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地貌论文-朱俊彬

流水地貌论文-朱俊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水地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水地貌,教学设计,地理实验

流水地貌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彬[1](2019)在《“流水地貌”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流水地貌"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层次清晰、重点内容突出,以流水地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两个"探究活动"和四个"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落实。最后,以表格形式总结该课的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升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地理教学》期刊2019年10期)

金德生,乔云峰[2](2016)在《流水地貌实验的发展与创新——缅怀沈玉昌先生创建流水地貌实验室的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玉昌先生对开创流水地貌实验研究的初衷,为后人创新流水地貌实验开拓了先河,特撰写本文纪念先生100周年诞辰。主要内容有:(1)憧憬河流地貌实验与筹建流水地貌实验室。包括先生的初衷、实验室调研与筹建、实验试运行及起步实验;(2)流水地貌实验室扩建及实验研究蓬勃发展。包括结合国家重大及地方委托项目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开拓流域地貌系统及坡面发育演变的实验,建立河流地貌过程响应实验相似型理论;(3)河流地貌实验的新进展。包括河流地貌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装置更新,河型系统发育演变过程实验的新进展,穹隆与坳陷非均匀升降对河流地貌系统发育影响的实验等。最后进行了展望,为了使中国实验流水地貌学研究继续深化,需要进行6个方面创新探索,特别是:加强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快速变化导致的非稳定状态河流动力地貌过程实验研究,揭示其复杂性、敏感性及前兆性特征,加强实验研究力量的协作与融合,加强流水地貌实验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学术交流。(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11期)

史小辉,王道永[3](2015)在《峨眉山流水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水地貌对构造活动具有非常敏感的响应。通过对峨眉山河流阶地和洪积扇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表明峨眉断块在不同地区隆升的幅度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地区也表现为一种掀斜式的隆升。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峨眉地区的构造活动,避免活动构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5年01期)

云秀平,云秀清[4](2015)在《流水地貌类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探讨——以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模式主要围绕流水地貌地质遗迹以及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展开,加强典型特色流水侵蚀地貌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挖掘地质公园流水地貌地质遗迹的地质内涵,将地质公园建设成为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观光旅游为一体,文化特色浓郁、科研价值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大力推广地质公园所带来的科研科普价值,使其成为重要的科研科普基地,并以公园的发展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周边产业及整个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5年02期)

[5](2015)在《流水地貌》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5年01期)

王德恩,戴峰[6](2013)在《安徽省祁门牯牛降花岗岩的流水淘蚀洞穴与新构造运动地貌》一文中研究指出皖南南部牯牛降地区地质遗迹众多,位于祁门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的流水淘蚀地貌和新构造运动遗迹非常具有代表性,为普及地学知识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地质》期刊2013年04期)

黄建湘[7](2011)在《从《说文》看我国古代对于流水地貌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的科技史、地质史和多种《地貌学》的教材中,忽略了《说文》中蕴藏的地貌学知识。文章找出了《说文》包含的44个表示流水地貌的字词,并且按照岩性分了流水作用、河谷地貌和沟谷地貌叁个类别进行了阐释。(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张沛全,高明星,刘小汉[8](2008)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流水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流水地貌对构造运动的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在ArcGIS平台利用新近的SRTM-DEM数据对区内的流水地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水系为平行状格局,上游和下游河谷分别出现宽谷和峡谷(嶂谷),鲁霞村与龙白村之间的10条支流长度从西南向北东方向逐渐变短,其纵剖面逐渐变陡,鲁霞村与丹娘村两地的支流在平面上出现转折点。根据前人对该区构造演化的研究,该区主要经历了60 Ma以来两大陆碰撞2、3 Ma以来持续挤压和7 Ma以来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的正断垮塌的构造演化过程,各阶段在地质上分别产生了褶皱、走滑和正断垮塌等构造变形,并控制了水系的发育,形成了上述流水地貌。(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吴忱[9](2007)在《“冰臼”是古地貌面上的流水侵蚀遗迹——壶穴——就韩同林《发现冰臼》一书中的资料谈华北北部的“冰臼”》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在华北北部山顶面上的“冰臼”,无论从地理环境、地貌演化,还是从海拔高度方面分析,都不是第四纪大冰盖的证据,而是古地貌面上流水侵蚀的遗迹。它分布在3个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地夷平面上和现代河流谷地内,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山地的地貌演化密切相关。未构成山地夷平面前准平原上的河流以河网密集的曲流河为主。随着准平原的抬升,河流也开始下切,下切的河流以溯源侵蚀为主。在源头地区的顺直型谷地中,一是河流流速较急,且挟有数量不多、颗粒较粗的砂砾石;二是源头地区大块石较多,容易形成涡流;叁是河水不深,丰水期刚刚没过块石,枯水期块石露出水面。在质地不均的岩体(特别是花岗岩)中,挟带砂砾石的涡流在岩面上形成了壶穴。准平原及壶穴最后被抬升到山地的顶部,构成了山地夷平面。(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李茂田[10](2005)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水沙与现代河床地貌耦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流域面积为180万km~2,是我国第一、世界第叁大河流。长江以她占全国18%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34%的人口,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0%以上。长江是我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河流,内河货运量与周转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素有“黄金水道”之嘉誉,但目前大部分干、支流航道仍处于天然状态,滩槽冲淤变化多端,对航运影响较大。另外中下游洪灾却十分频繁,日益成为危害长江“健康”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尽管导致洪灾频发的原因多样,但长江中游泥沙淤积严重,洪水位不断上涨的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河流现代河床地貌演变与水沙的耦合作用,定量阐明不同河段水沙的变化与冲淤变化的相互关系,具有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另外水沙与河床地貌演变的耦合研究是流体运动力学、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等学科交叉与边缘领域,因此,开展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貌变化及其与水沙的耦合作用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基于以上的考虑,第一,本文运用实测和历史的水沙资料,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洪枯季水沙与冲淤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长江干流流量、悬沙浓度与输沙量在洪峰期(7月)前后随时间的递变率不同,输沙量从上游到下游都表现为洪峰前递增率大于洪峰后递减率,流量和悬沙浓度的变化在汉口以上表现为洪峰前递增率大于洪峰后递减率,但汉口以下表现为洪峰前递增率小于洪峰后递减率;2)汉口以上比降在增水过程中随流量增加而减小,减水过程中随流量减少而增加。汉口以下比降在增水过程中随流量增加而增加,减水过程中随流量减少而减少。3)悬沙的粒度洪细枯粗,床沙的粒度洪粗枯细;悬沙与床沙的粒度都具有沿程递减的趋势;4)悬沙中冲泻质含量的变化为洪季大、枯季小,过渡质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冲泻质变化相反;5)床沙中冲泻质与过渡质含量变化为洪季低、枯季高,床沙质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冲泻质和过渡质变化相反;6)悬沙浓度与流量,输沙量与流量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沿程递减的特性,这种特性与悬沙中过渡质含量的沿程递减密切相关;7)宜昌—新厂河段与螺山-汉口河段总体上表现为枯季淤积,洪季冲刷;新厂—螺山河段与汉口—大通河段总体上表现为枯季冲刷,洪季淤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流水地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玉昌先生对开创流水地貌实验研究的初衷,为后人创新流水地貌实验开拓了先河,特撰写本文纪念先生100周年诞辰。主要内容有:(1)憧憬河流地貌实验与筹建流水地貌实验室。包括先生的初衷、实验室调研与筹建、实验试运行及起步实验;(2)流水地貌实验室扩建及实验研究蓬勃发展。包括结合国家重大及地方委托项目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开拓流域地貌系统及坡面发育演变的实验,建立河流地貌过程响应实验相似型理论;(3)河流地貌实验的新进展。包括河流地貌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装置更新,河型系统发育演变过程实验的新进展,穹隆与坳陷非均匀升降对河流地貌系统发育影响的实验等。最后进行了展望,为了使中国实验流水地貌学研究继续深化,需要进行6个方面创新探索,特别是:加强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快速变化导致的非稳定状态河流动力地貌过程实验研究,揭示其复杂性、敏感性及前兆性特征,加强实验研究力量的协作与融合,加强流水地貌实验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学术交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水地貌论文参考文献

[1].朱俊彬.“流水地貌”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9

[2].金德生,乔云峰.流水地貌实验的发展与创新——缅怀沈玉昌先生创建流水地貌实验室的历程[J].地理科学进展.2016

[3].史小辉,王道永.峨眉山流水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J].四川建材.2015

[4].云秀平,云秀清.流水地貌类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探讨——以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

[5]..流水地貌[J].科技传播.2015

[6].王德恩,戴峰.安徽省祁门牯牛降花岗岩的流水淘蚀洞穴与新构造运动地貌[J].安徽地质.2013

[7].黄建湘.从《说文》看我国古代对于流水地貌的认识[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1

[8].张沛全,高明星,刘小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流水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

[9].吴忱.“冰臼”是古地貌面上的流水侵蚀遗迹——壶穴——就韩同林《发现冰臼》一书中的资料谈华北北部的“冰臼”[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

[10].李茂田.长江中下游干流水沙与现代河床地貌耦合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流水地貌论文-朱俊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