子进行离散化近似,得到谐振式光学陀螺控制系统的一阶和二阶分数阶PI~λ控制器的传递函数表达式。计算分析了谐振式光学陀螺分数阶PI~λ控制器的响应特性和噪声抑制特性。将分数阶PI~λ控制器应用于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检测系统,完成了陀螺闭环锁定测试。理论和实验工作均显示分数阶控制器在提高谐振式光学陀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特性、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和参数调整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5)提出并实现了激光器-声光移频器联合的Pound-Drever-Hall(PDH)闭环锁定方案。利用调谐范围大但移频精度低的激光器对陀螺进行粗锁,利用移频精度高但移频范围窄的声光移频器对陀螺进行精细锁定。该方案可同时发挥可调谐激光器和声光移频器的优势,理论上陀螺的锁定精度可以由只用激光器锁定时的几kHz,提高到1Hz以上。实验测量显示,采用激光器-声光移频器联合闭环锁定方案,在零偏稳定性和随机游走等噪声特性上都优于只用激光器锁定的方案。(6)结合上述高精度声光移频驱动技术、噪声抑制方案、分数阶PI~λ反馈控制方案,以及激光器-声光移频器联合的PDH锁定方法,搭建了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实验系统。基于“生产者-消费者”架构设计了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控制和检测软件。实验完成了陀螺旋转角速度检测,以及标度因数、零偏和零偏稳定性等参数的测试。论文工作验证了在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中采用声光移频检测的可行性,以及论文中设计并体现了各项软硬件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为陀螺信号的调制和检测过程中使用声光移频技术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杨育叁[7](2019)在《基于LED显示屏的集成立体裸眼显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立体成像技术具有全视差、多视点及不需要辅助设备的特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应用于LCD显示。随着LED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LED集成立体成像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高密度LED显示屏具有亮度高、饱和度高的优点,应用在集成立体成像上能够实现更好叁维显示效果。本文主要研究LED显示下的集成成像技术,改进了一种深度图获取的方法,针对像素映射算法应用像素自筛选和智能反转改进获取像素的质量并实现深度反转,通过设计亚透镜改善LED的色散现象。为了获取高质量的深度图像,用于像素映射算法的输入,本文针对深度图的获取做了优化,根据对传统的Otsu图像分割算法做出改进,提出改进粒子群的Otsu图像分割算法,传统的粒子群和Otsu结合的图像分割方法存在早熟问题,在寻找最佳阈值的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本文将鸽群算子应用于粒子群算法中,能更准确的找到全局最优解,达到最佳分割效果,再使用自适应窗口立体匹配得到深度图。传统的透镜采集需要使用矩阵相机,但是该方法容易受到场景光线的干扰。本文摒弃传统采集方式,应用像素映射理论,生成元素图像阵列,由于采集过程中存在深度反转现象,本文加入了SPOC算法用来解决深度反转问题,得到与重构透镜参数相匹配的元素图像阵列。为解决LED集成立体成像的色散现象,本文提出亚透镜设计用于解决像素的光线发散和相互间的串扰。通过对亚像素的重新排布,得到新排布的元素图像阵列,并在实验平台上实现光学重构。通过对比实验得到提出的方法在解决色散现象问题有显着效果,极大的降低了串扰问题和色散现象。通过上述叁个方面,实现了在LED上的裸眼显示,简化了采集的方式,并提高了显示的质量。(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黎振[8](2019)在《集成电路单晶硅片多线切割加工机理及等线损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电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其制造能力及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工业实力及水平。在集成电路制造流程中,切片工序是单晶硅片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多线切割技术以其高的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以及适应大直径趋势的优点已经成为硅单晶切片加工的主流方式。在实际加工中,由于多线切割加工过程本身的复杂性,材料去除机理还不完全清楚,切割过程中存在工艺参数设定缺乏理论指导、切片质量不稳定及断线事故发生率高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加工质量及过程可靠性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通过对游离磨粒多线切割加工机理、钢线磨损、钢线强度分布、回线率等方面研究,提出等线损工艺方法及线网可靠性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游离磨粒多线切割材料去除过程,提出了切割区材料波浪式去除机制,并结合切割区切割条件的差异性,建立了切割区分区材料去除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各区域在磨粒受力、裂纹扩展过程、切割液压强分布、温度分布、钢线磨损等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实验得到了切割区切割液压强、温度分布及表面形貌特征。实验结果验证了切割区材料波浪式去除机制及切割区分区材料去除模型的合理性,揭示了切割区切割液压强及温度分布规律。基于切割区分区材料去除机理,提出了提高加工质量、减少钢线磨损的工艺措施。2、针对多线切割过程中,钢线磨损及表面损伤导致强度退化而引发断线事故的问题,对不同磨损量钢线样本的表面形貌及截面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了钢线在连续加工过程中磨损的规律;对磨损钢线的断裂强度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磨损量条件下钢线断裂强度演化规律;对钢线样本断口进行观察,揭示了断口形貌特征的规律。基于不同磨损量钢线的断口特征,建立了钢线最大安全磨损量的理论模型及确定准则,实现了钢线最大安全磨损量的定量计算,为控制切割过程钢线磨损、防止断线发生提供了前提条件。3、针对切割时线网中钢线的磨损量因切割参数及条件而变化,影响切割质量的问题,提出了等线损工艺思想及方法。建立了等线损工艺模型,推导出等线损工艺计算方法。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及切割条件对等线损工艺加工的影响关系。开展了等线损工艺的切割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进行了推广性应用。4、针对多线切割过程断线问题,结合可靠性理论,建立了线网可靠性评价方法。对磨损钢线断裂强度进行分析,获得不同磨损量钢线的威布尔分布参数,建立了钢线可靠性评价方法;以钢线可靠性评价方法为基础,基于线网离散串联模型,建立了多线切割线网可靠性评价方法。分析了切割过程中钢线动态受力,对切割参数及工艺条件与线网动态可靠性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该方法,能对不同加工条件下工艺参数对线网可靠性影响进行评估,预测线网发生断线的概率。线网可靠性评估方法为合理设定工艺参数保证切割过程可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0)

苏博生[9](2019)在《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机理及系统集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石能源的长期、大规模利用,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成为人们急需解决重大问题。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未来国际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太阳能和生物质的资源总量巨大、分布广泛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太阳能热利用是最普遍的太阳能利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面临效率低、成本高、储能困难与供能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沼气是清洁高效处理厨余等有机废弃物的有效途径,主要优势是沼气产量稳定,随时间波动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沼气利用效率偏低。通过将太阳能和生物沼气进行深度互补利用,具有同时提升沼气利用水平,促进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的前景。然而现有的沼气与太阳能互补利用大多局限于热互补方式,弥补太阳能的时间不稳定性,较少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角度开展研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课题,探索了生物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利用的热力学理论,提出了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方法与系统,分析了能量转换规律与性能提升机理,并研制了热化学反应实验平台,并对能量转化机理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一)以生物沼气与太阳能的优势互补为突破口,从不同品质能源互补利用层面揭示了沼气化学能与太阳能集热的热化学转化机理。建立了CH4与CO2和H2O干湿共重整和太阳能集热的物理模型,基于能的品位概念,研究了互补过程的能量转化、释放规律,同时从沼气利用和太阳能利用两个角度推导了互补过程综合收益系数的解析式,表明低水碳比和合适的反应温度有助于综合收益的提升。进一步将互补过程拓展到冷热电供能层面,揭示了热化学反应过程分别对电收益、冷收益和热收益的影响,结合反应积碳分析,从理论上给出了基于系统最大收益的最佳反应参数区间。(二)研制了沼气成分转换微型反应器,实验研究了沼气干湿共重整反应特性,深入探讨了反应温度、水碳摩尔比对沼气中CH4与CO2的转换率和产物中成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基于热化学反应实验过程的能量转化和释放规律,并对理论得到的综合收益系数进行了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局部热化学反应实验过程的系统冷、热、电以及总收益进行研究,研究得到基于局部实验过程收益和模拟收益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以上研究证实了沼气和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系统集成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叁)基于沼气和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方法,提出了沼气和太阳能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相比目前先进的沼气叁联供和碟式太阳能斯特林发电系统,从热力学第一定律从第二定律指出了互补系统的性能优势。进而分析了热化学单元对互补系统性能的影响,给出了互补系统性能最佳的反应参数,并从侧面验证了机理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低水碳比匹配合适的反应温度有助于综合收益的提升。结合沼气生产过程耗能情况,探究了互补系统全年输出的电量、冷量和热量,并且对比了与参比系统的热力性能、经济性能和环境性能。研究结果指出:互补系统较参比系统综合性能具有较大优势。进一步分析了沼气工程规模对互补系统性能的影响,指出未来我国发展大型沼气工程,有助于互补系统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四)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污水处理厂各项用能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在供需匹配的条件下,采用遗传算法针对互补系统热力性能、经济性能和环境性能进行了多目标多参数优化。通过优化,得到了基于互补系统全年最佳综合性能的最优系统装机容量和沼气池重要设计参数(水力停留时间),进而探究了系统装机容量和水力停留时间对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最优性能,对互补系统和参比系统外购电量和天然气进行了逐月分析和对比,指出互补系统热力性能和环境性能有较小优势,但在经济性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最后,研究了互补系统中全年未经利用而排放的中、低温余热分布,给出了通过回收余热进行再利用的方式,可使得互补系统综合性能的提升达到6.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5-01)

陈福彬[10](2019)在《多电极集成式石英力敏谐振器集群敏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英谐振器在力作用下具有显着的力敏效应,可以作为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应用于现代数字式测控领域。但由于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频率漂移,以及石英晶体谐振器力灵敏度偏低,使这类谐振器在力(或应力)检测控制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进一步提高石英谐振器的力频敏感特性、拓宽石英谐振器的应用领域,本文打破传统石英晶片上单对电极构成的谐振器的设计方法,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电极集成式石英力敏谐振器集群。根据压电晶体理论及石英各向异性特点,在研究石英压电特性、振动特性、弹性波传播特性、电极质量效应、晶片内的应力分布等与谐振器谐振频率关系的基础上,对同一石英基片上的谐振器集群的力频敏感机理、频率稳定性、温度频率特性以及应用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后期的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首先,根据晶体振动的能陷理论,推导了石英晶体厚度剪切振动能量的近似分布方程,得到了能量分布曲线,为同一圆形晶片上设计多个独立谐振器集群并消除相邻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互锁效应提供了设计依据;其次,通过有限元分析(FEA)方法构建了石英晶体谐振器集群的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石英晶体谐振器集群的能陷效应和寄生振动干扰进行直观的分析,以此指导谐振器集群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结构参数的石英谐振器集群,测试了石英晶体谐振器集群的阻抗特性、电气参数、频率稳定性、以及温度频率特性,设计出性能优良的石英谐振器集群。在大气环境条件下,频率稳定特性达到10-10数量级,频温特性可以用叁次曲线描述并且一致性较好。通过弹性力学方法理论推导和计算了石英晶体薄圆片受径向力作用时片内各点的应力分布,对圆盘式石英谐振器集群力频敏感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谐振器工作时,力敏特性差异较为明显,圆盘式石英谐振器集群力敏特性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电极谐振器,石英谐振器集群中单个谐振器的力灵敏度系数最高可达1672 Hz/N。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谐振器集群信号的处理与融合。根据共模抑制原理,将谐振器集群输出频率信号作差频处理,以此抑制温度等因素的干扰,再将差频信号迭加以提高石英晶体谐振器集群整体力敏特性,经过石英谐振器集群的谐振器之间差频并且迭加求和,谐振器集群整体力灵敏度系数达到7333 Hz/N。为石英谐振器集群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石英谐振器集群研制了一种数字式倾角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样机,测试了它们的工作性能,经过后期完善可以应用于飞行器、舰船、塔架等军民姿态测控领域。(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3-01)

集成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其实施必然解决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问题。论文基于市场运行视角,从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社会责任共担、主体行为策略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理论研究成果,从政策先导、立法护航、公私联动、技术创新、教育为根等五方面概括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践特征,考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特殊性,论证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的价值性和必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成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大伟,谷丹丹,巴延博.减-变速集成齿轮的时变瞬心激励机理及扭振特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2].乔婉贞,郭汉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综述——基于市场运行视角[J].生态经济.2019

[3].乔婉贞,郭汉丁,秦广蕾,李玮.既有住区绿色改造多主体多目标集成优化机理研究架构——基于市场运行视角[J].建筑科学.2019

[4].白洁,赵冰清,鲁要强,耿晓瑞.一种高压驱动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分析[J].河南科技.2019

[5].郭清梅.人工模拟强风及沿海环境下架空绝缘导线破坏试验平台投用[N].国家电网报.2019

[6].张荣.集成光学陀螺声光移频检测机理及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7].杨育叁.基于LED显示屏的集成立体裸眼显示机理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8].黎振.集成电路单晶硅片多线切割加工机理及等线损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9].苏博生.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机理及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

[10].陈福彬.多电极集成式石英力敏谐振器集群敏感机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标签:;  ;  ;  ;  

集成机理论文-刘大伟,谷丹丹,巴延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